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若依終教說有二義下。
文中有二。
初标分。
二一定三僧祇下。
随釋。
亦二。
即定不定二門别故。
初定三僧祇中。
亦三。
初定劫所以。
二實修實證。
三無百劫相。
今初。
言定三僧祇者。
菩薩修行。
所迳劫數。
決定經曆三阿僧祇。
即同始教菩薩所曆。
起信論雲。
以一切菩薩。
皆經三阿僧祇劫(已上)是故決定。
經此劫數。
問此教一劫者。
是幾所分齊。
答章唯舉定不定劫數。
不明其中一劫份量難知。
然折薪四雲。
今此不辨阿僧祇之數量者。
應同始教之數。
但有二所以故。
異前教。
一約化儀。
二約實報故也。
若據璎珞經中。
亦有其數。
如彼經雲。
一切菩薩。
行道劫數久近者。
譬如一裡乃至十裡石。
方廣亦然。
以天衣重三铢。
人中日月歲數。
三年一拂。
此石乃盡。
名一小劫。
若一裡乃至四十裡。
亦名小劫。
又八十裡石。
方廣亦然。
以梵天衣重三铢。
梵天中百寶光明珠。
為日月歲數。
三年一拂。
此石乃盡。
名為中劫。
又八百裡石。
方廣亦然。
以淨居天衣重三铢。
即淨居天子。
寶光明鏡。
為日月歲數。
三年一拂。
此石乃盡。
故名一大阿僧祇劫。
今此教中。
應亦取此以數三僧祇。
章中既不别明。
具依前義(已上)此等意說。
終教大乘。
言教分齊。
應用本業八百裡石拂盡。
以為一僧祇劫。
雖然且應據八十中劫。
為一劫義。
要問上雲。
若據一三千界。
定三僧祇成佛。
此依華嚴一百二十數說僧祇義。
若通餘世界。
亦不定三僧祇。
如勝天王經(已上)一三千界。
定三僧祇。
此段所明。
全同始教。
餘雜世界。
不定僧祇。
即是後段。
全異始教。
一劫之量。
始終二教。
是同俱是水火劫故。
折薪初義。
符要問意。
後義約宗。
存階降故。
言約一方化儀說者。
薪雲。
此娑婆界一切菩薩。
皆經三無數。
約他方。
則不定故雲一方(已上)玄記第三。
釋瑜伽三祇雲。
彼約三乘。
據一方化儀。
唯就此須彌樓山世界說(已上)瑜伽三祇。
本始教意。
亦通終教定三僧祇。
故作此判。
大疏二下雲。
然瑜伽起信等。
約三乘教一方化宜。
一類世界。
定說三祇(已上)此正是始教意。
起信定三僧祇。
本是終教之義。
今此與始教同故。
與瑜伽合辨。
章又此教中修實行故下。
二實修實證。
亦二。
初立義。
二引證。
今初。
此終教宗。
定三僧祇。
所修萬行。
皆是實行。
引自證故。
由實行故。
萬行成滿。
感自體果。
是名真實自證大果。
即自受用智法身體。
所證是理。
即法性身。
能證是智。
即自受用身。
出纏真如。
無有非智所證。
無分别智。
無有不證真理。
本覺之智。
與本覺理。
一合而生始覺妙智。
始覺智滿時。
與本覺智合。
本理亦與出纏理合。
始本不二之智。
證悟本出不二之理。
始本無二。
無始本名不知。
以何為名。
強号始本冥合。
是名終教三祇修行所得所成。
真實妙果。
随順衆生勝劣機根。
方有他受變化之相。
若約體相用三大者。
法身是體。
自用是相。
他用變化并是用大。
若約冥會。
法身自用。
合名法身。
此即理智冥合。
名為法身。
若約此門。
法身總是體相。
二大。
報化二身。
俱是用大。
此用大報唯他受用。
其自受用。
屬法身故。
智法身者。
是其相大。
今實行者。
受用身之因。
三大阿僧祇劫。
所修萬行是也。
成實報身者。
是自受用身。
三大僧祇。
萬行之果。
此果真實。
酬因業故。
不同始教三祇修行。
所感妙果。
唯是化身。
愚法小教。
所成佛果。
名雖号報。
體唯化身。
故此實報。
不同小教。
今是鄰次。
簡異始教。
故曰不約化說。
章故法花經雲下。
二引證。
亦二。
初直爾正證。
二會通相違。
今初。
即出法花第六壽量品焉。
因第五中。
湧出菩薩。
彌勒菩薩。
作父少子老疑。
為答此疑。
至壽量品。
說佛自久遠成道之事。
顯示成道之後。
久經劫數。
經曰。
汝等谛聽。
如來秘密。
神通之力。
一切世間。
天人及阿修羅。
皆謂今釋迦牟尼出釋氏宮。
去伽耶城不遠。
坐于道場。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然善男子。
我實成佛已來。
無量無邊。
百千萬億。
那由陀劫。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
假使有人。
抹為微塵。
過于東方五百千萬億。
那由他阿僧祇國。
乃下一塵。
如是東行。
盡是微盡。
諸善男子。
于意雲何。
是諸世界。
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彌勒菩薩等。
俱白佛言。
世尊是諸世界。
無量無邊。
非算數所知。
亦非心力所及。
一切聲聞。
辟支佛。
以無漏智。
不能思惟知其限數。
我等住阿惟越緻地。
于是事中。
亦所不達。
世尊如是諸世界。
無量無邊。
爾時佛告大菩薩衆。
諸善男子。
今當分明。
宜語汝等。
是諸世界。
若着微塵及不著者。
盡以為塵一塵一劫。
我成佛已來。
複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自從是來。
我常在此娑婆世界。
說法教化。
亦于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
導利衆生(已上)又雲。
如是我成佛已來。
甚大久遠。
壽命無量。
阿僧祇劫。
常住不滅。
諸善男子。
我本行菩薩道。
所成壽命。
今猶未盡。
複倍上數(已上)釋迦如來。
實修實證。
初成道已來。
至未來世。
無際劫數。
壽命長遠。
其相如是。
此中總有三重長壽。
第一初成道來。
塵點已前。
壽命份量。
第二塵點。
譬喻已後。
至于今此壽命劫數。
第三從今已後。
未來所經。
長遠壽命。
問未來壽命。
複倍上數者。
以幾許劫數。
名複倍上數乎。
答此複倍者。
未來壽命。
倍上二重。
經長遠劫。
故雲複倍上數。
折薪雲。
既爾許劫前。
已成佛道。
則知。
今約釋迦論成。
非實報也(已上)鹿苑已後。
法花已前。
諸教之中。
皆以此世樹下成道。
謂實證果。
由未曾說久遠成故。
此久遠成。
即是實修實證佛故。
伽耶成道。
唯是果後化用佛故。
是故直顯久遠實果。
即顯釋迦近成非實。
章又雲我說于燃燈佛所等下。
二會通相違。
已前所引經文次下。
即有此文。
此文來者。
通妨難故。
上顯五百塵點已前久成。
是實證佛。
時衆聞之。
恐起疑雲。
佛從昔來。
處處頻說。
我昔最初。
值釋迦佛。
發心修行。
經三大劫。
第二阿僧祇劫滿時。
值燃燈佛。
彼佛記言。
汝經一大阿僧祇劫。
然後應得成等正覺。
号釋迦牟尼佛。
由此記故。
今已成佛。
此所成果。
應是實證。
然言久成是實證果。
若爾。
何言受燃燈記。
今于樹下。
成正覺耶。
故今
文中有二。
初标分。
二一定三僧祇下。
随釋。
亦二。
即定不定二門别故。
初定三僧祇中。
亦三。
初定劫所以。
二實修實證。
三無百劫相。
今初。
言定三僧祇者。
菩薩修行。
所迳劫數。
決定經曆三阿僧祇。
即同始教菩薩所曆。
起信論雲。
以一切菩薩。
皆經三阿僧祇劫(已上)是故決定。
經此劫數。
問此教一劫者。
是幾所分齊。
答章唯舉定不定劫數。
不明其中一劫份量難知。
然折薪四雲。
今此不辨阿僧祇之數量者。
應同始教之數。
但有二所以故。
異前教。
一約化儀。
二約實報故也。
若據璎珞經中。
亦有其數。
如彼經雲。
一切菩薩。
行道劫數久近者。
譬如一裡乃至十裡石。
方廣亦然。
以天衣重三铢。
人中日月歲數。
三年一拂。
此石乃盡。
名一小劫。
若一裡乃至四十裡。
亦名小劫。
又八十裡石。
方廣亦然。
以梵天衣重三铢。
梵天中百寶光明珠。
為日月歲數。
三年一拂。
此石乃盡。
名為中劫。
又八百裡石。
方廣亦然。
以淨居天衣重三铢。
即淨居天子。
寶光明鏡。
為日月歲數。
三年一拂。
此石乃盡。
故名一大阿僧祇劫。
今此教中。
應亦取此以數三僧祇。
章中既不别明。
具依前義(已上)此等意說。
終教大乘。
言教分齊。
應用本業八百裡石拂盡。
以為一僧祇劫。
雖然且應據八十中劫。
為一劫義。
要問上雲。
若據一三千界。
定三僧祇成佛。
此依華嚴一百二十數說僧祇義。
若通餘世界。
亦不定三僧祇。
如勝天王經(已上)一三千界。
定三僧祇。
此段所明。
全同始教。
餘雜世界。
不定僧祇。
即是後段。
全異始教。
一劫之量。
始終二教。
是同俱是水火劫故。
折薪初義。
符要問意。
後義約宗。
存階降故。
言約一方化儀說者。
薪雲。
此娑婆界一切菩薩。
皆經三無數。
約他方。
則不定故雲一方(已上)玄記第三。
釋瑜伽三祇雲。
彼約三乘。
據一方化儀。
唯就此須彌樓山世界說(已上)瑜伽三祇。
本始教意。
亦通終教定三僧祇。
故作此判。
大疏二下雲。
然瑜伽起信等。
約三乘教一方化宜。
一類世界。
定說三祇(已上)此正是始教意。
起信定三僧祇。
本是終教之義。
今此與始教同故。
與瑜伽合辨。
章又此教中修實行故下。
二實修實證。
亦二。
初立義。
二引證。
今初。
此終教宗。
定三僧祇。
所修萬行。
皆是實行。
引自證故。
由實行故。
萬行成滿。
感自體果。
是名真實自證大果。
即自受用智法身體。
所證是理。
即法性身。
能證是智。
即自受用身。
出纏真如。
無有非智所證。
無分别智。
無有不證真理。
本覺之智。
與本覺理。
一合而生始覺妙智。
始覺智滿時。
與本覺智合。
本理亦與出纏理合。
始本不二之智。
證悟本出不二之理。
始本無二。
無始本名不知。
以何為名。
強号始本冥合。
是名終教三祇修行所得所成。
真實妙果。
随順衆生勝劣機根。
方有他受變化之相。
若約體相用三大者。
法身是體。
自用是相。
他用變化并是用大。
若約冥會。
法身自用。
合名法身。
此即理智冥合。
名為法身。
若約此門。
法身總是體相。
二大。
報化二身。
俱是用大。
此用大報唯他受用。
其自受用。
屬法身故。
智法身者。
是其相大。
今實行者。
受用身之因。
三大阿僧祇劫。
所修萬行是也。
成實報身者。
是自受用身。
三大僧祇。
萬行之果。
此果真實。
酬因業故。
不同始教三祇修行。
所感妙果。
唯是化身。
愚法小教。
所成佛果。
名雖号報。
體唯化身。
故此實報。
不同小教。
今是鄰次。
簡異始教。
故曰不約化說。
章故法花經雲下。
二引證。
亦二。
初直爾正證。
二會通相違。
今初。
即出法花第六壽量品焉。
因第五中。
湧出菩薩。
彌勒菩薩。
作父少子老疑。
為答此疑。
至壽量品。
說佛自久遠成道之事。
顯示成道之後。
久經劫數。
經曰。
汝等谛聽。
如來秘密。
神通之力。
一切世間。
天人及阿修羅。
皆謂今釋迦牟尼出釋氏宮。
去伽耶城不遠。
坐于道場。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然善男子。
我實成佛已來。
無量無邊。
百千萬億。
那由陀劫。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
假使有人。
抹為微塵。
過于東方五百千萬億。
那由他阿僧祇國。
乃下一塵。
如是東行。
盡是微盡。
諸善男子。
于意雲何。
是諸世界。
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彌勒菩薩等。
俱白佛言。
世尊是諸世界。
無量無邊。
非算數所知。
亦非心力所及。
一切聲聞。
辟支佛。
以無漏智。
不能思惟知其限數。
我等住阿惟越緻地。
于是事中。
亦所不達。
世尊如是諸世界。
無量無邊。
爾時佛告大菩薩衆。
諸善男子。
今當分明。
宜語汝等。
是諸世界。
若着微塵及不著者。
盡以為塵一塵一劫。
我成佛已來。
複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自從是來。
我常在此娑婆世界。
說法教化。
亦于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
導利衆生(已上)又雲。
如是我成佛已來。
甚大久遠。
壽命無量。
阿僧祇劫。
常住不滅。
諸善男子。
我本行菩薩道。
所成壽命。
今猶未盡。
複倍上數(已上)釋迦如來。
實修實證。
初成道已來。
至未來世。
無際劫數。
壽命長遠。
其相如是。
此中總有三重長壽。
第一初成道來。
塵點已前。
壽命份量。
第二塵點。
譬喻已後。
至于今此壽命劫數。
第三從今已後。
未來所經。
長遠壽命。
問未來壽命。
複倍上數者。
以幾許劫數。
名複倍上數乎。
答此複倍者。
未來壽命。
倍上二重。
經長遠劫。
故雲複倍上數。
折薪雲。
既爾許劫前。
已成佛道。
則知。
今約釋迦論成。
非實報也(已上)鹿苑已後。
法花已前。
諸教之中。
皆以此世樹下成道。
謂實證果。
由未曾說久遠成故。
此久遠成。
即是實修實證佛故。
伽耶成道。
唯是果後化用佛故。
是故直顯久遠實果。
即顯釋迦近成非實。
章又雲我說于燃燈佛所等下。
二會通相違。
已前所引經文次下。
即有此文。
此文來者。
通妨難故。
上顯五百塵點已前久成。
是實證佛。
時衆聞之。
恐起疑雲。
佛從昔來。
處處頻說。
我昔最初。
值釋迦佛。
發心修行。
經三大劫。
第二阿僧祇劫滿時。
值燃燈佛。
彼佛記言。
汝經一大阿僧祇劫。
然後應得成等正覺。
号釋迦牟尼佛。
由此記故。
今已成佛。
此所成果。
應是實證。
然言久成是實證果。
若爾。
何言受燃燈記。
今于樹下。
成正覺耶。
故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