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四

關燈


    佛子。

    汝先言。

    一切菩薩行道劫數久遠者。

    譬如一裡二裡乃至十裡石。

    方廣亦然。

    以天衣重三铢。

    人中日月歲數。

    三年一拂此石乃盡。

    名一小劫。

    若一裡二裡乃至四十裡。

    亦名小劫。

    又八十裡石。

    方廣亦然以梵天衣重三铢。

    梵天中百寶光明珠為日月歲數。

    三年一拂此石乃盡。

    名一中劫。

    又八百裡石。

    方廣亦然。

    以淨居天衣重三铢。

    即淨居天千寶光明鏡為日月歲數。

    三年一拂石乃盡。

    故名一大阿僧祇劫。

    佛子。

    劫數者。

    所謂一裡二裡乃至十裡石盡。

    名一裡劫二裡劫。

    五十裡石盡。

    名五十裡劫。

    百裡石盡。

    名百裡劫。

    千裡石盡。

    名千裡劫。

    萬裡石盡。

    名為萬裡劫。

    佛子。

    一切賢聖入是數量。

    修一切法門。

    時節久遠得佛果。

    其數百劫乃得等覺。

    若一切衆生入是數者。

    得佛不久。

    若不入者。

    不名菩薩(文)。

     問。

    釋迦菩薩依歎弗沙佛超九劫(文)爾者所超之劫可雲大劫耶兩方。

    若非大劫者。

    菩薩所經劫數。

    自本依大劫數之。

    所超劫何非大劫耶。

    若依之雲爾者。

    出菩薩所超劫數事。

    經論異說區也。

    何必可言大劫耶。

    是以他宗人師。

    釋迦之超劫中劫也定。

    如何答。

    作行成佛三祇劫數。

    以大劫數之。

    所超九劫。

    尤可大劫也。

    是則智論·婆沙同言大劫。

    更無其疑。

    但是與彌勒同時發心菩薩也。

    何同劫成佛雲難者。

    于釋迦彌勒發心者。

    諸經異說不同。

    忽雖難指定所超劫。

    先德會此事。

    或彌勒同可有超劫義也(雲雲)疑雲。

     章雲。

    又由以一偈歎弗沙佛。

    即超九劫。

    但九十一劫即成佛也(文)。

     心地觀經第一偈雲。

    雪童為半偈舍全身。

    超十二劫。

    摩納仙人布發之時。

    超八劫。

    薩埵王子身投餓虎。

    超十一劫。

    弗沙佛贊歎之時。

    超九劫(雲雲)賢劫經大旨同之(雲雲)。

     智論第四雲。

    問曰。

    菩薩幾時能種三十二相。

    答曰。

    極遲百劫。

    極疾九十一劫。

    釋迦菩薩九十一大劫行辨三十二相(文)。

     婆沙論第百七十七雲(同智論也) 瑜伽論第四十八雲。

    當知。

    此中略有二種無數大劫。

    一者日夜月半月等算數方便。

    時無量故。

    亦說名為無數大劫。

    二者大劫算數方便。

    超過一劫算數之量。

    亦說名為無數大劫。

    若就前說無數大劫。

    要由無量無數大劫。

    方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就後說無數大劫。

    但經于三無數大劫。

    便證無上正等覺菩提。

    不過此量。

    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猛精進。

    或有能轉衆多中劫。

    或有乃至轉多大劫。

    當知決定無有能轉無數大劫(文)。

     唯識論述記第九(末)雲。

    若上上精進。

    或轉衆多中劫。

    或有轉多大劫。

    決定無轉無數大劫。

    即釋迦菩薩所超量中劫也。

    一小三災劫增減劫數(文)。

     私記雲。

    問。

    五教中。

    又由以一偈歎弗沙佛。

    即超九劫。

    但九十一劫即成佛也(雲雲)案心地觀經。

    可雲超三十劫成佛。

    何故雲超九劫而九十劫成佛。

    答。

    今謂五教且略。

    随轉小乘。

    九十劫成佛(雲雲)大乘義不爾。

    但三僧祇内超劫。

    更無百劫修相好業故。

    不雲九十一劫成佛也○問。

    其超九劫者。

    大中小劫中何劫。

    答。

    唯識疏第九雲。

    若上上精進。

    或轉衆多中劫。

    或有轉多大劫。

    決定無轉無數大劫。

    即是釋迦菩薩所超量中劫也。

    一小三災劫增減劫數(雲雲)。

     問。

    終教大乘心。

    修實行成實報身者。

    引何經說證之耶答。

    引法華。

    我實成佛以來。

    經于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等(文)付之不明。

    凡今此文。

    法華一乘久遠實成之義也。

    何以此文可證終教實行耶。

    何況大師餘處解釋中。

    以靈山淨土即染歸淨土。

    是同教一乘之義。

    法華顯一乘故(文)若爾者。

    所居之土既一乘也。

    能居之佛豈終教耶。

    如何答。

    終教心。

    說實行實成故。

    立不定僧祇。

    定三僧祇非教意故。

    為嫌之引法華實成之文随教引證事。

    釋家之恒習也。

    但是取實成之篇雲。

    然非取五百塵點久成之義。

    終教自元一性宗故。

    處處釋文恒與同教同位。

    即以佛地經十八圓滿淨土。

    如雲就終教菩薩同教一乘說。

    以實教說證權義。

    依權教義為實教證事。

    祖師恒例也。

    更所證意趣□教可得之文。

    于教宗廢立不相亂也。

    無失。

     章雲。

    若依終教說有二義。

    一定三僧祇。

    約一方化儀說故。

    又此教中修實行故成實報身。

    不約化說。

    故法華經雲。

    我實成佛已來。

    經于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章下攝化章雲。

    若說釋迦報土在靈鹫山。

    如法華經雲。

    我常在靈山等。

    法華論主釋為報身菩提也。

    此約一乘同教。

    何以故。

    以法華中亦顯一乘故。

    其處随教即染歸淨故。

    說法華處即為實也(等雲雲)。

     章上卷判佛地經(十六)圓滿土(雲雲)此依三乘終教及一乘同教說(雲雲)。

     問。

    終教大乘心。

    付明定不定二種僧祇爾者定三僧祇。

    付化身佛為判之。

    為當實報實行之時也可雲耶。

    答(雲雲)兩方。

    若雲約化身者。

    凡付化身判三僧祇等義者。

    是始教門建立也。

    然終教述實行成實報之義故。

    更不可雲約化身也。

    是以起信論中。

    以一切菩薩皆經三僧祇劫(文)今此文心。

    非付實報演之耶。

    若依之雲爾者。

    當章中。

    出定三僧祇。

    約一方化儀說故(文)明知定三僧祇約一方化儀化身雲事。

    如何答。

    終教心。

    定三僧祇就一方化義雲事。

    章現文分明也。

    更不可雲就實報實身修行。

    是以章中。

    定三僧祇。

    約一方化儀說故(文)但起信論皆經三僧祇之難者。

    是寄始教門可雲立三僧祇修行也。

    終教本意。

    不定僧祇為教意。

    實行實報以之為本。

    今定三僧祇者。

    在該通十方之不定僧祇之内。

    雖可為實行。

    約一方化儀事。

    以化身為本。

    八相化用。

    示一世界。

    即約彼淺近之機。

    就化儀雲也。

    雲約三祇修行非雲變化修。

    若此變化之修雲者。

    為得變化身可雲立修行時耶。

    變化者實報之上變化。

    更不可立别修行時也。

     疑雲。

    起信論中。

    皆經三阿僧祇等修行之後成佛唱色究竟。

    彼實報正覺。

    是可雲一方化儀耶。

    成佛唱實報之正覺。

    三祇何就化儀雲耶。

    如何答。

    今就化儀雲者。

    望化身化儀雲也。

    是就釋迦身述三祇之義故。

    如優婆塞戒經等說。

    然三祇者實修行也。

    可望實報。

    何雲化儀耶雲難者。

    三祇實行成報。

    即是色頂報身也。

    彼實報身垂八相化用事。

    是一方一世界化用也。

    于不可計數僧祇實行之中。

    出一方化用。

    雲三僧祇故。

    三祇實行雖雲望一方化儀。

    實不可計數僧祇實行随一也。

    正實行所感雲者。

    是報身也。

    而今色頂報身垂一世界八相化用故。

    随所現化用置一方化儀中也。

    雖然以彼身非雲化儀身也。

     章雲。

    如次上論義抄之。

    又如下抄。

     起信論雲。

    或示超地速成正覺。

    以為怯弱衆生故。

    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

    以為懈慢衆生故。

    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

    而實菩薩移性根等。

    發心則等。

    所證亦等。

    無有超過之法。

    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

     大疏二下雲(抄下抄之)。

     同鈔七下雲(如下抄之)。

     問。

    妙經中。

    于是中間。

    我說燃燈佛等(文)爾者為說釋迦之受化。

    為當顯燃燈釋迦一體之義可雲耶。

    答(雲雲)兩方。

    若雲顯得授記之義者。

    正見經文言。

    我說燃燈佛等雲故。

    非雲燃燈則我身乎。

    是以光宅·清涼等諸師。

    存二佛一體之義給。

    若依之雲爾者。

    當章中。

    我說于燃燈佛所得授記等(文)明知說釋迦之授記雲事。

    如何答。

    引我說燃燈佛等文事。

    自元為證方便之義也。

    實成在五百塵點之前。

    近成唱伽耶寂場。

    其中間所說。

    皆是方便說也。

    仍此文示方便之義。

    其中設燃燈是說我身。

    皆是中間方便說也。

    今大師所引加得授記之詞給本意。

    久成之後章說燃燈成覺久成之後。

    授記之詞為方便之證。

    有其深意。

    中間諸行諸僧祇修因等。

    皆是方便說故。

    等字之下。

    得其意趣。

    加得授記之詞給。

    又餘師心。

    燃燈即雲釋迦。

    并是中間方便之義。

    無失。

     章雲。

    又雲。

    我說于燃燈佛所。

    得受記等。

    皆以方便分别故也(文)。

     光宅疏第八雲。

    第二過去益物之名不同中有二階。

    一者言于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

    又複言其入于涅槃正出過去益物之名不同。

    則言燃燈定光隻是釋迦(雲雲)。

     教章指事下雲。

    經雲。

    諸善男子。

    于是中間。

    我說燃燈佛等。

    又複言其入于涅槃。

    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案雲。

    依此文意。

    總會前教。

    燃燈佛所授記。

    皆是方便說也。

    亦更驗之。

     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