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上(中)

關燈
表裡之差别也(雲雲)。

    若爾者付菩提流支之義。

    今章一音異解(見)。

    大疏大小并陳釋。

    何義可為本哉。

    故難信。

     玄記第十一雲。

    四種種說法業。

    謂以一音異解者。

    釋有二義。

    一約實。

    謂就真為一。

    機感為異。

    如一真身應物現異。

    二就應複有二。

    一約類。

    或為天衆現一天音。

    能令餘類各别得解。

    對人亦爾。

    餘類皆然。

    故經言。

    一音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二約法。

    或為衆生設施一音亦爾。

    餘人解戒定等如是一切。

    故經雲。

    一音說法。

    衆生各各随所解也。

    随機異解各得成益故。

    故以一音乃至歡喜(文)。

    疏一上雲。

     二。

    問。

    誕法師所立之頓教者。

    限花嚴經欤。

    通餘經欤。

    答。

    當章文雲。

    即花嚴經是也(雲雲)。

    付之。

    探玄記中釋真谛等漸頓二教之時。

    述頓教雲。

    即花嚴等經(文)。

     知等餘經(見)。

    雲何。

    答。

    當章心漸頓二教各有二義。

    漸二義者。

    一約機漸。

    謂從小入大之機。

    所得大小乘教共名為漸。

    二約法漸。

    謂一經中俱陳大小。

    如涅槃等。

    頓二義者。

    一約機頓。

    謂直往菩薩所得法門不論權實。

    即名為頓。

    二約法頓。

    不雜小乘。

    唯說菩薩乘故。

    漸頓各有二義事。

    折薪第二(見)。

    此中涅槃漸者。

    二義俱漸。

    花嚴頓者。

    二義俱頓。

    故今章探玄漸中。

    雲即涅槃等。

    等取法花等。

    探玄頓中雲即花嚴等。

    等取梵網等欤。

    圓覺略抄第一(雲雲)。

    頓者有二。

    一化儀頓。

    謂花嚴經○二逐機頓。

    謂對上根具足凡夫頓。

    指絕待中道真性。

    不同法花涅槃之類○即勝鬘密嚴金剛三昧如來藏普光明藏圓覺等四十餘部○此是逐機顯體之頓。

    非化儀之頓(矣文)。

     三。

    問。

    遠法師心立幾教欤。

    答。

    當章文釋誕法師之漸頓二教了。

    遠法師等多同此說(文)。

    付之。

    大疏中釋昙無忏三藏半滿二教了雲。

    隋遠法師亦同此立。

    然聲聞義為半字教。

    菩薩藏滿字教(雲雲)。

    今章漸教之中具大小乘。

    頓教唯菩薩乘名字。

    義勢共相違。

    如何。

    答。

    遠師漸頓二教今章分明也。

    加之。

    探玄記中釋真谛漸頓二教了雲。

    後大遠法師等後代諸德多同此說(文)。

    但大疏之中指同半滿二教者。

    此師存半滿二教。

    立漸頓二教欤。

    其故大疏之中立二教有四家。

    第一釋半滿二教了。

    隋遠法師亦同此立(文)。

    又雲。

    二隋遠法師立漸頓二教(文)。

    二教釋相大同章玄記等。

    但高麗印本鈔隋延法師(雲雲)。

    遠師涅槃疏十地論疏等之中。

    半滿二教漸頓二教俱存(見)。

    故随一義各指同之欤。

     抄二(下)雲。

    隋遠法師亦同此立者。

    彼涅槃疏。

    聖教雖衆略有二種。

    聲聞藏二菩薩藏是也(文)。

    會解記雲。

    隋遠法師者。

    即大遠也。

    名惠遠。

    姓李氏。

    炖煌人○今判半滿。

    依彼涅槃疏(文)。

    指事雲。

    言遠法師等後代諸德多同此說者○十地論遠疏雲。

    聖教萬差略要唯二。

    謂聲聞藏及菩薩藏○菩薩藏中所教亦二。

    一是漸入。

    二是頓悟。

    言漸入者。

    是人過去曾習大法。

    中退學小。

    後還入大。

    大從小來。

    謂之為漸。

    言頓悟者。

    有諸衆生久習大乘相應善根。

    今始見佛則然入大。

    大不由小。

    名之為頓。

    故雲多同此說(文)。

     四。

    問。

    付光師三教。

    且花嚴經何教所攝欤。

    答。

    當章文圓教攝(雲雲)。

    付之。

    光疏第一雲。

    今此經者三教之中。

    蓋是頓教所攝(文)。

    答。

    當章并鈔文。

    圓教者即花嚴(雲雲)。

    探玄第一雲。

    即以此經是圓頓所攝(文)。

    方軌第一雲。

    一化始教門有三。

    一曰漸教。

    第二頓教○第三言圓教者○此經即頓及圓二教攝(文)。

    三教釋相大同光師。

    唯方軌探玄等頓圓二教之所攝也。

    但光疏約化儀頓教所攝(雲雲)。

    非遮化法圓欤。

    略文義可見。

     五。

    問。

    付光師立教。

    且圓教所被機者限地上欤。

    答。

    通地前地上也。

    付之。

    既雲分階佛境。

    知初地以上雲事。

    是以智論第百中。

    不共般若被唯地上菩薩不通地前(見)。

    不共般若豈非花嚴經欤。

    答。

    抄第二下上達之言義兼地前分階佛境。

    即是地上○況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豈非分階佛境之人(文)。

    次智論文。

    智論第百雲。

    般若有二種。

    一者共聲聞說。

    二者但為十方住十地大菩薩說。

    非九住所聞。

    何況新發意者。

    複有九地所聞乃至初地所聞。

    各各不同(文)。

     六。

    問。

    付耆阇法師六宗教。

    且第三第四雲何異欤。

    答。

    複古記雲。

    六耆阇法師第三不真等。

    但約俗谛說諸法如化。

    第四約真谛說空理真實(文)。

    可依此釋。

    抄二下釋成耆阇六宗疏中。

    不出之義雲。

    又三與四但法喻之别。

    故并不引(文)。

    此釋第三第四無差異故不用(見)。

    但取大部為所破。

    若許法師之義者。

    可如複古釋也。

    問。

    南嶽大師建立四教欤。

    答。

    章雲。

    依南嶽及智者(雲雲。

    )付之。

    補行記一雲(妙樂)南嶽委知而不細判。

    至天台來分别始盛(文)。

    又南嶽四十二字門(釋大品經四十二字)。

    後三教義。

    故妙樂指四十二字門雲。

    亦作三教義釋(文)。

    天台宗此論義(雲雲)。

     七。

    問。

    天台圓教可談事事無礙欤。

    答。

    章法界自在一即一切等(雲雲)。

    事事無礙(見)。

    付之。

    兩方也。

    若雲許事事無礙者。

    凡事事圓融之深義。

    自宗圓極之所談也。

    何可通餘宗欤。

    是以大疏之中。

    釋天台圓教之義。

    述事理具足不偏不别。

    不許事事無礙之義(見)。

    若依之雲爾者。

    當章既一即一切即一等花嚴是也(文)。

    無诤事事無礙之義也(見)。

    雲如何。

    答。

    抄二(下)雲。

    彼判諸經雲。

    花嚴兼謂兼别教。

    是則迷其行布。

    謂為别教。

    但取圓融以為圓教。

    雖成二教各失一邊。

    合而融通方成了義。

    順花嚴宗。

    由行布圓融二互相攝○若與之者。

    則名異義同故無大過。

    若奪之者。

    則失花嚴本意故今不取(文)。

    依此釋者。

    天台心取花嚴圓融名圓教。

    花嚴圓融豈非事事無礙欤。

    知彼宗圓教之中花嚴圓教事事無礙之義可談也。

    但大疏事理具足不偏不别等者。

    事理無礙之義(見)。

    雖然釋彼宗圓教大都計也。

    不妨圓教之中有事事無礙之義欤。

    一義雲。

    通途之義一即一切等者。

    付事理釋之(雲雲)。

    但當章探玄一同事事無礙義(見)。

     八。

    問。

    付天台立教。

    且漸頓秘密等四教。

    藏通别圓異名欤。

    答。

    進雲。

    當章文異名也(見)。

    付之○。

     一義雲。

    章亦名漸教等者。

    付增相一往配釋也。

    非克定之異名欤。

     尋雲。

    縱雖一往配釋。

    何不配不定教欤。

    答。

    付增相故。

    謂通教漸教之根本也。

    頓教自本限别圓。

    故配别教。

    花嚴圓教但雖通頓秘密二教。

    以别教之義邊配頓教。

    故以圓教之義邊配秘密教也。

    秘密教雖通四教。

    花嚴經在座不聞之類。

    各不相知之義顯故配秘密教。

    不定教通四教。

    而增微故不别配也。

     九。

    問。

    唐三藏心第三時顯了說。

    通三無性欤。

    限三性欤。

    答(雲雲)。

    章雲。

    顯了意說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文)。

    此釋不通三無性(見)。

    探玄記一雲。

    第三時中方就大乘正理。

    說三性三無性等唯識二谛。

    方為了義(文)。

    大疏一上雲。

    第三時中就大乘正理。

    具說三性三無性等。

    方為盡理○是故于彼三時。

    初堕有邊。

    次堕空邊。

    俱非了義。

    後時具說遍計性空。

    餘二為有。

    契會中道。

    方為了義。

    此依深密所判(文)。

    依玄疏釋者。

    第三時具說三性三無性為了義也。

    章文略故但雲三性不空等欤。

    又第三時雖通三性及三無性。

    第二時唯三無性也。

    對第二時為顯勝故。

    但标三性為真如不空欤。

    難雲。

    唯識論本頌雲。

    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文)。

    慈恩大師疏雲。

    總密意說三種無性(文)。

    如何。

    答。

    三無性顯了密意事。

    唯識論第九卷同學抄論義也。

    雖有異義。

    同學抄之義三無性唯密意傳欤。

    但依自宗者。

    本頌密意三無性者。

    第二時别說三無性也。

    第三時具說三性三無性。

    故共顯了說也。

     義林章雲。

    以顯了言說三無性非空非有中道教故(文)。

    同學抄會雲。

    但章釋者以三性顯了言。

    說般若無性。

    為三無性非空非有之故教(為言)。

     十。

    問。

    三法輪中攝終欤教。

    答。

    但攝小乘始終二教(文)。

    付之。

    深密第二第三時同許定性不成。

    何可攝終教欤。

    答。

    指事雲。

    問。

    經疏雲。

    解深密經以為始教。

    雲何今說為終教欤。

    答。

    義門不同。

    若約成佛不成佛門者。

    解深密教以為始教。

    ○若約空不空門。

    名為終教。

    明不空教義。

    望不同故不相違(文)。

    委細次下分教開宗科可料簡。

    問。

    三法輪中攝花嚴經欤。

    答。

    不攝花嚴(雲雲)。

    付之。

    述記第一雲。

    又今此論處引六經。

    所謂花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毗達摩·楞伽·厚嚴·十一部論瑜伽·顯揚○因果行位了相大乘。

    故知第三時中道之教也(文)。

     燈第一雲。

    若對漸悟說教三時。

    若對頓悟無三時别。

    又所說教非定。

    如是文前後次第判為三時。

    并約所說義類相從(文)。

    又雲。

    此有二義。

    一約前後。

    二約義類(文)。

    深密第二雲。

    世尊初于一時在波羅奈○世尊在昔第二時中○世尊于今第三時中(文)。

    依經文初昔今之文相。

    無诤年月前後(見)。

    故自宗心不許義類也。

     問。

    深密三時之中。

    法花攝何時欤。

    答。

    問。

    深密第三時教。

    攝法花涅槃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攝者。

    第三時五性三乘也。

    法花涅槃一乘一性也。

    是以探玄大疏等中。

    深密三時教法花以前(見)。

    若依之雲不攝者。

    說時既後時也。

    尤可第三時教。

    是以當章文。

    但釋不攝花嚴法門。

    不棟法花涅槃。

    知可攝雲事。

    如何。

    答。

    一義雲。

    依相宗自立者。

    法花涅槃第三時中道教也。

    若依自宗意者。

    性相十别天地懸隔也。

    以法花等不可攝深密第三時。

    但當章為破約時之立教雲不攝花嚴。

    非謂花嚴之外皆第三時也。

     探玄第一雲。

    法花既當第二時教。

    即是密意權說○是故理實但約不定種姓(文)。

    又雲。

    合此二經總有四門。

    一初時小乘二經同說。

    第二時唯大乘唯深密說。

    第三時具三乘。

    此是深密第三妙智第二。

    第四時唯一乘。

    妙智第三時說。

    是故當知妙智經在深密後說(文)。

     大疏一上雲。

    若謂法花是第二時教。

    為引不定二乘故。

    說一切悉皆成佛。

    而猶未說定性不定。

    故名密意非了義者。

    何以自判法花為第三時教乎。

    誰敢判于法花為不了耶(文)。

     抄三上雲。

    言是第二時者。

    彼不立為第二時教。

    由謂一乘是密意說義。

    當深密第二時故○彼法花疏引經雲。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而今自得。

    即第三時教也。

    又下結雲。

    為顯第三時真實之教故說此經。

    據上二文則判第三時(文)。

     問。

    三法輪之次第依金光明經欤。

    答。

    當章深密金光明等(雲雲)。

    付之。

    金光明之次第轉持照(雲雲)。

    章轉照持(雲雲)。

    次第相違如何。

    答。

    觀音思禅師相似即初住位也(藥王)。

    天台觀行五品十信位也。

     分教開宗(已顯他師立教。

    次顯自宗教宗)。

     一。

    問。

    宗教各别建立事有何故欤。

    答。

    依清涼大師解釋。

    依斷證次位差别立五教。

    付空有等之所尚不同開十宗也。

    付之。

    依次位差别建立五教者。

    終教已上同菩薩位也。

    何可開三教欤。

    若付所尚不同開十宗者。

    始教之中有空有二門。

    圓教之中分同别二門。

    事理無礙與事事無礙義門既别也。

    何各不開二宗。

    而于小乘教可開六宗欤。

    加之。

    小乘六宗之中。

    三四五六之四宗付法空小分之差異分之。

    例始教等之中尤可開二宗欤。

    答。

    ○先終教已上雖同菩薩位。

    終教定經三僧祇。

    頓教不立位。

    圓教諸位即入故立三教也。

    次始教之中雖有空有二門。

    第二時空門始教者。

    第三時之三無性門也。

    更無異性故不開一宗。

    次圓教之中同教事事無礙之中事理無礙也。

    取圓教一分之義名同教。

    同别二教無二體故不開之也。

     抄四下雲。

    疏然十宗五教下。

    第二釋通妨難。

    謂有難雲。

    十宗何異五教而重辨欤。

    故為此通。

    然有二義。

    一則通為不同。

    二乃體式有異○言教則一經容有多教者。

    顯明教通。

    如一維摩。

    則具五教。

    涅槃般若等亦具五教。

    而影出宗局。

    維摩但是事理無礙宗。

    不通三性空有等宗。

    故言宗則一宗容具多經者。

    顯明宗通。

    以一事理無礙宗。

    内該法花維摩涅槃等故。

    而影出教局也。

    如一經中具有五教。

    不相通故。

    疏又夫立教必須斷證等者。

    二明體式有異也。

    亦重通妨難。

    難雲。

    若各有通局。

    何以不得以宗為教。

    以教為宗故。

    為此通教有斷證等。

    宗不約此。

    位等無多故但有五。

    所尚各别故有十宗。

    故前六所尚不同而成六宗。

    而斷證等齊但為小教。

    則教宗無違(文)。

     愚法得名證據。

    貞元經第十卷雲。

    阿陀那識行相微細。

    究竟邊際。

    唯佛能知。

    住持菩薩愚法聲聞亦不能覺(文)。

    唯識論第三雲。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暴流。

    我于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别執為我○凡即無性愚即趣寂(文)。

     二。

    問。

    終頓二教之前後依淺深之次第欤。

    答。

    宗家心意淺深(見)。

    付之。

    兩方也。

    非淺深之次第者。

    當章并探玄記等。

    處處解釋五教十宗者。

    依淺深之次第(見)。

    是以立十宗之時。

    第八終教。

    第九頓教也。

    前後既淺深之次第也。

    終頓二教何非淺深之義欤。

    若依之雲爾者。

    清涼大師釋十宗之時。

    第八頓教。

    第九終教之義建立。

    然此十宗後後深于前前(文)。

    豈非師資之相違欤。

    加之。

    宗家起信義記中釋四宗之義。

    二者真空無相宗。

    即般若等經中等論所攝是也。

    三唯識法相宗。

    即解深密經等(文)。

    真空無相既頓教之義也。

    爾者還自始教相宗淺近義欤(見)。

    如何。

    答。

    當章并探玄等五教十宗建立。

    始終頓圓之次第。

    前淺後深之趣玄義一同也。

    不及異端。

    但于清涼大師之解釋者。

    晨旦先德之會釋之起盡往往也。

    且翻大乘法師八宗之中七八二宗故。

    列始頓終圓。

    就中真空絕相之義。

    通始終頓三教故。

    約多分宗教相配許也。

    次至起信疏四宗次第者。

    準法界無差别論疏。

    第二第三宗深密第二第三時也。

    爾者真空無相宗全不開頓教之義欤。

    一義雲。

    清涼大師心始頓終圓前淺後深之次第也。

    師資立義少異也。

    不可混亂。

    文證如下。

    玄第一雲。

    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絕宗。

    全同章(文)。

     疏第一下雲。

    七三性空有宗○八真空絕相宗○九空有無礙宗○十圓融具德宗○然此十宗後後深于前前○七即法相宗○八即無相宗。

    後二即法性宗又七即初教。

    八即頓教。

    九即終教。

    十即圓教(文)。

     抄四下雲。

    疏然此十宗○一通明淺深故。

    後後深于前前。

    然此十宗前六全同大乘法師。

    大乘則有八宗。

    七名勝義俱空。

    八名應理圓實。

    即以法相為應理圓實。

    法性為勝義俱空。

    今回七為第八。

    八為第七。

    如前西域中二宗不同。

    今以符付法性。

    又加後二。

    以顯甚深(文)。

    會解記第十(觀複雲)。

    疏八真空下○此宗雖局唯頓教。

    若約通義亦通始終教也○抄今回七為第八八為第七者。

    正明立意也。

    然賢首探玄教章。

    皆第七名一切皆空宗。

    第八名真德不空宗。

    第九名相想俱絕宗。

    七即始教。

    八即終教。

    九即頓教。

    今不爾者。

    以前八宗皆大乘法師所立。

    若如賢首卻成順于彼宗○今多反此。

    故立不同也○疏八即頓教者。

    此約宗教義相當處配之。

    不必全取教之次第也。

    問。

    若爾應終教深于頓教。

    不爾何得前淺後深欤答。

    以真空絕相宗雖是頓教。

    然亦通始教。

    但多分義配故雲頓也。

    故清涼雲。

    況複宗者從多分說。

    今亦多分故配于頓。

    前淺後深未爽通理(文)。

    尋雲。

    前淺後深未爽通理者。

    釋頓教之次第欤。

    又終頓之次第欤。

    答。

    複古記上雲。

    而清涼國師七名三性空有宗。

    八名真空絕相宗。

    九名空有無礙宗。

    此蓋以性陳相。

    回大乘法師第七為第八。

    以符法性在法相之後為深故也。

    小與五教不次。

    又以性空通始終頓。

    遂以真空絕相收于頓教。

    又亦空有無礙徹于圓教。

    故雲前淺後深。

    若空有雙絕亦收頓教(文)。

    此記心雲。

    清涼大師十宗建立與五教不同有衆義。

    先一為大乘法師之八宗之中。

    第七第八相反顯性宗深義故。

    次又以性空通始教頓等者。

    第八真空絕相宗者。

    雖通始終頓三教。

    付義顯者第七始教。

    第九終教故。

    付随一義第八宗收頓教。

    次又亦空有無礙等者。

    釋前淺後深之義。

    終教空有無礙徹圓迚教之義故。

    深于頓教之唯理也。

    次若空有雙絕亦收頓教者。

    第九空有無礙宗攝頓教之義釋也。

    故大疏雲。

    九空有無礙宗。

    謂互融雙絕而不礙兩存(文)。

    依此空有雙絕之義。

    又收頓教也。

    而唯雲終教者。

    多分義也。

    法界無差别論疏雲(宗家)。

    現今東流一代聖教通大小乘及諸權實。

    總有四宗。

    一随相法執宗○二真空無相宗。

    謂般若等經中百等論。

    三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