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三

關燈
生身見。

    助伴惑故。

    與身見等。

    俱時相應。

    生起來故。

    入第六地。

    伏粗羸布随眠俱生身見邊見之後。

    隔一二三。

    令正所起貪等四惑。

    入第七地。

    伏細羸布随眠身見之後。

    隔五六念等。

    所起貪等。

    于此地中。

    伏盡煩惱。

    入八地時。

    俱生煩惱。

    永伏不起。

    七地已前。

    皆是頓伏。

    而非永伏。

    八地已上。

    永伏不起。

    入八地時。

    永伏煩惱。

    無有漏止。

    無我見心。

    是故生空無漏相續。

    盡未來際。

    第六意識。

    生空無漏常恒相續。

    無起有漏心。

    生空觀止。

    常現前故所言果者。

    即是生空滅盡三昧。

    生空為因。

    入滅盡定。

    為其果故。

    言如阿羅漢者。

    八地已上。

    俱生煩惱意識俱者。

    永伏不起。

    如阿羅漢已斷煩惱種子不起此以伏滅現行煩惱。

    永斷種子。

    斷種之者。

    永不起故。

    永伏現行不複生起。

    如阿羅漢永斷惑種。

    不複生故。

    問何故八地已上伏惑。

    令同斷種阿羅漢耶。

    答永不起惑。

    彼此是同故。

    伏斷别而令同。

    此中比例。

    猶是令同羅漢斷種不起煩惱。

    不為八地。

    永不起惑。

    問何故爾耶。

    答羅漢雖斷種。

    末除習氣。

    有習氣故。

    有起現行。

    而是餘習。

    不能潤生。

    八地已上。

    一切菩薩。

    永伏不起。

    亦除習氣。

    初地已上。

    無間道中。

    斷智障種。

    解脫道時。

    除其習氣。

    此時亦除煩惱習氣。

    無始已來。

    與智障習。

    俱障利益衆生事故。

    此時同念。

    斷二障習。

    此問意雲。

    受分段生。

    有發業惑。

    以何潤業。

    既不潤業。

    雲何得受分段生報。

    此即問難所指意也。

     章答若是凡夫下。

    二答。

    亦四。

    初明惑種受生。

    二引論成種潤。

    三成惑種無用。

    四簡無學回心。

    初中亦二。

    初簡去凡夫現潤。

    二成聖人種潤。

    今初。

    一切凡夫。

    六道受生。

    要以現行随應煩惱。

    沃潤所造善惡諸業。

    愛當生處。

    由愛取潤。

    受彼彼報。

    既是凡夫随意現行。

    一毫無有伏滅之義。

    故業種子。

    蒙現行潤。

    結生相續。

    潤業受報。

    其有色界方便潤生。

    在死有時。

    非正死時。

    是将死時。

    其正潤生中有。

    未止有支門中。

    愛取二支。

    種現俱取愛取各種生愛取現愛支之時。

    唯是俱生貪愛□潤取支之時。

    諸惑潤結。

    惚而言之。

    有六支種。

    行是業種。

    識等五支。

    即是五果。

    名百種子愛。

    愛取二支。

    潤此六種。

    其所潤六支種。

    轉名有支。

    六支種子。

    趣生受報。

    是名生支。

    從中有初為生支。

    出胎已後。

    五根支體。

    成就滿足。

    皆生支攝。

    衰老已後。

    老死支攝。

    雖有示支種子。

    今且取業種子。

    此業種子。

    正感果報。

    率引強□。

    是業種力。

    問聖者感生。

    有現潤否。

    答初二果聖。

    現行潤生。

    欲界諸惑。

    不能伏故。

    今且舉凡。

    是為簡去。

     章聖人不爾下。

    二成聖人種潤。

    聖人伏惑。

    無有現起。

    是故唯以惑種。

    潤業。

    伏現行故。

    無現起惑。

    留種子故。

    種力潤生。

    如彼第三果聖。

    上生色界。

    唯以種子。

    潤業受生。

    生色界者。

    先得所趣天處禅定。

    以此定靜慮功力故。

    當生彼天。

    既是聖人。

    斷欲界惑。

    欣所生天。

    修四量。

    當生處惑。

    分所制伏。

    故于當生天處煩惱。

    今不現行。

    唯以後天。

    惑種潤生。

    今此十地。

    諸菩薩人。

    故留俱生煩惱種子。

    故留惑種。

    有潤業種。

    即是愛支二種煩惱種子。

    此種引生。

    潤三界業。

    受界内生。

    非唯七地已前菩薩。

    亦八地上三地菩薩。

    皆以種子。

    數數受生。

    成辨利攝。

    問已伏惑種。

    □得受生。

    答望凡可爾。

    現惑強故。

    若聖人者。

    既無現惑。

    無用之者。

    如何受生。

    故雖已伏種用。

    受生無過。

    此二段文。

    直答上問。

    此答意雲。

    凡言潤生。

    有其二種。

    謂現行潤。

    種子潤也。

    凡夫受生。

    現惑潤業。

    聖人受生。

    種子潤業。

    今是十地。

    證理聖人。

    是故八地已上位中。

    受分段生。

    必定種子潤業受生。

    問一切聖者。

    不造新業。

    十地菩薩。

    所潤業者。

    是何時業。

    答既是十地。

    不造新業。

    故以前時多劫故業。

    此業即蒙所留惑種□潤。

    受生。

    雖聖人種潤。

    如凡夫現潤。

    非是強勝。

    而聖種潤。

    牽生強勝凡夫現強。

    種子是弱。

    聖人現弱。

    種潤是強。

    種子眠伏。

    雖羸微隐。

    而亦牽引力用不弱。

    如不定性頓發大心。

    雖趣大行。

    而有小種。

    牽令退大。

    菩薩本性住種姓者。

    本來精進。

    自性仁賢。

    有哀憐心。

    永不懈怠。

    二利自性。

    本來具足。

    此由種子牽引故爾。

    種子潤業受生亦爾。

     章故雜集論雲下。

    二引論成種潤。

    亦二。

    初引二論。

    二顯論意。

    今初。

    雜集論文。

    出第五卷。

    彼論既言一切聖人随眠結生。

    随眠即是種子異名。

    随逐第八識。

    眠伏住在故。

    受生處地。

    煩惱種子。

    牽引潤生。

    是種功能。

    梁論之說。

    在第十四。

    彼論文中。

    凡夫必是有現行惑。

    聖人不爾。

    無現行惑。

    二乘必斷煩惱種子故。

    于三界永無受生。

    菩薩不爾。

    故留種子。

    以種潤生。

    益物度生。

    是故初住已上。

    名聖人。

    菩薩應斷人執。

    證無我故。

    然故留惑不斷惑種。

    不證空理。

    助願受生。

    此是終教地前菩薩。

    所作行相。

    今始教中。

    七地已前。

    受生攝化。

    全同終教地前行相。

    八地已上。

    既有所留煩惱種子。

    由此種力。

    受分段生。

    數生數死。

    修習二利。

    勇猛熾盛。

    如是即至金剛加行。

    初舍分段。

    方受變易。

    以變易身。

    至金剛心。

    佛果初念。

    棄變易報。

    即成佛地。

     章解雲聖非現潤下。

    二顯論意。

    此中意說。

    一切聖人。

    惑不現行。

    而八地上。

    既留惑種。

    而是必定無惑現行。

    應定以種受分段身。

    既留惑種。

    如何徒然無受分段。

    此奪前問言八地上。

    永伏不起。

    以何潤生。

    受分段身。

     章若言八地以上下。

    三責惑種無用。

    此因前段。

    有此征責。

    文中亦二。

    初責不斷種。

    二以彼成此。

    今初。

    謂執前寄顯門義者。

    立此義。

    為遮彼執。

    有此微責。

    解深密經。

    瑜伽論等。

    說三随眠。

    害伴羸劣二随眠者。

    在七地前。

    即分段身緣助煩惱。

    第三微細随眠。

    是所知障。

    八地已上。

    以此為緣。

    受變易身。

    由惑種有無故。

    有分段受不受。

    若八地上。

    受變易者。

    此時即應盡煩惱種。

    何受變易。

    猶留惑種。

    若留惑種何受變易。

    □唯是應受分段。

    此中所成立。

    即此意緻也。

    法相宗義。

    不立十地分段之義。

    悲增菩薩。

    利生為先。

    久受分段。

    若入八地。

    必受變易。

    而留種子者。

    非為受生。

    故小島先德雲。

    問爾留煩惱者。

    為受生緣欤。

    答不爾。

    煩惱障種子。

    不障十地故。

    不起對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