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智勝結緣三輩也。
三千塵點雖經爾許劫數一乘得脫。
釋尊之世在備耳(文)适其類殘子滅後何出離。
豈遠耶。
況判入于涅槃。
盡分段之生耶。
依之求佛智慧之生。
不可隔順次也。
付中雲。
我于餘國作佛。
宣而于彼土。
任文相起盡何非速疾者耶。
章雲(如上注也)。
問。
付大師釋三乘回心。
且一乘回心雲何釋之耶。
答。
章雲。
若一乘中如下文。
舍利弗及因陀羅比丘等六千人。
于文殊師利邊。
回心即得十大法門及十眼十耳等境界。
義當即是解行身。
遍于五位法也(雲雲)付之。
今此一乘回心證據難亦尋。
彼第八會聲聞者。
本會身子等五百聲聞。
如聾如盲隔悟。
于舍衛□億。
何雲得十大法門等耶。
末會又因陀等六千比丘。
适雖得十眼十耳等。
非是聲聞故。
大師釋雲。
後六千比丘。
非是聲聞。
如海幢比丘等(雲雲)故更非回心向大證欤。
何以此等經。
證成回小入大義耶答。
實身子等五百聲聞。
在會坐雖如聾如盲。
于南方末會中所得十大法門也。
海覺六千比丘雖釋。
非是聲聞。
皆是舍利弗共行弟子也。
故經從自導出文者。
釋出小乘之分小心之家。
皆斯出家說者。
釋舍小涅槃也。
故依經文相威儀等。
如此釋也。
章雲。
又或合具前四。
以是大法方便故。
此約一乘攝方便說。
六或俱絕前五。
此有二種。
一一切二乘。
悉無所回。
以望一乘皆即空無可回也。
如經中如聾如盲者是。
二一切二乘等。
并已回竟。
更不複回。
如經中以普賢眼見一切衆生。
皆已究竟者是此并約一乘别教說問。
如一乘攝方便中回心。
與三乘中回心。
所得法門分齊雲何答。
三乘中回心。
即入十信已去。
修行菩提心及大悲等法門。
次第而去。
若一乘中如下文。
舍利弗及因陀羅比丘等六千人。
于文殊師利邊。
回心即得十大法門及十眼十耳等境界法門。
義當即是解行身。
遍于五位法也。
六相義私記雲。
問。
何雲為轉為。
答。
二乘之人雲轉為。
問。
何故二乘人雲轉為。
答。
二乘之人根鈍故。
不能直爾聞□法一乘。
要先回入共教大乘。
成共教菩薩。
轉舍二乘之名。
然後回入三外别教一乘所以。
二乘之人雲轉為。
問。
爾一切二乘。
頓不聞此普法一乘。
答。
爾也。
不聞。
問。
若爾何第八會中。
除舍利弗等之人。
如聾如盲。
答。
彼權現者不實二乘。
問。
權現之者不實二乘雲意如何。
答。
對機顯法故。
标如聾如盲之形。
所以雲權現之人不實二乘也。
問。
對機顯法雲意如何。
答。
此普法一乘。
深勝二乘人不能聞标如聾如盲之形。
所以對機顯法也。
如依黑物顯白物也。
何以知二乘之人根鈍故。
要先回共教大乘。
然後回入三外别教一乘答。
疏雲。
謂諸二乘以根鈍故。
要先回入共教大乘。
舍二乘名得菩薩稱。
然後方入此普賢法(雲雲)以此等文知爾。
問。
何雲二乘人轉為。
答。
轉舍轉得義□舍二乘名。
轉根共教菩薩名。
然後回入三外别教一乘所以。
雲二乘人轉為。
故疏無二乘而不回共教。
無菩薩教菩薩不回非共教(雲雲)問。
約第八會有本會末會。
本會故舍利弗末會舍利弗。
其權現人非實乘答。
爾。
權現之人不實二乘。
問。
本會舍利弗。
顯此善法一乘。
深勝不能二乘人。
不覺标權現之形。
應有經雲。
末會舍利弗回心。
于文殊邊悟十大法門。
□□權現者。
非實二乘。
答。
據第八會聲聞。
為表法衆寄法衆。
本會聲聞标法衆。
末會聲聞寄法衆。
所以雖共權現而無夫。
問。
表法寄法衆雲意如何。
答。
大菩薩标此普法一乘。
深勝非二乘人所解。
而如聾如盲。
所以本會聲聞雲表法之衆。
顯寄于同教。
回入别教一乘。
回心文殊邊。
表十大法門解故。
末會聲聞雲寄法之者也。
問。
本會聲聞雲權現之者有然耳。
末會聲聞回心向大。
二乘何雲權現之者非實二乘。
答。
他宗意者然之耳。
今宗非謂然之。
此會二乘之人卻不在故也。
問。
此會二乘人卻不在者。
經初如是我聞之我誰我。
不阿難我答。
此權現阿難。
非實阿難也(文)指事下卷雲。
言一切二乘至如聾如盲者是者于一乘□□。
答。
二乘機故。
是即空義。
既空無一乘故不可回也(文)。
治承三年四月。
東大寺八幡定齊講。
聖诠大法師之解也。
問。
華教時舍利弗。
法華時身子。
為别為當同欤。
答(雲雲)兩方。
若雲二經舍利弗别者。
初成道花嚴時身子。
如聾如盲。
漸調其機。
至于法華之時。
所悟一乘也。
若爾彼此身子何異耶。
若雲依之同者。
花嚴時身子權人也。
法華舍利弗退菩提心也。
何同欤。
問。
付明入無餘聲聞得劫限。
心想還生。
且楞伽經乃至劫不覺文。
大師雲何引釋之耶。
答。
章引此楞伽文耳。
此文但總相說付之今此楞伽經文□乃至劫不覺故。
指無餘時定一劫也。
何雲但總相說。
初總舉之耶。
依之起信論義記之中。
廢立劫限長短。
立七位之中第六位也。
若爾者大師兩處所釋。
已以相違。
如何可和會耶。
答。
古人義二途也。
有人雲。
今此楞伽經文。
正不指時分故。
釋但總相說也。
但至起信論義記釋者。
雲乃至劫不覺故。
任文相大旨。
獨覺十千劫次立此也。
此義無指難欤。
或人雲。
同本異譯。
經文雲無量劫不覺。
依之可雲但總相說。
但至義記中立第六位。
總兼别故。
分取一位耳(雲雲)。
私雲。
楞伽文不指時分故。
雲但總相說也。
非遮義記。
第六位者。
勝進良覺等傳也。
總者兼别故。
義記取第六位之義。
覺嚴等之義也。
章文并起信論義記上抄之耳(文)。
章雲(上論義雲。
問。
就五果回心。
且其無餘劫限有八六四二十千不同。
依何故耶彼所抄之)。
起信義記上卷雲(上論義雲。
問。
付明二乘入無餘義。
且不定性人。
入無餘可雲耶彼所抄之)。
文永三年十月十二日。
于仁和寺常樂院書寫之畢。
佛子聖嚴之(二十二歲)
三千塵點雖經爾許劫數一乘得脫。
釋尊之世在備耳(文)适其類殘子滅後何出離。
豈遠耶。
況判入于涅槃。
盡分段之生耶。
依之求佛智慧之生。
不可隔順次也。
付中雲。
我于餘國作佛。
宣而于彼土。
任文相起盡何非速疾者耶。
章雲(如上注也)。
問。
付大師釋三乘回心。
且一乘回心雲何釋之耶。
答。
章雲。
若一乘中如下文。
舍利弗及因陀羅比丘等六千人。
于文殊師利邊。
回心即得十大法門及十眼十耳等境界。
義當即是解行身。
遍于五位法也(雲雲)付之。
今此一乘回心證據難亦尋。
彼第八會聲聞者。
本會身子等五百聲聞。
如聾如盲隔悟。
于舍衛□億。
何雲得十大法門等耶。
末會又因陀等六千比丘。
适雖得十眼十耳等。
非是聲聞故。
大師釋雲。
後六千比丘。
非是聲聞。
如海幢比丘等(雲雲)故更非回心向大證欤。
何以此等經。
證成回小入大義耶答。
實身子等五百聲聞。
在會坐雖如聾如盲。
于南方末會中所得十大法門也。
海覺六千比丘雖釋。
非是聲聞。
皆是舍利弗共行弟子也。
故經從自導出文者。
釋出小乘之分小心之家。
皆斯出家說者。
釋舍小涅槃也。
故依經文相威儀等。
如此釋也。
章雲。
又或合具前四。
以是大法方便故。
此約一乘攝方便說。
六或俱絕前五。
此有二種。
一一切二乘。
悉無所回。
以望一乘皆即空無可回也。
如經中如聾如盲者是。
二一切二乘等。
并已回竟。
更不複回。
如經中以普賢眼見一切衆生。
皆已究竟者是此并約一乘别教說問。
如一乘攝方便中回心。
與三乘中回心。
所得法門分齊雲何答。
三乘中回心。
即入十信已去。
修行菩提心及大悲等法門。
次第而去。
若一乘中如下文。
舍利弗及因陀羅比丘等六千人。
于文殊師利邊。
回心即得十大法門及十眼十耳等境界法門。
義當即是解行身。
遍于五位法也。
六相義私記雲。
問。
何雲為轉為。
答。
二乘之人雲轉為。
問。
何故二乘人雲轉為。
答。
二乘之人根鈍故。
不能直爾聞□法一乘。
要先回入共教大乘。
成共教菩薩。
轉舍二乘之名。
然後回入三外别教一乘所以。
二乘之人雲轉為。
問。
爾一切二乘。
頓不聞此普法一乘。
答。
爾也。
不聞。
問。
若爾何第八會中。
除舍利弗等之人。
如聾如盲。
答。
彼權現者不實二乘。
問。
權現之者不實二乘雲意如何。
答。
對機顯法故。
标如聾如盲之形。
所以雲權現之人不實二乘也。
問。
對機顯法雲意如何。
答。
此普法一乘。
深勝二乘人不能聞标如聾如盲之形。
所以對機顯法也。
如依黑物顯白物也。
何以知二乘之人根鈍故。
要先回共教大乘。
然後回入三外别教一乘答。
疏雲。
謂諸二乘以根鈍故。
要先回入共教大乘。
舍二乘名得菩薩稱。
然後方入此普賢法(雲雲)以此等文知爾。
問。
何雲二乘人轉為。
答。
轉舍轉得義□舍二乘名。
轉根共教菩薩名。
然後回入三外别教一乘所以。
雲二乘人轉為。
故疏無二乘而不回共教。
無菩薩教菩薩不回非共教(雲雲)問。
約第八會有本會末會。
本會故舍利弗末會舍利弗。
其權現人非實乘答。
爾。
權現之人不實二乘。
問。
本會舍利弗。
顯此善法一乘。
深勝不能二乘人。
不覺标權現之形。
應有經雲。
末會舍利弗回心。
于文殊邊悟十大法門。
□□權現者。
非實二乘。
答。
據第八會聲聞。
為表法衆寄法衆。
本會聲聞标法衆。
末會聲聞寄法衆。
所以雖共權現而無夫。
問。
表法寄法衆雲意如何。
答。
大菩薩标此普法一乘。
深勝非二乘人所解。
而如聾如盲。
所以本會聲聞雲表法之衆。
顯寄于同教。
回入别教一乘。
回心文殊邊。
表十大法門解故。
末會聲聞雲寄法之者也。
問。
本會聲聞雲權現之者有然耳。
末會聲聞回心向大。
二乘何雲權現之者非實二乘。
答。
他宗意者然之耳。
今宗非謂然之。
此會二乘之人卻不在故也。
問。
此會二乘人卻不在者。
經初如是我聞之我誰我。
不阿難我答。
此權現阿難。
非實阿難也(文)指事下卷雲。
言一切二乘至如聾如盲者是者于一乘□□。
答。
二乘機故。
是即空義。
既空無一乘故不可回也(文)。
治承三年四月。
東大寺八幡定齊講。
聖诠大法師之解也。
問。
華教時舍利弗。
法華時身子。
為别為當同欤。
答(雲雲)兩方。
若雲二經舍利弗别者。
初成道花嚴時身子。
如聾如盲。
漸調其機。
至于法華之時。
所悟一乘也。
若爾彼此身子何異耶。
若雲依之同者。
花嚴時身子權人也。
法華舍利弗退菩提心也。
何同欤。
問。
付明入無餘聲聞得劫限。
心想還生。
且楞伽經乃至劫不覺文。
大師雲何引釋之耶。
答。
章引此楞伽文耳。
此文但總相說付之今此楞伽經文□乃至劫不覺故。
指無餘時定一劫也。
何雲但總相說。
初總舉之耶。
依之起信論義記之中。
廢立劫限長短。
立七位之中第六位也。
若爾者大師兩處所釋。
已以相違。
如何可和會耶。
答。
古人義二途也。
有人雲。
今此楞伽經文。
正不指時分故。
釋但總相說也。
但至起信論義記釋者。
雲乃至劫不覺故。
任文相大旨。
獨覺十千劫次立此也。
此義無指難欤。
或人雲。
同本異譯。
經文雲無量劫不覺。
依之可雲但總相說。
但至義記中立第六位。
總兼别故。
分取一位耳(雲雲)。
私雲。
楞伽文不指時分故。
雲但總相說也。
非遮義記。
第六位者。
勝進良覺等傳也。
總者兼别故。
義記取第六位之義。
覺嚴等之義也。
章文并起信論義記上抄之耳(文)。
章雲(上論義雲。
問。
就五果回心。
且其無餘劫限有八六四二十千不同。
依何故耶彼所抄之)。
起信義記上卷雲(上論義雲。
問。
付明二乘入無餘義。
且不定性人。
入無餘可雲耶彼所抄之)。
文永三年十月十二日。
于仁和寺常樂院書寫之畢。
佛子聖嚴之(二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