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人生的城市

關燈
一個懂得生活的人,一定要像雲一樣,過得自由自在。

    不要被名缰利鎖自我束縛、自我設限、自我封閉,要如行雲流水般任逍遙。

    所以懂得人生的人,在人生裡面要尋找快樂的人生,要找自由的人生,要找自信的人生,要找包容的人生。

    如果可以寬大包容,那時,自我心中自有無盡财富。

     人生的城市 現在舉世之間,由于交通往來便利,國際旅遊已經蔚為時尚,現代人普遍具有國際觀,因此經常可見一些票選世界十大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十大最有文化的名城等活動。

    其實,光是一個中國之大,文化城、教育城、商業城、工業城之多,就不知凡幾。

    茲以“衣食住行育樂”為主題,略述中國的六大城市如下: 一、衣——穿在蘇州。

    自古以來,中國江南的織錦聞名世界,在蘇州、江甯、杭州等“江南三織造”中,蘇州尤有“絲綢之府”的美稱。

    從元代開始,朝廷在此設立織造局,清代有名的《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先生,其先人就曾擔任蘇州織造官。

    古來中國皇帝喜以蘇州織錦作為賞賜之物,一般臣民也以能穿上皇帝所賜的織錦為畢生最大榮耀。

    直到現在,湘繡、蜀繡、粵繡、蘇繡等中國“四大名繡”中,蘇繡仍以繡工細緻、平整,加上針法活潑、構圖巧妙等特色而盛名不衰。

     二、食——吃在廣州。

    有人說廣東人最會吃,他們的吃被形容為“天上飛的除了飛機,地下走的除了坦克以外,其他什麼都能吃”。

    廣東人愛吃、會吃,因其省會廣州位于中國南方,地處珠江三角洲北部,瀕臨南海,與香港、澳門相望,北部則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區,一年四季,各種山珍海味從各地雲集而來,所以有“食在廣州”的說法。

     三、住——居在揚州。

    揚州地處長江、淮河交彙之地,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

    自從隋唐以來,不但名人雅士歡喜聚集于此吟詩作畫,尤其康熙、乾隆盛世時,大量的徽商、鹽商雲集在此,一時富甲天下,成為世界十大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所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水鄉揚州不但氣候溫和,景色優美,到處有亭台樓閣,垂楊綠柳,自然的風光旖旎,尤其瘦西湖畔的園林群建築之美,享有“園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譽。

    每年到了春暖花開、莺飛草長的季節,更是美不勝收,所以李白有詩雲:“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揚州得天獨厚的生活環境,最适合人居住。

     四、行——行在重慶。

    重慶是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由于四面環山,城區依山而建,道路陡峭,是個有名的山城。

    現代人重視養生,懂得走路對健康的重要,故有“飯後千步走,活到九十九”之說。

    重慶因特殊地形而發展出的“步道文化”,不但成為市容景觀之一,據聞重慶姑娘多數身材高,就是長期走路的結果。

    重慶又有“霧都”之稱,所謂“霧裡看花”,其實在霧裡走路,也是别有一番樂趣。

     五、育——育在西安。

    西安舊稱長安,是古來帝王建都之地,許多帝王陵寝都建造于此。

    自從秦始皇兵馬俑出土,到法門寺地宮發現佛指舍利,據聞西安的地下隻要挖個數尺,就會有寶藏出土,可見西安是中國文化的根源。

    因此,盡管中國錦繡河山,到處都可孕育人才,不過西安是帝王之都,是中華文化之基,在此培育人才,成就其“立功、立德、立言”的教育,最是适宜。

     六、樂——樂在上海。

    人生在世,不是為受苦而來,應該追求快樂,這也是人生正當的希望。

    現在全中國最進步的享受之地,應為上海莫屬。

    上海擁有世界級的飯店、旅館、商圈、娛樂設施等,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士在此揮金如土,共同締造十裡洋場的夜上海,成為享樂的天堂。

     綜說中國的每個城市,各有其特色,所謂“官在北京、富在天津、遊在昆明、生在杭州、死在柳州”等,中國之大,真是難以細說。

     走出去 現在舉世之間流行一句口号,鼓勵大家要“走出去”。

    要從家庭走上社會,從農村走上都市,從個人走上團體,從家鄉走向世界。

    “走出去”的思潮帶動現在社會經商人士跑遍天下,觀光旅遊大衆也是看盡世界風光,随處可去。

     走出去,不是在有形的空間上從這裡走向那裡,而是從愚昧執著中走上開放的人生,從自私頑固的性格走出一個擁抱大衆的開闊心胸。

    因此,人生不是隻有身體走出去,而是要把思想走出去,要把心胸放大開來。

    走出去,不是平面上的走出去,要能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樣的人生才算是“走出去”。

     人要“走出去”才有前途,到底要走到哪裡去呢? 一、走向光明的地方。

    光明人人喜愛,黑暗無人歡喜。

    你看,夜晚一到,都市死寂一片,沒有行人;商場關門,沒有人購物;機關打烊,工廠下班,為的都是因應黑暗的來臨。

    雞鳴天曉,每一個人又都走了出來,學生上學去,公務人員上班去,士農工商開始一天的工作。

    光明是非常可貴的,躲在黑暗之處不是人所喜歡的,所以人生在思想上要走向光明、走向喜悅、走向光天化日的地方。

     二、走向正義的方向。

    人要走出黑暗,但是縱使在光天化日之下,“是非”、“好壞”還是有分别。

    小偷趁人外出,下手偷竊,浪子走到任何地方,看到歡喜的東西就順手牽羊,這些都是偷雞摸狗、見不得人的事。

    因此,就算白天也不能胡作非為,最好要走上正義的道路去。

    例如,工作就到有正義的地方去工作,交友就到有正義的地方去結交,集會就到有正義的地方去聚會。

    文天祥的《正氣歌》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人生在宇宙之中,種種行事,種種語言,都應該像文天祥一樣“留得丹心照汗青”。

     三、走到群衆裡面去。

    人為什麼要走出去?因為個人孤陋寡聞,因為獨木不能成林,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不能成事,所以要走向群衆。

    即使成佛,也要度衆生,若無衆生可度,怎能成佛呢?所以一個人不走向群衆,隻是孤陋寡聞,偏于一隅,或是性情怪僻,不肯合群的人,要想有所成就,此實難矣。

     四、走向犧牲奉獻去。

    語雲:“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

    ”自古以來,在忠孝節義之下,多少人做了犧牲和奉獻。

    将軍以一死報國,文臣以拼死上谏,尤其一些女人為了守節,數尺絲羅了卻殘生。

    學習吃虧的君子、崇尚利人的聖者,他們把自己一生奉獻給信仰,也不為世間所污染。

    自古以來,中國以道德維系了社會的秩序,道德成為社會人生的中流砥柱,其例不勝枚舉。

     走出去,人都應該走出去,有的人少年就遠走他鄉,有的人至死甘老林泉。

    其實“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走世間的路,做人群的事,隻要得當,走出去就算冒險,也有刺激。

    隻要走出去,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如果你懂得轉身,自然又能得個“柳暗花明又一村”。

     上哪兒去 每個人一天當中,都有很多的想法。

    如果沒有淨化的人生觀,一天到晚想入非非,心中、腦海裡都隻想到一些不當的地方,前途必定很難有正常的發展。

    假如能夠規範自己的想法,“上哪兒去”都有一定的目标,而且都是一些安全的地方,花費也不多,人生就不至于發生危險。

    因為人畢竟是活動的動物,每天除了忙于正當的工作、事業以外,必須有一些休閑應酬,乃至打發時間的地方可去。

     現在的社會風氣,時興上餐館吃飯,一餐下來所費甚多,而且經常和朋友外出吃飯,日久容易與家人産生疏離,也不是好事,甚至有的人喜歡上舞廳,然而很多糾紛都是從這些場所傳出的。

    或者現在也有很多人喜歡往國外跑,隻是所費的時間較長,所需的經費也多,必須從長計議。

     假如每個周末假日,有一些放假時間,要到哪兒去呢?倒是應該做一些正确的思考。

    茲建議如下: 一、逛書店去。

    你有讀書的習慣嗎?常常逛書店去!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智慧财,你在書店裡消磨幾個小時,體力、精神都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回家飽餐一頓,休息會更甜美。

     二、到圖書館去。

    書店裡的書,大多有時代性,而且書局屬性各有不同,所賣的書種類比較不廣泛。

    到圖書館去,要什麼書都有,圖書館真是人生的寶庫。

    有些公共的圖書館,不但不收費,而且還提供茶水、座位,以及電腦、打印機等設備,真是讀書之樂樂無窮。

     三、遊公園去。

    你的住家附近有公園嗎?即使沒有大公園,隻要有個三角小公園也好,都可以提供休閑、運動。

    假如有半天的時間,可以陪同家人前往休息、散步,讓孩子們在公園裡跑跑跳跳,玩玩遊戲,都能增進親子情誼。

    據說現在很多高速公路的休息站,常見很多父母帶着兒女開車到此一遊,這倒是值得提倡的事。

     四、聽名人講演去。

    現在各個學校、公共場所,經常舉辦名人講演,假如時間許可,可以前往聆聽。

    一些有經驗、閱曆的名人,他們憑着自身豐富的學養,三言兩語,提出對人生的看法,指出一些人生的去向,對我們的讀書、交友、就業,都會有所啟發,可謂有益無害。

     五、訪師友去。

    每個人必然都有一些師長、朋友,閑暇時間也可以前往拜訪,增進友誼。

    如果是拜訪老師,要事先約好,以老師方便的時間為宜。

    假如拜訪朋友,可以三五好友,約在某人家中小坐,天南地北,古往今來,不拘形式,随興而談,也是人生一樂也。

     六、朝寺院去。

    自古以來,寺院一直是讀書人喜歡造訪的地方。

    範仲淹、王安石、蘇東坡,乃至民國時期的譚嗣同、梁啟超、梁漱溟等,都在寺院裡獲得很大的啟發,開啟了他們的智慧之門。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有時間願意親近諸佛菩薩等一些聖賢,耳濡目染,必然受其影響。

    諸佛菩薩雖然沒有跟我們道說一言,出家法師也未必有時間和我們論道,不過一襲袈裟、一座殿堂,已經夠我們啟發心靈的智慧了。

     “上哪兒去?”以上列舉的地方,不是很好嗎? 出門六要 每個人每天幾乎都要出門,出門上班、出門旅行、出門開會、出門買東西、出門訪友。

    一般婦女出門,總要花上好長的時間打扮。

    男士出門,雖然不若女士精心妝扮,但是出了門,就要融入到大衆裡,所以應該要注意自己的禮儀。

    以下舉出“出門六要”,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