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一(心識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七識無明耶答。
根本無明真如和合成本識。
然此位唯一迷真微細生滅。
更不論三界趣生别故。
微細生滅位受三界苦報。
直受果義無之。
是則習熏無明本識相應義也。
然依轉識資熏無明力。
随善惡資熏或感人天苦報。
或感地獄餓鬼等苦果也。
如此于三界若生若滅報感事依執妄無明力也。
依此道理今章與因俱苦生苦滅雲因者。
即七識無明為因也。
直非成本識能生因。
隻本識微細果報上加資熏力彼資熏為能生感三界果報也。
但于難者。
自元引證文意趣各别故非相違。
一。
約終教釋為第一義真心也(文)三界虛妄唯一心轉者。
十地論主意。
第一義真心如理虛融平等不二故雲一心欤。
真妄和合染淨不二故名一心欤答。
第一義真心名不二也難雲。
正見論文大有二段。
初推末歸本門雲。
一切三界唯心轉故(文)若偏依此門。
既推末歸本故且可雲真心。
但依第二本末依持門者。
即雲此是二谛差别等。
明知真妄和合染淨不二故名一心(見)章主何偏判雲真心耶答。
當段雲。
釋為第一義真心也(文)但于難者。
雖二門異。
而同以第一義真心為能作。
故強不可為相違。
十日 一。
又如達摩經頌(文)達摩經者指一部經欤。
通指大乘經欤答。
通可指諸大乘經也難雲。
唯識述記第一(本)列論所依之六經雲。
爰引六經。
所謂花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毗達摩·楞伽·密嚴(文)既是六經之随一。
何通可指諸大乘經耶答。
演義鈔八下雲。
攝論第二雲。
初且說所知依。
即阿賴耶。
世尊。
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
謂薄伽梵于阿那達摩大乘經中說。
釋曰。
此乃通指大乘經為對法經耳(文)但于難者。
一義雲。
雖阿毗達摩經指一經。
今所說道理廣通諸大乘經故。
通指大乘經心得置無相違也尚難雲。
了義燈中釋攝論事。
阿毗達摩經攝大乘品釋論雲事(見)爾者别有一經名阿毗達摩經可雲耶答。
一。
及第九地說(文)第九地說十心欤答。
爾也難雲。
折薪雲。
然說十雖表無盡。
但是一心差别十相非是十種心。
次明一心十德。
始是一心十相之義且如晉經十地品中。
二地有十種直心。
三地有十種深心。
五地有十種心平等心。
恐九字誤爾(文)今章欲顯圓教心識無盡相即之義。
廣指圓經說十心之文中。
初離世間品者。
是說緣慮心體分為十種之旨(見)後性起品者。
雖于心體不分十種。
而但明一心具十法也。
然其中間所指第九地說者。
案文相起盡。
須如離世間品所說體性各别之十心也。
但彼地中說一心十相未見心體分十種之文。
然第二地三地等正有說十心之文。
故知九字誤也尚意雲。
第九地所說。
但是一心十相者。
彼十心中初莊飾世心者。
通舉八識。
第二速轉已下轉釋是心上行相等。
非是心體各别故雲爾也。
故探玄記第十四雲。
初言莊飾世心者。
以八識心能莊世也。
故知隻是一心上差别十相非是十種心也答。
當段雲。
及第九地說(文)何況五十要問答上雲。
又說十心欲顯無盡。
故如第九地說(文)列祖一同之定判也。
何雲九字誤耶。
但于難者。
先德釋者。
用否可随宜也。
一。
若約同教即攝前諸教所明心識(文)爾者同教中可攝别教欤答。
一義雲。
攝前四教不攝第五。
以同教是能攝故也難雲。
一義雲。
通攝第五同教(雲雲)準注同教問答。
若依易簡記立三種同教中。
是名法界本末融會同。
若依會解記立四種同教中。
名全收諸教同者是也。
故會解記第八雲。
同教名義總有四說。
一若教章中謂同教一乘者。
要一乘三乘和合不異。
若唯三乘名三乘教。
唯一乘即别教。
具三一名同教也(文)今第五圓教中。
前釋别教後釋同教中。
雲攝前諸教等故。
通攝第五圓教也。
如何答。
一義雲。
唯攝前四教不攝第五。
以圓教是能攝故。
即當段上标攝前諸教等下征釋所以雲。
是此方便故等(雲雲)前諸教者。
以并是此第五同教之方便故。
從此圓教而治故。
既雲是此方便從此而流。
豈非指第五圓教雲此耶。
爾者上雲攝前諸教。
定知偏但攝前四教也。
但于難者。
伴一義也。
一義雲。
今同别二教者。
于圓教中分之故。
是此從此言總圓教雲此也。
是故今圓教前雲頓教已下諸教指也。
同教别教非雲前也(雲雲)。
十一日 一。
由此甚深緣起一心(文)今甚深緣起者。
上法界緣起欤答。
爾也難雲。
折薪雲。
此五義門同一緣起故曰緣起。
一心具五義門。
以一心要具五義攝機亦足。
即阙一義則攝機不足。
故同一緣起(文)此記意約所具五義同一緣起故。
能具之心名甚深緣起一心也。
章下總結文雲。
五義相融唯一心轉也(文)明知今總标雲甚深緣起者。
是亦五義相融同一緣起也。
如何答。
義苑雲。
稱性大緣起心融萬有故。
五義以齊彰。
逐機宜而别化(文)意雲。
總該萬有之一心稱性融通故雲甚深緣起一心也。
既融萬有故具五義。
随機攝化(為言)複古雲。
即緣起理實一法界心也(文)意亦同之。
是即上雲性海圓明法界緣起者是也。
若以五義為緣起義。
甚深緣起義即狹若以法界緣起甚深緣起心得即廣博也。
以此義可為正義也。
但于難者。
約一義也。
一。
一攝義從名門(文)攝第八義阿賴耶等名從第六識談雲事欤答。
爾也難雲。
小乘意。
以六識三毒為所依心識。
以四種阿賴耶為所依心識事不談之。
何釋所依心識體雲攝義從名門耶答。
小乘總不知賴耶義故。
以名為所依心識也。
依之上于阿賴耶識但得其名(文)但于難者。
小乘為所依事。
望大乘已去義。
以四種賴耶為小乘心識雲也。
若依小乘當教分者。
以六識三毒為所依故。
當教意以賴耶為所依心識義不知。
實雲之者。
為所依也。
當教意不知故。
談賴耶名鬥也。
譬愚法小乘實第七識惑斷不知故如思不斷也。
右一冊破損之間加修複者也 寶曆八年五月十五日 上生院晉懷
根本無明真如和合成本識。
然此位唯一迷真微細生滅。
更不論三界趣生别故。
微細生滅位受三界苦報。
直受果義無之。
是則習熏無明本識相應義也。
然依轉識資熏無明力。
随善惡資熏或感人天苦報。
或感地獄餓鬼等苦果也。
如此于三界若生若滅報感事依執妄無明力也。
依此道理今章與因俱苦生苦滅雲因者。
即七識無明為因也。
直非成本識能生因。
隻本識微細果報上加資熏力彼資熏為能生感三界果報也。
但于難者。
自元引證文意趣各别故非相違。
一。
約終教釋為第一義真心也(文)三界虛妄唯一心轉者。
十地論主意。
第一義真心如理虛融平等不二故雲一心欤。
真妄和合染淨不二故名一心欤答。
第一義真心名不二也難雲。
正見論文大有二段。
初推末歸本門雲。
一切三界唯心轉故(文)若偏依此門。
既推末歸本故且可雲真心。
但依第二本末依持門者。
即雲此是二谛差别等。
明知真妄和合染淨不二故名一心(見)章主何偏判雲真心耶答。
當段雲。
釋為第一義真心也(文)但于難者。
雖二門異。
而同以第一義真心為能作。
故強不可為相違。
十日 一。
又如達摩經頌(文)達摩經者指一部經欤。
通指大乘經欤答。
通可指諸大乘經也難雲。
唯識述記第一(本)列論所依之六經雲。
爰引六經。
所謂花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毗達摩·楞伽·密嚴(文)既是六經之随一。
何通可指諸大乘經耶答。
演義鈔八下雲。
攝論第二雲。
初且說所知依。
即阿賴耶。
世尊。
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
謂薄伽梵于阿那達摩大乘經中說。
釋曰。
此乃通指大乘經為對法經耳(文)但于難者。
一義雲。
雖阿毗達摩經指一經。
今所說道理廣通諸大乘經故。
通指大乘經心得置無相違也尚難雲。
了義燈中釋攝論事。
阿毗達摩經攝大乘品釋論雲事(見)爾者别有一經名阿毗達摩經可雲耶答。
一。
及第九地說(文)第九地說十心欤答。
爾也難雲。
折薪雲。
然說十雖表無盡。
但是一心差别十相非是十種心。
次明一心十德。
始是一心十相之義且如晉經十地品中。
二地有十種直心。
三地有十種深心。
五地有十種心平等心。
恐九字誤爾(文)今章欲顯圓教心識無盡相即之義。
廣指圓經說十心之文中。
初離世間品者。
是說緣慮心體分為十種之旨(見)後性起品者。
雖于心體不分十種。
而但明一心具十法也。
然其中間所指第九地說者。
案文相起盡。
須如離世間品所說體性各别之十心也。
但彼地中說一心十相未見心體分十種之文。
然第二地三地等正有說十心之文。
故知九字誤也尚意雲。
第九地所說。
但是一心十相者。
彼十心中初莊飾世心者。
通舉八識。
第二速轉已下轉釋是心上行相等。
非是心體各别故雲爾也。
故探玄記第十四雲。
初言莊飾世心者。
以八識心能莊世也。
故知隻是一心上差别十相非是十種心也答。
當段雲。
及第九地說(文)何況五十要問答上雲。
又說十心欲顯無盡。
故如第九地說(文)列祖一同之定判也。
何雲九字誤耶。
但于難者。
先德釋者。
用否可随宜也。
一。
若約同教即攝前諸教所明心識(文)爾者同教中可攝别教欤答。
一義雲。
攝前四教不攝第五。
以同教是能攝故也難雲。
一義雲。
通攝第五同教(雲雲)準注同教問答。
若依易簡記立三種同教中。
是名法界本末融會同。
若依會解記立四種同教中。
名全收諸教同者是也。
故會解記第八雲。
同教名義總有四說。
一若教章中謂同教一乘者。
要一乘三乘和合不異。
若唯三乘名三乘教。
唯一乘即别教。
具三一名同教也(文)今第五圓教中。
前釋别教後釋同教中。
雲攝前諸教等故。
通攝第五圓教也。
如何答。
一義雲。
唯攝前四教不攝第五。
以圓教是能攝故。
即當段上标攝前諸教等下征釋所以雲。
是此方便故等(雲雲)前諸教者。
以并是此第五同教之方便故。
從此圓教而治故。
既雲是此方便從此而流。
豈非指第五圓教雲此耶。
爾者上雲攝前諸教。
定知偏但攝前四教也。
但于難者。
伴一義也。
一義雲。
今同别二教者。
于圓教中分之故。
是此從此言總圓教雲此也。
是故今圓教前雲頓教已下諸教指也。
同教别教非雲前也(雲雲)。
十一日 一。
由此甚深緣起一心(文)今甚深緣起者。
上法界緣起欤答。
爾也難雲。
折薪雲。
此五義門同一緣起故曰緣起。
一心具五義門。
以一心要具五義攝機亦足。
即阙一義則攝機不足。
故同一緣起(文)此記意約所具五義同一緣起故。
能具之心名甚深緣起一心也。
章下總結文雲。
五義相融唯一心轉也(文)明知今總标雲甚深緣起者。
是亦五義相融同一緣起也。
如何答。
義苑雲。
稱性大緣起心融萬有故。
五義以齊彰。
逐機宜而别化(文)意雲。
總該萬有之一心稱性融通故雲甚深緣起一心也。
既融萬有故具五義。
随機攝化(為言)複古雲。
即緣起理實一法界心也(文)意亦同之。
是即上雲性海圓明法界緣起者是也。
若以五義為緣起義。
甚深緣起義即狹若以法界緣起甚深緣起心得即廣博也。
以此義可為正義也。
但于難者。
約一義也。
一。
一攝義從名門(文)攝第八義阿賴耶等名從第六識談雲事欤答。
爾也難雲。
小乘意。
以六識三毒為所依心識。
以四種阿賴耶為所依心識事不談之。
何釋所依心識體雲攝義從名門耶答。
小乘總不知賴耶義故。
以名為所依心識也。
依之上于阿賴耶識但得其名(文)但于難者。
小乘為所依事。
望大乘已去義。
以四種賴耶為小乘心識雲也。
若依小乘當教分者。
以六識三毒為所依故。
當教意以賴耶為所依心識義不知。
實雲之者。
為所依也。
當教意不知故。
談賴耶名鬥也。
譬愚法小乘實第七識惑斷不知故如思不斷也。
右一冊破損之間加修複者也 寶曆八年五月十五日 上生院晉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