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關燈
深悟平等實相,般若本體,我即無我。

    無我說我,故答曰:“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諸見平等之義。

    ” 問:“前說我等四相,此說四見,是同是異?”答:“相者,法所現也;見者,心所取也。

    執相是粗,執見是細。

    粗執易除,細執難破。

    如來示有我等四見,執著既離,此乃不見而見,非同凡夫虛妄分别之見也。

    ”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 此征釋正義,何以故是人不解如來所說之義。

    世尊,如來說我等四見,即非我等四見,以四見無有自體可得故。

    為對治衆生執著之心,假立名言,而說我等四見。

    故曰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經中前言離我相,此雲離我見,其理已是深一層。

    諸見俱離,則平等之本體斯顯。

     上來顯自性平等之後,再顯諸相平等,首明生佛平等,則聖凡無二;次空有平等,則不屬斷常;三法應平等,則無有去來;四一多平等,則塵界性空;五諸見平等,則藥病雙祛。

    以歸無住真義,般若本體。

    二、直顯般若本體竟。

     〔II〕通結始終心要,分三 〔一〕直指知見  〔二〕持說福勝  〔三〕正示觀法 〔一〕直指知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 此通結正宗分中,從始至終,所說心要之法。

    經初,空生請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則答曰:“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至此結歸則曰:“應如是知見,如是信解”,是即首尾照應。

     佛謂須菩提:“若有真正發菩提心之人,于我前來所說一切法,應當如是知見信解。

    ”一切法,乃通指上文,住心無住,降心離相,發心無法之法。

    如汝問我:“雲何應住?”我則教汝:“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汝今應如是知。

    ”如汝問我:“雲何降伏其心?”我則教汝:“一切衆生,悉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汝應如是見。

    ”如汝問我:“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則教汝:“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汝應如是信解。

    ”雖然我如是說,汝能如是知見信解,還要不生法相,始得與般若相應。

    法相即住心無住,降心離相,發心無法之法相。

    果能法相不生,則知為真知,見為真見,信解亦為真信解。

    諸相銷亡,一心無寄,般若玄旨,妙極于斯矣。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乃如來随機演說,如谷應聲。

    如來心中,原無法相。

    前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故曰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一〕直指知見竟。

     〔二〕持說福勝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 此斷二十七種,持經功德取相疑。

    上雲:“不生法相,恐疑既一切法,不生法相,則持經功德,甯非取相耶?”故說此以破之。

    佛謂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此雲無數)世界七寶,持用布施,此指住相布施之人,非指無住行施菩薩;若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無可比較。

    以住相布施,乃為有漏;若更有發菩提心之男女,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而能受持讀誦以自利,為人演說以利他,二利繁興,其法施之福,乃是無漏,自然勝彼寶施之有漏矣。

    〔二〕持說福勝竟。

     〔三〕正示觀法 【“雲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此征釋福勝所以。

    先示說法之軌則,再示觀法之功能。

    全經結局于此。

    正如來至極悲心,于法會告圓之際,特征起釋成,仍以三種般若而結歸之。

    為人演說,是文字般若;不取于相,是觀照般若;如如不動,是實相般若。

     征問:“雲何為人演說,而能福勝無量寶施?”釋曰:“不取于相,雖依文字般若而說,不取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能演出文中所诠之觀照妙智,實相妙理,智與理冥,理得智顯。

    ” 不取于相,即觀照工夫。

    觀照功深,而能離相。

    不取我相,法相,非法相;照見我空,法空,空空。

    三執全消,三空頓證。

     如如不動,即實相本體。

    此體本是一心真如之理,一如一切如,無法不如,所謂徹法底源,無動無壞。

    若心取相則動,則不如如;不取于相,則如如不動矣。

     末世發菩提心衆生,果能如是為人演說,依如理起如智,以如智照如理,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其福勝彼無量寶施。

     “何以故”者,重征以何之故,定要不取于相。

    意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故複示以真空觀智,照破一切諸法之妄相,方見般若實相之本體。

     “一切”者,切字去聲,包括之詞。

    即舉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三界一切有為生滅之法,悉皆虛妄,不是真實。

    乃由衆生椟計所執,執為實有。

    此乃情有理無,以般若智照照之,内之身心,外之世界,如夢境,如幻事,如水泡,如影像,如朝露,如電光,一一不實無常,無可愛樂。

    迷時非有似有,悟時有即非有。

     如夢者,夢中境界,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不可得。

    永嘉雲:“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又不待醒後方無,正當夢時,何嘗實有?因衆生夢想颠倒,妄執為實,夢可愛境,心生愛戀;夢可畏境,心生畏懼。

    即心随妄境轉也。

     現前身境亦複如是,本非實有。

    由衆生處在長夜迷夢之中,曾不覺悟,迷執為實,妄起憎愛之惑,而造取舍之業,枉受生死之苦! 問:“夢境非實,人所皆知,現前身心世界,日間所見之境,何得謂為夢境耶?”答:“子但知一夕之夢為夢,而不知一生之夢,為大夢。

    ”諸葛武侯曰:“大夢誰先覺?即指一生之夢也。

    更不知曆劫之夢,為迷夢,自有無明不覺以來,即在夢中。

    ”生相無明未破,其夢尚未大覺,佛直破生住異滅,四種夢心,方稱大覺。

    子不知人生是夢,即在夢中未覺,故不信一切皆為夢境。

     如幻者,有為諸法,悉皆如幻。

    猶如幻師,以幻術力,現出種種幻事。

    如咒土生瓜,符水化魚等,舉體虛妄,現前似有,孩兒認以為真,大人知其是妄。

    現前身境,亦複如是。

    迷者執為實有,悟者乃覺真空。

     如泡者,泡即水泡,乍起乍滅,而不久停。

    如影者,影即影像,依形故有,全無實體。

    如露者,露即朝露,須臾之間,見日即晞。

    如電者,電即電光,生時即滅,倏忽便無。

    一切有為諸法,亦複如是,悉皆無常不實,自當于此諸法看得空,方能用功着得力。

    夢等六喻,即是入真空之微妙觀門。

    以此觀照妙智,能入實相妙理,方得般若本體。

    故如來最後垂囑雲:“應作如是觀。

    ”“應”者當也;“如是”,即六種譬喻;“觀”,即妙智。

    舍此妙智,安契如如不動之理,而證法身真境,直到涅槃彼岸也。

     又複當知,于一切有為法中,而起六種妙觀,但觀虛妄生滅之相,即見如如不動實相。

    并不必撥萬有,而覓真空。

    如龐居士雲:“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又百丈雲:“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果能如是,方堪入廛垂手,教化衆生,為如來使,行如來事矣。

    正宗一大科至此已竟。

     III、流通分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此正信受流通,亦即經家叙意,結集經藏之時,必叙大法之始終,始則如是我聞等,六種成就;終則佛說是經已,一會歡然。

    此乃結經之常儀也。

     佛說,即我佛妙觀察智,觀察衆生機宜,能信般若大教,故着衣持缽,入城乞食,還歸飯食,洗足安坐。

    先已無言說法,說出無字金剛,以為本經之發起。

    後被當機觑破,贊歎啟請。

    再說這卷文字般若,既有文字,必落言說,故雲佛說。

     此經所說,不出降心住心,觀照之功;如如不動,實相之理;為衆斷疑生信,從始至終,重一信字。

    初當機聞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乃問曰:“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否?”佛則誡曰:“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迨後當機既悟妙理,乃生淨信。

    則曰:“世尊!若複有人,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佛又舉喻較量,乃曰:“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無量億劫恒沙身施。

    ” 正宗将畢,如來結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即為人演說,亦須不取于相,方盡金剛妙理,方契實相般若,如如不動之本體。

    至此經義已盡,不須再說。

    故曰佛說是經已。

    ” 長老須菩提,解見在前,即諸四衆弟子,一切世間,三善道衆生,聞佛所說之教,能解教中之理,故皆大歡喜,即法喜充滿也。

    信受奉行者,既深解實相之理,則疑斷信生,受持無失,蹑解起行,奉為指南,力行不倦。

    聞佛所說,即聞慧;皆大歡喜,即思慧;信受奉行,即修慧;聞思修三慧具足,何難疾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中所雲:“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良有以也。

    今者講演已竟,法會已周,請各從聞思修,速證無上菩提,是所望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