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九

關燈
不起我見。

    雖未至得資糧加行。

    必住無我人空信解。

     章又以任運所起煩惱下。

    二修惑。

    已前雖無定相見惑。

    為顯見道無我真理。

    寄見道位。

    斷此顯理。

    今此中意。

    雖無定相任運煩惱。

    寄修道位。

    斷此證果。

    見惑障理。

    一具斷已。

    理性顯了。

    是故喻之以彼石焉。

    修惑迷事。

    斷一品已。

    餘殘森起。

    品類衆多。

    如絕藕絲。

    此即粗細品數多故。

    是故寄修漸漸斷滅。

    證後三果。

    待對見道一具迷理。

    是故修惑微細難斷。

     章如實義者下。

    二如實義。

    亦二。

    初顯示義理。

    言如實義者。

    □亦住正理。

    建立義者。

    今指終教所設宗義。

    立此義理者。

    名如實義者。

    此義意緻。

    非是别有見修二惑。

    唯是一個煩惱所知。

    而有粗細理事差别。

    是故先斷粗。

    後斷細惑。

    由此有立見修道名。

    非是惑體定相令然。

    二如末那煩惱通二位斷下。

    引證成義。

    末那煩惱。

    始教宗義。

    唯是俱生四惑而已。

    今此終教如實義者。

    唯以粗細。

    寄見修斷。

    入見之時。

    斷末那種。

    修道之位。

    斷餘殘習。

    無相論中。

    建立八識。

    梨耶為第一。

    末那為第二。

    言執識者。

    是自末那。

    此識專執我故。

    相應法者。

    無明我人貪慢四惑。

    心王緣第八相應慧數。

    正起我見。

    至羅漢位者。

    金剛心時。

    斷最後習。

    極細微習。

    解脫道盡。

    見道十六心時。

    與意識惑。

    合斷末那相應惑種。

    其餘殘習。

    修道斷盡。

    言無性攝論者。

    入見道時。

    轉染末那。

    得平等性智等。

    如前已明。

    不同始教三乘聖者。

    金剛心時。

    方斷末那諸惑種子。

     章謂十解等除邪師等者。

    十住除邪師所起煩惱。

    十行除邪教所起。

    十回向除邪思惟自審思察分别煩惱。

    此即漸次深細計度。

    是故伏除。

    如是次第。

     章又以邪師邪教所起寄資糧位伏等者。

    資糧位中。

    有四十心。

    四位通伏邪師邪教。

    漸次深勝。

    伏道進修。

    或十信。

    十解。

    伏邪師所起惑。

    十行。

    回向。

    伏邪教所起惑。

    随義思準。

    十回向後。

    别修四善根。

    為見道近加行。

    此時即伏邪思惟惑。

    此是頓伏。

    前資糧位。

    唯是漸次。

     章十五說于俱生内六七識惑等者。

    七地已前。

    第六生空及法空觀。

    常有出入。

    第六地中。

    多分無相。

    少分有相。

    第七地中。

    是純無相。

    而入無相。

    有加行心。

    七地已前。

    出生空時。

    六七二識。

    皆有漏心。

    故末那四惑及意識惑。

    即有現行。

    八地已上。

    俱生煩惱。

    永伏不起。

    第六生空。

    恒相續故。

    今無漏者。

    第六生空故。

    第七惑人執不起。

    不遮法執。

    第七法執。

    不違第六生空觀故。

    此寄有功無功為言。

    故有寄言。

    顯非實斷。

     章十六又以六識煩惱寄至四地等者。

    此意說雲。

    第六識俱生煩惱障。

    至第四地。

    伏滅除盡。

    此即初二三地。

    頓伏三界。

    漸伏九品。

    至第四地。

    伏俱生身見。

    此即九地各有九品。

    于第七地。

    伏末那煩惱。

    八地已上。

    唯有所知障。

    指事釋此。

    具引瑜伽第七十八。

    解深密經□□□。

    等。

    三随眠配此而明。

    然彼羸劣随眠。

    六七二地所伏所除。

    即第六識第九品惑。

    貪瞋等及我見。

    後四五念已後所起。

    微細煩惱。

    非是第七識中煩惱。

     章以十一無明者即十地及金剛心所斷。

    十一重所知障等。

    異生性障。

    邪行障等也。

     章以二十二無明寄以顯之者。

    即前十地及金剛心所斷。

    十一重障。

    各開二愚及其粗重。

    通成二十二愚。

    愚即無明。

    多是所知障故。

    然初異生性障中。

    有分别二障。

    煩惱障在中故。

    金剛所斷。

    具有六七識中。

    二障等。

    自餘純是所知障故。

    二十二愚者。

    初地二愚。

    一執着我法愚。

    二惡趣雜染愚。

    第二地二愚者。

    一微細誤犯愚。

    二種種業趣愚。

    第三地二愚者。

    一欲貪愚。

    二圓滿聞持陀羅尼愚。

    第四地二愚者。

    一等至愛愚。

    二法愛愚。

    第五地二愚者。

    一純作意皆生死愚。

    二純作意向涅槃愚。

    第六地二愚者。

    一現觀察行流轉愚。

    二相多現行愚。

    第七地二愚者。

    一細相現行愚。

    二純作意求無相愚。

    第八地二愚者。

    一于無相作功用愚。

    二于相自在愚。

    第九地二愚者。

    一于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辨陀羅尼自在愚。

    二辨才自在愚。

    第十地二愚者。

    一大神通愚。

    二悟入微細秘密愚。

    佛地二愚者。

    一于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者愚。

    二極微細礙愚。

    此十地二愚。

    各有一粗重。

    即十種粗重也。

     章為護十地故為令衆生于十地中等者。

    十地證位。

    甚深廣大。

    邊量難測分齊難說。

    是故如來托種種門。

    設十地地法。

    或寄三學。

    或托五乘。

    或施戒修等。

    或十波羅蜜。

    明其份量。

    定彼涯限。

    為令人不起證悟慢執故。

    令人易悟了知分位。

    若不爾者。

    于十地法。

    以淺為深。

    以深為淺。

    故立此門。

    定位淺深。

    上來十八門。

    寄顯斷惑竟。

     章若依圓教一切煩惱不可設其體性等者。

    圓教之法。

    一切法門。

    不分别相。

    不事小徑。

    唯是一聚一段一具。

    而是無盡周遍無際。

    且如煩惱。

    小衆教中。

    唯談煩惱障分。

    不明所知障相。

    始教大乘。

    于二障中。

    各開分别俱生二門。

    二門各分現行種子習氣三種。

    現行種子。

    合名正使。

    總名正使習氣二種。

    終教大乘。

    不分分别俱生二門。

    唯安正使習氣二門。

    或立現行種子習氣。

    頓教離言絕想法門。

    不可言論一異等故。

    今别教宗。

    不分二障差别不同。

    不開正使習氣等别。

    既不分異類。

    故不論體相。

    唯約功能。

    顯惑障相。

    以障法義為惑能故。

    所障法義。

    圓融無礙。

    故能障惑。

    亦一即多。

    是故斷時。

    一斷多斷。

    證亦一成多成。

    亦一多皆是染淨一具一聚。

    普賢行品一障一切障。

    小相品一斷一切斷。

    恐繁厭。

    自下文相易見恐繁。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九(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