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大乘菩薩也。
所以聞法華具足佛道也(文)。
私雲。
回心義私記。
并此一乘義私記。
不定性二乘入無餘判也(雲雲)。
香象起信論疏上卷雲。
二乘回心者。
若不定種性。
未入無餘前即有回心。
此不待定。
若決定種性。
未入無餘前定不回心。
要入無餘方有回心。
以二乘人本來不得無餘依涅槃界故。
佛性論第三雲。
二乘人有三種餘。
一煩惱餘。
謂無明住地。
二乘餘。
謂無漏業。
三果報餘。
謂意生身變易身也。
又無上依經·勝鬘經·寶性論等。
廣明無漏界中。
有三種不思議變易生死。
謂聲聞緣覺大力菩薩名定。
此中二乘是不定種性。
理必不然。
以未回心有分段故。
回心已去是漸悟菩薩。
非二乘故。
論說二乘有三種餘。
非菩薩故。
當知。
定是二乘自位。
無餘依中大乘說彼有三餘故。
然彼二乘。
既不能知此三餘。
是故化火燒分段身。
入無餘依法爾。
皆變易報殘。
而彼不知謂為涅槃而實。
但是未燒身前。
期以滅智。
所謂滅定。
法華論雲。
方便入涅槃城故。
涅槃城者。
諸禅三昧城。
過彼城已。
令入大涅槃城故。
解雲。
以此當知。
二乘無餘體唯滅定。
亦回方便故雲諸禅也。
由彼二乘根有利鈍。
滅定無防心種有強弱。
是故在定極遲八萬。
乃至一念。
由佛根欲性皆為增上緣力。
又由本有佛性之身。
令心還生于淨土中。
逢佛菩薩善友力故。
修大乘道。
然此利鈍遲疾。
諸聖教略有七位。
謂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等劫。
如次以配四果及獨覺人。
此五如彼涅槃經說第六位中。
如楞伽雲。
三昧酒所醉。
乃至劫不覺。
酒消後覺。
得佛無上身。
此亦利于前。
不迳萬劫。
第七位如法華第三雲。
我滅度後複有弟子。
不聞是經。
不知不覺菩薩所行。
自于所得功德生滅度想。
當入涅槃。
我于餘國作佛。
更有異名。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
入于涅槃。
而于彼土。
求佛智。
惠得聞此經。
唯以佛乘而滅定。
更無餘乘。
除諸如來方便說法也。
解雲。
此最利根。
亦舍分段入涅槃已。
即于佛土受變易身。
受佛教化。
入于大乘○此上七位。
并是定性二乘。
要入寂已。
方乃回心。
不同不定性人。
未入寂前有回心故。
問。
為一切定性二乘入寂悉皆回心。
為不回者。
答。
一切皆回。
何以得知。
法華論雲。
授聲聞記有其二種。
一者如來。
二者不輕菩薩也。
所授聲聞有四種。
一決定聲聞。
二增上慢聲聞。
三退菩提心聲聞。
四應化聲聞。
後二聲聞以根熟故。
佛為授記。
謂應化聲聞退已。
還發菩提心也。
決定聲聞增上慢人。
以根未熟。
菩薩與記。
方便令發菩提心也。
解雲。
決定聲聞既在所記中。
故知。
定有發菩提心○問。
何故新翻經論。
說有入寂定性二乘不回心耶。
答。
新經論中。
據未入寂定不回心。
入寂已去。
彼不說故。
不相違。
又教有了非心。
别如佛性論辨。
故不可怪(文)。
回心義私記雲。
問。
何故不雲八萬七萬等。
必定八萬六萬等。
答。
義準亦定八萬七萬等無妨。
但欲顯進之一滅而說耳。
例如增劫時壽令漸增也。
問。
涅槃經所說八六四二萬劫數者。
善趣所經劫數也可雲耶。
答。
香象大師釋此事給。
非善趣所經回入無餘間劫數也(文)付之涅槃大經文。
以何得知說入無餘間劫數雲事。
是以可雲善趣之間也。
是以他宗人判此間也如何答。
大般涅槃第十雲。
如是大涅槃經。
受持讀誦供養恭敬為他說者。
迦葉。
為五種人。
于是大乘大涅槃典。
有病行處。
非如來也。
何等為五。
一斷三結得須陀洹果。
不堕地獄畜生餓鬼。
人天七返。
永斷諸苦。
入于此涅槃。
迦葉。
是名第一人有病行處。
是人未來。
過八萬劫。
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
第二人者。
斷三結薄貪嗔癡。
得斯陀含果。
一返往來。
斷諸苦入于涅槃。
迦葉。
是名第二人有病行處。
是人未來過六萬劫。
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三人者。
斷五下結。
得阿那含果。
更不來此。
永斷諸苦入于涅槃。
是名第三人有病行處。
是人未來過四萬劫。
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
第四人者。
永斷貪欲瞋恚愚癡。
得阿羅漢果。
煩惱無餘入于涅槃。
亦非骐驎獨一之行。
是名第四人有病行處。
是人未來過二萬劫。
便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
第五人者。
永斷貪欲欲瞋恚愚癡。
得辟支佛道。
煩惱無餘入于涅槃。
真是骐驎獨一之行。
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
是人未來過十千劫。
便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
是名第五人有病。
非如來也(文)。
大乘義章第十七賢聖義雲問雲。
二乘發心向大。
既在善趣。
于善中為初為中為在畢竟。
釋雲。
此人不同極凡。
初發心者。
亦不得名善趣中上。
雲何得知。
如涅槃說。
須陀洹人八萬劫到。
斯含恒人六萬劫到。
阿那含人四萬劫到。
阿羅漢人二萬劫。
辟支佛人十千劫到。
經定到者于阿耨多三菩提心。
當應名彼種性地心以為所到菩提心矣。
定種性地。
爾許劫數。
明知。
非是善趣中上問曰。
一切須陀洹人。
至辟支佛向種性地。
悉八萬劫。
至十千劫有不到者。
釋曰。
現在不愚地者。
則發大心修學大乘。
爾許劫數。
容至種性。
若愚法人。
取少滅者。
不可稱計。
微塵數劫。
在涅槃中度。
是已後心想還生。
心想生已。
發心向大。
向大之後。
阿羅漢人。
更二萬劫修學大乘。
方盡種性。
以是義故。
非一切人。
悉八萬劫問曰。
須陀天上人中七返受生。
至羅漢果。
七返受生。
不過一劫。
何緣向大。
爾許差降。
餘果亦爾。
是義難解。
或容聖者。
且作階降。
又更解釋。
若須陀等。
重斷殘結至羅漢果。
然後向大。
所授不多。
更不斷結。
則向大者有此差降。
所有殘結。
能障法界一切行德。
一切諸行悉難成故。
漸入如是。
言頓悟者。
不從小入一往學大(文)。
問。
聖者八六四二萬等。
入無餘間劫
所以聞法華具足佛道也(文)。
私雲。
回心義私記。
并此一乘義私記。
不定性二乘入無餘判也(雲雲)。
香象起信論疏上卷雲。
二乘回心者。
若不定種性。
未入無餘前即有回心。
此不待定。
若決定種性。
未入無餘前定不回心。
要入無餘方有回心。
以二乘人本來不得無餘依涅槃界故。
佛性論第三雲。
二乘人有三種餘。
一煩惱餘。
謂無明住地。
二乘餘。
謂無漏業。
三果報餘。
謂意生身變易身也。
又無上依經·勝鬘經·寶性論等。
廣明無漏界中。
有三種不思議變易生死。
謂聲聞緣覺大力菩薩名定。
此中二乘是不定種性。
理必不然。
以未回心有分段故。
回心已去是漸悟菩薩。
非二乘故。
論說二乘有三種餘。
非菩薩故。
當知。
定是二乘自位。
無餘依中大乘說彼有三餘故。
然彼二乘。
既不能知此三餘。
是故化火燒分段身。
入無餘依法爾。
皆變易報殘。
而彼不知謂為涅槃而實。
但是未燒身前。
期以滅智。
所謂滅定。
法華論雲。
方便入涅槃城故。
涅槃城者。
諸禅三昧城。
過彼城已。
令入大涅槃城故。
解雲。
以此當知。
二乘無餘體唯滅定。
亦回方便故雲諸禅也。
由彼二乘根有利鈍。
滅定無防心種有強弱。
是故在定極遲八萬。
乃至一念。
由佛根欲性皆為增上緣力。
又由本有佛性之身。
令心還生于淨土中。
逢佛菩薩善友力故。
修大乘道。
然此利鈍遲疾。
諸聖教略有七位。
謂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等劫。
如次以配四果及獨覺人。
此五如彼涅槃經說第六位中。
如楞伽雲。
三昧酒所醉。
乃至劫不覺。
酒消後覺。
得佛無上身。
此亦利于前。
不迳萬劫。
第七位如法華第三雲。
我滅度後複有弟子。
不聞是經。
不知不覺菩薩所行。
自于所得功德生滅度想。
當入涅槃。
我于餘國作佛。
更有異名。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
入于涅槃。
而于彼土。
求佛智。
惠得聞此經。
唯以佛乘而滅定。
更無餘乘。
除諸如來方便說法也。
解雲。
此最利根。
亦舍分段入涅槃已。
即于佛土受變易身。
受佛教化。
入于大乘○此上七位。
并是定性二乘。
要入寂已。
方乃回心。
不同不定性人。
未入寂前有回心故。
問。
為一切定性二乘入寂悉皆回心。
為不回者。
答。
一切皆回。
何以得知。
法華論雲。
授聲聞記有其二種。
一者如來。
二者不輕菩薩也。
所授聲聞有四種。
一決定聲聞。
二增上慢聲聞。
三退菩提心聲聞。
四應化聲聞。
後二聲聞以根熟故。
佛為授記。
謂應化聲聞退已。
還發菩提心也。
決定聲聞增上慢人。
以根未熟。
菩薩與記。
方便令發菩提心也。
解雲。
決定聲聞既在所記中。
故知。
定有發菩提心○問。
何故新翻經論。
說有入寂定性二乘不回心耶。
答。
新經論中。
據未入寂定不回心。
入寂已去。
彼不說故。
不相違。
又教有了非心。
别如佛性論辨。
故不可怪(文)。
回心義私記雲。
問。
何故不雲八萬七萬等。
必定八萬六萬等。
答。
義準亦定八萬七萬等無妨。
但欲顯進之一滅而說耳。
例如增劫時壽令漸增也。
問。
涅槃經所說八六四二萬劫數者。
善趣所經劫數也可雲耶。
答。
香象大師釋此事給。
非善趣所經回入無餘間劫數也(文)付之涅槃大經文。
以何得知說入無餘間劫數雲事。
是以可雲善趣之間也。
是以他宗人判此間也如何答。
大般涅槃第十雲。
如是大涅槃經。
受持讀誦供養恭敬為他說者。
迦葉。
為五種人。
于是大乘大涅槃典。
有病行處。
非如來也。
何等為五。
一斷三結得須陀洹果。
不堕地獄畜生餓鬼。
人天七返。
永斷諸苦。
入于此涅槃。
迦葉。
是名第一人有病行處。
是人未來。
過八萬劫。
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
第二人者。
斷三結薄貪嗔癡。
得斯陀含果。
一返往來。
斷諸苦入于涅槃。
迦葉。
是名第二人有病行處。
是人未來過六萬劫。
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三人者。
斷五下結。
得阿那含果。
更不來此。
永斷諸苦入于涅槃。
是名第三人有病行處。
是人未來過四萬劫。
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
第四人者。
永斷貪欲瞋恚愚癡。
得阿羅漢果。
煩惱無餘入于涅槃。
亦非骐驎獨一之行。
是名第四人有病行處。
是人未來過二萬劫。
便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
第五人者。
永斷貪欲欲瞋恚愚癡。
得辟支佛道。
煩惱無餘入于涅槃。
真是骐驎獨一之行。
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
是人未來過十千劫。
便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
是名第五人有病。
非如來也(文)。
大乘義章第十七賢聖義雲問雲。
二乘發心向大。
既在善趣。
于善中為初為中為在畢竟。
釋雲。
此人不同極凡。
初發心者。
亦不得名善趣中上。
雲何得知。
如涅槃說。
須陀洹人八萬劫到。
斯含恒人六萬劫到。
阿那含人四萬劫到。
阿羅漢人二萬劫。
辟支佛人十千劫到。
經定到者于阿耨多三菩提心。
當應名彼種性地心以為所到菩提心矣。
定種性地。
爾許劫數。
明知。
非是善趣中上問曰。
一切須陀洹人。
至辟支佛向種性地。
悉八萬劫。
至十千劫有不到者。
釋曰。
現在不愚地者。
則發大心修學大乘。
爾許劫數。
容至種性。
若愚法人。
取少滅者。
不可稱計。
微塵數劫。
在涅槃中度。
是已後心想還生。
心想生已。
發心向大。
向大之後。
阿羅漢人。
更二萬劫修學大乘。
方盡種性。
以是義故。
非一切人。
悉八萬劫問曰。
須陀天上人中七返受生。
至羅漢果。
七返受生。
不過一劫。
何緣向大。
爾許差降。
餘果亦爾。
是義難解。
或容聖者。
且作階降。
又更解釋。
若須陀等。
重斷殘結至羅漢果。
然後向大。
所授不多。
更不斷結。
則向大者有此差降。
所有殘結。
能障法界一切行德。
一切諸行悉難成故。
漸入如是。
言頓悟者。
不從小入一往學大(文)。
問。
聖者八六四二萬等。
入無餘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