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上(中)

關燈
論即是末經部也。

    飾宗一全除末經部。

    四五六三宗皆一部一宗也。

     問。

    現通假實宗心。

    假實之義通真俗二谛欤。

    答。

    諸法在蘊可實等(雲雲)。

    處界門中攝真理故。

    可通真俗谛故。

     抄四下雲。

     抄四下雲。

    此謂俗真谛中。

    皆有假實。

    蘊門明義是實者。

    實即積集故。

    處界門明義是假者。

    體假積聚故(文)。

    尋雲。

    今小乘六宗淺深依空淺深。

    而第四宗假之義通真俗。

    第五宗假不通真。

    若爾者淺深如何。

    答。

    第四宗不簡别真俗。

    共通假實未盡之義也。

    第五宗俗谛一向假也。

    出世為實者。

    出世者空故實也。

    非實有之義故。

    抄釋第五宗雲○似中論一半(文)。

    故知。

    深于第四宗也。

    飾宗雲。

    五俗妄真實宗。

    世法颠倒。

    但有假名。

    出世非倒法是真實(文)。

    指事雲。

    問。

    雲何諸法在蘊門實。

    在界處假。

    答。

    基師宗輪疏雲。

    以依積聚緣亦積聚。

    積聚之法皆是假故。

    雖積聚假義以釋于蘊。

    蘊體非假。

    無依緣故。

    義林章之聲名句等。

    若在處等體非實有。

    以說依緣有積聚故。

    若在蘊等聲等便實。

    雖有積聚不說依緣。

    以名蘊故(文)。

    依緣者所依所緣也。

    謂根境識等相待積聚義也。

    問。

    現通假實宗。

    攝說假部欤。

    答。

    章雲。

    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等(文)。

    付之。

    宗輪論中出說假部之義。

    全不見現通假實義。

    但說諸法皆假之義。

    如何。

    答。

    問。

    俗妄真實宗中。

    謂說出世部等(文)。

    等取何宗欤。

    答。

    此宗但說出世部之一部也。

    付之。

    上四宗皆等字等取餘部。

    例尤可等餘部。

    何現第六宗唯一說一部。

    故不置等言。

    定知。

    說出世部等者。

    等餘部雲事。

    雲何。

    答。

    一義雲。

    等者等取大乘一分欤。

    故抄釋第五俗妄真實宗雲。

    似中論一判(文)又釋第六但名宗雲。

    亦如中論(文)。

    玄第一雲。

    五俗妄真實宗。

    說出世部等○諸法但名宗。

    謂一說部等(文)。

    六宗共有等字也。

    知第五第六二宗之等言等大乘一分也。

     疏一下雲。

    四現通假實宗。

    謂說假部○五俗妄真實宗。

    即說出世部等○六諸法但名宗。

    謂一說部等(文)。

    六宗之中除第四宗餘皆有等字。

    問。

    說出世一說二部準宗輪論。

    與大衆部同一計也。

    全不見名别計。

    加之。

    釋彼計文相全無俗妄真實諸法但名等之義。

    有何故分第五第六欤。

    答。

    宗輪論述記雲。

    基師一一說部。

    此部說世出法皆無實體但有假名。

    名即是說意。

    謂諸法但一假名無體可得。

    既乖本。

    上所以别分名一說部。

    從所立為名也(文)。

     十四。

    問。

    小乘六宗之中。

    幾宗分通大乘欤。

    答。

    章至第六宗雲。

    此通初教之始。

    付之。

    第三宗以後分談法空。

    何不通大乘之一分欤。

    況第四宗攝成實論。

    而成實論分通大乘者。

    南山大智等律家列祖之定斷也。

    加之。

    乾闼婆城喻大乘之法門也。

    而成實論中有此喻。

    尤可通大乘。

    如何。

    答。

     抄四下雲。

    其成實論先是數論弟子○後出家入佛法時。

    經部攝故○現通假實攝(文)。

     抄二下雲。

    言成實論雲。

    我今正明三藏中實義。

    實義即空者。

    破第一時引其三文。

    此即第一引小乘論。

    以成實論意雲。

    我今成立小乘中實義。

    故雲成實。

    以三藏即小乘教故。

    既言實義即空也。

    小乘已說空竟。

    何言見有得道(文)。

    此等之釋不許成實分通大乘之義。

    他宗釋用不可随義欤。

     抄四下雲。

    前四唯小。

    五六通小大。

    下二大小乘料揀。

    然五六立在小乘義通大乘。

    故雲通小大(文)。

    意雲。

    第四宗猶存俗谛現在一分實有之義。

    故不通大乘。

    第五宗已後俗谛諸法三世皆假。

    故通大乘也。

    今章且依至極。

    于第六宗釋分通大乘之義也。

    智論第六雲。

    一切聲聞法中。

    無揵闼城喻(文)。

    成實論第十一雲。

    又以愚癡故生我心。

    猶如盲人得瓦石等生全玉想。

    又是人未得分别空智。

    癡故見我。

    于幻夢乾闼婆城火輪等。

    而生有想(文)。

    法華疏(吉藏雲)。

    三藏中所以不說揵達婆城者。

    為三藏不說一切法義性空乾闼城喻○而成實論亦有此喻者。

    引菩薩藏中解。

    就小乘法中釋耳(文)。

     疏一下雲。

    然隋朝大衍法師總立四宗。

    一因緣宗。

    謂薩婆多。

    二假名宗。

    謂即經部。

    三不真宗。

    謂諸般若。

    四真實宗。

    謂法性真理佛性等教。

    又此四宗初名立性。

    二名破性。

    三名破相。

    四名顯實。

    初二小乘。

    後三大乘。

    各初淺後深。

    此亦有理。

    但收義不盡。

    以十八部中但判二故(文)。

    抄四下雲。

    疏初二小乘。

    後二大乘。

    下辨順達○今初言各初淺後深者○二破于定性。

    但從緣有故為深也○早欲參涉大乘。

    故雲經部(文)。

    依此釋經部通大乘(見)。

    而經部攝于第一第四二宗。

    知第四宗可通大乘。

    如何。

     文安三年十一月六日于東大寺戒壇院以普一長老禦本書寫畢。

    祐乘。

     金剛佛子快舜。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上(下)。

     乘教開合。

     一。

    終教中三乘始終同異。

     教起前後。

     二。

    花嚴說時。

     三。

    本末二教時處同異。

     四。

    大品經第二七日。

     五。

    一生補處多少。

     六。

    二佛并出。

     七。

    大品經十地益教證。

     八。

    五分律說時。

     九。

    普曜經大小。

     十。

    四分律說時。

     十一。

    興起行經說時。

     十二。

    十二遊經一年。

     十三。

    智論說時。

     決擇前後意。

     十四。

    直往别教機見三乘法欤。

     十五。

    直入一乘。

     施設異相。

     十六。

    十八圓滿土三一。

     十七。

    花嚴會座聲聞有無。

     十八。

    如海幢比丘。

     乘教開合。

     當段來意事。

     玄第一雲。

    第三明立教差别者。

    略題十類。

    一叙古說。

    二辨是非。

    三述西域。

    四會相違。

    五明現傳。

    六定權實。

    七顯開合。

    八教前後。

    九就義分教。

    十以理開宗(文)。

    第九就義分教段釋五教畢雲。

    然此五教有開有合。

    亦有五重(雲雲)。

    五重開合與今章同。

    但于或分四段之中。

    又開二義。

    謂一于共教中。

    約存三泯二為二。

    二約曆位無位如。

    今章此段于自宗五教開合之。

    又于第七開合科開合三乘一乘。

    今章第二以教攝乘之科義也。

    此西域現傳等一乘三乘異義開合。

    今乘教開合之科多同此二段。

    知自他宗立教之差别開合也。

    大疏一上諸宗立教段啟四門。

    一大意合離。

    二今古違順。

    三分宗立教。

    四總相會通(雲雲)。

    總相會通科雲。

    第四總相會通分為二。

    先通會諸教。

    後會化儀前後。

    今初諸德立教各自所據。

    今雖立五亦會取諸說。

    略有五重(雲雲)。

    五重開合與玄釋多同少異。

    今章乘教開合當總相會通二科中。

    初通會諸教也。

     問。

    當段三科之相連。

    如何。

    答。

    第一約教者。

    開合五教收取分教不分教之諸師之異義。

    如大疏等。

    第二以教攝乘者。

    以五教攝四乘。

    第三諸教相收者。

    辨五教互攝。

    明諸教相連也。

     問。

    此中不出以乘攝教之義欤。

    答。

    一義雲。

    第二科既顯故不立别科欤。

    一義雲。

    當科本意以自宗五教會諸師立教故。

    初約教科會此方諸德立教。

    第二以教攝乘科會西域現傳等一乘三乘之異義故也。

     問。

    别教三乘相望可有所流攝方便之義欤。

    答。

    付之。

    約教科雲。

    從彼所流。

    諸教相收科雲。

    以攝方便故(雲雲)。

    此等釋文起盡。

    以三乘望别教一乘。

    而釋所流攝方便等(見)。

    如何。

    如教攝益段抄。

     一。

    問。

    終教中三乘始終俱同欤。

    答。

    當章雲。

    始終俱同(雲雲)付之。

     玄第一雲。

    初三乘者。

    一始别終同三○此約初時小乘教說。

    二始同終别三。

    謂同聞般若同觀無性。

    三乘之人各得自果○若據聖谛緣生六度行異。

    亦得名為始終各别。

    此是第二第三時教說。

    三近異遠同三。

    謂法花等初以三乘方便誘引。

    後同以大乘令得度等(文)。

    近異遠同者。

    始别終同也。

    玄近異遠同者。

    同教為本。

    兼于終教也。

    開會一乘故。

    圓教為本也。

    以能入三乘為近異。

    非謂同教終教等中有三乘别因。

    但今章若約終教始同者。

    三乘之因一如來藏一法性故。

    若約同教始同者。

    如章。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故。

    尋雲。

    今章始終俱同終教中。

    攝深密第三時之終教欤。

    答。

    章并成佛故(雲雲)。

    知不可攝欤。

    但折薪複古兼第三時也。

     指事雲。

    言終教中三等者。

    因時同有如來藏性平等佛性故。

    同修六度同學般若故也。

    問。

    終教中三始終俱同。

    同教中三始終俱同二教。

    俱同何有差别。

    答。

    終教○而未說會三乘行果○同教一乘○亦即會于三乘差别行果。

    令歸一乘平等圓因故也。

    尋雲。

    同修六度同學般若者。

    終教心三乘共修六度欤。

    答。

     複古雲。

    三終等者。

    始同者同聞般若同觀性空故。

    終同者并成佛故○終教自具四句。

    一始同終别三。

    同聞般若等故始同也○以終教亦收入共教三乘故。

    二始終俱别三○三人得益是終别。

    随有權實皆具三乘。

    此世根性定故。

    未過八萬劫等未回心故。

    三始别終同三○醉三昧酒始别酒消。

    然後覺終同也。

    四始終俱同三。

    始同同聞同觀也。

    終同者以許回心作佛也(文)。

    此第一句中收第三時終教(見)。

    折薪二雲。

    今章上下而以深密第二時為始。

    第三時指為終○今雖雲并成佛故。

    亦涉持法輪中真如不空理等。

    三乘并同故也(文)。

     問。

    别教中可有三乘欤。

    當章文不出之。

    付之。

    既别教心雲。

    三乘等法本來一乘(雲雲)。

    尤别教中三始終俱同可雲也。

    故辰旦先德别教中三等之義釋成。

    如何。

     複古雲。

    五圓教中三。

    汝等所引釋如同皆得授記終同也(文)。

    折薪義苑等同牒五圓教中三。

    約同别二教。

    釋雲。

    若約别教本來一乘故。

    若同教汝等所行等(雲雲)。

    取意。

    但集成一雲。

    圓教按三韓本并決擇第五卷。

    并雲同教中三始終俱同。

    所以定知。

    此中圓字誤者。

    上文雲。

    或唯一乘。

    謂如别教等(文)。

     章。

    張大教網等(文)。

    指事雲。

    第五十八文也。

    經文但有亘生死海字限。

    無餘下句也(文)。

     教起前後。

     複古雲。

    教起前後者。

    略辨如來一代所說。

    約時顯教。

    本末交映。

    與奪相盜。

    方為善巧攝生方便也(文)。

     二。

    問。

    宗家心可許三時花嚴欤。

    答。

    玄記中破三時。

    不許之也。

    付之。

    正披經文。

    三時之義分明也。

    依之。

    菩提留支等之他宗人師。

    成立三時花嚴。

    加之。

    清涼大師許三時花嚴。

    爾者非背經現文。

    剩似師資相違。

    如何。

    答。

    有師資相違(雲雲)。

    有疏主為本會宗家(雲雲)。

    有宗家為本會疏主(雲雲)。

    學者異義往往也。

    一義雲。

    先付疏主說時之三釋。

    第二順論釋。

    第三約實圓融宗家一同也。

    至第一不壞前後相之釋。

    宗家解釋所不見也。

    但案疏主釋意。

    第二順論釋既第二七日之中說盡九會。

    是全非圓融。

    又非假說。

    圓經所被一類之機所見也。

    故疏雲。

    二七之言順别機故(文)。

    别機者。

    所謂為下劣衆生欤。

    雖然任經文。

    說相依所表之次第。

    于初成頓說九會之中。

    取前五會為初七日之說。

    于常恒九會之中。

    取第九會為後時之說。

    而為第一不壞前後之義。

    故疏有雲。

    無違後際暢九會于初成(文)之有常恒之說不妨後時(文)。

    依此所判。

    三時之相雖同留支。

    三時義意不同他宗。

    故疏主自義出說經時。

    唯舉初唯一念二盡七日等之十門。

    全無三時等之别。

    多同宗家旨歸所斷。

    故疏釋說時三義了雲。

    無涯之說不應局執故。

    應總攝以為十重。

    如前已辨(文)。

    如前者。

    指說經緣中依時之科欤。

    若依此義。

    宗家豈不許三時之義相欤。

    故抄雲。

    以無違兩字會通之(雲雲)。

    但宗家處處能破者。

    唯破為定三時也。

    全非師資之相違。

    又曲于當章文加料簡者。

    今章文一時前後說。

    前後一時說。

    如世間印法(文)。

    付此文可有不壞前後之義欤。

     指歸雲。

    夫以常恒之說遍前後際而無涯。

    況念劫圓融豈辨其時分○初唯一念者。

    謂于一刹那中。

    即遍如前。

    無盡之處頓說如法無邊法海。

    二盡七日者。

    謂佛初成道于第二七日。

    普遍前後際說此經法(文)。

    三遍三際以後三世念念念劫圓融重重等之義也。

    十門尋雲。

    初唯一念者。

    成道最初一念欤。

    第二七日最初一念欤。

    答。

    有初七日不說故。

    第二七日最初一念也(雲雲)。

    雖然準少五下之釋。

    初唯一念者。

    成道最初一念也。

    所謂約實圓融之義也。

     疏一上抄一下等。

    依時十門多同旨歸故不引。

     玄第二雲。

    始成正覺下雲。

    菩提留支雲。

    花嚴八會中前之五會是佛成道初七日說。

    第六會後是第二七日說。

    以十地經初雲第二七日故。

    又有人說。

    第八會是後時說。

    以彼文中有鹫子等五百聲聞并後時度故。

    此等所判恐不順文。

    以初七日定不說法。

    十地論雲。

    何故不初七日說。

    思惟行因緣行故。

    既言思惟。

    明知非說法。

    設有救隻不說十地非不說餘法者。

    則不得言思惟也○故知。

    初七定非說耳。

    又第八會亦非後時。

    何得于一部經先已說半。

    中說餘經後方更續。

    豈令佛無陀羅尼力不能一念說一切法。

    祇園鹫子并是九世相入○是知。

    此經定是第二七日所說(文)。

    尋雲。

    菩提留支立後時花嚴欤。

    答。

    抄一上等菩提留支立後時花嚴(見)難雲。

    今玄雲。

    又有人說。

    第八會後時說等之釋起盡。

    後時有人之所立(見)。

    如何。

    答。

     大疏一下雲。

    第三别明時分者○初言尚總幾日之初。

    九會之文同此初不。

    略為三解。

    一約不壞前後相說。

    才成初七說前五會。

    第二七日說十地等。

    第九一會乃在後時。

    以祇園身子皆後時故。

    常恒之說不妨後時。

    雖能頓說有所表故。

    初五信解行願最在初故。

    故皆雲不離道樹。

    第六會因地證位居其次深。

    故無不起菩薩樹言。

    法界極證最在于後故。

    亦顯二乘絕見聞故○若爾世親那雲初七不說但思惟行因緣行耶。

    世親才見十地。

    即為論釋。

    或則未窮廣文。

    或則知見有異未全克定。

    菩提留支意大同此。

    二順論釋。

    九會皆在二七日後。

    二七非久亦名始成。

    三約實圓融釋。

    皆在初成一念之中。

    一音頓演七處九會無盡文○祇園身子。

    蓋是九世相收。

    重會之言亦猶燈光涉入故○此經十地之初無二七之言。

    二七之言順别機故。

    故諸經論。

    顯初說時有多差别○時既不定說亦不同。

    皆根機所宜見聞有異。

    約佛赴機無時不說。

    望機無感。

    未曾有說。

    登地恒見常說一味之經○無涯之說不應局執故。

    應總攝以為十重。

    如前已辨(文)。

    鈔五上雲。

    疏略為三解下○三解之中初之一解征初遠近。

    近在一念。

    答初通局。

    局初五會。

    第二解初在二七之後而通九會。

    第三解取前師一念之初。

    取後第二師通于九會。

    就初解中○十二遊經○第五年度身子目連○常恒之說說無息時。

    後時不說。

    豈名常說○疏二順論釋可知。

    疏三約實圓融者。

    即藏和尚意○二此經十地下。

    引十地經證無二七。

    三故諸經論下。

    會諸教時明二七言非為揩定。

    并随機故(文)。

    玄第九(十地品)多同第二卷義故不引。

     疏六(上)雲。

    爾時者○論經别行故标二七。

    今經攝在大部。

    但雲爾時。

    即是初會始成正覺時也。

     抄十三(上)無委釋。

     疏雲。

    序雲。

    無違後際暢九會于初成(文)。

     鈔一(上)雲。

    然有兩說。

    各是一師之義故。

    以無違兩字會通。

    謂菩提留支則以前五會○賢首則以初成頓說九會之文。

    今疏會雲。

    賢首既旨歸雲。

    常恒之說前後際而無涯。

    則在後時無過。

    故雲無違後際。

    後際即通第九會。

    在後時取故○上來分于三時。

    約所表故。

    初成頓說。

    約圓融故(文)。

    會解記雲。

    少各是一師意者。

    若留支即初成但說五會。

    初成之言不該後四。

    賢首則初成頓彰九會。

    故探玄不詳留支初七日說。

    亦不許有人第九會。

    在後時故。

    彼破雲。

    以初七日定不說法○據此賢首以二七日同時頓演九會。

    何故今雲賢首則初成頓說○又賢首既不詳初七日有說。

    而旨歸那雲初唯一念二盡七日。

    即亦許初一念頓說。

    如何會通。

    今謂賢首非不許最初一念頓說。

    但不許初七别說前五爾。

    若約論定文。

    初七不說。

    若約法定義。

    一念頓說○以留支定别三時故不許也○故知。

    疏主亦用賢首意會取故引旨歸證之。

    所以須會取留支者。

    不壞行布故(文)。

     三。

    問。

    本末二教相望可有同時同處說耶。

    答。

    當章并玄記等中。

    不出同時同處之義也。

    付之。

    梵網經既于菩提樹下。

    最初制立菩薩戒藏經文初結者。

    晨旦人師多分依十地論第二七日判。

    如何。

    答(略文義不詳同時同處之義)。

    一義雲。

    今章出同時異處異時異處二義事。

    依末教多分說相。

    約行布表法之一義。

    若委料揀可有四句。

    先雖可有異時同處之義。

    與同時異處表法同故不釋之。

    次同時同處說學者雖不詳之。

    以道理思之。

    宗家疏主同以十門釋說時說處之時。

    處自菩提樹下至帝網。

    時自一念盡三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