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帖決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觀之。
于中令住全身。
若心上觀之時。
平觀之。
是系心故也。
現見月輪平如餅。
故為系心時心上仰觀之。
各據一義。
不可诤之。
金界雲。
背後入月輪者。
即全身住月中也。
隻背非如光立(雲雲)以畫像等不可為例者也(雲雲)。
(寬德三年二月二十日說) 又雲。
我心上觀月輪。
皆仰觀之。
于曼荼羅觀月輪。
皆如圓珠如圓室觀之。
兩界諸尊月輪爾也。
又别尊法樓閣之内月輪皆爾也。
師曰。
心如月輪者。
心體非本自月輪。
月自性清淨為譬喻。
即觀心自性也。
若心形本自非如月者。
金界之心為阿梨耶(雲雲)即以自性清涼滿月淨藏識之薰習染污(雲雲)。
(永承元年十一月十日說) 又雲。
心月輪者即是第八識也。
此中諸染污諸種子本自有之。
故于月輪上所觀見●等諸字。
即是第八識中所出現也。
非自他所現耳。
字變成三昧耶形。
又是第八識中本具故即現也。
三形變成尊形。
亦是第八識中所具法門故即顯現也。
(長久五年九月十一日說) 又雲。
凡觀月輪觀種子等。
唯系念易成。
是尤佳矣。
故又雲。
不可偏執。
唯随時耳。
大底如上。
又于曼荼羅觀月觀尊。
唯如佛光。
于佛背觀之。
是佳矣何以故。
系念易成故。
先立觀如圓座月輪。
于月面觀種子。
觀三形而成尊形。
故月在背耳。
本是如圓珠可觀之。
而如佛光四邊赫[亦/火]于背造之。
今如圓珠于背後立觀之。
又或處建立形像如之。
(寬德二年四月上旬) 問。
何故雲内心妙白蓮耶。
答。
白是自性色故。
觀白色菩提心自性清淨故(參州雲。
世白蓮内外之色頗異也。
可思之)。
(永承三年壬正月) 男肉向上。
女肉向下。
向下故雲非是法器也。
非妙法之心蓮台。
非開敷可為佛位故也。
故将等正覺之時。
必蓮反向上故雲變成男子耳。
問。
何不觀日輪必觀月輪耶。
答。
諸佛心猶如月輪(雲雲)是猶白淨菩提心之義也。
今觀是諸佛菩提心自性清涼之體。
煩惱垢障自遠離耳。
況月十六分當十六大菩薩。
即是普賢大菩提心有十六分也。
日輪唯是果地智德藏熾盛光焰之義。
不顯白淨清涼菩提心之義故。
如頂輪愛染表果地智德故。
日輪中觀之諸尊所坐月輪皆是各各自心菩提心之白淨月輪也。
自住其中(永承三年三月下旬說)。
九重月輪也 九重月輪事 師曰。
九重月輪者。
九識皆如月觀也(長久三年四月說)。
又雲。
九重月輪是九識也。
即先觀心性理故也。
于最中月中觀●字。
即是初托聖胎種子也。
又今此胎藏之意。
自●字起故。
即以●為種子。
此字即真言王也。
釋雲。
以如來性加持自身(雲雲)即行者行法之時。
先結入佛三昧耶之印。
觀此九重月中阿字。
誦三昧明加持自身(雲雲)即此入佛三昧耶印明之時作此觀耳。
今此九重月輪于我心上觀之也。
即是後心置無生句意同耳。
(第九識也) 問。
何故阿名如來性耶。
答。
阿即法界體性也。
即是如來體性也。
義釋中釋之。
又九重月輪者。
如圓珠如圓室在心上也。
而有九重月輪。
中心少最外大也。
中心為本。
次八月也。
故中心是第九淨識為一切法本也。
中心輪中觀●字(雲雲)又一說雲。
九重者非有九月輪。
彼如王宮名為九重宮。
今心上月輪亦是心王所居宮也。
故雲九重也(雲雲)。
(永承二年三月十九日) 又雲。
九重輪觀心若圓若仰。
在人意耳。
三部三昧耶者。
平等三昧耶三昧耶。
次謂入佛三昧耶時。
于心上觀九重月輪。
其輪如圓珠。
重重外大内少也。
中心月輪中觀●字見法界平等也(可見法花軌)或結定印觀。
次結此印。
或結此印作此觀(雲雲)蓮金準之可尋。
問。
九重月輪何第九識耶。
答。
餘八識以第九為本。
第九上。
所有也。
故中心是第九也。
故中心安●字觀法界理。
(永承三年三月下旬) 胎藏花藏界大蓮花并中台妙蓮花。
是共白色芬荼利也。
三部五部中蓮花部蓮花。
是赤色蓮花也。
故如之觀之。
彼三摩耶形蓮花杵頭蓮亦赤色觀之。
三身塔婆(十四) 中(法身)東(自受)南(他受)西(遍于三身)北(應身。
永承三表紙)。
報身之内立自他受用事。
分别聖位經(長久二年九月中旬說)。
五身說法事(菩提心義三末十九。
楞伽三身皆說法雲雲)。
況顯密意異耳。
又智法身可說法欤(永承三年三月下旬說)。
(已下永承二年七月二十三說) 問。
真言教主是何身耶。
答。
是他受用身如來說也。
問。
他受用者是報身盧遮那如來也。
今真言教主名摩诃毗盧遮那心何。
答。
顯教常途說。
摩诃毗盧遮那者法身也。
盧遮那報身也。
今真言宗意立四種法身。
謂自性受用變化等流也。
此四身共是法身也。
更無一異。
乃至及荼吉尼之等流身不離法身之境界故。
四身俱名摩诃毗盧遮那也。
又如顯教雲。
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
舍那釋迦成亦遍一切處。
其佛住處名常寂光乃至四德波羅蜜成就(雲雲)。
又雲。
三身相即無暫離時。
既許法身遍一切處。
報應未嘗離法身○何獨法身遍一切處(雲雲)。
問。
他受用為教主事已爾也。
爾者自受用境界雲何。
答。
先案金剛頂經。
大日如來初于阿迦尼吒自智所成眷屬圍繞唱自受用成道。
乃至五峰金剛入佛心住佛常等(如經說之)而則以初薩菩薩三摩地冥加一切衆生令勸發菩提心。
乃至金剛拳三摩地薰一切衆生。
乃至三十七尊三摩地皆爾也。
自受用如來之自受法樂之境界。
晝夜無間斷冥加一切衆生。
如是冥薰功積自然生死之中有情有發心修行之輩。
皆是自受用如來冥薰加持之力用也。
我等日夜常被自受用如來冥加。
惡業厚覆不能了之。
然則真言行者晝夜常可觀念我即被三十七尊冥薰也。
乃至念彌
于中令住全身。
若心上觀之時。
平觀之。
是系心故也。
現見月輪平如餅。
故為系心時心上仰觀之。
各據一義。
不可诤之。
金界雲。
背後入月輪者。
即全身住月中也。
隻背非如光立(雲雲)以畫像等不可為例者也(雲雲)。
(寬德三年二月二十日說) 又雲。
我心上觀月輪。
皆仰觀之。
于曼荼羅觀月輪。
皆如圓珠如圓室觀之。
兩界諸尊月輪爾也。
又别尊法樓閣之内月輪皆爾也。
師曰。
心如月輪者。
心體非本自月輪。
月自性清淨為譬喻。
即觀心自性也。
若心形本自非如月者。
金界之心為阿梨耶(雲雲)即以自性清涼滿月淨藏識之薰習染污(雲雲)。
(永承元年十一月十日說) 又雲。
心月輪者即是第八識也。
此中諸染污諸種子本自有之。
故于月輪上所觀見●等諸字。
即是第八識中所出現也。
非自他所現耳。
字變成三昧耶形。
又是第八識中本具故即現也。
三形變成尊形。
亦是第八識中所具法門故即顯現也。
(長久五年九月十一日說) 又雲。
凡觀月輪觀種子等。
唯系念易成。
是尤佳矣。
故又雲。
不可偏執。
唯随時耳。
大底如上。
又于曼荼羅觀月觀尊。
唯如佛光。
于佛背觀之。
是佳矣何以故。
系念易成故。
先立觀如圓座月輪。
于月面觀種子。
觀三形而成尊形。
故月在背耳。
本是如圓珠可觀之。
而如佛光四邊赫[亦/火]于背造之。
今如圓珠于背後立觀之。
又或處建立形像如之。
(寬德二年四月上旬) 問。
何故雲内心妙白蓮耶。
答。
白是自性色故。
觀白色菩提心自性清淨故(參州雲。
世白蓮内外之色頗異也。
可思之)。
(永承三年壬正月) 男肉向上。
女肉向下。
向下故雲非是法器也。
非妙法之心蓮台。
非開敷可為佛位故也。
故将等正覺之時。
必蓮反向上故雲變成男子耳。
問。
何不觀日輪必觀月輪耶。
答。
諸佛心猶如月輪(雲雲)是猶白淨菩提心之義也。
今觀是諸佛菩提心自性清涼之體。
煩惱垢障自遠離耳。
況月十六分當十六大菩薩。
即是普賢大菩提心有十六分也。
日輪唯是果地智德藏熾盛光焰之義。
不顯白淨清涼菩提心之義故。
如頂輪愛染表果地智德故。
日輪中觀之諸尊所坐月輪皆是各各自心菩提心之白淨月輪也。
自住其中(永承三年三月下旬說)。
九重月輪也 九重月輪事 師曰。
九重月輪者。
九識皆如月觀也(長久三年四月說)。
又雲。
九重月輪是九識也。
即先觀心性理故也。
于最中月中觀●字。
即是初托聖胎種子也。
又今此胎藏之意。
自●字起故。
即以●為種子。
此字即真言王也。
釋雲。
以如來性加持自身(雲雲)即行者行法之時。
先結入佛三昧耶之印。
觀此九重月中阿字。
誦三昧明加持自身(雲雲)即此入佛三昧耶印明之時作此觀耳。
今此九重月輪于我心上觀之也。
即是後心置無生句意同耳。
(第九識也) 問。
何故阿名如來性耶。
答。
阿即法界體性也。
即是如來體性也。
義釋中釋之。
又九重月輪者。
如圓珠如圓室在心上也。
而有九重月輪。
中心少最外大也。
中心為本。
次八月也。
故中心是第九淨識為一切法本也。
中心輪中觀●字(雲雲)又一說雲。
九重者非有九月輪。
彼如王宮名為九重宮。
今心上月輪亦是心王所居宮也。
故雲九重也(雲雲)。
(永承二年三月十九日) 又雲。
九重輪觀心若圓若仰。
在人意耳。
三部三昧耶者。
平等三昧耶三昧耶。
次謂入佛三昧耶時。
于心上觀九重月輪。
其輪如圓珠。
重重外大内少也。
中心月輪中觀●字見法界平等也(可見法花軌)或結定印觀。
次結此印。
或結此印作此觀(雲雲)蓮金準之可尋。
問。
九重月輪何第九識耶。
答。
餘八識以第九為本。
第九上。
所有也。
故中心是第九也。
故中心安●字觀法界理。
(永承三年三月下旬) 胎藏花藏界大蓮花并中台妙蓮花。
是共白色芬荼利也。
三部五部中蓮花部蓮花。
是赤色蓮花也。
故如之觀之。
彼三摩耶形蓮花杵頭蓮亦赤色觀之。
三身塔婆(十四) 中(法身)東(自受)南(他受)西(遍于三身)北(應身。
永承三表紙)。
報身之内立自他受用事。
分别聖位經(長久二年九月中旬說)。
五身說法事(菩提心義三末十九。
楞伽三身皆說法雲雲)。
況顯密意異耳。
又智法身可說法欤(永承三年三月下旬說)。
(已下永承二年七月二十三說) 問。
真言教主是何身耶。
答。
是他受用身如來說也。
問。
他受用者是報身盧遮那如來也。
今真言教主名摩诃毗盧遮那心何。
答。
顯教常途說。
摩诃毗盧遮那者法身也。
盧遮那報身也。
今真言宗意立四種法身。
謂自性受用變化等流也。
此四身共是法身也。
更無一異。
乃至及荼吉尼之等流身不離法身之境界故。
四身俱名摩诃毗盧遮那也。
又如顯教雲。
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
舍那釋迦成亦遍一切處。
其佛住處名常寂光乃至四德波羅蜜成就(雲雲)。
又雲。
三身相即無暫離時。
既許法身遍一切處。
報應未嘗離法身○何獨法身遍一切處(雲雲)。
問。
他受用為教主事已爾也。
爾者自受用境界雲何。
答。
先案金剛頂經。
大日如來初于阿迦尼吒自智所成眷屬圍繞唱自受用成道。
乃至五峰金剛入佛心住佛常等(如經說之)而則以初薩菩薩三摩地冥加一切衆生令勸發菩提心。
乃至金剛拳三摩地薰一切衆生。
乃至三十七尊三摩地皆爾也。
自受用如來之自受法樂之境界。
晝夜無間斷冥加一切衆生。
如是冥薰功積自然生死之中有情有發心修行之輩。
皆是自受用如來冥薰加持之力用也。
我等日夜常被自受用如來冥加。
惡業厚覆不能了之。
然則真言行者晝夜常可觀念我即被三十七尊冥薰也。
乃至念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