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名目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圓明具德宗(謂别教一乘。
主伴具足無盡自在所顯法門故) ○乘教開合第五 五教相攝融通有五義者 一。
總為一教(謂本末镕融唯一大善巧法) 二。
開為二教 一。
本教(謂别教為本故) 二。
末教(謂三乘小乘等彼一乘所流故) 三。
離為三教 一乘三乘小乘(謂末中開出愚法故) 四。
分為四 謂小乘漸頓圓(始終二教共在言故合雲漸故也) 五。
為五教(如上可知) 一乘随教有五者 一。
别教一乘(如花嚴) 二。
同教一乘(如法花等) 三。
絕想一乘(如楞伽等) 四。
佛性平等一乘(如終教) 五。
密意一乘(如八意等約始教也) 三乘亦有五者 一。
小乘中三乘(謂始别終同。
以俱羅漢故) 二。
始教中三乘(謂始終俱别。
以有入寂故) 三。
終教中三乘(謂始終俱同。
并成佛故) 四。
頓教中三乘(謂始終俱離。
以絕想故) 五。
同教中三乘(謂始終俱同。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等故) 諸教相收有二門者 一。
以本收末門(謂圓教中或唯圓教。
餘相盡故。
或具五教以攝方便故。
餘四教後後攝前前義。
準圓知之) 二。
以末歸本門(謂小乘中或一據自宗故。
或五于後四教為方便故。
餘四前前為後後方便之義。
準小知之) ○教起前後第六 諸教都為二教者 一。
稱法本教(謂華嚴别教一乘為諸教本故) 二。
逐機末教 此有二義 一。
同時異處說(是同教故。
末不離本。
依本而成故) 二。
異時異處說(謂三乘小乘等本末相分故。
與本非一故) ○決擇其意第七 諸教前後差别有十意者 一。
此世小乘根性始終定者(如來從初得道至槃。
唯見說小乘故) 二。
此世小乘根不定故堪進大乘初教便定者(初時轉小乘。
後時見轉大乘初教空法轉故。
如中論初說) 三。
此世小乘及初教根不定故堪入終教便定者(初時見轉小。
中時轉空。
後時轉不空故。
如深密等說) 四。
漸教中根不定故。
堪入頓教便定者(初示言說教非究竟。
後絕言教為究竟故) 五。
頓悟機熟便定者(謂佛從初乃至槃。
不說一字等故) 六。
此世三乘根性定者(謂佛從初乃至槃。
唯見說三乘法故) 七。
此世三乘根不定故。
堪進同教一乘者(則見自所得三乘之法皆依一乘無盡教起等故) 八。
三乘根不定故堪入别教一乘者(即知彼三乘等法本末不異别教一乘等故) 九。
此世具有普賢機者(則見如來從初成道于海印定中說花嚴。
不見三乘等故。
此約見聞解行處故也) 十。
一乘别教解行滿已證入果海者(則見上諸教并是無盡性海從緣所成。
更無異事故。
此約一乘八證分齊處說也) ○施設異相第八 施設異相有十異者 一。
時異(謂此一乘要在初時第二七日故) 二。
處異(謂此一乘要在花嚴界内衆寶菩提樹下等) 三。
主異(謂此一乘要是盧舍那十身佛。
及盡三世間說故) 四。
衆異(謂此一乘經首唯列普賢等菩薩及佛境界諸神王衆等故) 五。
所依異(要如來海印三昧為所依故) 六。
說異(此一方說必以結通十方一切世界皆同此說。
具足主伴共成一部等故) 七。
位異(謂信等位中。
乃至攝佛果等一位一切住等。
上下皆齊故) 八。
行異(随一菩薩即具信等六位。
一一位中所有諸行。
并一時修信位滿心已去所修諸行。
無優劣。
即一行一切行等。
通因陀羅等故) 九。
法門異(略别十種) 十。
事異(舍林等事三一皆别也。
可知之) 三佛者 一。
法身佛二。
報身佛 三。
化身佛 十佛者 一。
成正覺佛(無著見故) 二。
願佛(出生見故) 三。
槃佛(深入見故) 四。
住持佛(随樂見故) 五。
業報佛(深信見故) 六。
心佛(安住見故) 七。
随樂佛(普受見故) 八。
三昧佛(無量無依見故) 九。
法界佛(普至見故) 十。
本性佛(明了見故) 六通者 一。
神境智通二。
天眼智通 三。
天耳智通四。
他心智通 五。
宿住随念智通六。
漏盡智通 十通者 一。
念宿命方便智通 二。
無礙天耳方便智通 三。
知一切衆生不可思議心心數法方便智通 四。
無礙天眼察衆生方便智通 五。
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示現衆生方便智通 六。
一身示現不可思議世界方便智通 七。
于一念中往詣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方便智通 八。
不可思議莊嚴具莊嚴一切世界方便智通 九。
不可說不可說化身示現衆生方便智通 十。
不可說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議示現衆生方便智通 三
主伴具足無盡自在所顯法門故) ○乘教開合第五 五教相攝融通有五義者 一。
總為一教(謂本末镕融唯一大善巧法) 二。
開為二教 一。
本教(謂别教為本故) 二。
末教(謂三乘小乘等彼一乘所流故) 三。
離為三教 一乘三乘小乘(謂末中開出愚法故) 四。
分為四 謂小乘漸頓圓(始終二教共在言故合雲漸故也) 五。
為五教(如上可知) 一乘随教有五者 一。
别教一乘(如花嚴) 二。
同教一乘(如法花等) 三。
絕想一乘(如楞伽等) 四。
佛性平等一乘(如終教) 五。
密意一乘(如八意等約始教也) 三乘亦有五者 一。
小乘中三乘(謂始别終同。
以俱羅漢故) 二。
始教中三乘(謂始終俱别。
以有入寂故) 三。
終教中三乘(謂始終俱同。
并成佛故) 四。
頓教中三乘(謂始終俱離。
以絕想故) 五。
同教中三乘(謂始終俱同。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等故) 諸教相收有二門者 一。
以本收末門(謂圓教中或唯圓教。
餘相盡故。
或具五教以攝方便故。
餘四教後後攝前前義。
準圓知之) 二。
以末歸本門(謂小乘中或一據自宗故。
或五于後四教為方便故。
餘四前前為後後方便之義。
準小知之) ○教起前後第六 諸教都為二教者 一。
稱法本教(謂華嚴别教一乘為諸教本故) 二。
逐機末教 此有二義 一。
同時異處說(是同教故。
末不離本。
依本而成故) 二。
異時異處說(謂三乘小乘等本末相分故。
與本非一故) ○決擇其意第七 諸教前後差别有十意者 一。
此世小乘根性始終定者(如來從初得道至槃。
唯見說小乘故) 二。
此世小乘根不定故堪進大乘初教便定者(初時轉小乘。
後時見轉大乘初教空法轉故。
如中論初說) 三。
此世小乘及初教根不定故堪入終教便定者(初時見轉小。
中時轉空。
後時轉不空故。
如深密等說) 四。
漸教中根不定故。
堪入頓教便定者(初示言說教非究竟。
後絕言教為究竟故) 五。
頓悟機熟便定者(謂佛從初乃至槃。
不說一字等故) 六。
此世三乘根性定者(謂佛從初乃至槃。
唯見說三乘法故) 七。
此世三乘根不定故。
堪進同教一乘者(則見自所得三乘之法皆依一乘無盡教起等故) 八。
三乘根不定故堪入别教一乘者(即知彼三乘等法本末不異别教一乘等故) 九。
此世具有普賢機者(則見如來從初成道于海印定中說花嚴。
不見三乘等故。
此約見聞解行處故也) 十。
一乘别教解行滿已證入果海者(則見上諸教并是無盡性海從緣所成。
更無異事故。
此約一乘八證分齊處說也) ○施設異相第八 施設異相有十異者 一。
時異(謂此一乘要在初時第二七日故) 二。
處異(謂此一乘要在花嚴界内衆寶菩提樹下等) 三。
主異(謂此一乘要是盧舍那十身佛。
及盡三世間說故) 四。
衆異(謂此一乘經首唯列普賢等菩薩及佛境界諸神王衆等故) 五。
所依異(要如來海印三昧為所依故) 六。
說異(此一方說必以結通十方一切世界皆同此說。
具足主伴共成一部等故) 七。
位異(謂信等位中。
乃至攝佛果等一位一切住等。
上下皆齊故) 八。
行異(随一菩薩即具信等六位。
一一位中所有諸行。
并一時修信位滿心已去所修諸行。
無優劣。
即一行一切行等。
通因陀羅等故) 九。
法門異(略别十種) 十。
事異(舍林等事三一皆别也。
可知之) 三佛者 一。
法身佛二。
報身佛 三。
化身佛 十佛者 一。
成正覺佛(無著見故) 二。
願佛(出生見故) 三。
槃佛(深入見故) 四。
住持佛(随樂見故) 五。
業報佛(深信見故) 六。
心佛(安住見故) 七。
随樂佛(普受見故) 八。
三昧佛(無量無依見故) 九。
法界佛(普至見故) 十。
本性佛(明了見故) 六通者 一。
神境智通二。
天眼智通 三。
天耳智通四。
他心智通 五。
宿住随念智通六。
漏盡智通 十通者 一。
念宿命方便智通 二。
無礙天耳方便智通 三。
知一切衆生不可思議心心數法方便智通 四。
無礙天眼察衆生方便智通 五。
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示現衆生方便智通 六。
一身示現不可思議世界方便智通 七。
于一念中往詣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方便智通 八。
不可思議莊嚴具莊嚴一切世界方便智通 九。
不可說不可說化身示現衆生方便智通 十。
不可說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議示現衆生方便智通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