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法日記(金記)(明德二年辛未四月九日始之)
關燈
小
中
大
衆生悉可度大欲也
次大樂菩提成就衆生與樂故。
名大樂不空印也。
此印大指入真言誦也。
菩薩入空後出假故不空雲也。
觀念如軌雲。
菩提大欲滿事雲也 次召罪。
大樂菩提為成就。
召衆生罪障為摧破也。
罪障體少分有之。
自他菩提成障礙故也觀念如軌者。
衆罪召掌黑色如雲。
多如鬼形雲。
掌召事中止觀相應故。
以止觀滅罪惑業體黑色也。
障菩提月故。
雲霧雲也。
善人見之怖事如鬼形。
此印二頭指二中指ソヘテ召也 次摧罪。
此印中指立サマニスリ合吽タラタ處三度拍也。
中指タヲシテ指マタ付也。
聲有シメヨト雲。
觀念如軌者。
三度拍事貪嗔癡三毒滅事表。
召自他罪障。
是根本煩惱也。
二大指上下スリ合模樣スル流有之。
拍事中指サキ打合事有之 次淨業障。
右耳上置雲。
前聊右方寄少高持也。
雖摧衆罪定業猶難滅。
故重以此印滅業障也 次成菩提。
前除業障。
是菩提圓滿。
即是菩提心戒持義也。
決定業雲二乘也。
不上求下化故也。
為化成益。
皆菩薩大悲也。
為化不與益。
内心起慈悲。
是皆菩薩大行也。
他人非不與益。
剩罵詈诽謗彼發罪極二乘根性也 次定印。
前消滅罪障。
戒品具足堪入定故用此觀也。
又名定中禮諸佛。
又名無識身三摩地。
應結跏趺坐。
舌柱上腭。
是明調身法也。
即印相威儀也。
止息令微細。
此一句調息法也。
定印有三。
一縛定印。
外縛仰柱大指也。
二妙觀察智定印。
彌陀定印是也。
三法界定印也。
此處縛定印用也。
谛觀諸法性。
皆由于自心。
煩惱随煩惱蘊界諸入等。
皆如幻與焰。
如乾闼婆城。
亦如旋火輪。
又如空谷響。
此二行明空觀。
此中初一行明所觀境。
後一行明五喻也。
諸法者。
唯識處明依他緣生諸法。
皆是自心所作也。
仍諸法性雲也。
煩惱者。
貪嗔癡慢疑根本煩惱。
随煩惱者。
根本煩惱随所發六十二百八煩惱。
乃至八萬四千塵勞門也。
蘊者五蘊也。
界者十八界也。
入者十二入也。
等者十二因緣也。
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
十八界者六根·六境·六識也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
六境者色·聲·香·味·觸·法也。
六識者分别處心也。
十二入者十二處雲也。
六根·六識也。
十二因緣如常。
幻焰等五喻。
大日經住心品所說十緣生中五也。
十緣生者五如今。
六夢·七水月·八浮泡·九乳·十虛空花也。
幻者マホロシ也。
焰者陽焰也。
春遠野原見天陽氣映水見是也。
乾闼婆城者。
海中有貝。
彼吐息時綠潮種種宮殿形現也。
旋火輪者。
以火爐虛空回時輪現也。
空谷響者コタハ也。
浮泡者水アハ也。
水月者移水月也。
虛空花者仰見天時。
花散如見是也。
是皆無實體空觀其便也 如是谛觀已不見于自心。
住平等寂滅究竟真實智。
色心差别不見故。
不見自心雲也。
平等寂滅者。
所說理也。
究竟真實者。
能說智也。
理智平等處冥合故住雲也。
此句迄名數息觀。
アハハナカ三摩地。
又アナハナ三摩地雲也。
共無識定梵語也。
三摩地雲ヘルハ定翻也。
アナハナ諸佛入道初門雲。
一切菩薩。
先以數息觀治散亂成佛道也。
付數息觀一至七數樣。
又一至十數樣。
何行者随意也。
又名迦樓羅觀。
カルラ鳥大小龍如食。
依此定大小煩惱龍對治故爾名也。
迦樓羅鳥金翅鳥同物也。
但上根人不用此觀事可有之。
天台定三根。
三種止觀配當之。
最上利根者圓頓機初觀實相也。
中根機漸次止觀。
是則用助道類也。
不定止觀或頓或漸不定也。
十法成乘觀具修以為下根也。
上根唯一法。
中根二或七。
下根方具十釋故也。
真言三種差别有之。
一直入無相機。
二漸入者。
三不定入者也。
大日經第七卷雲。
甚深無相法劣惠所不堪。
為應彼等故。
兼存有相說。
五相成身月輪觀。
此定印空觀也。
世月輪依虛空如住故。
為修月輪觀先修空觀也。
付月輪有相無相二有之。
凡夫勝解有相月輪。
聖人實說無相月輪也。
即觀于空中。
諸佛如胡麻。
遍滿虛空界。
此三句明空中觀佛也。
胡麻者付之種種義有之。
一如胡麻粒數多。
諸佛空中滿給雲也。
一胡麻一粒中油彌滿。
仍一粒如油多。
諸佛滿給雲義也。
即一粒譬空。
大空粒中諸佛麻油滿給雲意也。
想身證十地。
住于如實際。
此二句明行者所證。
證十地者。
此教意第十地法雲地入空。
仍諸佛警覺蒙也。
顯教所談七地入空義異也。
空中諸如來。
彈指而警覺。
此二句明佛警覺事。
告言善男子。
汝之所證處。
是一道清淨。
以上三句明行者所證。
金剛喻三昧方成寂正覺。
彈指者。
行者令覺悟進趣義也。
一道清淨者。
第十地所證理也。
真如理體無二故一雲。
菩薩所行故名道也。
金剛喻三昧者。
等覺定也。
三昧梵語。
此翻定。
金剛喻者等覺名也。
サハ若智者。
一切智也。
即妙覺極果智慧也。
故第十地修至不知等覺妙覺。
佛警覺也。
滿足普賢方成寂正覺雲ヘル普賢等覺。
寂正覺妙覺也。
仍證等妙二覺教雲也。
身心不動搖者。
心不散亂雲意也。
不取舍書本是同意也。
取舍簡擇義也。
簡擇心散亂故也。
于佛法隻簡擇キラフト雲是也。
平等心住簡擇無之。
不平等見成是第一障也雲ヘリ 次五相成身。
亦雲五轉成身。
亦名五法成身。
前空觀空色心二法。
是次第轉依成身也。
初徹心明亦名通達心雲ヘリ。
即是菩提心通達也。
徹者通達義也。
謂本性菩提心徹見故也。
付之能所分别可有之。
其故何心通達耶。
一于八識又染淨二有之。
染心淨心通徹也。
或第六識第九識通徹也。
後說常義也。
行者聞警覺。
定中普禮已。
唯願諸如來。
示我所行處。
此一行明行者啟白也。
其故我所證真如理外尚深處奉問佛也十地不知等覺。
等覺不知妙覺故也。
諸佛同音言。
汝應觀自心。
此二句佛教給事明。
心者自性清淨體。
真實法性故。
是雲心。
質多心之體相也。
花嚴經曰。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
或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
既聞是說已如教觀。
自心久住谛觀察。
不見自心相。
此一行依佛教觀心相也。
不見自心相雲。
心者不可得法也。
非内非外。
非兩間非可得法。
三世不可得也。
複想禮佛足。
此心為何相。
此一行行者重禮拜奉問佛事明。
最勝尊者大日事也。
諸佛鹹告言。
如理谛觀察。
菩提心體難顯故。
心徹見真言授也。
在輕霧中者。
既證十地等覺。
仍一分無明妙覺智不顯故。
如霧中見月。
朦胧有處雲也。
真實離霧不可有月。
霧即月可見也。
顯教如中道花離二邊水。
出纏池月處法性空雲。
是如嫌别教中道。
光遍虛空方。
即是月外無霧。
離霧無月義也。
此事彼經如秋八月霧微細清淨光說文一緻得意事也。
慈鎮和尚付此文一個文作。
極秘藏抄也。
或記雲。
月輪者。
是本有●阿字轉成月輪。
非世間月輪。
●字是本不生義也。
如此觀如理觀察トハ雲也” 次無染心。
亦名修菩提心。
菩提心令觀念修習故名修菩提心。
前心徹見是心修習也。
譬如顯教見道修道。
藏識本非染。
清淨無瑕穢。
由具福智故。
自心如滿月。
此一行觀心明成月輪。
藏識雲也。
此有三義。
能藏所藏取藏義也。
此中相性有之。
相者界趣等也。
性者真如也。
不雲餘七識舉八識事。
藏識即諸識本也。
仍舉本攝末也。
複作是思惟。
彼心為大心。
此二行初明尋求菩提心
名大樂不空印也。
此印大指入真言誦也。
菩薩入空後出假故不空雲也。
觀念如軌雲。
菩提大欲滿事雲也 次召罪。
大樂菩提為成就。
召衆生罪障為摧破也。
罪障體少分有之。
自他菩提成障礙故也觀念如軌者。
衆罪召掌黑色如雲。
多如鬼形雲。
掌召事中止觀相應故。
以止觀滅罪惑業體黑色也。
障菩提月故。
雲霧雲也。
善人見之怖事如鬼形。
此印二頭指二中指ソヘテ召也 次摧罪。
此印中指立サマニスリ合吽タラタ處三度拍也。
中指タヲシテ指マタ付也。
聲有シメヨト雲。
觀念如軌者。
三度拍事貪嗔癡三毒滅事表。
召自他罪障。
是根本煩惱也。
二大指上下スリ合模樣スル流有之。
拍事中指サキ打合事有之 次淨業障。
右耳上置雲。
前聊右方寄少高持也。
雖摧衆罪定業猶難滅。
故重以此印滅業障也 次成菩提。
前除業障。
是菩提圓滿。
即是菩提心戒持義也。
決定業雲二乘也。
不上求下化故也。
為化成益。
皆菩薩大悲也。
為化不與益。
内心起慈悲。
是皆菩薩大行也。
他人非不與益。
剩罵詈诽謗彼發罪極二乘根性也 次定印。
前消滅罪障。
戒品具足堪入定故用此觀也。
又名定中禮諸佛。
又名無識身三摩地。
應結跏趺坐。
舌柱上腭。
是明調身法也。
即印相威儀也。
止息令微細。
此一句調息法也。
定印有三。
一縛定印。
外縛仰柱大指也。
二妙觀察智定印。
彌陀定印是也。
三法界定印也。
此處縛定印用也。
谛觀諸法性。
皆由于自心。
煩惱随煩惱蘊界諸入等。
皆如幻與焰。
如乾闼婆城。
亦如旋火輪。
又如空谷響。
此二行明空觀。
此中初一行明所觀境。
後一行明五喻也。
諸法者。
唯識處明依他緣生諸法。
皆是自心所作也。
仍諸法性雲也。
煩惱者。
貪嗔癡慢疑根本煩惱。
随煩惱者。
根本煩惱随所發六十二百八煩惱。
乃至八萬四千塵勞門也。
蘊者五蘊也。
界者十八界也。
入者十二入也。
等者十二因緣也。
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
十八界者六根·六境·六識也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
六境者色·聲·香·味·觸·法也。
六識者分别處心也。
十二入者十二處雲也。
六根·六識也。
十二因緣如常。
幻焰等五喻。
大日經住心品所說十緣生中五也。
十緣生者五如今。
六夢·七水月·八浮泡·九乳·十虛空花也。
幻者マホロシ也。
焰者陽焰也。
春遠野原見天陽氣映水見是也。
乾闼婆城者。
海中有貝。
彼吐息時綠潮種種宮殿形現也。
旋火輪者。
以火爐虛空回時輪現也。
空谷響者コタハ也。
浮泡者水アハ也。
水月者移水月也。
虛空花者仰見天時。
花散如見是也。
是皆無實體空觀其便也 如是谛觀已不見于自心。
住平等寂滅究竟真實智。
色心差别不見故。
不見自心雲也。
平等寂滅者。
所說理也。
究竟真實者。
能說智也。
理智平等處冥合故住雲也。
此句迄名數息觀。
アハハナカ三摩地。
又アナハナ三摩地雲也。
共無識定梵語也。
三摩地雲ヘルハ定翻也。
アナハナ諸佛入道初門雲。
一切菩薩。
先以數息觀治散亂成佛道也。
付數息觀一至七數樣。
又一至十數樣。
何行者随意也。
又名迦樓羅觀。
カルラ鳥大小龍如食。
依此定大小煩惱龍對治故爾名也。
迦樓羅鳥金翅鳥同物也。
但上根人不用此觀事可有之。
天台定三根。
三種止觀配當之。
最上利根者圓頓機初觀實相也。
中根機漸次止觀。
是則用助道類也。
不定止觀或頓或漸不定也。
十法成乘觀具修以為下根也。
上根唯一法。
中根二或七。
下根方具十釋故也。
真言三種差别有之。
一直入無相機。
二漸入者。
三不定入者也。
大日經第七卷雲。
甚深無相法劣惠所不堪。
為應彼等故。
兼存有相說。
五相成身月輪觀。
此定印空觀也。
世月輪依虛空如住故。
為修月輪觀先修空觀也。
付月輪有相無相二有之。
凡夫勝解有相月輪。
聖人實說無相月輪也。
即觀于空中。
諸佛如胡麻。
遍滿虛空界。
此三句明空中觀佛也。
胡麻者付之種種義有之。
一如胡麻粒數多。
諸佛空中滿給雲也。
一胡麻一粒中油彌滿。
仍一粒如油多。
諸佛滿給雲義也。
即一粒譬空。
大空粒中諸佛麻油滿給雲意也。
想身證十地。
住于如實際。
此二句明行者所證。
證十地者。
此教意第十地法雲地入空。
仍諸佛警覺蒙也。
顯教所談七地入空義異也。
空中諸如來。
彈指而警覺。
此二句明佛警覺事。
告言善男子。
汝之所證處。
是一道清淨。
以上三句明行者所證。
金剛喻三昧方成寂正覺。
彈指者。
行者令覺悟進趣義也。
一道清淨者。
第十地所證理也。
真如理體無二故一雲。
菩薩所行故名道也。
金剛喻三昧者。
等覺定也。
三昧梵語。
此翻定。
金剛喻者等覺名也。
サハ若智者。
一切智也。
即妙覺極果智慧也。
故第十地修至不知等覺妙覺。
佛警覺也。
滿足普賢方成寂正覺雲ヘル普賢等覺。
寂正覺妙覺也。
仍證等妙二覺教雲也。
身心不動搖者。
心不散亂雲意也。
不取舍書本是同意也。
取舍簡擇義也。
簡擇心散亂故也。
于佛法隻簡擇キラフト雲是也。
平等心住簡擇無之。
不平等見成是第一障也雲ヘリ 次五相成身。
亦雲五轉成身。
亦名五法成身。
前空觀空色心二法。
是次第轉依成身也。
初徹心明亦名通達心雲ヘリ。
即是菩提心通達也。
徹者通達義也。
謂本性菩提心徹見故也。
付之能所分别可有之。
其故何心通達耶。
一于八識又染淨二有之。
染心淨心通徹也。
或第六識第九識通徹也。
後說常義也。
行者聞警覺。
定中普禮已。
唯願諸如來。
示我所行處。
此一行明行者啟白也。
其故我所證真如理外尚深處奉問佛也十地不知等覺。
等覺不知妙覺故也。
諸佛同音言。
汝應觀自心。
此二句佛教給事明。
心者自性清淨體。
真實法性故。
是雲心。
質多心之體相也。
花嚴經曰。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
或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
既聞是說已如教觀。
自心久住谛觀察。
不見自心相。
此一行依佛教觀心相也。
不見自心相雲。
心者不可得法也。
非内非外。
非兩間非可得法。
三世不可得也。
複想禮佛足。
此心為何相。
此一行行者重禮拜奉問佛事明。
最勝尊者大日事也。
諸佛鹹告言。
如理谛觀察。
菩提心體難顯故。
心徹見真言授也。
在輕霧中者。
既證十地等覺。
仍一分無明妙覺智不顯故。
如霧中見月。
朦胧有處雲也。
真實離霧不可有月。
霧即月可見也。
顯教如中道花離二邊水。
出纏池月處法性空雲。
是如嫌别教中道。
光遍虛空方。
即是月外無霧。
離霧無月義也。
此事彼經如秋八月霧微細清淨光說文一緻得意事也。
慈鎮和尚付此文一個文作。
極秘藏抄也。
或記雲。
月輪者。
是本有●阿字轉成月輪。
非世間月輪。
●字是本不生義也。
如此觀如理觀察トハ雲也” 次無染心。
亦名修菩提心。
菩提心令觀念修習故名修菩提心。
前心徹見是心修習也。
譬如顯教見道修道。
藏識本非染。
清淨無瑕穢。
由具福智故。
自心如滿月。
此一行觀心明成月輪。
藏識雲也。
此有三義。
能藏所藏取藏義也。
此中相性有之。
相者界趣等也。
性者真如也。
不雲餘七識舉八識事。
藏識即諸識本也。
仍舉本攝末也。
複作是思惟。
彼心為大心。
此二行初明尋求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