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病。
”一位在佛道上修行的人,要和自己的疾病做朋友;以疾病作為自己修行的鞭策,在佛道上更精進用功。
一般世俗的人,要用一顆勇敢的心來面對自己的疾病,才能走出人生的光明路。
像漸凍人陳宏,全身都不能動,隻有眼睛還可以眨,就這樣寫出了好幾本激勵的書。
口足畫家童福财先生,在跳水訓練中,傷及頸椎,經過治療,醫師宣布他将終身癱瘓。
最後,他在親情和佛教的影響下振作起來,勇敢面對自己的病,重拾少年時期鐘愛的畫筆,練習畫畫,靠自己有限的肢體和體力,終于獲得國際口足畫藝協會的肯定。
他用自己的毅力,艱辛地走出生命之路。
生命的旅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遇到不如意的事。
如果我們能擁有一顆正念、勇敢的心,将不如意的事當作生命的試金石,相信我們就能突破重重磨難的關卡,走向光明燦爛的大道。
【思考】 1.文中提到衆生之病由哪六緣而起? 2.為什麼修行應帶三分病? 3.談談你祛病的良方。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人生之大病,不在無用,而在無明;事業之成功,不在學曆,而在學力。
身體有病,要靠醫生來診療;心靈生病,要靠自己來醫治。
貪多為做人之病,言多為涉世之病,計多為用心之病,費多為居家之病。
人之惑,惑于私,除私則明;人之病,病在惰,去惰則勇。
病從口入,若口不亂食,則病從何入?禍從口出,若口能慎言,則禍從何出? 氣質芬芳 人有一分學養,便有一分氣質。
人多一分器量,便多一分人緣。
【提要】 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不同的氣質,通過學習,良好氣質可以顯現出來。
譬如,閱讀好書,可以豐富内涵;接觸藝術,可以提升性靈;修行佛道,可以清淨身心,這些都是可以改變氣質的方式。
總而言之,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畫師,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氣質的人,就看自己如何用心描繪。
【正文】 每一個人,都有外表的長相;每一個人,也都有内在的氣質。
表現在外的言行舉止,是笨拙、粗魯、呆闆,是狂妄、傲慢、專橫,這些都是不好的氣質。
但也有的人表現出慈悲的氣質、道德的氣質、高尚的氣質、誠信的氣質,這些氣質都能像花草一樣,散發芬芳的氣息,令人着迷。
氣質的芬芳比外相的美麗更為重要,更能引發别人對他的重視。
有的人一篇演說,從他的講演中,就能表現出智慧巧思的氣質,令人崇拜;有的人一篇文章,也能表現他内在的慈悲胸懷,令人向往。
有的人用名牌的服飾表現他的高貴,有的人用濃豔的脂粉表現他的雍容,有的人用高雅的談吐表現他的風度,有的人用内在的修養表現他的氣質。
劉禹錫的《陋室銘》直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道德就是芬芳的氣質。
李密的《陳情表》婉言:“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孝順就是芬芳的氣質。
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所謂“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淡泊就是芬芳的氣質。
蘇轼在《放鶴亭記》高唱:“子知隐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可與易也!”超塵就是芬芳的氣質。
佛教裡,慈藏大師的“屢征不就”、無業禅師的“三诏不赴”、唐代全付的“不受衣号”、五代恒超的“力辭賜紫”,古德不慕榮利、安貧守道的精神,這就是氣質的芬芳。
氣質就是内在的涵養。
内心莊嚴美麗,勝過外在的百千裝扮;内在美如空谷幽蘭,洋溢陣陣芬芳,使人心情愉悅。
一個人不必靠華麗的衣着來裝飾自己,而必須重視内在的修持,以高貴的氣質來涵育自己,以道德修養來莊嚴自己。
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從實際生活中鍛煉出來的。
因此,一個人不一定隻是追求外表的漂亮,重要的是要把尊嚴、性格、氣質、風儀、人緣活出來。
一個時常心存感恩的人,才能增長品德,變化氣質,才能像花朵一樣,散發芬芳的氣質。
【思考】 1.何謂“氣質”,如何培養、變化氣質? 2.文中提到古德以什麼涵養氣質? 3.文中提到哪些古德不慕榮利、安貧守道?請分享其中一則故事。
4.你以什麼來涵養自己的氣質呢?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有豐富的内涵,才能散發優雅的氣質;有沉潛的醞釀,才能奮發生命的動力。
真理從清醒而來,善良從體諒而來;氣質從智慧而來,美麗從慈悲而來。
以學問磨煉氣質,氣質自然高雅;以理法規範行為,行為自然端正;以寬恕廣結人緣,人緣自然良好;以修道淨化心靈,心靈自然清淨。
”一位在佛道上修行的人,要和自己的疾病做朋友;以疾病作為自己修行的鞭策,在佛道上更精進用功。
一般世俗的人,要用一顆勇敢的心來面對自己的疾病,才能走出人生的光明路。
像漸凍人陳宏,全身都不能動,隻有眼睛還可以眨,就這樣寫出了好幾本激勵的書。
口足畫家童福财先生,在跳水訓練中,傷及頸椎,經過治療,醫師宣布他将終身癱瘓。
最後,他在親情和佛教的影響下振作起來,勇敢面對自己的病,重拾少年時期鐘愛的畫筆,練習畫畫,靠自己有限的肢體和體力,終于獲得國際口足畫藝協會的肯定。
他用自己的毅力,艱辛地走出生命之路。
生命的旅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遇到不如意的事。
如果我們能擁有一顆正念、勇敢的心,将不如意的事當作生命的試金石,相信我們就能突破重重磨難的關卡,走向光明燦爛的大道。
【思考】 1.文中提到衆生之病由哪六緣而起? 2.為什麼修行應帶三分病? 3.談談你祛病的良方。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人生之大病,不在無用,而在無明;事業之成功,不在學曆,而在學力。
身體有病,要靠醫生來診療;心靈生病,要靠自己來醫治。
貪多為做人之病,言多為涉世之病,計多為用心之病,費多為居家之病。
人之惑,惑于私,除私則明;人之病,病在惰,去惰則勇。
病從口入,若口不亂食,則病從何入?禍從口出,若口能慎言,則禍從何出? 氣質芬芳 人有一分學養,便有一分氣質。
人多一分器量,便多一分人緣。
【提要】 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不同的氣質,通過學習,良好氣質可以顯現出來。
譬如,閱讀好書,可以豐富内涵;接觸藝術,可以提升性靈;修行佛道,可以清淨身心,這些都是可以改變氣質的方式。
總而言之,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畫師,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氣質的人,就看自己如何用心描繪。
【正文】 每一個人,都有外表的長相;每一個人,也都有内在的氣質。
表現在外的言行舉止,是笨拙、粗魯、呆闆,是狂妄、傲慢、專橫,這些都是不好的氣質。
但也有的人表現出慈悲的氣質、道德的氣質、高尚的氣質、誠信的氣質,這些氣質都能像花草一樣,散發芬芳的氣息,令人着迷。
氣質的芬芳比外相的美麗更為重要,更能引發别人對他的重視。
有的人一篇演說,從他的講演中,就能表現出智慧巧思的氣質,令人崇拜;有的人一篇文章,也能表現他内在的慈悲胸懷,令人向往。
有的人用名牌的服飾表現他的高貴,有的人用濃豔的脂粉表現他的雍容,有的人用高雅的談吐表現他的風度,有的人用内在的修養表現他的氣質。
劉禹錫的《陋室銘》直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道德就是芬芳的氣質。
李密的《陳情表》婉言:“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孝順就是芬芳的氣質。
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所謂“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淡泊就是芬芳的氣質。
蘇轼在《放鶴亭記》高唱:“子知隐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可與易也!”超塵就是芬芳的氣質。
佛教裡,慈藏大師的“屢征不就”、無業禅師的“三诏不赴”、唐代全付的“不受衣号”、五代恒超的“力辭賜紫”,古德不慕榮利、安貧守道的精神,這就是氣質的芬芳。
氣質就是内在的涵養。
内心莊嚴美麗,勝過外在的百千裝扮;内在美如空谷幽蘭,洋溢陣陣芬芳,使人心情愉悅。
一個人不必靠華麗的衣着來裝飾自己,而必須重視内在的修持,以高貴的氣質來涵育自己,以道德修養來莊嚴自己。
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從實際生活中鍛煉出來的。
因此,一個人不一定隻是追求外表的漂亮,重要的是要把尊嚴、性格、氣質、風儀、人緣活出來。
一個時常心存感恩的人,才能增長品德,變化氣質,才能像花朵一樣,散發芬芳的氣質。
【思考】 1.何謂“氣質”,如何培養、變化氣質? 2.文中提到古德以什麼涵養氣質? 3.文中提到哪些古德不慕榮利、安貧守道?請分享其中一則故事。
4.你以什麼來涵養自己的氣質呢?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有豐富的内涵,才能散發優雅的氣質;有沉潛的醞釀,才能奮發生命的動力。
真理從清醒而來,善良從體諒而來;氣質從智慧而來,美麗從慈悲而來。
以學問磨煉氣質,氣質自然高雅;以理法規範行為,行為自然端正;以寬恕廣結人緣,人緣自然良好;以修道淨化心靈,心靈自然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