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名目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二十一。
于一切所知境微細着愚 二十二。
極微細礙愚 圓教斷惑分齊有四種者 一。
約證(十地中斷) 二。
約位(十住已去斷) 三。
約行(十信修心斷) 四。
約實(謂無可斷本來清淨故) ○回心義第七 二乘回心有六種說者 一。
一切二乘總無回心(小乘) 二。
一切皆回(終教) 三。
亦回亦不回(始教) 四。
非回非不回(頓教) 五。
合具前四(一乘攝方便故) 六。
俱絕前五(一乘别教說) 入無餘後心想還生四因者 一。
根本無明未斷 二。
如來藏未證 三。
所得槃非究竟 四。
化城同喻應有共故 槃經回心迳劫五位者 一。
八萬劫(預流)二。
六萬劫(一來) 三。
四萬劫(不還)四。
二萬劫(羅漢) 五。
一萬劫(獨覺) 十眼十耳者(如上卷列) ○佛果義第八 三種常者(始教) 一。
自性常二。
無間常三。
相續常 本覺随染二種相者(起信論) 一。
智淨相二。
不思議業相 佛果德有二義者(終教) 一。
緣起現前義(三無數劫功不虛故) 二。
無自性義(離真如無自體故) 佛果常等義有三說者(圓教) 一。
約用(通三世間)二。
約德 三。
約體(遍體用融攝無礙故) 佛德有四義者 一。
修生二。
本有 三。
本有修生四。
修生本有 三十二相者 一。
端正殊持 二。
圓光一尋 三。
足下平滿 四。
輪相備足 五。
足趺隆起 六。
手足指間皆有細缦 七。
足跟齊正 八。
手足柔軟 九。
伊尼耶鹿王腨 十。
七處圓滿 十一。
陰藏隐密 十二。
其身上分如師子王 十三。
兩肩平滿 十四。
雙臂傭長 十五。
身相端 十六。
頸文三道 十七。
頰如師子 十八。
具四十齒 十九。
悉皆齊密 二十。
四牙鮮白 二十一。
其舌長廣 二十二。
出梵音聲 二十三。
眼目绀青 二十四。
睫如牛王 二十五。
眉間毫相 二十六。
頂上肉髻 二十七。
皮膚細軟 二十八。
真金色 二十九。
身毛上靡 三十。
發帝青色 三十一。
其身洪滿 三十二。
如尼陀樹 八十種好者 如别列之 相好出因有二義者 一。
方便(為引二乘故) 二。
實報(乘在他身中故) ○攝化分齊章第九 三乘中有四土者 一。
法性土二。
自受用土 三。
随他受用實報土四。
化身土 智論五重化境者(終教) 一。
一三千世界 二。
一世界性(積三千界至恒沙) 三。
世界海(積世界性至恒沙) 四。
世界種(積世界海至恒沙) 五。
積世界種至無量十方恒沙。
為一佛所化分齊也 報身二十一種功德者 如别列之 十佛境界所依有二者 一。
國土海(當不可說) 二。
世界海(有三類世界) 三類世界者 一。
蓮華藏世界海(十佛境界) 二。
十重世界海(萬千已上輪王境界) 三。
無量雜類世界 十重世界者 一。
世界性二。
世界海 三。
世界輪四。
世界圓滿 五。
世界分别六。
世界旋 七。
世界輪八。
世界蓮花 九。
世界須彌十。
世界相 ○佛身開合第十 佛地論五種法攝三身者 謂清淨法界攝法身。
四智攝餘身也。
三身者 一。
法身二。
報身三。
化身 小乘二身者 一。
生身二。
化身 又有二身者(佛地論) 一。
生身(合他受用菩薩化身)二。
法身(合自受用身) 又有二身者(本業經) 一。
自性法身二。
應化法身 有四佛者 一。
法身二。
自受用身 三。
他受用身四。
化身 又有四佛者(梁論) 一。
自性身二。
法身 三。
報身四。
化身 又有四佛者(楞伽) 一。
應化佛二。
功德佛 三。
智慧佛四。
如如佛 十佛者 一。
無著佛等(如上卷列) 五教章名目(終) 正應五年六月十二日于菩提院南房寫之 宣遍
于一切所知境微細着愚 二十二。
極微細礙愚 圓教斷惑分齊有四種者 一。
約證(十地中斷) 二。
約位(十住已去斷) 三。
約行(十信修心斷) 四。
約實(謂無可斷本來清淨故) ○回心義第七 二乘回心有六種說者 一。
一切二乘總無回心(小乘) 二。
一切皆回(終教) 三。
亦回亦不回(始教) 四。
非回非不回(頓教) 五。
合具前四(一乘攝方便故) 六。
俱絕前五(一乘别教說) 入無餘後心想還生四因者 一。
根本無明未斷 二。
如來藏未證 三。
所得槃非究竟 四。
化城同喻應有共故 槃經回心迳劫五位者 一。
八萬劫(預流)二。
六萬劫(一來) 三。
四萬劫(不還)四。
二萬劫(羅漢) 五。
一萬劫(獨覺) 十眼十耳者(如上卷列) ○佛果義第八 三種常者(始教) 一。
自性常二。
無間常三。
相續常 本覺随染二種相者(起信論) 一。
智淨相二。
不思議業相 佛果德有二義者(終教) 一。
緣起現前義(三無數劫功不虛故) 二。
無自性義(離真如無自體故) 佛果常等義有三說者(圓教) 一。
約用(通三世間)二。
約德 三。
約體(遍體用融攝無礙故) 佛德有四義者 一。
修生二。
本有 三。
本有修生四。
修生本有 三十二相者 一。
端正殊持 二。
圓光一尋 三。
足下平滿 四。
輪相備足 五。
足趺隆起 六。
手足指間皆有細缦 七。
足跟齊正 八。
手足柔軟 九。
伊尼耶鹿王腨 十。
七處圓滿 十一。
陰藏隐密 十二。
其身上分如師子王 十三。
兩肩平滿 十四。
雙臂傭長 十五。
身相端 十六。
頸文三道 十七。
頰如師子 十八。
具四十齒 十九。
悉皆齊密 二十。
四牙鮮白 二十一。
其舌長廣 二十二。
出梵音聲 二十三。
眼目绀青 二十四。
睫如牛王 二十五。
眉間毫相 二十六。
頂上肉髻 二十七。
皮膚細軟 二十八。
真金色 二十九。
身毛上靡 三十。
發帝青色 三十一。
其身洪滿 三十二。
如尼陀樹 八十種好者 如别列之 相好出因有二義者 一。
方便(為引二乘故) 二。
實報(乘在他身中故) ○攝化分齊章第九 三乘中有四土者 一。
法性土二。
自受用土 三。
随他受用實報土四。
化身土 智論五重化境者(終教) 一。
一三千世界 二。
一世界性(積三千界至恒沙) 三。
世界海(積世界性至恒沙) 四。
世界種(積世界海至恒沙) 五。
積世界種至無量十方恒沙。
為一佛所化分齊也 報身二十一種功德者 如别列之 十佛境界所依有二者 一。
國土海(當不可說) 二。
世界海(有三類世界) 三類世界者 一。
蓮華藏世界海(十佛境界) 二。
十重世界海(萬千已上輪王境界) 三。
無量雜類世界 十重世界者 一。
世界性二。
世界海 三。
世界輪四。
世界圓滿 五。
世界分别六。
世界旋 七。
世界輪八。
世界蓮花 九。
世界須彌十。
世界相 ○佛身開合第十 佛地論五種法攝三身者 謂清淨法界攝法身。
四智攝餘身也。
三身者 一。
法身二。
報身三。
化身 小乘二身者 一。
生身二。
化身 又有二身者(佛地論) 一。
生身(合他受用菩薩化身)二。
法身(合自受用身) 又有二身者(本業經) 一。
自性法身二。
應化法身 有四佛者 一。
法身二。
自受用身 三。
他受用身四。
化身 又有四佛者(梁論) 一。
自性身二。
法身 三。
報身四。
化身 又有四佛者(楞伽) 一。
應化佛二。
功德佛 三。
智慧佛四。
如如佛 十佛者 一。
無著佛等(如上卷列) 五教章名目(終) 正應五年六月十二日于菩提院南房寫之 宣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