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見聞鈔上卷第一

關燈
地。

    位位皆行布圓融。

    其故于位位說四果。

    一調柔果。

    二發趣是。

    三攝法果。

    此三是行布門也。

    四願智果者。

    是圓融法門也。

    然兩門。

    位位而互相攝故。

    十地界甚深甚深也。

    如是位相不通三乘欤尋雲。

    八地已上故不雲寄釋。

    如何章主。

    于八地已上。

    寄一乘法耶答。

    若約十地論之時。

    八地已上。

    能寄所寄共一乘故。

    不可雲寄也。

    今章主。

    依梁攝論莊嚴等論之故。

    于所寄十地必非一乘法。

    隻以自在無功用第八地為所寄。

    以一乘道為能寄之故。

    寄乘義易成。

    依此義。

    今章雲寄。

    清涼依十地一論。

    不雲寄也尋雲。

    今章地論梁攝論等文。

    若爾者。

    章主意。

    約地論之時。

    于八地已上。

    可有寄義見。

    如何。

    尋雲。

    梁攝論。

    是陳代所翻譯也。

    如何不雲陳攝論乎答。

    彼論翻譯。

    陳代雖譯之。

    真谛漢朝來梁代故。

    就來至時。

    雲梁攝論也。

     二十八。

    問。

    信如來智慧者。

    因智果智中何耶答。

    攝十三下雲。

    法華雖請佛智者。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是舍利弗。

    所請佛果智也。

    然廣說時。

    廣明開示悟入之義。

    界是因性。

    本覺之義也尋雲。

    今直如來智慧如何可雲同性本覺之義耶。

     二十九。

    問。

    餘深法者。

    其消文意如何答。

    今文意易知。

    三論意淨名。

    維摩等經中。

    不廢二乘故。

    此經不了故。

    可雲餘深法也法相意。

    慈恩以第二時般若空教為餘深法也一義雲。

    法相意。

    餘者小乘。

    深者第二時教故。

    餘深法中。

    示教利喜雲事也。

    天台意方便教餘。

    非深圓教。

    深非餘。

    以别教可雲餘深法也尋雲。

    亦不可說以彼小乘為餘深法破何耶答。

    約容有遮之若如是破人有也示教利喜之事。

    指事雲。

    章家起信記雲。

    示其義教其行得義利行成喜故也問。

    根緣受者。

    其文意如何答。

    根緣受差别也。

    聞不聞根差别上。

    已聞中于有信不信依結緣差别上。

    有信中于受持不受持依受差别也。

    此義意。

    今經未聞此經者得意也。

    一義雲。

    根即機根。

    緣即以佛可為增上緣也。

    了簡一義雲。

    指事雲。

    言七根緣受者差别者。

    根機成就。

    即有受法緣。

    若不成就無受法緣。

    故雲根緣受者。

    謂菩薩摩诃薩。

    若根機未成就。

    無受一乘緣故名為三乘菩薩。

    若根機成就。

    有信受緣。

    故名一乘菩薩。

     三十。

    問。

    此文意明華嚴是别教一乘故不同彼也。

    此文意如何答。

    一義雲。

    性起品文。

    已三乘外說一乘者。

    此經是顯别教一乘故。

    不同彼三乘也一義雲。

    上今經假名菩薩。

    法華中餘深法者。

    二經指同。

    然人謬二經言一向譯全同也。

    故其亂簡也。

    其故。

    華嚴是别教一乘故。

    不可同法華同教一乘也。

     三十一。

    問。

    第七差别者如何答。

    第七差别。

    機根機緣約聞不聞。

    論三一差别。

    第八差别。

    依所說一乘難易不同。

    論三一差别也。

     三十二。

    問。

    約機顯理差别。

    上八門等。

    自有此道理。

    如何别為一門耶答尋雲。

    如何第九地初說法利生之義。

    可在之答。

    菩薩入第八地者。

    觀智入無相一乘。

    純一寂滅故。

    無相證智。

    當放舍諸緣。

    樂自證涅槃。

    更不趣利生大用。

    是故諸佛此地來。

    至出觀。

    舍自證涅槃。

    歡趣利他大用。

    菩薩此出觀驚覺。

    舍自證入第九地。

    趣利生大用故。

    随四乘根。

    各各說相應法也。

    于此地得說法自在即得四十辨才故也尋雲。

    如何四十辨才耶答。

    法無礙辨。

    詞無礙辨。

    義無礙辨。

    樂說無礙辨也。

    此四無礙。

    各各有十德故。

    四十也莊嚴論十三(無著菩薩造)雲。

    于九地中。

    四無礙惠寂為殊勝。

    于一刹那頃。

    三千世界所有人天。

    異類異智異義問。

    此地菩薩。

    能以一音普答衆問。

    遍斷衆疑。

    由此說善故名善惠地。

     三十三。

    問。

    三乘一乘。

    各有因果。

    何為說菩薩道。

    以為權教菩薩。

    說無盡佛法。

    以為一乘體耶答。

    指事問答。

    指事雲。

    言若人根明利至說無盡佛法者。

    問。

    三乘教中。

    亦說佛法。

    何唯為說菩薩道雲耶。

    一乘教中說菩薩行何故說無盡佛法乎。

    答。

    三乘中。

    雖說行布一相因分少分佛法。

    以未說主伴無盡果分圓滿十佛境界故。

    唯是菩薩所知。

    因分之少分故。

    随初心菩薩機。

    故雲菩薩道。

    一乘教中。

    寄普賢門。

    顯主伴無盡果海十佛境界。

    故名說佛法。

    是故下雲。

    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也。

    此之謂也(文)師雲。

    一乘普法機。

    從最初普解故。

    信即佛信。

    解即佛解。

    行即佛行。

    故更無他物。

    是故從最初。

    普門機所修行。

    用一一無盡佛法。

    故因果皆同性海也。

    指事釋義至委悉也。

    可見之。

     三十四。

    問。

    今第九地經文付。

    法相學者此文會雲。

    有大慈悲心。

    饒益圹衆生者。

    是約悲增菩薩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者。

    約智增類也。

    然性宗學者。

    誤依此文。

    立四乘義。

    道理不可爾雲。

    爾者如何答。

    說四乘此一處局可爾。

    其餘經文。

    如上所引。

    其上至今經。

    于菩薩開權實事。

    分明文在之。

    六十華嚴經五十九雲。

    善财。

    汝應證大歡喜。

    不久當得大果報故。

    無量菩薩。

    于無數劫。

    修行菩薩。

    汝今一生。

    皆悉具得。

    皆由真心精進力故。

    其有欲得如是法者。

    當如善财之所修學。

    便得究竟諸菩薩行滿一切願達一切法。

    譬如慶雲随所覆處能降甘澤。

    随智願具菩薩行。

    亦複如是。

    善财當知。

    我所顯說。

    皆是普賢菩薩所行。

    應當了知近善知識。

    過去諸佛。

    專求菩提。

    修習此行。

    于無量劫。

    諸有為中受無量苦。

    猶不值遇過去諸佛。

    不具是行。

    善财。

    汝今皆得成就。

    聞諸佛法。

    行菩薩行(文)此經文。

    無量菩薩。

    于無數劫者。

    是權宗菩薩說也。

    汝今一生皆得者。

    一乘教菩薩。

    即善财童子是也。

    次過去諸佛。

    專求菩提。

    乃至受無量苦。

    猶不值遇者。

    是三乘權教佛也。

    汝今皆得者。

    一乘教菩薩也。

    彌勒。

    已對善财。

    約權因權果。

    贊歎之也。

    此文分明于菩薩分權實。

    于佛果可分權實欤其上約果歎之時。

    以三乘菩薩權果。

    望一乘教菩薩。

    猶可勝見尋雲。

    此經意。

    于佛果可分勝劣耶答。

    經約教道施設。

    分權實故。

    如是說之也。

    證道門之時。

    于佛非分勝劣也。

     三十五。

    問。

    善财童子。

    上根悲增菩薩也。

    此大悲廣功德歎為。

    望智增菩薩歎之也。

    次亦此善财歎為。

    智增所得佛果望歎之欤。

    隻善财廣大因行歎故。

    智增菩薩因果望。

    善财悲增功德歎欤。

    如何答。

    悲增者。

    修三祇行遠修行。

    然今善财。

    一生皆得者。

    豈雲悲增耶。

    若爾者。

    諸菩薩。

    于無量劫修雲。

    此等行相。

    猶悲增之義。

    種種難勢。

    不足為指南也(為言)若又諸菩薩悲增故不成佛以。

    智增成佛歎雲者。

    在智增成雲必因行修必可送三祇長遠之修行故。

    成佛答長因成佛也。

    今善财不爾。

    諸菩薩廣劫修因行。

    一生皆得。

    說廣劫成佛果。

    一生皆得述故。

    知是菩薩非智增。

    非增一乘修行之人。

    是故。

    今經文。

    于菩薩有權實。

    諸菩薩是權乘菩薩也。

    善财是一乘菩薩也雲事。

    經文明也。

    其上悲增者。

    是上根菩薩也。

    智增是漸悟菩薩。

    豈上根菩薩。

    下下劣漸悟等。

     三十六。

    問。

    菩薩法。

    諸佛法者。

    約三乘一乘論差别欤。

    于三乘中分因果差别欤答。

    一義雲。

    聲聞十地。

    緣覺十地。

    如文易知。

    菩薩法者。

    是權乘十地也。

    諸佛法者。

    是一乘十地也。

    然付此四乘地。

    相待絕待兩門。

    諸佛十地中。

    第十地毗盧遮那智藏大海地。

    除前九地。

    是三乘十地相待論一乘十地也。

    第十一地。

    即絕待不生建立故。

    一乘十地中相待前九地。

    及相待三乘。

    皆是第十毗盧遮那智藏大海流入也。

    其故彼同性經。

    至第十一地。

    廣說真性無生道理故也(為言)。

     已上(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