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五十

關燈
乘。

    皆居此土。

    言無有究竟趣者。

    二乘涅槃。

    方便施設。

    非實涅槃。

    但種離三界。

    名為解脫。

    非一切脫。

    是故言無有究竟趣。

    不能趣向無上菩提。

    故雲無究竟趣。

    言亦複不退還者。

    不趣佛果。

    亦不還三界。

    居二界中間。

    光宅法師等。

    名中間生死者。

    無究竟趣故。

    非真界外。

    斷煩惱正使故。

    為出三界。

    名不退還。

    有習氣故。

    名中間生死也。

    中間生死。

    即分段攝。

    言得諸三昧身者。

    無餘界中。

    所受微細變身故。

    于分段苦。

    得滅定故。

    三昧身者。

    微細變易身故。

    約心即名三昧樂故。

    梨耶變易。

    非是樂受。

    得分段苦上。

    名為樂。

    言乃至劫不覺者。

    此總兼攝多劫等量。

    一劫已前。

    少時分濟。

    亦乃至攝。

    言譬如昏醉人者。

    譬無漏界寂滅之人。

    入滅之間。

    微細梨耶。

    生滅遷流。

    無有六識。

    如酒醉故。

    言酒消然後覺者。

    無餘滅中。

    劫數滿足。

    方生心故。

    如醒悟人。

    言彼覺法界亦然者。

    此合法體。

    寂界劫滿。

    多生心識。

    爾時諸佛及菩薩等。

    于彼人所。

    說一乘法。

    教化勸誘。

    舍小乘心。

    令發無上大菩提心。

    其後即作漸悟菩薩。

    趣向菩提。

    三賢十聖。

    次第進修。

    證得佛果。

    故雲得佛無上身也。

    言解雲此文但總相說者。

    上言乃至劫。

    此言總包。

    此中貫攝多劫等故。

     章若差别說者下。

    二别說。

    亦二。

    初略說。

    二初略說。

    二廣說。

    今初。

    言到阿耨菩提心位者。

    指十信初心。

    名菩提心位。

    一切二乘。

    回小入大。

    發菩提心。

    必住十信位中初心。

    此約心者。

    若豎取者。

    第一信心。

    若橫取者。

    十位。

    名取初心之位。

    修習十信。

    十位同時随應習學。

    謂信進念定慧等也。

     章如涅槃經雲下。

    二廣說。

    亦二。

    初引經文。

    二釋經意。

    今初。

    涅槃經中。

    說八六萬等。

    五果回心行相。

    文廣非一。

    五果經劫。

    有五處文。

    謂第十一。

    第二十一。

    二十。

    二十三也。

    今章所引。

    彼經第二十。

    十二所說文也。

    彼所說意。

    高貴德王菩薩。

    問佛。

    四重。

    五逆。

    謗法。

    闡提。

    此等雲何得有佛性(已上佛說彼輩皆有佛性之義)若有佛性者。

    何故堕地獄。

    又雲何言無常樂我淨。

    若斷善者。

    雲何是時佛性不斷。

    又雲何言是常樂我淨。

    若佛性不斷者。

    何故名一闡提。

    彼一闡提等。

    佛性不斷者。

    此即斷善闡提等輩。

    應非決定即是不定。

    若此等輩。

    皆不定者。

    四果支佛。

    所得之果。

    應亦不定。

    皆悉成佛。

    若彼五果。

    是決定者。

    應不成佛。

    若爾。

    斷善謗法等輩。

    亦是決定。

    應無佛性。

    應不成佛。

    佛一一答此等所問。

    其答總意。

    乃至謗法斷善闡提。

    皆是不定。

    以不定故。

    皆必成佛。

    四果支佛。

    亦皆不定。

    以不定故。

    皆悉得到菩提心處。

    經說四果支佛不定義雲。

    善男子。

    須陀洹果。

    亦複不定。

    不決定故。

    經八萬劫。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斯陀含果。

    亦複不定。

    不決定故。

    經六萬劫。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那含果。

    亦複不定。

    不決定故。

    經四萬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羅漢果。

    亦複不定。

    不決定故。

    經二萬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辟支佛道。

    或複不定。

    不決定故。

    經十千劫。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上)此即定性二乘。

    宗性決微。

    此世不能回心向大。

    決定入寂。

    既彼本來具足佛性故。

    雖得果趣寂灰斷。

    而是不定。

    無有斷滅。

    本覺佛性。

    熏練動發。

    劫限滿時。

    小執醒。

    心想還生。

    回心向大。

    回心之時。

    即至十信初心。

    故言得阿耨菩提心。

    是故即成定性二乘。

    入寂之間。

    随應經劫。

    劫滿生心。

    至信位初。

    五重誠證。

    二乘無有畢竟定性。

    皆是不定。

    故皆成佛。

    問彼涅槃經。

    餘三處文。

    雲何說之。

    請養神解。

    答涅槃第二十三雲。

    複次善男子。

    随有小王之所住處。

    名曰小城。

    轉輪聖王。

    所住之處。

    乃名大城。

    聲聞緣覺。

    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住處。

    名四涅槃。

    無上法主。

    聖王住處。

    乃得名為大般涅槃。

    以是故。

    名大般涅槃(已上)此中意說。

    世王大小。

    自城大小。

    二乘如來。

    目大小。

    涅槃經。

    于二乘。

    唯言涅槃。

    此即對佛大般涅槃。

    是故二乘所得。

    必定名小涅槃。

    言所住處者。

    二乘即指無餘之間。

    如來即指佛果無上菩提。

    涅槃此中。

    唯明二乘住處。

    不說還生回心之事。

    然亦既言八萬六萬四萬劫等。

    劫滿之後。

    必定應是回心向大。

    此義極成。

    理不得言。

    又彼經第二十一。

    高貴德王菩薩。

    向佛問到不到法門。

    總有四句。

    佛皆答之。

    言四句者。

    一未到不到。

    二不到到。

    三到不到。

    四到到。

    此四句法。

    皆有因緣。

    是故成立必關義途。

    一未到不到者。

    不到是大涅槃。

    未到是諸凡夫。

    此有煩惱惡業闡提五逆等故。

    是故未得到大涅槃故。

    第一句者。

    未到之不到。

    又未到涅槃之處故爾。

    第二句不到。

    是大般涅槃。

    到是永斷煩惱。

    不作四重五逆闡提。

    是故即到大般涅槃。

    此則不到之到。

    不到大般涅槃之處。

    而能到故。

    于此句中。

    具說小乘五果到處。

    即是發心。

    初信之處。

    斷煩惱故。

    即到此處故。

    經文雲。

    須陀洹者。

    八萬劫到。

    斯陀含者。

    六萬劫到。

    阿那含者。

    四萬劫到。

    阿羅漢者。

    二萬劫到。

    辟支佛者。

    十千劫到。

    以是義故。

    名不到到(已上)八萬劫等。

    明入寂時。

    所言到者。

    起劫限已。

    初發心故。

    指所到處。

    第三句。

    不到到者。

    到是二十五有。

    衆生輪回。

    此中三乘聖者。

    名為不到。

    而諸聖者。

    示同凡夫。

    在三有中故名為到。

    此即不到之到。

    非速妄事。

    第四句。

    到之到者。

    到是二十五有凡夫。

    妄想惑業。

    并前三果聖者。

    各以餘殘惑力。

    感人天生。

    故名為到。

    上是四句到不到義。

    涅槃經第十一雲。

    迦葉。

    有五種人。

    于是大乘大涅槃典。

    有有病行處非如來也。

    何等為五。

    一斷三結。

    得須陀洹果。

    不堕地獄畜生餓鬼。

    人天七返。

    永斷諸苦。

    入于涅槃。

    迦葉是名第一人。

    有病行處。

    是人未來過八萬劫。

    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

    第二人者。

    斷三結縛。

    貪恚癡。

    得斯陀含果。

    名一往來。

    永斷諸苦。

    入于涅槃。

    迦葉。

    是名第二有病行處。

    是人未過六萬劫。

    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第三者。

    斷五下結。

    得阿那含果。

    更不來此。

    永斷諸苦。

    入于涅槃。

    是名第三人有病處。

    是人未來過四萬劫。

    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

    第四人者。

    永斷貪欲瞋恚愚癡。

    得阿羅漢果。

    煩惱無餘。

    入于涅槃果。

    非麒麟獨一之行。

    是名第四人有病行處。

    是人未來過二萬劫。

    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

    第五人者。

    永斷貪欲瞋恚愚癡。

    得辟支佛道。

    煩惱無餘。

    入于涅槃。

    真是麒麟獨一之行。

    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

    是人未來過十千劫。

    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

    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

    非如來也(已上)涅槃經中。

    說有五行。

    其中病行。

    在現病品。

    言五行者。

    謂病行。

    嬰兒行。

    聖行。

    梵行。

    天行也。

    聖行之中。

    有三學行。

    戒定慧故。

    言病行者。

    有病之者。

    所有行故。

    十惡五逆。

    謗法。

    闡提。

    見修諸惑。

    二乘聖者。

    深執入寂。

    所知障等。

    皆名病行。

    此中言病。

    總有三種。

    一不問醫師藥等有無。

    決定必死。

    即如三種極重罪人。

    謂謗法五逆及以闡提也。

    以此惡業。

    名為病體者。

    有此病故。

    名為病人。

    記前為名。

    此重罪者。

    遇佛菩薩善友教化。

    若不值遇。

    不能教心修行成佛。

    二有醫人。

    得良藥不死。

    不得此事即死。

    此是聲聞緣覺小道。

    三不問醫藥有無。

    決定差瑜不死。

    即是直往聞經菩薩。

    二乘聖者。

    不斷無明。

    故名為病。

    菩薩因人。

    不斷煩惱。

    故亦名病。

    如來一向。

    無如是等。

    二障等事。

    故名無病。

    何況有彼□四大不調。

    □□□□頭病皆痛□痛等病乎。

    但示現應問。

    涅槃疏第七雲。

    如此之人。

    可得有病。

    佛不如此□得有病(已上)又雲。

    迦葉。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