看兒子慢慢長大
關燈
小
中
大
的、幼小的生命、事物的心态,是相通的。
即使是獅虎狼豹那樣的猛獸,其幼獸隻令我們覺得活潑生動,絕不緻産生恐懼之感。
即使是犀牛、河馬那樣的醜獸,隻要一縮小為稚嫩的小獸,乃至縮小為仿制的玩偶,我們也就消除了醜感而生出欣賞之心。
甚至小鳄魚也有種嬌媚之态,剛從破裂的蛋殼裡爬出來的小蛇也有種令人憐惜的憨像。
更不用說幼小的孩子,無論黑、白、黃哪種膚色的,也無論他們的眉眼如何,隻要顯現着一派稚嫩的情态,我們就忍不住心生愛意,想去摩摩他們的頭發,拉拉他們的小手,乃至吻吻他們的臉蛋…… 不能愛好幼小的生命,起碼是一種病态的心理。
生命的曆程有其兩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上一貫崇尚尊老,這其中有着值得永遠發揚的精華,然而我們的文化傳統中确也有過流傳甚廣的“二十四孝”,有過褒揚“郭巨埋兒”那種古怪做法的文字。
生命的兩端本來都值得格外重視。
愛幼與尊老本應成為相輔相成的旺健民族的生命力的驅動軸,然而“郭巨埋兒”那樣的故事偏把新生命與老生命人為地對立起來。
對立的結果,是肯定了老生命的無比崇高的價值,而主張以鮮活的新生命的徹底犧牲,來成全老生命的有限延緩——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先賢魯迅先生提及此“孝行”時,便憤懑地發誓,要用世界上最黑最黑的咒語來詛咒“郭巨埋兒”一類的文化心态,那真是傳統文化中地地道道的糟粕! 小說家鐘阿城在一篇紀念其父鐘惦的文章中所憶說,他18歲那年,父親坐到他對面,鄭重地對他說:“阿城,我們從此是朋友了!”我不記得我父親是從哪一天裡哪一句話開始把我當作平輩朋友的,但“成年父子如兄弟”的人生感受,在我也如鐘阿城一般濃酽。
記得在“文革”最混亂的歲月裡,父親所任教的那所軍事院校武鬥熾烈,他隻好帶着母親棄家逃到我姐姐姐夫家暫住。
我那時尚未成家,隻是不時地從單位裡跑去看望父母。
有一天隻有我和父親獨處時,父親就同我談起了他朦胧的初戀,那種綿綿傾吐和絮絮交談,完全是成人式的, 如兄弟,更似朋友。
幾十年前,父親還是個翩翩少年郎時,上學放學總要從湖畔走過,臨湖的一座房屋,有着一扇矮窗。
白天,罩在窗外的遮闆向上撐起,晚上,遮闆放下,密密掩住全窗。
經過得多了,便發現白天那扇玻璃不能推移的窗内,有一娟秀的少女,緊抿着嘴唇,默默地朝外張望。
父親自同她對過一次眼後,便總感覺她是在憂郁地朝他投去渴慕的目光,後來父親每次走過那扇窗前時,便放慢腳步,而窗内的少女,也便幾乎把臉貼到玻璃之上。
漸漸的,父親發現,那少女每看到他時,臉上便現出一個淡淡的,然而蜜釀般的微笑。
有一回,更把一件刺繡出的東西,向父親得意地展示……父親呢,每當再走近那扇矮窗時,也不禁嗓子發澀、心跳急促起來……後來呢?父親沒有再詳細向我講述,隻交代:後來聽說那家的那位少女患有“女兒痨”,并且不久後便去世了。
那扇臨湖的窗呢?據父親的印象,是永遠罩上了木遮闆,連白天也不再撐起——我懷疑那是父親心靈上的一種回避,而非真實。
也許,父親從此便不再從那窗前走過,而改換了别的行路取向…… 對父親朦胧的初戀,我做兒子的怎能加以評說!然而我很感念父親,在那“文攻武衛”鬧得亂麻麻的世道中,覓一個小小的空隙,向我傾吐這隐秘的情愫,以平衡他那受創後偏斜的靈魂! 也許,就從那天起,我同父親成了摯友。
如今父親已仙逝多年,我自己的兒子也已成人,當我同兒子對坐時,我和他都感到我們的關系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他不再需求我的物理性愛撫,我也不再需求他的童稚氣嬉鬧,我們開始娓娓談心…… 這是更高層次的人生享受。
即使是獅虎狼豹那樣的猛獸,其幼獸隻令我們覺得活潑生動,絕不緻産生恐懼之感。
即使是犀牛、河馬那樣的醜獸,隻要一縮小為稚嫩的小獸,乃至縮小為仿制的玩偶,我們也就消除了醜感而生出欣賞之心。
甚至小鳄魚也有種嬌媚之态,剛從破裂的蛋殼裡爬出來的小蛇也有種令人憐惜的憨像。
更不用說幼小的孩子,無論黑、白、黃哪種膚色的,也無論他們的眉眼如何,隻要顯現着一派稚嫩的情态,我們就忍不住心生愛意,想去摩摩他們的頭發,拉拉他們的小手,乃至吻吻他們的臉蛋…… 不能愛好幼小的生命,起碼是一種病态的心理。
生命的曆程有其兩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上一貫崇尚尊老,這其中有着值得永遠發揚的精華,然而我們的文化傳統中确也有過流傳甚廣的“二十四孝”,有過褒揚“郭巨埋兒”那種古怪做法的文字。
生命的兩端本來都值得格外重視。
愛幼與尊老本應成為相輔相成的旺健民族的生命力的驅動軸,然而“郭巨埋兒”那樣的故事偏把新生命與老生命人為地對立起來。
對立的結果,是肯定了老生命的無比崇高的價值,而主張以鮮活的新生命的徹底犧牲,來成全老生命的有限延緩——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先賢魯迅先生提及此“孝行”時,便憤懑地發誓,要用世界上最黑最黑的咒語來詛咒“郭巨埋兒”一類的文化心态,那真是傳統文化中地地道道的糟粕! 小說家鐘阿城在一篇紀念其父鐘惦的文章中所憶說,他18歲那年,父親坐到他對面,鄭重地對他說:“阿城,我們從此是朋友了!”我不記得我父親是從哪一天裡哪一句話開始把我當作平輩朋友的,但“成年父子如兄弟”的人生感受,在我也如鐘阿城一般濃酽。
記得在“文革”最混亂的歲月裡,父親所任教的那所軍事院校武鬥熾烈,他隻好帶着母親棄家逃到我姐姐姐夫家暫住。
我那時尚未成家,隻是不時地從單位裡跑去看望父母。
有一天隻有我和父親獨處時,父親就同我談起了他朦胧的初戀,那種綿綿傾吐和絮絮交談,完全是成人式的, 如兄弟,更似朋友。
幾十年前,父親還是個翩翩少年郎時,上學放學總要從湖畔走過,臨湖的一座房屋,有着一扇矮窗。
白天,罩在窗外的遮闆向上撐起,晚上,遮闆放下,密密掩住全窗。
經過得多了,便發現白天那扇玻璃不能推移的窗内,有一娟秀的少女,緊抿着嘴唇,默默地朝外張望。
父親自同她對過一次眼後,便總感覺她是在憂郁地朝他投去渴慕的目光,後來父親每次走過那扇窗前時,便放慢腳步,而窗内的少女,也便幾乎把臉貼到玻璃之上。
漸漸的,父親發現,那少女每看到他時,臉上便現出一個淡淡的,然而蜜釀般的微笑。
有一回,更把一件刺繡出的東西,向父親得意地展示……父親呢,每當再走近那扇矮窗時,也不禁嗓子發澀、心跳急促起來……後來呢?父親沒有再詳細向我講述,隻交代:後來聽說那家的那位少女患有“女兒痨”,并且不久後便去世了。
那扇臨湖的窗呢?據父親的印象,是永遠罩上了木遮闆,連白天也不再撐起——我懷疑那是父親心靈上的一種回避,而非真實。
也許,父親從此便不再從那窗前走過,而改換了别的行路取向…… 對父親朦胧的初戀,我做兒子的怎能加以評說!然而我很感念父親,在那“文攻武衛”鬧得亂麻麻的世道中,覓一個小小的空隙,向我傾吐這隐秘的情愫,以平衡他那受創後偏斜的靈魂! 也許,就從那天起,我同父親成了摯友。
如今父親已仙逝多年,我自己的兒子也已成人,當我同兒子對坐時,我和他都感到我們的關系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他不再需求我的物理性愛撫,我也不再需求他的童稚氣嬉鬧,我們開始娓娓談心…… 這是更高層次的人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