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十四(攝化分齊)

關燈
一個法身論教淺深。

    今亦于一個報身。

    論有為無為等之不同。

    可論本有始有等義也。

    何約釋迦身釋耶答。

    當段但于難勢者。

    于一釋迦身或說報。

    或說化等。

    舉此諸教之施設。

    彼報應二身義自所顯也。

    非相違。

    此義纂釋不審不審(雲雲)一義雲。

    是則不必專三身。

    反破三身之局執也。

    廣通三身十身故。

    上雲俱絕前五者。

    意顯不局境智亦通人法教義等故。

    如釋一大法身具十佛故也。

    今釋非法非報化等也無相違。

    此會通可然也。

    纂釋可見之。

     一。

    生身化身此約小乘說(文)小乘教可立法報應三身欤答。

    可立三身也難雲。

    當段雲。

    生身化身(雲雲)何立三身雲耶答。

    當章前時分義立法身生生。

    今立生身化身。

    前後合論自成三身。

    以生身是報身故專可立三身也。

    何況行願記第二雲。

    一小乘教有三。

    謂佛法僧。

    一佛寶自有三。

     初法身即五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二報身(即丈六身)三化身(謂随類化身已上雲雲)但于難勢者。

    小乘教佛身開合不一準。

    是毗昙成實之诤論也。

     猶難雲。

    孔目章第四雲。

    若小乘人但立二佛。

    一生身佛。

    二化身佛(文)要問答上雲。

    問。

    諸教立佛相貌如何。

    答。

    依小乘教。

    以人相為佛。

    一切智等即屬于法(文)故知。

    小乘教意非不立法身。

    但屬法寶攝。

    不立為佛身。

    故雲不立法身。

    争雲立三身耶答尋雲。

    小乘部計不同也。

    今章依何宗耶答。

    時分義中既雲依婆娑等。

    三寶章雲。

    若小乘中毗昙等宗有二佛。

    一生身。

    謂父母生相好之形○二法身。

    以五分功德為法身。

    此中唯取無漏功德等(雲雲)故彼依毗昙宗欤尋雲。

    小乘教意許智法身欤答。

    不許也疑雲。

    五分慧·解脫知見俱是智也。

    何不立智法身耶答。

    義聖律師私記雲。

    言法身者。

    戒定慧等五分法身也。

    不通理法智法身也。

    言生身者。

    可通應·化身也(文)此雲應身是報身也。

    化身如文。

    故知。

    雖雲二身即成三身。

    今此開合依成實宗欤。

     十一日 一。

    受用身内分自他二身故(文)佛地論所說之四身義唯局始教欤答。

    可局始教也難雲。

    終教意分自他受用。

    何可局始教耶。

    是以見列祖處處解釋。

    于終教中亦開出二身義(見)答。

    非謂終教意總不明自受用身。

    探彼論意。

    殊不可通終教等故。

    鈔二上先出金光明經化身非應等之四身。

    次舉佛地論今三身意。

    總結雲。

    故雖有四義。

    理全異(文)但于難者。

    會解第四雲。

    以金光明合法報。

    即是真身實教義也。

    佛地開四。

    理智分相。

    不得相即。

    始教義也。

    所以全乖異也(文)先德之指南之趣。

    理智即不即。

    二教相替(見)非相違。

     一。

    或立十佛以顯無盡如離世間品說(文)十佛指離世間品所說欤答。

    爾也難雲。

    圓經中處處說十身。

    有何所由指離世間品雲耶答。

    當段但于難勢者。

    第八地通行境解境。

    當段佛身開合者。

    專就行境佛身論之。

    故先指離世間品也。

    既雲以顯無盡(雲雲)實可通二種十佛也。

    無相違。

     解境行境之十身事 一。

    經說佛身種類有二。

    一融三世間十身。

    二如來身上十身。

    言融三世間十身者。

    一衆生身。

    二國土身。

    三業報身。

    四聲聞身。

    五緣覺身。

    六菩薩身。

    七如來身。

    八智身九法身十虛空身也。

    言如來身上十身者。

    一菩提身。

    二願身。

    三化身。

    四力持身。

    五相好莊嚴身。

    六威勢身。

    七意生身。

    八福德身。

    九法身。

    十智身也。

    二釋名者。

    融三世間十身名者。

    由善惡業流轉六道。

    感種種報。

    受衆多生。

    升流不息故名衆生。

    體義·依義·聚義名身。

    國土身者。

    是依報處。

    衆生人等是能依體。

    彼之所居·所依處故名為依報。

    封疆名國。

    所依名土。

    言業報者。

    業是思數造作為義。

    成善惡事為當果因。

    報謂酬感。

    由因所感苦樂名報。

    今此身者。

    唯取業相不取報相。

    其報相者。

    衆生之身是業所感苦谛果報。

    此衆生身是報體故。

    國土亦是所感依報。

    系屬正報所攝收故。

    今業身者。

    衆生所作善惡諸業。

    取此為身。

    聞聲悟道。

    名為聲聞。

    無師獨悟名為獨覺。

    修十二支由此得道。

    飛花落葉觀此悟道。

    故名緣覺。

    具雲菩提薩埵。

    略雲菩提。

    菩提是所求佛果。

    薩埵是所度衆生。

    所求所度故雲菩薩。

    又求菩提之衆生約所能求故。

    又勇猛精進求菩提故。

    乘如實道成正覺故名如來。

    決斷明白名此為智。

    諸法體性軌則任持故雲法身。

    無物無礙名為虛空。

    言如來身上十身名者。

    受職灌頂成等正覺儀軌極上名菩提身。

    樂欲望求決誓名願。

    無而忽有名為化身。

    勇健任持名為力持。

    形色殊勝細妙莊飾奇麗精美名相好莊嚴身。

    神德熾盛在衆孤标無物比類。

    名為威勢。

    随意自在示生。

    化物自在無壅。

    名意生身。

    前五波羅蜜所成果相功德無比名為福德。

    法體軌持名為法身。

    決斷明白名為智身。

    是名二種十身名字三出體者。

    總言之。

    二種十身覺了明朗。

    離暗惑。

    智相應焉。

    二十身上智為體。

    本智緣性。

    後智知相。

    二種十身各各言之。

    各有體性。

    依報非情色法顯現為國土體。

    五蘊四蘊為衆生體。

    如是出體恐繁略之○融三世間者。

    融會此三總為佛身。

    國土世間·衆生世間·智正覺世間名三世間。

    國土世間亦名器世間。

    國土身·虛空身是名器世間。

    六道衆生聲聞緣覺菩薩并名衆生世間。

    如來身·智身·法身并名智正覺世間。

    三乘聖者若對智正覺名衆生身。

    并所被機故。

    若望衆生名智正覺。

    三乘聖者随分覺故。

    十地論主以此融三世間十身束為三分。

    一染分。

    衆生身國土身故。

    二淨分。

    如來身等故。

    三非二分。

    虛空身故。

    且約當相作此分判。

    據實言之。

    國土通淨。

    諸諸淨土淨分攝故。

    三乘通染。

    有智障故。

    有殘障等故。

    衆生等十身名為解境。

    觀解照見所緣境故。

    如來身上十身名為行境。

    修行所得所緣境故。

    此二種十身出第八地三世間自在經文。

    彼文衆生等十身各說十身。

    而文有同數有成。

    據實皆十。

    是故十身通成百身。

    今行境者。

    即是如來身上十身。

    是名十佛。

    離世間品等列十佛名。

    皆此如來身上十佛相貌。

    清涼貞元花嚴疏檢一經文。

    五處文中具列十身。

    皆是成正覺等十。

    如彼疏第一明(雲雲)已上花嚴五教賢聖章五十部在之。

     春季談義五教章下卷當年結願畢 寬永拾四年(丁醜)三月十一日 法印權大僧都實英(歲八十五戒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