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七

關燈
起法門。

    具圓融德。

    雲何六相成立十玄。

    十玄之中。

    初門總相。

    餘九别相。

    總别圓融。

    九種玄門。

    同成圓融。

    九玄而異。

    同異無礙。

    九玄皆悉成圓融法。

    九玄差别。

    各住自位。

    此即成壞一對無礙。

    總同成三。

    圓融三門。

    别異壞三。

    行布三門。

    行布圓融。

    互相即八。

    由六相故。

    成十玄門。

    十玄一一。

    各各圓融。

    随一圓即。

    成法界事。

    十玄一時。

    俱時成立。

    此義現前。

    即有如是一斷一切斷等無盡義門。

    所迷之法。

    自在圓融。

    故能迷惑。

    障圓融法。

    迷一即一切故。

    一迷一切迷義成。

    斷一迷時。

    斷一切迷。

    是故即有一斷一切斷義。

    言九世十世滅者。

    現在一念。

    斷惑障時。

    通斷過去無際劫惑。

    亦斷未來無終劫中。

    所有惑障。

    未來未至。

    而有緣合應起事義。

    其應起惑。

    一時斷滅。

    總之一念。

    即成十世。

    一念翻迷。

    一念斷惑。

    即得九世十世之滅。

    九世約别。

    十世包羅。

    總别諸時。

    唯是一念。

    滅惑成辨。

    由此無礙。

    言行德者。

    身中所有功德法門。

     章行德即一成一切成等者。

    煩惱已滅盡。

    故行德亦成。

    能證智慧。

    為首為源。

    自餘萬行功德法門。

    施戒忍等五波羅蜜。

    圓融無礙衆門行德。

    大用善巧周遍業德。

    無量三昧定乃。

    自在甚深廣大陀羅尼門。

    無盡智門方便業用。

    變通神力大自在門。

    橫通周通徹窮極盡。

    重重莊嚴。

    顯現神通速疾轉變。

    如是等事。

    總名行德。

    一德即一功德故。

    一成一切成。

    由六相無礙遍通自在故。

    言理性即一顯一切顯者。

    行德已成。

    能證智德。

    顯現在前。

    故所證理。

    一顯一切顯。

    一時圓滿。

    速疾窮盡。

    言普别具足者圓融名普。

    行布為别。

    行布行者。

    次第階級。

    淺深曆焉。

    不濫涉故。

    言圓融德者。

    一遍一切。

    一切入一。

    初心極終。

    終心同初。

    通攝無滞。

    極镕融故。

    言始終皆齊者。

    不得終者。

    不得初門。

    無獲終故。

    即得初門。

    得中後故。

    即得初位。

    獲初後故。

    亦得中位。

    得橫門故。

    亦成豎門。

    成豎門故。

    亦得橫門。

    故雲始終皆齊。

    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者。

    既始終皆齊。

    故初發心一位成覺。

    即得究竟圓滿極位。

    信位滿心。

    即獲究竟妙覺極果。

    以不得終。

    不獲初故。

     章良由如此法界緣起等者。

    此明上來頓成究竟。

    圓融自在。

    始終皆齊。

    所以所由。

    五十二位。

    一緣起法。

    信位行德。

    與妙覺位。

    成一緣起。

    以成妙覺。

    為一信位。

    妙覺極位。

    與信位法。

    成一緣起。

    以得信位。

    為妙覺果。

    信位佛果。

    同時圓滿。

    由得中故。

    即獲初後。

    獲初後故。

    亦得中位。

    五十二位。

    一時現前。

    一念成就佛果圓滿。

    因果同時。

    即通十玄。

    一玄門中。

    因果同時。

    故成十種同時圓滿。

    總合圓通成一味法萬德衆門。

    滿足圓通。

    成辨一味佛果證故。

    言具足逆順者。

    逆緣起法。

    即如婆須密女。

    無厭足王等。

    順緣起門。

    即如觀音正趣。

    海雲等。

    逆即順緣。

    順即逆緣。

    不相違背。

    顯佛德故。

    言因即普賢解行及以證入者。

    此明因人因分中法。

    解行是三生中解行生。

    證入是解行生所得法門。

    如善财童子。

    于五十五。

    一百一十。

    三千世界。

    微塵數知識所。

    所得三昧解脫法門。

    皆是解行身中證入。

    非是第三生時證入。

    第三生果。

    是極圓滿。

    究竟自在。

    内證實體。

    遠離機根。

    自入果海或可。

    因人所了。

    第三生證。

    未入果分。

    故因分攝。

    言果即十佛境界所顯無窮者。

    此是第三生所證入。

    究竟自在。

    十佛實體。

    自内極果高出因分。

    深入極處。

    若言所被根機分位。

    唯是金剛心位。

    是為分齊之處。

    佛果初念。

    解脫道時。

    已出機分。

    初入極果。

    此時唯佛與佛證知。

    任運自在。

    極圓滿故。

    就實十地者。

    即此位而已。

    因人分域。

    言思不及。

    唯強配當不可說義。

    知有究竟自在果海。

    而已。

     章第三問答解釋者然緣起法等者。

    六相法義。

    于一切處。

    遍通具足。

    顯無礙義。

    今此門中。

    且就一舍。

    問答解釋明六相義。

    問以此一舍。

    明六相義。

    為是喻說。

    是法義耶。

    答未必是喻。

    唯明法義。

    緣成舍宅。

    實有六相。

    由具六相。

    成緣起故。

    其舍法體。

    是實義故。

    若約譬喻亦是通喻。

    前十錢義。

    唯是約譬。

    此中舍宅。

    不言是喻。

    直明六相。

    正約法體。

    六相既通一切諸門。

    普别二門。

    無不具足。

    且如佛體。

    明六相者。

    問何物是佛。

    答萬德覺者。

    是名為佛。

    問何物萬德。

    答萬德法中。

    且舉一德。

    三昧是佛。

    三昧成佛。

    事滿足故。

    此一三昧。

    攝衆德故。

    一德成佛。

    無不足故。

    衆德相望。

    通融皆爾。

    是名總相。

    總相一佛。

    開為萬德。

    力無所畏。

    解脫三昧。

    智慧總持。

    一百四十不共佛法。

    如是功德。

    無邊量故。

    是名别相。

    總外無别。

    開總為别。

    别外無總。

    合别為總萬德皆同。

    作佛功德。

    無不是佛。

    名為同相。

    所成衆德。

    諸緣相望。

    互不相同。

    是名異相。

    萬德各成佛果自體。

    無有相違。

    是名成相。

    所開衆德。

    各守自分。

    互住其位。

    互不相由。

    故名壞相。

    此即同異無礙。

    成壞自在。

    總同成相。

    圓融位成。

    别異壞相。

    行布位滿。

    行布即圓融。

    圓融即行布。

    二門融即究竟佛果。

    如是六相具足名佛。

    舍宅六相。

    問答顯義。

    相貌易見。

    不舉訓釋。

     章乃為頌曰一即具多名總相等者。

    此頌至相大師結之。

    章主移之。

    全安今章。

    至相尊者。

    作十玄章。

    前段全取。

    為一段章。

    今六相頌。

    亦取安之。

    文相顯了。

    義理可見。

    六相義竟。

     延慶四年(辛亥)春二月二十六日于東大寺戒壇院述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七十二 通受法臘五十二夏。

    别受登壇五十 五回。

    延曆寺不共菩薩戒登壇五十七回而已 文化八年辛未十月七日。

    以嵯峨大覺寺所藏然師手筆之本校之 比丘典壽僧臘四夏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七(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