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父親和我
關燈
小
中
大
遭劫,那賈政和賈寶玉是一起被“鍊拿”的,在那時,他們父子難道會互相“幸災樂禍”嗎?
沒有宗教,我們隻能格外重視親情。
儒家學說有時被尊為“儒教”,但那其實不是宗教,因為那教義裡沒有上帝。
孔夫子是“聖人”,不是神。
“打倒孔老二”曾給予“五四”時的新青年們以革新乃至革命的激情,但中華古老的“族鍊”還是把中國人組織在了人際鍊環中。
“單個的人”,還是難以存在,無論在哪樣的陣營中。
20世紀70年代的“批孔”是為了“批林”,都說“文革”是造神,其實它的效應仍是聖人崇拜。
20世紀80年代就有“單個的人”在中國出現嗎?我們看不清楚,20世紀90年代呢?我們看到了許多脫離鍊環的無序現象,同時感受到一種普遍存在的“清理修複鍊條”的社會性呼籲。
其實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也是排斥混亂無序的,任何一種社會都不允許一盤散沙的狀況長期存在,乃至短期的存在也不允許。
無論哪兒的人類都需要良性共處的“遊戲規則”,我不是根據理性而是憑着直覺,宣布中國人的社會到頭來還是要用“理順鍊環”來達到民族親和,而第一步,可能就是祖、父、子三代間在沖突後的和解與妥協。
忽然想到王朔,不少人說他是“痞子作家”,沒正形兒,把一切化為笑談,可是他也寫了《我是你爸爸》。
這篇小說裡有一種宿命的憂傷,我讀的時候常常想到其作品以外。
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誰是我爸爸,誰是我兒子、孫子,或反過來,我是誰爸爸,我是誰的兒孫,實在是太重要了!以王朔為主策劃出的電視連續劇,裡面充滿對上一代、老規矩的揶揄,有時甚至達到刻薄的程度。
可它那主題歌,卻又高唱“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
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意識,隻有漢字裡的“人”才能引發這樣的聯想。
我想這也未必是電視劇合作者們的“狡猾策略”,很可能恰是他們心靈深處無可逃逸的文化基因使然。
又忽然想到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這是一部讓許多中國人敗興的戲。
有人就問:紐約既然是那麼可怕的一個“戰場”,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去了那兒的人在“堅持戰鬥”?可見他們到頭來還是舍不得什麼。
那究竟是什麼?他們堅持戰鬥就能如數得到麼?那些企圖掙脫中國鍊環的中國人,他們到頭來還是脫不掉,或他們自以為脫掉了,卻并不能成為西式“平行線”,或終于成為“平行線”了,卻又并不那麼舒服。
這種中西文化沖突往往構成個别人乃至一定群體的大悲劇。
這類悲劇的底蘊恐怕是一個永遠的謎。
我沒有猜謎的能力,但我卻無端地由此想到那牽着我們中國一代代祖、父、孫的神秘之鍊。
這不是一個什麼愛國不愛國的問題,這裡面有一種超出政治、經濟和一般意義上的道德、倫理範疇的無形力量。
我讀了蕭萸老人憶念我祖父的文章,竟浮想聯翩。
我心中充滿一種莫可名狀的大悲憫,為祖父、為父親,并且為我自己。
50歲前,我也曾充滿“審父”的激情,我珍惜那份情懷,我并不是要為此忏悔。
我現在面對着我的兒子,我努力去做他的朋友,但我經常不能容忍他的忤逆,我和他有過多次相當驚心動魄的沖突。
我認為我對他的訓斥乃至于暴怒大體上都是對我,并且對他有益。
我并不期待他年過半百時對我悲憫。
但我銘心刻骨地意識到,正如我與祖父、父親是緊緊相銜的鍊環一樣,兒子也是和我緊緊相銜的一個鍊環。
這鍊環應當延續下去,鍊中一環——這是我們中國人無可回避也毋庸逃遁的命運。
儒家學說有時被尊為“儒教”,但那其實不是宗教,因為那教義裡沒有上帝。
孔夫子是“聖人”,不是神。
“打倒孔老二”曾給予“五四”時的新青年們以革新乃至革命的激情,但中華古老的“族鍊”還是把中國人組織在了人際鍊環中。
“單個的人”,還是難以存在,無論在哪樣的陣營中。
20世紀70年代的“批孔”是為了“批林”,都說“文革”是造神,其實它的效應仍是聖人崇拜。
20世紀80年代就有“單個的人”在中國出現嗎?我們看不清楚,20世紀90年代呢?我們看到了許多脫離鍊環的無序現象,同時感受到一種普遍存在的“清理修複鍊條”的社會性呼籲。
其實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也是排斥混亂無序的,任何一種社會都不允許一盤散沙的狀況長期存在,乃至短期的存在也不允許。
無論哪兒的人類都需要良性共處的“遊戲規則”,我不是根據理性而是憑着直覺,宣布中國人的社會到頭來還是要用“理順鍊環”來達到民族親和,而第一步,可能就是祖、父、子三代間在沖突後的和解與妥協。
忽然想到王朔,不少人說他是“痞子作家”,沒正形兒,把一切化為笑談,可是他也寫了《我是你爸爸》。
這篇小說裡有一種宿命的憂傷,我讀的時候常常想到其作品以外。
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誰是我爸爸,誰是我兒子、孫子,或反過來,我是誰爸爸,我是誰的兒孫,實在是太重要了!以王朔為主策劃出的電視連續劇,裡面充滿對上一代、老規矩的揶揄,有時甚至達到刻薄的程度。
可它那主題歌,卻又高唱“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
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意識,隻有漢字裡的“人”才能引發這樣的聯想。
我想這也未必是電視劇合作者們的“狡猾策略”,很可能恰是他們心靈深處無可逃逸的文化基因使然。
又忽然想到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這是一部讓許多中國人敗興的戲。
有人就問:紐約既然是那麼可怕的一個“戰場”,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去了那兒的人在“堅持戰鬥”?可見他們到頭來還是舍不得什麼。
那究竟是什麼?他們堅持戰鬥就能如數得到麼?那些企圖掙脫中國鍊環的中國人,他們到頭來還是脫不掉,或他們自以為脫掉了,卻并不能成為西式“平行線”,或終于成為“平行線”了,卻又并不那麼舒服。
這種中西文化沖突往往構成個别人乃至一定群體的大悲劇。
這類悲劇的底蘊恐怕是一個永遠的謎。
我沒有猜謎的能力,但我卻無端地由此想到那牽着我們中國一代代祖、父、孫的神秘之鍊。
這不是一個什麼愛國不愛國的問題,這裡面有一種超出政治、經濟和一般意義上的道德、倫理範疇的無形力量。
我讀了蕭萸老人憶念我祖父的文章,竟浮想聯翩。
我心中充滿一種莫可名狀的大悲憫,為祖父、為父親,并且為我自己。
50歲前,我也曾充滿“審父”的激情,我珍惜那份情懷,我并不是要為此忏悔。
我現在面對着我的兒子,我努力去做他的朋友,但我經常不能容忍他的忤逆,我和他有過多次相當驚心動魄的沖突。
我認為我對他的訓斥乃至于暴怒大體上都是對我,并且對他有益。
我并不期待他年過半百時對我悲憫。
但我銘心刻骨地意識到,正如我與祖父、父親是緊緊相銜的鍊環一樣,兒子也是和我緊緊相銜的一個鍊環。
這鍊環應當延續下去,鍊中一環——這是我們中國人無可回避也毋庸逃遁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