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要記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誦其瓶。
與其頂上而作手印。
并誦根本真言。
還誦此真言。
與彼灌頂者。
是随得三部者也。
今以義準。
三部諸尊。
當随所得用其尊法。
若作傳法。
或得餘尊。
先作其尊。
後作傳法) 今私謂。
依此編次第意。
可用支分生印。
或可用大日八印及無所不至印。
或說以字燒字。
後以大日并四菩薩印真言灌之。
後更重不灌之(諸說同之。
大灌頂作法。
作傳法并但圓成寺。
随得三部及持明者灌頂)或用五佛真言。
或說先受者頂。
令戴五智寶冠。
令作五佛印。
每佛灌頂。
并令贊衆誦吉慶贊(已上諸說。
重更二度不灌之) 次想。
弟子頂上暗字轉成中胎。
又從此字放百字光。
成三重焰。
以現三重百光之光。
并中台藏作四重輪。
種子字如次。
布置額咽心臍。
變此四處陀羅尼。
自現顯四重曼荼羅身。
已成普門法界也(雲雲)(私雲。
說百字生品義釋雲。
此是暗字。
一切真言之心最為上首。
從此一字而放百法明光。
遍流而出。
然此字輪最中置此真言王。
次外一輪有十二字。
謂從伊至奧。
凡十二三昧聲也。
次外輪布于百字光。
從●迦等二十五字。
次●等二十五字。
次●等二十五字。
次●等二十五字。
以此中俄上若上拏那磨帶上五字是大空之點遍一切處。
故同布一列也。
又别時釋雲。
此二十五字在别。
外十二字同圓布之。
更問)若作五重布者(此等二十五字為第一輪。
●等為第二輪。
●等為第三輪。
●等為第四輪。
亦得也。
更問之意未盡。
其布字次第逐日右轉也) 已上具支灌頂編次第文。
次換衣法。
至壇西南隅敷一淨莚。
令換受者衣裳袈裟等。
弟子取濕衣置下小床上。
奉施阿阇梨。
其阿阇梨。
自手執衣裳袈裟等。
與弟子令着之。
111-815次以二十一結修多羅系右肩。
自右肩系之左脅而下系之(問師) 次以華鬘交絡兩肩。
次以臂钏令着其腕。
次以第環左右無名指中節系之。
次更令戴寶冠(安然和尚意。
灌幟了不令脫寶冠。
至于此處。
寶冠之上更著白缯。
可見具支灌頂) 次寶傘隐受者。
将向新佛壇座令坐蓮台。
受者作定印坐。
阿阇梨對坐捧供。
先塗香。
次華鬘。
次燒香。
次燈明。
次贊(僧贊也)次贊衆同音四智贊等如供佛。
次阏伽。
次授道具。
先觀羽持五智杵。
授與彼雙手(依金剛界出之) 諸佛金剛(随三部可改白)灌頂儀。
汝已如法灌頂竟。
為成如來體性故。
汝應授此金剛杵。
真言曰。
唵跋折羅稱缽提(尊上)黴(亡圭反體性也)怛鑁(于汝)阿鞞诜者弭(我今灌頂)底瑟吒(住)跋折羅三摩曳薩怛鑁(汝為三摩耶也) 次授金剛名号(依金剛界出之)次于弟子本名上加金剛字。
作名呼之。
應誦此密語。
唵跋折羅薩怛鑁摩含(二合汝也)阿毗诜者冥(我灌頂也)跋折啰娜莽(以名号也)毗灑迦多(灌頂)系(呼聲)跋折啰娜莽(某甲) 次又阿阇梨。
先用羅(加歸命)字加持金錍。
瞞(加歸命)字加持明鏡。
法輪法螺真言。
加持輪及商佉。
次複當弟子前。
以金錍瑩拭其目而為說偈。
當觀羅字淨其目中垢障。
佛子佛為汝。
抉除無智膜。
猶如世醫王。
善用于金籌。
次又現前示彼明鏡。
而為說偈。
當觀瞞字淨其心中垢障。
諸法無形像清澄無垢濁無執離言說 但從因業起如是知此法自性無染污 為世無比利汝從佛心生 次持法輪置二足間。
并授商佉于其右手。
而為說偈。
各用彼真言持之(具支灌頂雲。
想二足間有千輻金輪) 汝自于今日轉于救世輪其聲普周遍 吹無上法螺勿生于異慧當離疑悔心 開示于世間勝行真言道常作如是願 宣唱佛恩德一切執金剛皆當護念汝 次旋繞壇時。
阿阇梨次持傘用覆其上。
引令旋繞曼荼羅三匝。
先繞第一行道院。
次繞第二行道院。
後繞第三行道院。
如是行道時。
阿阇梨當誦吉祥極吉祥等偈。
或可誦吉慶贊梵文。
次禮拜既周畢已。
複至西門二龍廂衛處。
令殷勤禮拜。
其傘當随身上下而以蔭之。
次啟白。
次令弟子長跪。
而阿阇梨當白諸尊雲。
我(某甲)與某甲灌頂畢已。
今付屬諸尊令持明藏(私謂。
令持明藏者。
是随得三部成阿阇梨者也。
今傳法者。
先已受持明藏故。
今可雲令傳明藏)作是語已應放其傘。
次令彼起立對曼荼羅前。
次為說三昧耶戒偈。
耳語說之。
經雲。
行者應入中示三昧耶偈。
佛子汝從今不惜身命故常不應舍法 舍離菩提心悭吝一切法不利衆生行 佛說三昧耶汝善住戒者如護自身命 護戒亦如是應至誠恭敬稽首聖尊足 所作随教行勿生疑慮心 私雲。
義釋雲。
前雲耳語告一偈者。
猶如僧祇家授六念。
薩婆多授五時法。
以此驗知曾受具戒以不。
今此四戒。
如受具戒竟已略示戒相。
當知即是秘密藏中四波羅夷也。
如人為他斷頭命根不續。
則
與其頂上而作手印。
并誦根本真言。
還誦此真言。
與彼灌頂者。
是随得三部者也。
今以義準。
三部諸尊。
當随所得用其尊法。
若作傳法。
或得餘尊。
先作其尊。
後作傳法) 今私謂。
依此編次第意。
可用支分生印。
或可用大日八印及無所不至印。
或說以字燒字。
後以大日并四菩薩印真言灌之。
後更重不灌之(諸說同之。
大灌頂作法。
作傳法并但圓成寺。
随得三部及持明者灌頂)或用五佛真言。
或說先受者頂。
令戴五智寶冠。
令作五佛印。
每佛灌頂。
并令贊衆誦吉慶贊(已上諸說。
重更二度不灌之) 次想。
弟子頂上暗字轉成中胎。
又從此字放百字光。
成三重焰。
以現三重百光之光。
并中台藏作四重輪。
種子字如次。
布置額咽心臍。
變此四處陀羅尼。
自現顯四重曼荼羅身。
已成普門法界也(雲雲)(私雲。
說百字生品義釋雲。
此是暗字。
一切真言之心最為上首。
從此一字而放百法明光。
遍流而出。
然此字輪最中置此真言王。
次外一輪有十二字。
謂從伊至奧。
凡十二三昧聲也。
次外輪布于百字光。
從●迦等二十五字。
次●等二十五字。
次●等二十五字。
次●等二十五字。
以此中俄上若上拏那磨帶上五字是大空之點遍一切處。
故同布一列也。
又别時釋雲。
此二十五字在别。
外十二字同圓布之。
更問)若作五重布者(此等二十五字為第一輪。
●等為第二輪。
●等為第三輪。
●等為第四輪。
亦得也。
更問之意未盡。
其布字次第逐日右轉也) 已上具支灌頂編次第文。
次換衣法。
至壇西南隅敷一淨莚。
令換受者衣裳袈裟等。
弟子取濕衣置下小床上。
奉施阿阇梨。
其阿阇梨。
自手執衣裳袈裟等。
與弟子令着之。
111-815次以二十一結修多羅系右肩。
自右肩系之左脅而下系之(問師) 次以華鬘交絡兩肩。
次以臂钏令着其腕。
次以第環左右無名指中節系之。
次更令戴寶冠(安然和尚意。
灌幟了不令脫寶冠。
至于此處。
寶冠之上更著白缯。
可見具支灌頂) 次寶傘隐受者。
将向新佛壇座令坐蓮台。
受者作定印坐。
阿阇梨對坐捧供。
先塗香。
次華鬘。
次燒香。
次燈明。
次贊(僧贊也)次贊衆同音四智贊等如供佛。
次阏伽。
次授道具。
先觀羽持五智杵。
授與彼雙手(依金剛界出之) 諸佛金剛(随三部可改白)灌頂儀。
汝已如法灌頂竟。
為成如來體性故。
汝應授此金剛杵。
真言曰。
唵跋折羅稱缽提(尊上)黴(亡圭反體性也)怛鑁(于汝)阿鞞诜者弭(我今灌頂)底瑟吒(住)跋折羅三摩曳薩怛鑁(汝為三摩耶也) 次授金剛名号(依金剛界出之)次于弟子本名上加金剛字。
作名呼之。
應誦此密語。
唵跋折羅薩怛鑁摩含(二合汝也)阿毗诜者冥(我灌頂也)跋折啰娜莽(以名号也)毗灑迦多(灌頂)系(呼聲)跋折啰娜莽(某甲) 次又阿阇梨。
先用羅(加歸命)字加持金錍。
瞞(加歸命)字加持明鏡。
法輪法螺真言。
加持輪及商佉。
次複當弟子前。
以金錍瑩拭其目而為說偈。
當觀羅字淨其目中垢障。
佛子佛為汝。
抉除無智膜。
猶如世醫王。
善用于金籌。
次又現前示彼明鏡。
而為說偈。
當觀瞞字淨其心中垢障。
諸法無形像清澄無垢濁無執離言說 但從因業起如是知此法自性無染污 為世無比利汝從佛心生 次持法輪置二足間。
并授商佉于其右手。
而為說偈。
各用彼真言持之(具支灌頂雲。
想二足間有千輻金輪) 汝自于今日轉于救世輪其聲普周遍 吹無上法螺勿生于異慧當離疑悔心 開示于世間勝行真言道常作如是願 宣唱佛恩德一切執金剛皆當護念汝 次旋繞壇時。
阿阇梨次持傘用覆其上。
引令旋繞曼荼羅三匝。
先繞第一行道院。
次繞第二行道院。
後繞第三行道院。
如是行道時。
阿阇梨當誦吉祥極吉祥等偈。
或可誦吉慶贊梵文。
次禮拜既周畢已。
複至西門二龍廂衛處。
令殷勤禮拜。
其傘當随身上下而以蔭之。
次啟白。
次令弟子長跪。
而阿阇梨當白諸尊雲。
我(某甲)與某甲灌頂畢已。
今付屬諸尊令持明藏(私謂。
令持明藏者。
是随得三部成阿阇梨者也。
今傳法者。
先已受持明藏故。
今可雲令傳明藏)作是語已應放其傘。
次令彼起立對曼荼羅前。
次為說三昧耶戒偈。
耳語說之。
經雲。
行者應入中示三昧耶偈。
佛子汝從今不惜身命故常不應舍法 舍離菩提心悭吝一切法不利衆生行 佛說三昧耶汝善住戒者如護自身命 護戒亦如是應至誠恭敬稽首聖尊足 所作随教行勿生疑慮心 私雲。
義釋雲。
前雲耳語告一偈者。
猶如僧祇家授六念。
薩婆多授五時法。
以此驗知曾受具戒以不。
今此四戒。
如受具戒竟已略示戒相。
當知即是秘密藏中四波羅夷也。
如人為他斷頭命根不續。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