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見聞鈔下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
已曾見義。
無未曾見義也尋雲。
若爾者。
七智豈非見道乎答。
此見道攝也。
八忍屬見道。
中間所攝七智無故屬見道也尋雲。
以何正位知雲無未曾見義乎答。
同斷迷理惑見道第十六心以道類智以為修道準知。
于解脫道智者。
更無未曾見義雲事。
道理極成者欤。
餘七智見道攝事者。
八忍被攝故也尋雲。
抑疑得者。
是何物乎答。
疑者。
猶預谛理義也。
今疑得者是正非煩惱。
隻心中可猶預谛理之得是也。
此無間道位。
疑得相應故。
無決斷智。
推度惠相應雲。
即此意也。
今得者。
一向不相應中随一也。
大乘習氣雲似。
但習氣是非不相應也問。
凡位者。
就智斷熟不熟論之。
然今三界九地等。
異生依業感煩惱所受果報依地也。
今何以此為位乎答(雲雲)。
二十六。
問。
三界九地十一地等。
就能治教立之欤。
如何答問。
十一地者如何答。
俱舍雲。
欲靜慮未至。
中閑。
無色。
名十一地。
以此為十一地。
師雲。
未師舉十一地中入滅盡定。
此義可尋也。
二十七。
問。
章雲至忍位得不退故此不退信位證念四不退中當何義乎答問。
于忍位有上中下。
此上中下皆合為不退欤。
答。
師雲。
今師爾也。
二十八。
問。
幹惠等十地三乘共經之欤答。
智論中。
于第九菩薩地。
此義不同也。
第一從幹惠。
至已辨地見。
天台等意。
智論此文依。
菩薩共幹惠等十地可經雲義成也。
宗意約是漸悟菩薩釋可心得也。
二乘初位。
幹惠第七已辨。
二乘種性。
回心至第九菩薩地雲義。
就此類從幹惠至已辨地釋也。
第二歡喜第十地雲菩薩地。
第三從初發心金剛心名菩薩此類更不經幹惠等之類付釋之也。
今師意。
即同此義欤問。
現身者現在雲事欤。
分段身雲現身。
欤答。
師雲。
分段身雲現身也問。
第九地者。
宗意可通漸悟頓悟之二類耶答。
依智論三釋。
漸頓之二類義不同。
若依從幹惠至菩薩地之釋者。
二乘一往者。
初從幹惠至已辨地。
證二乘自乘之果。
以後。
回心入大乘之類。
第九菩薩地雲也。
若依此義者。
可限漸悟也。
就智論第一釋。
約漸悟雲料簡。
折薪記意也第二第三釋。
皆是約頓悟類也。
若爾者。
三義共自宗意。
菩薩從幹惠地。
通至十地類在之可心得也問。
今回心教者。
稱實聲聞藏。
假立聲聞藏中何乎答。
師雲。
皆稱實聲聞藏也尋雲。
幹惠等十地。
豈是稱實聲聞藏乎。
既三乘共說之故也。
如何答。
幹惠等十地三乘共雖說之。
更是為二乘所建立也。
為菩薩非立之欤。
今章欲引二乘望上不足漸次修行至佛果等釋意。
更無豫義欤。
若爾者。
幹惠等十地。
稱實聲聞藏所攝也。
二十九。
問。
章雲。
彼說菩薩十地差别如何不說資加二位耶答。
資加二位。
回心教中所建立名目也。
今歡喜等十地。
二乘不共位相也。
是故今簡之。
彼說菩薩十地釋也。
一義雲。
直進菩薩者。
上幹惠等十地中第九菩薩地。
是唯以歡喜等十地為菩薩位相也。
今約此十地差别釋也尋雲。
此回心教建立也。
如何直進中證之乎。
答。
上十地間望二乘建立回心教雲也。
今不望二乘就第九一地。
建立菩薩即直進位也。
三十。
問。
章雲。
見是故梁攝論雲。
如須陀洹道前有四位。
謂暖頂忍世第一法若廣以菩薩道前四十心為能似者。
須陀洹道前四位者。
所有道前位相取可為所似四位也。
如何答。
師雲。
法相人師。
于此文說三釋也。
第一釋三賢為三。
四善根合為一四位雲也。
第二釋。
四位名廣取如上。
但其四位中第四四善根取雲意也。
是言總意别釋也。
第三釋四代攝論中。
餘本無之。
準餘本是誤也但宗意即不爾。
既道前四位雲。
抑道前位中何物。
是四位。
其故既道前四位言。
便豈非四善根耶。
例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雲如其上真谛梁論疏中。
四位者即四善根釋。
不可及異論者欤問。
别立四善根屬第二僧祇欤答。
屬初僧祇也。
三十一。
問。
章雲。
答有二意故(文)此文意如何答。
第二釋有兩釋中第二為機淺故雲者。
是二乘機淺雲也。
意所引二乘即淺故。
能引直往無力似小乘也尋雲。
第二兩釋。
如何可心得乎答。
初為引小故釋。
引小義通終教欤雲疑。
次為機淺故釋終教直往。
更引小乘義無之。
所引二乘純熟高勝。
似小乘道理無之。
是故此始教二乘機即淺故能引無力淺義。
三十二。
問。
已成就補特伽羅相者。
何程善根等雲已成就乎答。
五停心。
總别念處位雲已成就欤。
菩薩已成就者。
十信雲已成就也。
未成就反之可得心也問。
三品欲樂者。
如何答。
經論知識處所熏習善根。
有厚薄不同故。
于欲樂有三品不同也。
三十三。
問。
三品加行者。
如何答。
若依集成意者。
恒時尊重二加行。
共不具足。
是雲下品加行也。
于二加行随一具足。
是雲中品加行也。
二加行具足是雲上品加行也。
此義引般若燈論為證據也。
如此料簡。
同于一位上。
則能行人可有三人不同也一義雲。
七方便雲下品加行。
見道雲中品加行。
修道雲上品加行也尋雲。
若以七方便。
總名下品加行者。
加何今章釋猶往惡趣耶。
四善根中暖頂二位。
猶往惡趣義。
于忍位已上者。
既雲忍不堕惡趣。
豈是總退位乎答。
此四善根中。
且就暖頂二位。
猶往惡趣釋計也問。
以地前總說習退義。
為下品成就者。
例二乘七方便總為退義以可為下品成就乎答。
師雲。
例準如此可有心得義也。
古在如此義。
但未勘分明證據也問。
不退者。
其相如何答。
于不退有已得未得不同已得不退者。
于自他所得法。
永不退轉也。
設雖自地法。
于未得者。
退義可有也。
況于他地可退也。
但今不退者。
于自他法者。
不簡已得未得不同。
更不可為退轉也。
若于他地法者。
亦退轉義也。
若依佛性論意者。
十回向已前已得未得俱退也。
既入十回向者。
更于已得法者。
不可為退轉也。
若依瑜伽初地不退義者。
初地已前。
設雖自地法于未得退轉也。
若入初地者。
于自地法者。
已得未得俱不退欤。
俱于他地法者。
不遮退義也。
若依第八地已上者。
他地法于。
即不退轉也。
無相無功用念念增進故也問。
佛性論意。
聲聞若忍不退義。
于世第一法者。
退堕餘乘及惡趣欤答。
聲聞正于世第一位者。
無退義。
猶是有漏心故可堕退義。
是故約決定雲苦忍不退也。
世第一法(文)但是一刹那故。
實之義無退義也。
約容有退位攝也尋雲。
若爾者。
緣覺世第一及菩薩十回向。
猶是有漏故。
約容有如何不為退位耶答。
獨覺菩薩種姓勝故約容有更無退義。
是故世第一法不退雲。
或十回向不退雲也尋雲。
若爾者。
上定三乘定性時。
聲聞至忍位。
定種性釋。
所诠忍位已上不退故。
于不退位定種姓見。
如何答。
上定種姓成就位分計也。
别依退不退二義。
非釋種性成否也。
今佛性論。
又不依種性成否。
正定不退位計也。
三十四。
問。
十回不退者。
十向通皆雲不退欤。
又十回向終心。
立不退欤答。
現雲。
十回向通可雲不退也問。
定直進菩薩不退時。
分别部心薩婆多為所破能破中三乘不退也。
何以分别能立不退。
證始教直進之不退乎答。
若小乘分别部所立退雲者。
彼部位。
豈于菩薩許十回向不退義耶。
以之得知。
今此不退。
見大乘中不退也雲事。
所诠論主心。
即有大乘。
故動分别部能立義明中交明大乘義也問。
第三位中行相者。
行相雲事欤。
行相不同明雲事答。
師雲。
即行相雲事也。
隻是戒儀相順雲事也。
一義雲。
下所引瑜伽論文中。
既何行何相征問行是相分别答之也。
準之。
今第三行相者。
行體行相不同釋雲事也。
玄記第四即行體行相二義以釋或也是兩義。
俱師主講說之趣也問。
章雲。
第一種姓住行相更劣(文)此文意如何答彼第一種姓住。
即有四種劣相。
第一總不遇知識也第二遇善友。
即無聽聞正法義。
第三聞說法遇惡知識是也。
第四遇知識及聽聞正法乃至坐禅修行練磨未熏習故也。
依四義故。
第一住第二住猶劣易解欤。
若依終教已下 三十五。
問。
章雲。
亦說菩薩十地此文意如何答。
師雲。
歡喜等十地。
始教終教之說同故亦說雲也問。
終教意。
可立四善根耶答。
三十六。
問。
終教意如何以十信不為位乎答。
位者是生住地之義。
爾今信等十信。
同時雜亂起故别不為位也。
第一義雲。
次第終義有之義道尋雲。
始教意以十信為位者。
次第修義得心欤。
如何答。
始教意為位時。
别不簡次第修雜亂修兩義。
講雲。
未上位前者。
是上卷文也。
又雲。
始從凡夫已下文。
是下卷經文也。
三十七。
問。
章雲。
起一念信發菩提心抑以何程所修善根位分。
可知十信菩薩乎答。
隻惡厭善欣樂心是生得善分。
但感人天善果福因成也。
爾心深知有為無常。
即欣求無上菩提。
悉懇切也。
是即加行善雲也。
若此心定知起者入十信菩薩可推知也師雲。
講雲。
探玄記中以今本業文約始教立十信證也今章引即此文。
約終教不立十信證據也。
經意義理亘兩義。
是故互引證之無相違欤。
三十八。
問。
本業經所說十信。
所例不同。
如何答。
師雲。
彼經于兩處說十信也。
彼經釋義品文。
信念進定慧戒回向護法舍願說若依此說相者。
無第六信不退。
回向護戒願說也。
依此說相時。
第六信退釋成。
依此經列次也問。
十信必是一萬劫也答。
師雲一萬劫者。
是鈍根精進類付釋也。
若依鈍根懈怠者。
或經多劫。
可不定也。
其心微弱故。
時分難定。
若約利根精進者。
或一劫二劫等。
亦可不定也問。
本論第六住退者。
如何答。
他師十信中。
第六信有退雲事也。
于初住已上者。
正得不退故也。
今宗意即不爾。
既十地論中自釋。
為示現退故也。
但至相大師釋中。
十信中第六信有退雲釋。
可尋之。
此釋難心得也。
三十九。
問。
小分得見法身(文)此文意如何答。
一比量智所見。
故雲小分。
二生空所見故雲小分也問。
小分見法身。
如何地所見報身乎答。
分報化三義。
或地前地相望分報化。
是攝論意欤。
或淨穢土相望分報化也。
或定散相望分報化事。
爾今第三定散相望義依分報化故。
地前定心相應位。
小分見報身不可遮之欤。
起信論法身多分約定散分之也。
四十。
問。
相宗意總不許初住不退義欤答。
淄洲大師。
若約利根者。
初住不退釋也問。
今終教行相科引起信文雲。
謂知法性體無悭貪等此等釋。
豈直是非明行體乎答。
探玄記釋别明行體見。
但其隻位相貌等雲行體欤。
亦今雲知法性等者。
是位中形儀相貌也或一義今第三是行體明也。
如上記也。
若依頓教已下 四十一。
問。
頓教大意。
許行位差别欤答。
頓教意更不可許行位差别尋雲。
若爾者。
如何頓教意。
立凡賢聖果四位釋耶答。
宗密釋中。
依頓教意。
雖立凡賢聖果四位。
此位即是無位位也釋也。
是以自問雲如何無位處立位耶故答此頓教一念不生觀智成處交合。
自當以有凡賢聖果四位也如此即是無位也。
是傍觀名也。
四十二。
問。
章雲若見行位已下。
文意如何答。
若見行位差别等相即是倒故者。
即絕言真如也。
若寄言顯者。
即依言真如當也。
若依釋論家
已曾見義。
無未曾見義也尋雲。
若爾者。
七智豈非見道乎答。
此見道攝也。
八忍屬見道。
中間所攝七智無故屬見道也尋雲。
以何正位知雲無未曾見義乎答。
同斷迷理惑見道第十六心以道類智以為修道準知。
于解脫道智者。
更無未曾見義雲事。
道理極成者欤。
餘七智見道攝事者。
八忍被攝故也尋雲。
抑疑得者。
是何物乎答。
疑者。
猶預谛理義也。
今疑得者是正非煩惱。
隻心中可猶預谛理之得是也。
此無間道位。
疑得相應故。
無決斷智。
推度惠相應雲。
即此意也。
今得者。
一向不相應中随一也。
大乘習氣雲似。
但習氣是非不相應也問。
凡位者。
就智斷熟不熟論之。
然今三界九地等。
異生依業感煩惱所受果報依地也。
今何以此為位乎答(雲雲)。
二十六。
問。
三界九地十一地等。
就能治教立之欤。
如何答問。
十一地者如何答。
俱舍雲。
欲靜慮未至。
中閑。
無色。
名十一地。
以此為十一地。
師雲。
未師舉十一地中入滅盡定。
此義可尋也。
二十七。
問。
章雲至忍位得不退故此不退信位證念四不退中當何義乎答問。
于忍位有上中下。
此上中下皆合為不退欤。
答。
師雲。
今師爾也。
二十八。
問。
幹惠等十地三乘共經之欤答。
智論中。
于第九菩薩地。
此義不同也。
第一從幹惠。
至已辨地見。
天台等意。
智論此文依。
菩薩共幹惠等十地可經雲義成也。
宗意約是漸悟菩薩釋可心得也。
二乘初位。
幹惠第七已辨。
二乘種性。
回心至第九菩薩地雲義。
就此類從幹惠至已辨地釋也。
第二歡喜第十地雲菩薩地。
第三從初發心金剛心名菩薩此類更不經幹惠等之類付釋之也。
今師意。
即同此義欤問。
現身者現在雲事欤。
分段身雲現身。
欤答。
師雲。
分段身雲現身也問。
第九地者。
宗意可通漸悟頓悟之二類耶答。
依智論三釋。
漸頓之二類義不同。
若依從幹惠至菩薩地之釋者。
二乘一往者。
初從幹惠至已辨地。
證二乘自乘之果。
以後。
回心入大乘之類。
第九菩薩地雲也。
若依此義者。
可限漸悟也。
就智論第一釋。
約漸悟雲料簡。
折薪記意也第二第三釋。
皆是約頓悟類也。
若爾者。
三義共自宗意。
菩薩從幹惠地。
通至十地類在之可心得也問。
今回心教者。
稱實聲聞藏。
假立聲聞藏中何乎答。
師雲。
皆稱實聲聞藏也尋雲。
幹惠等十地。
豈是稱實聲聞藏乎。
既三乘共說之故也。
如何答。
幹惠等十地三乘共雖說之。
更是為二乘所建立也。
為菩薩非立之欤。
今章欲引二乘望上不足漸次修行至佛果等釋意。
更無豫義欤。
若爾者。
幹惠等十地。
稱實聲聞藏所攝也。
二十九。
問。
章雲。
彼說菩薩十地差别如何不說資加二位耶答。
資加二位。
回心教中所建立名目也。
今歡喜等十地。
二乘不共位相也。
是故今簡之。
彼說菩薩十地釋也。
一義雲。
直進菩薩者。
上幹惠等十地中第九菩薩地。
是唯以歡喜等十地為菩薩位相也。
今約此十地差别釋也尋雲。
此回心教建立也。
如何直進中證之乎。
答。
上十地間望二乘建立回心教雲也。
今不望二乘就第九一地。
建立菩薩即直進位也。
三十。
問。
章雲。
見是故梁攝論雲。
如須陀洹道前有四位。
謂暖頂忍世第一法若廣以菩薩道前四十心為能似者。
須陀洹道前四位者。
所有道前位相取可為所似四位也。
如何答。
師雲。
法相人師。
于此文說三釋也。
第一釋三賢為三。
四善根合為一四位雲也。
第二釋。
四位名廣取如上。
但其四位中第四四善根取雲意也。
是言總意别釋也。
第三釋四代攝論中。
餘本無之。
準餘本是誤也但宗意即不爾。
既道前四位雲。
抑道前位中何物。
是四位。
其故既道前四位言。
便豈非四善根耶。
例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雲如其上真谛梁論疏中。
四位者即四善根釋。
不可及異論者欤問。
别立四善根屬第二僧祇欤答。
屬初僧祇也。
三十一。
問。
章雲。
答有二意故(文)此文意如何答。
第二釋有兩釋中第二為機淺故雲者。
是二乘機淺雲也。
意所引二乘即淺故。
能引直往無力似小乘也尋雲。
第二兩釋。
如何可心得乎答。
初為引小故釋。
引小義通終教欤雲疑。
次為機淺故釋終教直往。
更引小乘義無之。
所引二乘純熟高勝。
似小乘道理無之。
是故此始教二乘機即淺故能引無力淺義。
三十二。
問。
已成就補特伽羅相者。
何程善根等雲已成就乎答。
五停心。
總别念處位雲已成就欤。
菩薩已成就者。
十信雲已成就也。
未成就反之可得心也問。
三品欲樂者。
如何答。
經論知識處所熏習善根。
有厚薄不同故。
于欲樂有三品不同也。
三十三。
問。
三品加行者。
如何答。
若依集成意者。
恒時尊重二加行。
共不具足。
是雲下品加行也。
于二加行随一具足。
是雲中品加行也。
二加行具足是雲上品加行也。
此義引般若燈論為證據也。
如此料簡。
同于一位上。
則能行人可有三人不同也一義雲。
七方便雲下品加行。
見道雲中品加行。
修道雲上品加行也尋雲。
若以七方便。
總名下品加行者。
加何今章釋猶往惡趣耶。
四善根中暖頂二位。
猶往惡趣義。
于忍位已上者。
既雲忍不堕惡趣。
豈是總退位乎答。
此四善根中。
且就暖頂二位。
猶往惡趣釋計也問。
以地前總說習退義。
為下品成就者。
例二乘七方便總為退義以可為下品成就乎答。
師雲。
例準如此可有心得義也。
古在如此義。
但未勘分明證據也問。
不退者。
其相如何答。
于不退有已得未得不同已得不退者。
于自他所得法。
永不退轉也。
設雖自地法。
于未得者。
退義可有也。
況于他地可退也。
但今不退者。
于自他法者。
不簡已得未得不同。
更不可為退轉也。
若于他地法者。
亦退轉義也。
若依佛性論意者。
十回向已前已得未得俱退也。
既入十回向者。
更于已得法者。
不可為退轉也。
若依瑜伽初地不退義者。
初地已前。
設雖自地法于未得退轉也。
若入初地者。
于自地法者。
已得未得俱不退欤。
俱于他地法者。
不遮退義也。
若依第八地已上者。
他地法于。
即不退轉也。
無相無功用念念增進故也問。
佛性論意。
聲聞若忍不退義。
于世第一法者。
退堕餘乘及惡趣欤答。
聲聞正于世第一位者。
無退義。
猶是有漏心故可堕退義。
是故約決定雲苦忍不退也。
世第一法(文)但是一刹那故。
實之義無退義也。
約容有退位攝也尋雲。
若爾者。
緣覺世第一及菩薩十回向。
猶是有漏故。
約容有如何不為退位耶答。
獨覺菩薩種姓勝故約容有更無退義。
是故世第一法不退雲。
或十回向不退雲也尋雲。
若爾者。
上定三乘定性時。
聲聞至忍位。
定種性釋。
所诠忍位已上不退故。
于不退位定種姓見。
如何答。
上定種姓成就位分計也。
别依退不退二義。
非釋種性成否也。
今佛性論。
又不依種性成否。
正定不退位計也。
三十四。
問。
十回不退者。
十向通皆雲不退欤。
又十回向終心。
立不退欤答。
現雲。
十回向通可雲不退也問。
定直進菩薩不退時。
分别部心薩婆多為所破能破中三乘不退也。
何以分别能立不退。
證始教直進之不退乎答。
若小乘分别部所立退雲者。
彼部位。
豈于菩薩許十回向不退義耶。
以之得知。
今此不退。
見大乘中不退也雲事。
所诠論主心。
即有大乘。
故動分别部能立義明中交明大乘義也問。
第三位中行相者。
行相雲事欤。
行相不同明雲事答。
師雲。
即行相雲事也。
隻是戒儀相順雲事也。
一義雲。
下所引瑜伽論文中。
既何行何相征問行是相分别答之也。
準之。
今第三行相者。
行體行相不同釋雲事也。
玄記第四即行體行相二義以釋或也是兩義。
俱師主講說之趣也問。
章雲。
第一種姓住行相更劣(文)此文意如何答彼第一種姓住。
即有四種劣相。
第一總不遇知識也第二遇善友。
即無聽聞正法義。
第三聞說法遇惡知識是也。
第四遇知識及聽聞正法乃至坐禅修行練磨未熏習故也。
依四義故。
第一住第二住猶劣易解欤。
若依終教已下 三十五。
問。
章雲。
亦說菩薩十地此文意如何答。
師雲。
歡喜等十地。
始教終教之說同故亦說雲也問。
終教意。
可立四善根耶答。
三十六。
問。
終教意如何以十信不為位乎答。
位者是生住地之義。
爾今信等十信。
同時雜亂起故别不為位也。
第一義雲。
次第終義有之義道尋雲。
始教意以十信為位者。
次第修義得心欤。
如何答。
始教意為位時。
别不簡次第修雜亂修兩義。
講雲。
未上位前者。
是上卷文也。
又雲。
始從凡夫已下文。
是下卷經文也。
三十七。
問。
章雲。
起一念信發菩提心抑以何程所修善根位分。
可知十信菩薩乎答。
隻惡厭善欣樂心是生得善分。
但感人天善果福因成也。
爾心深知有為無常。
即欣求無上菩提。
悉懇切也。
是即加行善雲也。
若此心定知起者入十信菩薩可推知也師雲。
講雲。
探玄記中以今本業文約始教立十信證也今章引即此文。
約終教不立十信證據也。
經意義理亘兩義。
是故互引證之無相違欤。
三十八。
問。
本業經所說十信。
所例不同。
如何答。
師雲。
彼經于兩處說十信也。
彼經釋義品文。
信念進定慧戒回向護法舍願說若依此說相者。
無第六信不退。
回向護戒願說也。
依此說相時。
第六信退釋成。
依此經列次也問。
十信必是一萬劫也答。
師雲一萬劫者。
是鈍根精進類付釋也。
若依鈍根懈怠者。
或經多劫。
可不定也。
其心微弱故。
時分難定。
若約利根精進者。
或一劫二劫等。
亦可不定也問。
本論第六住退者。
如何答。
他師十信中。
第六信有退雲事也。
于初住已上者。
正得不退故也。
今宗意即不爾。
既十地論中自釋。
為示現退故也。
但至相大師釋中。
十信中第六信有退雲釋。
可尋之。
此釋難心得也。
三十九。
問。
小分得見法身(文)此文意如何答。
一比量智所見。
故雲小分。
二生空所見故雲小分也問。
小分見法身。
如何地所見報身乎答。
分報化三義。
或地前地相望分報化。
是攝論意欤。
或淨穢土相望分報化也。
或定散相望分報化事。
爾今第三定散相望義依分報化故。
地前定心相應位。
小分見報身不可遮之欤。
起信論法身多分約定散分之也。
四十。
問。
相宗意總不許初住不退義欤答。
淄洲大師。
若約利根者。
初住不退釋也問。
今終教行相科引起信文雲。
謂知法性體無悭貪等此等釋。
豈直是非明行體乎答。
探玄記釋别明行體見。
但其隻位相貌等雲行體欤。
亦今雲知法性等者。
是位中形儀相貌也或一義今第三是行體明也。
如上記也。
若依頓教已下 四十一。
問。
頓教大意。
許行位差别欤答。
頓教意更不可許行位差别尋雲。
若爾者。
如何頓教意。
立凡賢聖果四位釋耶答。
宗密釋中。
依頓教意。
雖立凡賢聖果四位。
此位即是無位位也釋也。
是以自問雲如何無位處立位耶故答此頓教一念不生觀智成處交合。
自當以有凡賢聖果四位也如此即是無位也。
是傍觀名也。
四十二。
問。
章雲若見行位已下。
文意如何答。
若見行位差别等相即是倒故者。
即絕言真如也。
若寄言顯者。
即依言真如當也。
若依釋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