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法日記(胎記)(明德二辛未三月二十四始之)
關燈
小
中
大
以五古為本故。
此處五峰金剛印用也 次如來頂。
此印手持印也。
自是以下二十一印别為三。
一佛身分頂上等十四印是。
二佛語分舌等四印是也。
三佛心分十力等三印是也。
以身口意為次第也。
此印儀軌名摩诃印。
意世間大功德同故摩诃雲也 次如來頂相。
此印異說有之。
拳面向左。
小指方頂置也。
無見頂相也。
舉無見頂相具三十二相也。
舉初一攝後諸相也 次毫相前印不散。
頭指節眉間當體也。
儀軌毫相藏印。
此印無量功德含藏也。
當眉間時。
印少身方傾也 次瑜伽持缽說文七條時文也。
五條時前方計取折返也。
袈裟左掌上。
右手背間插也。
此印釋迦大缽印名。
缽是法身萬德所依。
仍佛道具中為最上。
釋尊成道時。
四大天王奉捧石缽。
是即缽由來也。
南都大安寺靈寶中。
釋尊禦缽有之。
彼馬瑙也(雲雲) 次施無畏。
左手袈裟持。
袈裟角向上樣持也。
施無畏者拔苦義也 次滿願。
左手施無畏時少高持也。
滿願者與樂義也。
仍拔苦與樂次第也。
名怖魔印事有之。
依袈裟得此名。
其故袈裟名怖魔衣故也已上二十九日 次悲生眼。
無名指傍左目印。
中指傍右目印。
仍先左次右也。
施無畏滿願拔苦與樂。
即是慈悲用也。
悲生眼慈悲體也。
青龍記曰。
能淨眼根成就佛眼。
得見如來深密境界。
依此印除内外二障也。
内障者三毒煩惱也。
外障者三災七難等也。
或内障雲煩惱所知障也。
依此印具足五眼也。
五眼者。
一肉眼。
二天眼。
三惠眼。
四法眼。
五佛眼也。
四眼融入皆名佛眼釋。
肉眼一切色見。
天眼一切衆生心見。
惠眼一切衆生諸根境界見。
法眼如實相見。
佛眼十方事理同時見也 次如來索。
前三印柔軟衆生度義。
是剛剛衆生度義也。
其故造惡衆生縛引入菩提義也 次如來心生大慈悲設廣大方便。
無過如來心事。
仍度違順衆生令至菩提意也 次如來臍除身心熱惱雲。
此真言甘露義有之。
即不老不死妙藥也。
仍服之除熱惱也。
臍水輪也。
故甘露義相順 次如來腰依此印成如來妙色身 次如來藏。
軌雲。
除二垢障悟佛清淨身。
藏者如來陰所。
彼清淨也。
凡夫不淨也。
内外二障除意。
此真言●●(雲雲)●字即離悉垢故也 次普光。
如二風放光者。
直延立也。
二火寶形者。
圓拄也。
光離身有故。
如來藏舉身處處畢。
次出此印也。
金剛薩埵圓光心也 次如來甲五處十二處不加持之。
着無上菩提甲坐金剛座。
降伏魔軍成正覺。
今真言行者。
着金剛甲成薩埵身心也 次如來舌。
二空不屈。
延入掌中也。
舌言語出本也。
法音遍十方如語表不狂語事 次如來語。
如如來藏印。
二小指不屈也。
是正言語體也。
真言句義廣大法門種種巧智。
即此意也 次如來牙。
此印大指風指不付也。
牙者言語所出也。
所出語五處有人。
謂牙齒舌喉唇也。
五處初出後攝也。
五處各别音。
悉昙沙汰事也 次如來辨說。
此印師傳說取合結之。
仍動二空也。
依此印設無不畏說法也。
上智前下智說法無之。
故辨才無礙。
為諸天世人說法利生無怖畏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雲此意也 次如來十力依此印具如來十力。
降伏諸魔也 次如來念處。
此印以二風二風上押也。
念處者毀謗共如來不嗔。
贊歎如來不悅。
毀贊共不舍利益給故。
是名念處也 次一切法平等開悟。
以二空。
二水上節傍上置也前二印利他權智也。
是則自性實智也。
一切法平等者。
平等大會法華也。
是則一乘無二理也。
開悟者開示悟入四義也。
而示入略開悟出也。
如此二有物一出。
四有物二出。
影略互顯法門名也。
譬定慧二法定計舉處必具惠也。
形雲必有影。
影雲必有形。
凡影略互顯雲事悉昙家有沙汰事也。
四中出開悟二事衆生開示菩提悟入故。
開悟以顯開示悟入也。
菩提心論以四種□字配當開示悟入也 次普賢如意珠。
以前顯佛果功德以下表佛因功德。
如來果菩薩因故也。
普者遍義賢者善義也。
順衆生願衆願滿足故。
名如意珠也 次慈氏。
此印前念處印證文相似也。
然慈氏印二大指間一寸計開結也。
菩薩願以慈悲為前故名慈氏也。
慈悲義雖亘一切菩薩。
彌勒一生補處薩埵故。
殊更與慈氏名也。
三十二嚴身者。
自入佛三昧耶至慈氏印也。
然具三十印有之。
然名三十二岩身事。
普賢慈氏如文殊觀音二印可結誦也。
而舉普賢慈氏二印略中間。
以初後攝中也。
仍三十二嚴身雲也。
此岩身印。
行者本尊莊嚴意非七分肝要故。
曼供等略之也自行時急節時。
略無過事也 次一切三世無礙力明妃。
此印糸ヨル法印也。
三世無礙者。
不被動三毒。
又過去不生現在不壞未來不滅。
三世無礙雲也。
明者一切無明煩惱暗除故名明也。
妃者世間女人生男女如不斷。
不令佛種斷絕故。
以義名妃也。
父母與名後。
自愛名妃也(私雲。
後者本キサキ也。
妃者始寵愛故思人有人) 次無能害力明妃。
此印梵箧印也。
二手間三寸計ノクル也。
兩手ヒシト合掌中ノクル梵箧印有之。
ヒシト合時。
此印即梵箧思也。
兩手ノケテ結時二手間梵箧可觀也。
無能害者。
無障礙義也 次大海二空指并右風指中節内方付也。
右轉事ヤワラカニ回水湛事表也。
此大海外五輪地輪有香水海可觀也 次金剛手持花内外五古有異說。
外五古用也。
金剛手菩薩。
五古莖以蓮華海中立可觀 次花台大羯磨印也。
金剛手持蓮華上三古羯磨有可觀也 次妙蓮華王。
滿開敷八葉結也。
八葉印三有之。
微敷蓮花八葉。
半開敷八葉。
滿開敷八葉也。
微敷如淨三葉印是也。
半開敷常八葉也。
滿開敷中間六指悉敷也。
此八葉即花藏世界也。
是名無障礙土。
秘藏記雲。
花者理也。
藏者含藏義。
花藏世界最上妙樂也故極樂雲。
仍極樂花藏其名異其處同者也四月一日 次道場觀用道場觀多義有。
一為嚴淨佛國奉持諸佛。
二為諸佛并見佛國。
三為成不二觀。
此中以第三義為正也。
行者本尊不二觀成即身成佛也。
付之或本尊為本。
行者為影。
或本尊為影。
行者為本。
如此成融通無障觀。
為速疾頓成也。
是名不二觀也。
觀想地輪上有八功德水香水海者。
以五寶為四岸。
底敷金沙也。
五寶者金銀真珠水精琉璃也。
八功德者。
一澄淨。
二清淨。
三甘美。
四輕軟。
五潤澤。
六安和。
七飲時除饑并諸病患。
八飲已不損喉長養四大(已上)又俱舍一甘。
二冷。
三軟。
四輕。
五清淨。
六不臭。
七飲時不損喉。
八飲已不傷腹(已上)海中有五古縛曰羅。
以為妙蓮華金剛台雲。
縛曰羅者梵語。
此翻金剛。
金剛手菩薩持蓮華莖也(私雲。
金剛手菩薩立海中蓮花持也。
花藏世界圖物)(有之。
可見之)其上十字羯磨有。
以為妙蓮華台。
蓮花上置羯磨為花台也。
是即華藏世界儀式也。
其上有開敷白蓮華。
八葉具須蕊。
是華藏世界也(雲雲)是前四印所成重觀也。
四印者大海金手持花華台妙蓮花王此印也。
須蕊者花シヘ也。
于台上中心。
西方普周匝一門及通道。
一門者四方各有一門也。
四重曼荼羅各有四門故。
四四十六門有之。
通道者是界緣也(私雲。
界道事也)此上布衆色界道。
通門者行者流有之。
别壇者一尊行是也。
付之都中别者。
懸一曼荼羅。
其中一尊行是也。
都外别者。
不動降三世等。
或半月曼荼羅。
或三角曼荼羅建立行是也。
嘉會壇有之。
向曼荼羅行時。
譬毗沙門行時。
中台大日毗沙門位移。
以毗沙門中台大日位安行是也。
下部佛菩薩。
并天等以安中台時嘉悅給也。
如此都壇别壇嘉會壇等。
重重廢立多之。
義釋等通可見之。
中羯磨金剛。
其上大蓮華。
羯磨上半敷蓮華觀。
其上開敷白大蓮華觀也。
是則中台八葉九尊所座也。
妙色金剛莖。
八葉具須蕊。
妙色者白色也。
妙白蓮雲故也。
是則衆生心表也。
須蕊者心數多事表。
是則恒沙法門也。
八葉事衆生本心自然八分也。
八分肉團是也。
此心所八辨自似蓮華。
菩提心論凡夫身合如蓮華雲。
故合蓮華開敷義也。
八葉四方四隅也。
四方表如來四智。
四隅表菩薩四攝行也。
衆寶自莊嚴。
開敷含果實所觀蓮華七寶莊嚴。
花實者常蓮子也。
不多不少觀之。
其故十行也。
于彼大蓮印。
大空點莊嚴。
大空點雲ヘルハ。
中台中空點表。
大空點雲菩提點也。
梵字空點菩提故也。
故中台九位以菩提點配立。
則成正覺義也。
十二支生句。
普遍花台中常出無量光。
是真言字出光。
中台八葉莊嚴義也。
十二字即五佛種子也。
●●大日。
●●彌陀。
●●寶幢。
●●花開。
此十二字即法性十二因緣義也。
百千衆蓮繞者。
是三重諸尊所座總明也。
中台蓮華百千衆蓮華高下初心。
中台高餘下觀之。
後心平等可觀也。
高下中台内院故高。
餘皆所化故下觀之。
後心不二常平等觀住故。
于能所無高下。
乃至行者本尊一緻觀故也。
其上複觀想大覺獅子座。
寶玉以校飾。
在大宮殿中。
寶柱皆行列雲。
大覺獅子座者。
能降伏異義也。
寶玉者能滿衆生願也。
大宮殿者。
廣大金剛法界宮也。
獅子者佛名人獅子。
是則無怖畏義也。
獸中主故。
遊行無怖畏也。
或座地悉獅子座名。
其獅子形不可取也。
以無怖畏為所座故也。
大宮殿者。
譬如王都城。
是則一城中多宮殿有之。
或有大小别。
諸尊宮殿各别事明也。
遍有諸幢蓋。
珠鬘等交絡。
垂懸妙寶衣。
以上三句樓閣中莊嚴明也周匝香花雲而奏諸音樂。
已上六行明虛空莊嚴。
天鼓自鳴。
音樂也。
宮中想淨妙賢瓶與阏伽。
寶樹王開敷。
照以摩尼燈。
以上四句明供養莊嚴也。
但此中無香花等事。
合寶樹王也。
其故略
此處五峰金剛印用也 次如來頂。
此印手持印也。
自是以下二十一印别為三。
一佛身分頂上等十四印是。
二佛語分舌等四印是也。
三佛心分十力等三印是也。
以身口意為次第也。
此印儀軌名摩诃印。
意世間大功德同故摩诃雲也 次如來頂相。
此印異說有之。
拳面向左。
小指方頂置也。
無見頂相也。
舉無見頂相具三十二相也。
舉初一攝後諸相也 次毫相前印不散。
頭指節眉間當體也。
儀軌毫相藏印。
此印無量功德含藏也。
當眉間時。
印少身方傾也 次瑜伽持缽說文七條時文也。
五條時前方計取折返也。
袈裟左掌上。
右手背間插也。
此印釋迦大缽印名。
缽是法身萬德所依。
仍佛道具中為最上。
釋尊成道時。
四大天王奉捧石缽。
是即缽由來也。
南都大安寺靈寶中。
釋尊禦缽有之。
彼馬瑙也(雲雲) 次施無畏。
左手袈裟持。
袈裟角向上樣持也。
施無畏者拔苦義也 次滿願。
左手施無畏時少高持也。
滿願者與樂義也。
仍拔苦與樂次第也。
名怖魔印事有之。
依袈裟得此名。
其故袈裟名怖魔衣故也已上二十九日 次悲生眼。
無名指傍左目印。
中指傍右目印。
仍先左次右也。
施無畏滿願拔苦與樂。
即是慈悲用也。
悲生眼慈悲體也。
青龍記曰。
能淨眼根成就佛眼。
得見如來深密境界。
依此印除内外二障也。
内障者三毒煩惱也。
外障者三災七難等也。
或内障雲煩惱所知障也。
依此印具足五眼也。
五眼者。
一肉眼。
二天眼。
三惠眼。
四法眼。
五佛眼也。
四眼融入皆名佛眼釋。
肉眼一切色見。
天眼一切衆生心見。
惠眼一切衆生諸根境界見。
法眼如實相見。
佛眼十方事理同時見也 次如來索。
前三印柔軟衆生度義。
是剛剛衆生度義也。
其故造惡衆生縛引入菩提義也 次如來心生大慈悲設廣大方便。
無過如來心事。
仍度違順衆生令至菩提意也 次如來臍除身心熱惱雲。
此真言甘露義有之。
即不老不死妙藥也。
仍服之除熱惱也。
臍水輪也。
故甘露義相順 次如來腰依此印成如來妙色身 次如來藏。
軌雲。
除二垢障悟佛清淨身。
藏者如來陰所。
彼清淨也。
凡夫不淨也。
内外二障除意。
此真言●●(雲雲)●字即離悉垢故也 次普光。
如二風放光者。
直延立也。
二火寶形者。
圓拄也。
光離身有故。
如來藏舉身處處畢。
次出此印也。
金剛薩埵圓光心也 次如來甲五處十二處不加持之。
着無上菩提甲坐金剛座。
降伏魔軍成正覺。
今真言行者。
着金剛甲成薩埵身心也 次如來舌。
二空不屈。
延入掌中也。
舌言語出本也。
法音遍十方如語表不狂語事 次如來語。
如如來藏印。
二小指不屈也。
是正言語體也。
真言句義廣大法門種種巧智。
即此意也 次如來牙。
此印大指風指不付也。
牙者言語所出也。
所出語五處有人。
謂牙齒舌喉唇也。
五處初出後攝也。
五處各别音。
悉昙沙汰事也 次如來辨說。
此印師傳說取合結之。
仍動二空也。
依此印設無不畏說法也。
上智前下智說法無之。
故辨才無礙。
為諸天世人說法利生無怖畏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雲此意也 次如來十力依此印具如來十力。
降伏諸魔也 次如來念處。
此印以二風二風上押也。
念處者毀謗共如來不嗔。
贊歎如來不悅。
毀贊共不舍利益給故。
是名念處也 次一切法平等開悟。
以二空。
二水上節傍上置也前二印利他權智也。
是則自性實智也。
一切法平等者。
平等大會法華也。
是則一乘無二理也。
開悟者開示悟入四義也。
而示入略開悟出也。
如此二有物一出。
四有物二出。
影略互顯法門名也。
譬定慧二法定計舉處必具惠也。
形雲必有影。
影雲必有形。
凡影略互顯雲事悉昙家有沙汰事也。
四中出開悟二事衆生開示菩提悟入故。
開悟以顯開示悟入也。
菩提心論以四種□字配當開示悟入也 次普賢如意珠。
以前顯佛果功德以下表佛因功德。
如來果菩薩因故也。
普者遍義賢者善義也。
順衆生願衆願滿足故。
名如意珠也 次慈氏。
此印前念處印證文相似也。
然慈氏印二大指間一寸計開結也。
菩薩願以慈悲為前故名慈氏也。
慈悲義雖亘一切菩薩。
彌勒一生補處薩埵故。
殊更與慈氏名也。
三十二嚴身者。
自入佛三昧耶至慈氏印也。
然具三十印有之。
然名三十二岩身事。
普賢慈氏如文殊觀音二印可結誦也。
而舉普賢慈氏二印略中間。
以初後攝中也。
仍三十二嚴身雲也。
此岩身印。
行者本尊莊嚴意非七分肝要故。
曼供等略之也自行時急節時。
略無過事也 次一切三世無礙力明妃。
此印糸ヨル法印也。
三世無礙者。
不被動三毒。
又過去不生現在不壞未來不滅。
三世無礙雲也。
明者一切無明煩惱暗除故名明也。
妃者世間女人生男女如不斷。
不令佛種斷絕故。
以義名妃也。
父母與名後。
自愛名妃也(私雲。
後者本キサキ也。
妃者始寵愛故思人有人) 次無能害力明妃。
此印梵箧印也。
二手間三寸計ノクル也。
兩手ヒシト合掌中ノクル梵箧印有之。
ヒシト合時。
此印即梵箧思也。
兩手ノケテ結時二手間梵箧可觀也。
無能害者。
無障礙義也 次大海二空指并右風指中節内方付也。
右轉事ヤワラカニ回水湛事表也。
此大海外五輪地輪有香水海可觀也 次金剛手持花内外五古有異說。
外五古用也。
金剛手菩薩。
五古莖以蓮華海中立可觀 次花台大羯磨印也。
金剛手持蓮華上三古羯磨有可觀也 次妙蓮華王。
滿開敷八葉結也。
八葉印三有之。
微敷蓮花八葉。
半開敷八葉。
滿開敷八葉也。
微敷如淨三葉印是也。
半開敷常八葉也。
滿開敷中間六指悉敷也。
此八葉即花藏世界也。
是名無障礙土。
秘藏記雲。
花者理也。
藏者含藏義。
花藏世界最上妙樂也故極樂雲。
仍極樂花藏其名異其處同者也四月一日 次道場觀用道場觀多義有。
一為嚴淨佛國奉持諸佛。
二為諸佛并見佛國。
三為成不二觀。
此中以第三義為正也。
行者本尊不二觀成即身成佛也。
付之或本尊為本。
行者為影。
或本尊為影。
行者為本。
如此成融通無障觀。
為速疾頓成也。
是名不二觀也。
觀想地輪上有八功德水香水海者。
以五寶為四岸。
底敷金沙也。
五寶者金銀真珠水精琉璃也。
八功德者。
一澄淨。
二清淨。
三甘美。
四輕軟。
五潤澤。
六安和。
七飲時除饑并諸病患。
八飲已不損喉長養四大(已上)又俱舍一甘。
二冷。
三軟。
四輕。
五清淨。
六不臭。
七飲時不損喉。
八飲已不傷腹(已上)海中有五古縛曰羅。
以為妙蓮華金剛台雲。
縛曰羅者梵語。
此翻金剛。
金剛手菩薩持蓮華莖也(私雲。
金剛手菩薩立海中蓮花持也。
花藏世界圖物)(有之。
可見之)其上十字羯磨有。
以為妙蓮華台。
蓮花上置羯磨為花台也。
是即華藏世界儀式也。
其上有開敷白蓮華。
八葉具須蕊。
是華藏世界也(雲雲)是前四印所成重觀也。
四印者大海金手持花華台妙蓮花王此印也。
須蕊者花シヘ也。
于台上中心。
西方普周匝一門及通道。
一門者四方各有一門也。
四重曼荼羅各有四門故。
四四十六門有之。
通道者是界緣也(私雲。
界道事也)此上布衆色界道。
通門者行者流有之。
别壇者一尊行是也。
付之都中别者。
懸一曼荼羅。
其中一尊行是也。
都外别者。
不動降三世等。
或半月曼荼羅。
或三角曼荼羅建立行是也。
嘉會壇有之。
向曼荼羅行時。
譬毗沙門行時。
中台大日毗沙門位移。
以毗沙門中台大日位安行是也。
下部佛菩薩。
并天等以安中台時嘉悅給也。
如此都壇别壇嘉會壇等。
重重廢立多之。
義釋等通可見之。
中羯磨金剛。
其上大蓮華。
羯磨上半敷蓮華觀。
其上開敷白大蓮華觀也。
是則中台八葉九尊所座也。
妙色金剛莖。
八葉具須蕊。
妙色者白色也。
妙白蓮雲故也。
是則衆生心表也。
須蕊者心數多事表。
是則恒沙法門也。
八葉事衆生本心自然八分也。
八分肉團是也。
此心所八辨自似蓮華。
菩提心論凡夫身合如蓮華雲。
故合蓮華開敷義也。
八葉四方四隅也。
四方表如來四智。
四隅表菩薩四攝行也。
衆寶自莊嚴。
開敷含果實所觀蓮華七寶莊嚴。
花實者常蓮子也。
不多不少觀之。
其故十行也。
于彼大蓮印。
大空點莊嚴。
大空點雲ヘルハ。
中台中空點表。
大空點雲菩提點也。
梵字空點菩提故也。
故中台九位以菩提點配立。
則成正覺義也。
十二支生句。
普遍花台中常出無量光。
是真言字出光。
中台八葉莊嚴義也。
十二字即五佛種子也。
●●大日。
●●彌陀。
●●寶幢。
●●花開。
此十二字即法性十二因緣義也。
百千衆蓮繞者。
是三重諸尊所座總明也。
中台蓮華百千衆蓮華高下初心。
中台高餘下觀之。
後心平等可觀也。
高下中台内院故高。
餘皆所化故下觀之。
後心不二常平等觀住故。
于能所無高下。
乃至行者本尊一緻觀故也。
其上複觀想大覺獅子座。
寶玉以校飾。
在大宮殿中。
寶柱皆行列雲。
大覺獅子座者。
能降伏異義也。
寶玉者能滿衆生願也。
大宮殿者。
廣大金剛法界宮也。
獅子者佛名人獅子。
是則無怖畏義也。
獸中主故。
遊行無怖畏也。
或座地悉獅子座名。
其獅子形不可取也。
以無怖畏為所座故也。
大宮殿者。
譬如王都城。
是則一城中多宮殿有之。
或有大小别。
諸尊宮殿各别事明也。
遍有諸幢蓋。
珠鬘等交絡。
垂懸妙寶衣。
以上三句樓閣中莊嚴明也周匝香花雲而奏諸音樂。
已上六行明虛空莊嚴。
天鼓自鳴。
音樂也。
宮中想淨妙賢瓶與阏伽。
寶樹王開敷。
照以摩尼燈。
以上四句明供養莊嚴也。
但此中無香花等事。
合寶樹王也。
其故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