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上卷不審六
關燈
小
中
大
地經十八圓滿淨土者。
通終教同教欤答。
爾也難雲。
法花經中說即染歸淨之旨。
漸同花嚴指菩提樹下即為蓮花藏界十佛境界故。
名之同教。
而佛地經在三界外受用土中(雲雲)既染淨隔曆。
何為同教所說之即染歸淨義耶。
尤限終教不可通同教也答。
當段雲此依三乘終教及一乘四教(文)折雲。
此義通三乘一乘故。
約二教以顯終教可知。
及一乘同教者。
如下以佛地經化身具實報切德為即權歸實故。
屬同教攝。
彼約身此約土。
既身是釋迦令居化土。
而經顯十八圓滿。
即化土以顯執土。
即化顯報故屬同教攝也(文)但至在三界外受用土中之釋者。
且約終教釋之。
是經正意故。
同教是義含故非相違。
十日 一。
謂此一乘經首唯列普賢等菩薩(文)花嚴經會座可有聲聞衆耶答。
唯列菩薩(雲雲)難雲。
十地品雲。
其餘樂小法者。
聞是甚深難思議事。
或生疑怪(雲雲)甯非有二乘衆耶答。
當段雲謂此一乘經首唯列普賢等○大小二衆等(文)解釋分明也。
但于十地品文者。
章主玄第十釋此事。
雲餘處後時小衆為餘。
非是會中有此小衆。
又是地前不定種性。
不能一向修菩薩道故雲樂小也(文)準此解釋可會之欤。
一。
是故(乃至)佛等諸位在信等位中(文)以十信為位欤答。
為位也難雲。
終教已上。
以信不為位。
何以十信為位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方便正位分時。
十信十住方便行故不雲位。
然而不分方便正位。
廣名位時雲位無失也。
一。
彼有三佛此有十佛(文)三乘教中可說十佛耶答。
無十佛也難雲。
勝天王經說十佛如何答。
當段雲彼有三種此有十佛(文)但于難者。
準孔目第三卷。
璎珞經十谛同教義。
花嚴十谛别教義(雲雲)知三乘教中。
縱雖有十佛十谛之名義。
非無盡圓融圓教之義也。
十一日 一。
十者事異等(文)圓經中施設法門時。
正以事相顯法門施設欤。
ハタ總無礙圓融事ナレハ圓教事異三藏雲事欤答。
義勢雖非一準。
一義雲。
入法界中品本會中有三種現相。
答海會之疑問也。
是則受覺賢三藏口傳。
法業法師即釋此三重也。
又請佛陀三藏之口決。
光統律師釋此三種緣起。
清涼引之釋(雲雲)難雲。
如章現文者。
随有舍林等皆是法門者。
其舍林等。
即是行即是位。
或教或義故。
雲皆是法門者也。
如彼詫事顯法及諸法顯義等。
例準可知。
然如配釋者。
毫光示益分中。
衆海頓證之行位。
是謂或是行等。
普賢開發之言教。
是謂或教義等。
即非謂舍林等事物。
即是行位即亦教義。
何指此等為事異耶。
明知。
此釋全失章主意者也如何答。
一義雲。
事異之言雖廣。
而别就法界品所說以明其事異。
而本末二會意少别也。
若約本會。
則義苑雲随有舍林等者。
謂花香雲林。
即法界之法門。
刹土衆生本十身之正體。
所以逝多林重閣忽然廣博。
三種莊嚴園林重閣虛空也。
以此三種之現相。
答彼海會之疑問。
豈非法門耶。
故雲皆是。
或是行位者。
令彼海會頓證法界故。
或教義等者。
普賢文殊。
依此開發故。
而不壞其事者。
壞相而作非不思議故(文)但于難者。
伴一義也一義雲。
複古雲。
如善财随處遇貪嗔癡等。
皆得法門。
遇山入山法界。
遇水入水法界等。
皆即事即真也(文)一義雲。
折薪雲。
十者事異。
即托事顯法生解門。
并諸法顯義體之意也(文)托事門者。
尋十玄義自可知之。
顯義體者。
探玄記第一雲。
第五能诠教體者。
通論教體。
從淺至深略有十門○第三遍該諸法門者。
謂一切諸法。
悉為教體。
此亦二種。
一有為法。
二無為法。
以無不能令生開覺故。
如下文花鬘寶地香樹雲閣法界法門無非佛事。
如勝音菩薩及所坐蓮花。
即通人法教義行位因果理事。
總能發生勝解行故。
并為教體。
準思可知(文)一義雲。
事異者。
一乘則此目前舍林等境。
即是稱性緣起事事圓融。
即入無礙之事故。
即此事相。
正為理量無礙甚深觀知之境故。
雲皆是法門等也。
三乘不爾。
即此舍林等差别事相。
為遍計心所緣故。
必照即空即如等時。
方成觀境故雲爾也。
未必别約托事顯法等義門。
隻是總約事事無礙對辨三乘也。
即末文通伏難。
雲若以神通不思議力等。
是亦總就事事無礙。
約德相業用簡别三一不同。
其意分明也。
一。
非是彼法自性如是(文)諸法自體雲法自性欤答。
爾也難雲。
法自性雲法爾自然道理也。
自然雲外道自性谛雲同也。
外道自性谛雲一切諸法皆冥性以為體。
仍一雲一自體アレハコソ一ナレトテ。
自性常住計ヲナス也。
今義同之也如何答。
諸法自體法自性雲也。
一多廣□□シテ。
大小融通事法爾自然道理□法自性如是三乘不知。
隻神通力等以暫現也。
依之雲非是彼法自性如是也。
但于難者。
佛法因緣德用如此法爾自然雲也非謂有自體也。
春季談義五教章上卷六個年仁令結願訖元和三年(丁巳)三月十一日 總讀師法印權大僧都實英
通終教同教欤答。
爾也難雲。
法花經中說即染歸淨之旨。
漸同花嚴指菩提樹下即為蓮花藏界十佛境界故。
名之同教。
而佛地經在三界外受用土中(雲雲)既染淨隔曆。
何為同教所說之即染歸淨義耶。
尤限終教不可通同教也答。
當段雲此依三乘終教及一乘四教(文)折雲。
此義通三乘一乘故。
約二教以顯終教可知。
及一乘同教者。
如下以佛地經化身具實報切德為即權歸實故。
屬同教攝。
彼約身此約土。
既身是釋迦令居化土。
而經顯十八圓滿。
即化土以顯執土。
即化顯報故屬同教攝也(文)但至在三界外受用土中之釋者。
且約終教釋之。
是經正意故。
同教是義含故非相違。
十日 一。
謂此一乘經首唯列普賢等菩薩(文)花嚴經會座可有聲聞衆耶答。
唯列菩薩(雲雲)難雲。
十地品雲。
其餘樂小法者。
聞是甚深難思議事。
或生疑怪(雲雲)甯非有二乘衆耶答。
當段雲謂此一乘經首唯列普賢等○大小二衆等(文)解釋分明也。
但于十地品文者。
章主玄第十釋此事。
雲餘處後時小衆為餘。
非是會中有此小衆。
又是地前不定種性。
不能一向修菩薩道故雲樂小也(文)準此解釋可會之欤。
一。
是故(乃至)佛等諸位在信等位中(文)以十信為位欤答。
為位也難雲。
終教已上。
以信不為位。
何以十信為位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方便正位分時。
十信十住方便行故不雲位。
然而不分方便正位。
廣名位時雲位無失也。
一。
彼有三佛此有十佛(文)三乘教中可說十佛耶答。
無十佛也難雲。
勝天王經說十佛如何答。
當段雲彼有三種此有十佛(文)但于難者。
準孔目第三卷。
璎珞經十谛同教義。
花嚴十谛别教義(雲雲)知三乘教中。
縱雖有十佛十谛之名義。
非無盡圓融圓教之義也。
十一日 一。
十者事異等(文)圓經中施設法門時。
正以事相顯法門施設欤。
ハタ總無礙圓融事ナレハ圓教事異三藏雲事欤答。
義勢雖非一準。
一義雲。
入法界中品本會中有三種現相。
答海會之疑問也。
是則受覺賢三藏口傳。
法業法師即釋此三重也。
又請佛陀三藏之口決。
光統律師釋此三種緣起。
清涼引之釋(雲雲)難雲。
如章現文者。
随有舍林等皆是法門者。
其舍林等。
即是行即是位。
或教或義故。
雲皆是法門者也。
如彼詫事顯法及諸法顯義等。
例準可知。
然如配釋者。
毫光示益分中。
衆海頓證之行位。
是謂或是行等。
普賢開發之言教。
是謂或教義等。
即非謂舍林等事物。
即是行位即亦教義。
何指此等為事異耶。
明知。
此釋全失章主意者也如何答。
一義雲。
事異之言雖廣。
而别就法界品所說以明其事異。
而本末二會意少别也。
若約本會。
則義苑雲随有舍林等者。
謂花香雲林。
即法界之法門。
刹土衆生本十身之正體。
所以逝多林重閣忽然廣博。
三種莊嚴園林重閣虛空也。
以此三種之現相。
答彼海會之疑問。
豈非法門耶。
故雲皆是。
或是行位者。
令彼海會頓證法界故。
或教義等者。
普賢文殊。
依此開發故。
而不壞其事者。
壞相而作非不思議故(文)但于難者。
伴一義也一義雲。
複古雲。
如善财随處遇貪嗔癡等。
皆得法門。
遇山入山法界。
遇水入水法界等。
皆即事即真也(文)一義雲。
折薪雲。
十者事異。
即托事顯法生解門。
并諸法顯義體之意也(文)托事門者。
尋十玄義自可知之。
顯義體者。
探玄記第一雲。
第五能诠教體者。
通論教體。
從淺至深略有十門○第三遍該諸法門者。
謂一切諸法。
悉為教體。
此亦二種。
一有為法。
二無為法。
以無不能令生開覺故。
如下文花鬘寶地香樹雲閣法界法門無非佛事。
如勝音菩薩及所坐蓮花。
即通人法教義行位因果理事。
總能發生勝解行故。
并為教體。
準思可知(文)一義雲。
事異者。
一乘則此目前舍林等境。
即是稱性緣起事事圓融。
即入無礙之事故。
即此事相。
正為理量無礙甚深觀知之境故。
雲皆是法門等也。
三乘不爾。
即此舍林等差别事相。
為遍計心所緣故。
必照即空即如等時。
方成觀境故雲爾也。
未必别約托事顯法等義門。
隻是總約事事無礙對辨三乘也。
即末文通伏難。
雲若以神通不思議力等。
是亦總就事事無礙。
約德相業用簡别三一不同。
其意分明也。
一。
非是彼法自性如是(文)諸法自體雲法自性欤答。
爾也難雲。
法自性雲法爾自然道理也。
自然雲外道自性谛雲同也。
外道自性谛雲一切諸法皆冥性以為體。
仍一雲一自體アレハコソ一ナレトテ。
自性常住計ヲナス也。
今義同之也如何答。
諸法自體法自性雲也。
一多廣□□シテ。
大小融通事法爾自然道理□法自性如是三乘不知。
隻神通力等以暫現也。
依之雲非是彼法自性如是也。
但于難者。
佛法因緣德用如此法爾自然雲也非謂有自體也。
春季談義五教章上卷六個年仁令結願訖元和三年(丁巳)三月十一日 總讀師法印權大僧都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