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五)

關燈
時分義。

     一。

    三生六十劫等利鈍。

     二。

    有漏四波羅蜜。

     三。

    新舊二經俱服同異。

     四。

    超劫重重。

     五。

    不定僧祇重重。

     六。

    别教行布修行時分。

     章極疾三生(雲雲)。

    極遲迳六十劫(雲雲)。

     俱舍論第二十三雲。

    順決擇分。

    今生起者。

    必前生起順解脫分。

    諸有創殖順解脫分。

    極速三生方得解脫。

    謂初生起順解脫分。

    第二生起順決擇分。

    第三生入聖。

    乃至得解脫。

    譬如下種苗成結實。

    三位不同(文)。

     問。

    三生等者何生欤。

    答。

    依俱舍等心者。

    合人天二生名一大生事。

    證果已後極七反家家等之潤生之義也。

    三生四生等者。

    以半生為一生也。

    故二十三論。

    付七反。

    釋人天合生之義。

    折引折玄雲。

    問。

    聲聞緣覺所經生劫是何生劫欤。

    彼答之言。

    生劫者多說是一報生死。

    豈有三生四生。

    便能得道。

    若法花經抄。

    遇一化佛出世名一生。

    如舍利弗等。

    于過去拘那含牟尼佛時。

    修聲聞資糧。

    于迦葉佛時。

    修聲聞加行。

    于釋迦牟尼佛所。

    方得入見道。

    乃至極果。

    言劫者。

    亦未有文。

    亦雲一增減劫。

    亦雲一大劫。

    上皆彼(雲雲。

    文)。

     鏡水抄二十一雲(法花玄贊末書)。

    言已于三生六十等者。

    利根者疾則三生。

    鈍根遲者六十劫。

    路府三釋。

    一雲。

    經三。

    父母生○二雲。

    經于人天三反大生名三生也○三雲。

    經于三千化佛○六十劫者增減劫也。

    又雲。

    六十劫此是練根。

    及非鈍根者。

    三生是鈍根。

    即非練根也○言四生百劫者。

    四生者如聲聞說。

    百劫者或成住壞空等劫。

    亦不遮一二劫。

    乃至九十劫已來。

    得獨覺果。

    修道勤求。

    極數者說。

    若懈怠者。

    更生無量劫。

    不得二乘果也(文)。

     問。

    三生等約半生。

    極七反等約一大生雲事。

    有何所以哉。

    答。

    七反等潤生。

    欲界九品之煩惱。

    盡潤生之執力。

    而欲界中人天引業五戒十善差别故。

    潤生執力。

    亦兼人天故。

    合人天之一大生也。

    順解脫等三生。

    機根進修之遲速也。

    不依煩惱結生之執力。

    何必合人天而雲一生欤。

    但鏡水抄第二釋。

    以三大生為三生見。

    俱舍師可尋檢。

     問。

    二生得果人可有欤。

    答(雲雲)。

    俱舍論二十三雲。

    頌曰○依本必見谛○論曰。

    依根本地起暖等善根。

    彼于此生。

    必定得見谛。

    厭生死心極利故(文)。

    依此文者。

    第二生。

    依根本地修得順決擇善根者。

    必了二生得入見谛故。

    正理論許二生解脫者(雲雲)。

    故光會雲。

    依根本地起暖等者。

    必于先生已起暖等(文)。

    故無生滅之義也。

     問。

    三生得果者。

    第三生必得無學欤。

    又通前三果經生人欤。

    答。

    論第三生入聖。

    乃至得解脫(雲雲)。

    第三生得初果等經等生之類。

    猶三生得脫之攝也(雲雲)。

    但當章三生得羅漢(雲雲)。

    又第三生漏盡得果(雲雲)。

    依終極釋欤。

    俱舍師可尋也。

     問。

    六十劫百劫者。

    大小等劫中何劫欤。

    答。

    準上鏡水抄。

    六十劫者一增減。

    是小劫也。

    百劫者或成住壞空(雲雲)。

    即八十增減。

    是大劫也。

    又俱舍論第十二要百大劫(雲雲)。

    如下。

     問。

    三生六十劫等利鈍義。

    雲何判之欤。

    答。

    依諸釋有三義。

    一雲。

    三生四生鈍。

    六十劫百劫利。

    中間不定也。

    三乘相對之時。

    上根等次第。

    練根行長久故也。

    婆娑三十一雲。

    複次大加行得故。

    名大悲。

    謂必經三無數大劫。

    修習百千難行苦行。

    方得如是無根大悲。

    非如聲聞極利根者。

    經六十劫修諸加行。

    便得菩提。

    非如獨覺極利根者。

    唯經百劫。

    修諸加行便得菩提(文)。

    此文六十劫百劫者極利根見。

     問。

    百二雲。

    複次依狹小道而得解脫故名時解脫。

    狹小通者。

    謂極速。

    第一生中種善根。

    第二生中令成就。

    第三生中得解脫。

    餘不決定。

    依廣大道而得解脫名不時解脫。

    大道者。

    謂若極遲聲聞乘。

    經六十劫而得解脫。

    如舍利子獨覺乘。

    經百劫而得解脫。

    如麟覺喻(文)。

     此亦時解脫鈍根。

    不時解脫利根雲事。

    薩婆多一宗所定也。

    知三生鈍根。

    六十劫等利根也。

     光疏第二十三雲。

    此據聲聞。

    極疾三生修加行。

    極遲六十劫修加行。

    若據獨覺。

    極疾四生修加行。

    極遲百劫修加行。

    若據佛乘。

    極疾三無類劫。

    及餘九十一劫修加行。

    若極遲者。

    三無數劫。

    及餘百劫修加行。

    此據修者。

    餘即不定。

    或有殖已經一劫或無量劫。

    不能入聖。

    佛時長故其根最利。

    聲聞三生。

    獨覺四生。

    非要利根。

    亦通鈍根。

    若極利者。

    要經六十。

    要經百劫故。

    婆娑三十一雲。

    非如聲聞極利根者經六十劫。

    非如獨覺極利根者唯經百劫。

    餘文可知(文)。

    俱舍一宗心。

    依婆娑本文。

    六十劫百劫者極利也。

    三生四生有通利鈍(雲雲)。

    有唯鈍(雲雲)。

    餘者三生等唯鈍之義。

    非要利根。

    亦通鈍根之文。

    如何會之哉。

    答。

     抄十三(上)雲。

    謂鈍根者名随信行。

    若利根者名随法行(文)。

    二雲。

    三生等唯利。

    六十劫等唯鈍(雲雲)。

    勤行精進者。

    速得解脫故。

    折雲。

    利者但有三生○六十劫者即鈍根者(雲雲)。

    業疏四下(南山大師)第三生證斯利根也。

    若有鈍者乃至六十劫(文)。

    大智律師真語律師等釋家。

    同存此義。

    又弘法大師寶鑰。

    三生利根也(雲雲)。

    三三生六十劫等共通利鈍。

     俱舍惠晖疏雲。

    問。

    三生與六十劫。

    四生與百劫。

    誰鈍誰利。

    答。

    皆通利鈍。

    時多小不同者。

    厭心勝劣故有長短。

    若三生是利者。

    佛時最長。

    應是鈍根(文)。

     毗昙章道基師雲。

    且依小乘○其速成者。

    三生中得聲聞菩提故。

    俱舍論雲○此心疾終聖果為利。

    而實其間通利鈍。

    若遲緩者。

    迳六十劫。

    此說力兵等小劫。

    其遲證聖果為鈍。

    而其中通利鈍(文)。

     鏡水抄二十一如上抄。

    又法花玄第五(嘉祥大師)判一乘進入三根之時。

    三生六十劫等。

    共通利鈍之義見。

    問。

    上三義如何取舍之欤。

    答。

     壽量品玄贊雲。

    且如二乘練根相對。

    生少得者為鈍。

    生多得者為利。

    勤堕相對。

    生小得者為利。

    生多得者為鈍(文)。

     問。

    四生百劫共通部行麟喻欤。

    答。

    上婆娑文。

    百劫如麟喻(雲雲)。

    又極利百劫(雲雲)。

    知百劫唯麟喻所經也。

    顯宗論雲。

    部行獨覺修因時。

    量減百大劫。

    時無長限(文)。

    此别種姓部行證據也。

    别種姓部行允減百大劫(雲雲)。

    知四生部行之所經也但法花玄第五雲。

    總說獨覺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