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林第十七

關燈
普賢延命經雲。

    請三七比丘。

    轉讀此經。

    各四十九遍。

     私雲。

    二十一僧各四十九遍。

    通計之一千二十九卷也。

    但師傳修此法時。

    自發願時。

    二十人番僧晝夜不斷轉讀經矣。

     一咒遍數。

     普賢延命經雲。

    别持是陀羅尼。

    滿十萬遍。

    即獲壽命(雲雲)。

     已上三事。

    集會經無之。

     一行法日數。

     集會經。

    滿于七日(雲雲)。

    普賢延命經不雲之。

     一本尊形像。

     普賢延命經雲。

    我此延命法先須彩書普賢菩薩。

    如滿月童子形。

    五佛頭冠。

    右手持金剛杵。

    左手持召集金剛鈴。

    契鬘縱緩帶坐千葉寶花。

    花下有白象王象有三頭。

    鼻卷獨股杵。

    各具六牙其象四足踏一大金剛輪。

    輪下有五千群象。

    各負其輪。

    于菩薩身放百寶光。

    光外書白月輪衆彩莊嚴。

    書得其像。

    敬于清淨處建立道場(雲雲)。

     師傳雲。

    滿月童子者非有别其人。

    隻是圓滿端正之義也。

    圓滿之形如滿月少壯之童子形耳。

    此菩薩像即如肥滿端正童子也。

    此菩薩處滿月中。

    其菩薩形如小壯之童子容。

    故雲滿月中童子也。

    象有三頭者。

    延命像或乘三象或六象各有所表而已。

    三象者。

    經所說之三頭象身三也。

    而師說此三頭象可有四頭也。

    即表生老病死四苦也。

    經不說死頭也。

    謂死了書形無故也。

    六象表六道利生也。

    唐院曼陀羅中台像三象。

    世間流布本多一身三頭象也而或人等三象指南(雲雲)。

    如此佛像圖不可佛執。

    唐院多本被渡欤。

    不可一定事欤(雲雲)。

     經雲。

    象有三頭。

    其象四足踏一大金輪(雲雲)。

     右件三象雲意。

    象有三頭讀也。

    牛三頭雲如也。

    四足踏大輪者。

    三頭象各踏也。

    四足雲隻是雲也。

    委雲所謂三四十二足可雲欤(持明說雲雲)。

    或處有延命像人不知之。

    謂有六ケ象尻聚一處。

    各而向外。

    其六象之上在一普賢延命之像(二十辟也雲雲)。

     巡禮記雲。

    次開普賢堂。

    禮普賢菩薩像。

    三象并立。

    背上安置一菩薩(雲雲)。

     金剛智三藏口決雲。

    言金剛壽命薩埵智身者。

    五智取集而為大樂金剛薩埵。

    以四波羅蜜十六尊而為手臂五分法身。

    而為寶冠。

    定十手掌慧十手掌。

    各各每手十波羅蜜内供養。

    而為禅悅。

    外四供養。

    而為法喜。

    四攝方便三世諸佛。

    為毛孔額已上。

    過去千佛心已上現在千佛心已下未來佛。

    以之号三世常住金剛壽命薩埵智身(雲雲)。

     師傳雲。

    台界大安樂不空即是普賢也。

    普賢菩薩為延命。

    故所現身也。

    此二十臂之尊于法等發願等時。

    同雲普賢延命大願薩(雲雲)。

    又此二十臂像即攝金界三十七尊也。

    謂五佛冠中在之四波羅蜜(十六中四方各初一尊攝四波羅蜜三形又與四佛同之)。

    十六四攝等三形二十臂持之。

    八供養随義可攝餘尊三形也。

    又三十七尊最後四攝也。

    故十六尊乃至四攝故八供自然攝也。

    故金界三十七尊。

    此胎界攝安此二十臂尊遍知即安也。

    謂彼院一切佛一切菩薩等總位安之處故也。

    又二臂普賢延命初杵乃至終鈴持之。

    即三十七尊攝之。

    五佛冠在四波四佛攝。

    又十六各方初一攝之。

    謂薩(乃至)拳。

    内四供外四供四攝也。

    謂八供薩(乃至)鈴故中間攝也(雲雲)。

    般若波羅蜜理趣經大安樂不空三昧真實金剛菩薩等。

    十七聖曼荼羅義述(三藏沙門阿目迦序)雲。

    其一所謂大安樂不空三昧真實金剛菩薩。

    蓋表諸佛□常體寂不妄不壞故有此名也。

    左持金剛鈴是适悅義。

    置腰之左表大我焉。

    右持五?金剛杵是五智義。

    轉拳向外示衆生也(雲雲)。

     右前唐院本也。

    以圓融房禦本圖寫之。

    彼本雲。

    天喜六年(戊戌)三月三日。

    以唐院唐本圖寫之。

    金剛弟子良。

     件本諸尊影像繪之。

    今依其繪圖以文書之後人知之。

    諸尊銘并色全。

    是苗本定也。

     延命曼荼羅(此外唐院本。

    二十臂延命并種子曼荼羅在之。

    可見之)。

    右二圖金剛壽院本(大原法橋傳雲雲)。

     私雲。

    前二圖依金。

    後圖依胎欤。

     一功能。

     普賢延命經雲。

    令諸衆生增壽命故無夭橫死。

    亦令獲得金剛壽命堅固不壞。

    成就菩提到不退地。

    爾時普賢菩薩即說陀羅尼曰(雲雲)。

    又雲。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怖畏夭橫非命及不吉祥事。

    即以沐浴着新淨衣燒香散花。

    持我延命心真言。

    即得增壽。

    若有病苦衆生。

    求長壽故離于病苦。

    即建立道場。

    于清淨屋舍。

    或就伽藍。

    請三七比丘清淨僧。

    轉讀此經各四十九遍。

    别持是陀羅尼滿十萬遍。

    即獲壽命。

    病者即于夜夢自見殊勝境界(雲雲)。

     又雲。

    我此延命法先須彩書普賢菩薩。

    于清淨處建立道場。

    令清淨僧持是真言。

    及轉此經乃至書寫。

    及持金剛壽命陀羅尼滿十萬遍即增壽除夭橫故(雲雲)。

    又雲。

    爾時四天王等乘佛加持。

    助普賢菩薩延命各立誓言。

    娑婆世界南瞻部洲。

    但有此經法流行之處。

    我等四王即為結護令無夭橫。

    如有此經法清淨道場。

    如不降赴。

    願我失此威光。

    損我果報。

    退失菩提心不得解脫(雲雲)。

    又雲。

    爾時佛告四天王言。

    若有衆生怖畏死難病苦夭橫。

    有如是苦。

    但書寫此經受持讀誦。

    或别持此陀羅尼。

    或畫普賢延命像。

    合掌禮拜高聲贊詠此陀羅尼。

    及忏悔往咎。

    不堕三惡道。

    舍此身獲得金剛壽命更不輪回。

    若有比丘比丘尼及四衆。

    轉讀此經而不廢忘。

    離于短命夭橫之怖。

    及夜惡夢厭魅咒咀。

    惡形羅刹。

    鳥鳴百怪之屬。

    亦不為水火兵毒之所傷害。

    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攝受護念。

    亦諸佛之所護念(雲雲)。

     諸佛集會經雲。

    爾時世尊告四天王言。

    諸天等此陀羅尼。

    從一切諸佛所生。

    一切諸佛共所知見。

    若善男子善女人。

    乃至有能一日之中讀一遍者。

    是人終不堕于惡趣。

    當于是人起大師想。

    若有人為欲利益一切衆生。

    于日日中讀誦斯咒。

    能令衆生壽命增長。

    亦令其人災橫怖畏普得消除。

    無諸惡相及衆疾苦。

    水不能漂火不能燒。

    刀不能傷毒不能害。

    若在在處處有能讀誦此陀羅尼。

    當知此處則為十方一切諸佛常所護念。

    何以故。

    若于衆生能作饒益。

    則為供養一切佛故。

    若有專欲擁護其身。

    當書此咒佩着身上(雲雲)。

     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法雲。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念誦每日三時時别千遍。

    過現所有惡業因緣短命夭壽。

    由持此陀羅尼故信心清淨。

    業障消滅更增壽命。

    若有修習三摩地者。

    現生不轉父母生身。

    獲五神通陵空自在(雲雲)。

     念誦法意同之。

    但過現字作去字(雲雲)。

     又雲。

    若能于三長月。

    或自生月乃至生日作是供養。

    能除災難增益壽命。

    具大福智勝願圓滿。

    行來出入官位高遷。

    豐饒财寶皆悉稱意(雲雲)。

     金剛壽命陀羅尼經念誦法雲。

    若能于三長齊月。

    或自本生日。

    作是供養。

    能除災難增益壽命。

    國土安泰。

    無諸災疫。

    風雨以時。

    一切賢聖擁護其人(雲雲)。

     一經軌等不同。

     念誦法并陀羅尼經法。

    同大日于色界頂第四禅成正覺。

    即下須彌頂說之也。

     問。

    大日教意隻是一處一會。

    何雲下須彌頂耶。

    答。

    案菩提心義意雲。

    言須彌盧者是非世間所知須。

    即是毗盧遮那所座之名。

    名為堅勝法界座也(如義)。

    于如來座而有兩種。

    謂世俗勝義·真俗不二。

    論佛座也。

    往詣者。

    從本不生際赴差别之境故雲也。

    即無著不二而論往詣也。

    如十八會各在别所。

    是一切法界諸法為名随在何處無非法界。

    然以随法界體随立異名也。

     壽命經(金剛智)。

    普賢延命經(不空)。

    諸佛集會經(提雲般若)。

    此三經同競伽河側釋迦所說也。

    皆以四天王為對告。

    大旨同。

    但金剛智菩薩提雲譯意。

    大陀羅尼是釋迦及赴集之十方塵數諸佛。

    異口同音所說也。

     不空譯。

    普賢延命經意十方恒河沙諸佛。

    以光明照觸普賢菩薩。

    令說此陀羅尼也(一不同)。

     又四天王列名次第。

    金剛智本如次毗沙門(北)毗盧勒遮(南)提頭賴吒(東)毗盧博叉(西提雲本同之)。

    不空譯雲。

    毗沙門(北)毗盧勒叉(南)毗樓博叉(西)提頭賴吒(東)。

    以兩譯第三釋為第四也(二不同)。

    又者禮〃〃陀羅尼。

    金剛智并提雲譯。

    是提頭〃〃說也。

    不空本為毗盧博叉說。

    未臨〃〃陀羅尼。

    金提兩譯毗盧博叉說也。

    而不空譯為提頭賴吒說(三不同)。

     問。

    以前相違等。

    雲何會之哉。

    答。

    譯人既異所見各别。

    不須和會(雲雲)。

     問。

    經雲大旨同。

    受持方軌大異也。

    誠如所言。

    譯者既異所見不同之故也。

    而師傳何故混合經軌等說。

    而為一修行儀則哉。

    豈不違譯者各意樂哉。

    答。

    各各依一經方法而修行之。

    以可為足。

    有何不足。

    但其說雖異。

    同是普賢陀羅尼延命之方術也。

    仍相會諸說。

    成一軌儀無煩失(矣)。

     四天王誓約。

     普賢延命經雲。

    爾時四天王等乘佛加持。

    助普賢菩薩延命各立誓言。

    娑婆世界南瞻部洲。

    但有此經法流行之處。

    我等四王即為結護令無夭橫。

    如有此經法清淨道場如不降赴。

    願我失此威光損我果報。

    退失菩提心不得解脫(雲雲)。

     行林第十七。

     (本雲)。

     享德四年六月二十八日(于)西園寺聖門院以石山寺本令書寫訖。

     時承應元(壬辰)年十二月八日以嵯峨二尊院本書寫之訖。

     元祿十六年上已日命松安寫之。

     雞頭院嚴覺供道。

     享保十三戊申羊于出雲寺書寫校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