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九

關燈
他有染分淨分。

    取何依他。

    為所遍計。

    答。

    古德私記。

    染分依他。

    為所遍計。

    不取淨分。

    問。

    何故不取無漏依他。

    答。

    有情必緣有漏蘊等。

    為實我法。

    故以染分。

    為所遍計。

    無漏依他。

    非凡所緣。

    故不以彼為所遍計。

    若細言之。

    亦以無漏。

    為所遍計。

    依展轉故。

    言圓成實性甯非彼境者。

    問也。

    真非妄下。

    答也。

    何故圓成。

    不為所計。

    圓成非是執心境故。

    以凡夫心不直緣如為其境界。

    是故圓成。

    非所遍計。

    故本疏雲。

    依他是妄。

    可計少分為彼相分。

    此真不然。

    不相近故。

    遠亦不遮(已上)此少分者。

    唯染分故。

    不緣淨分故雲是妄。

    上二句。

    直明真如非所計。

    依展轉下。

    明亦所緣。

    應作問雲。

    若爾。

    圓成實性。

    一向非所緣耶。

    以論答雲。

    依展轉說。

    亦所遍計。

    意雲。

    雖以凡心。

    不能緣真。

    而依展轉說。

    亦是所緣。

    而非親所緣所遍計體。

    問。

    展轉說者。

    其意是何。

    答。

    古德陳之。

    有其二傳。

    一雲。

    依他是圓成之相。

    圓成是依他之性。

    此之二性。

    不相舍離。

    今執依他。

    即是遠成圓成實上。

    起執之義。

    二雲。

    有人聞說圓成之名。

    即遠于彼。

    起我法執。

    故總名曰依展轉說。

    就此二傳。

    訓點有異。

    依初傳。

    應訓依展轉而說。

    亦所遍計。

    依後傳。

    應訓依展轉之說。

    亦所遍計。

    言遍計所執雖是彼境等者。

    此明所執非緣。

    先應問曰。

    此所遍計。

    是所緣境。

    遍計所執。

    既是妄境。

    何故不以所執。

    為所遍計之體。

    即應以論文答。

    此文意雲。

    所執雖是遍計心境。

    而非所緣緣。

    故非所遍計。

    所遍計者。

    據有體法。

    成所緣緣。

    然計所執。

    雖執心境。

    而是無體。

    雖有境義。

    非所緣緣。

    境義是寬寬。

    通有法無法故。

    所緣緣狹狹。

    唯局有體法故。

    是故所執。

    非所遍計。

    唯依他起。

    是所遍計。

    上來略明所遍計竟。

    問。

    遍計所執性者是何。

    答。

    前一頌中。

    後之二句。

    此遍計所執。

    自性無所有。

    是其相也。

    鈔次文雲。

    其所執性。

    若安慧師。

    三界心。

    及心所。

    由無始來虛妄熏習。

    雖各體一。

    而似二生。

    謂見相分。

    即能所取。

    如是二分。

    情有理無。

    此相說為遍計所執。

    二所依體。

    實托緣生。

    此性非無。

    名依他起。

    若護法師。

    一切心及心所。

    由熏習力。

    所變二分從緣生故。

    亦依他起。

    遍計依斯妄執定實有無。

    一異。

    俱不俱等。

    此二方名遍計所執(已上)本論雲。

    遍計所執。

    其相雲何。

    與依他起。

    複有何别。

    有義。

    三界已下。

    全同論問。

    有二。

    一問所執體相。

    二問二性差别。

    答中舉二師義。

    初是安慧。

    後是護法。

    鈔引二師。

    出所執體。

    解釋論文。

    鈔文自顯。

    初安慧師中。

    三界心及心所由無始來等者。

    八識心心所法。

    雖各體一自證。

    由熏習力。

    識體生時。

    似相見分現。

    是所取能取。

    諸經論中說二取。

    是其自體分。

    是依他起相見二分。

    是計所執。

    雖似體有。

    理實是無。

    此二種相。

    中邊論等。

    為計所執。

    上出所執體。

    言二所依體實托緣生等者。

    簡擇所執依他差别。

    答第二問。

    此能所取。

    所依識等體事業用。

    實從緣生。

    此性是有。

    名依他起。

    從虛妄分别。

    種子緣。

    生故。

    此師所立。

    八識心心所。

    唯各自證分。

    是依他起。

    所取能取。

    見相二分。

    是計所執。

    如龜毛等。

    是無法故。

    鈔名依他起。

    次下論雲。

    虛妄分别緣所生故(已上)鈔略此二句文。

    此是明依他實有所以。

    論次文雲。

    雲何知然。

    諸聖教說。

    虛妄分别。

    是依他起。

    二取名為遍計所執(已上)此是引證辨二差别。

    言諸聖教等者。

    舊中邊雲。

    虛妄總類者。

    三界心心所。

    新翻論雲。

    三界心心所。

    是虛妄分别。

    顯揚十六雲。

    分别體性。

    謂三界心心所。

    瑜伽攝論等。

    皆有此言。

    謂三界心心所。

    故依他起。

    從因緣生。

    其二取名遍計所執。

    舊中邊頌雲。

    無二有此無。

    長行雲。

    無二者。

    謂無所取能取。

    有此無者。

    有此二取無。

    新翻無二有無故。

    攝論顯揚等。

    此文非一。

    上是引教具證虛妄分别。

    是依他起。

    能取所取是計所執。

    上是安慧等多師并說此義。

    後明護法等菩薩義。

    言一切心及心所由熏習力等者。

    見相二分。

    因緣生者。

    亦依他起。

    依他二分。

    妄執定實。

    為有。

    為無。

    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

    為一。

    為異。

    亦一亦異。

    非一非異。

    此二見相。

    名計所執。

    有無一異。

    各是兩單偏句。

    俱不俱者。

    通上有無與一異也。

    俱是兩亦句。

    不俱是雙非。

    等言等取自餘一切。

    曆事托物。

    皆有四句。

    此意說言。

    相見二分。

    是依他法。

    此二分上。

    由妄情見。

    執一異等。

    由此執故。

    當情所現。

    實我實法之相。

    名為遍計所執。

    非因緣生。

    體性都無。

    執實有故。

    起惑造業。

    輪回生死。

    源由茲焉。

    問。

    護法師意。

    何以得知相見二分。

    亦依他起。

    答。

    諸教之中。

    如是說故。

    論次文雲。

    諸聖教說唯量唯二種種。

    皆名依他起故。

    又相等四法。

    十一識等。

    論皆說為依他起攝故(已上)斯即引證。

    成所立義。

    言唯量等者。

    出攝論第四。

    言唯量者。

    是無境故。

    即唯識也。

    言唯二者。

    是見相分。

    言種種者。

    心用行相。

    有三四分。

    又見相二分。

    各有種種差别行相。

    樸楊大師。

    演秘第七。

    引無性攝論第四雲。

    于一識中。

    一分變異。

    似所取相。

    一分變異。

    似能取見。

    此之二分。

    各有種種差别行相。

    俱時而起。

    若有不許一識一時有種種相。

    應無一時覺種種境(已上)即此意也。

    言相等四法者。

    五法之中。

    除真如法。

    餘之四法。

    謂名相妄想聖智是也。

    五法出瑜伽七十二三。

    顯揚十二。

    十六。

    經即出楞伽也。

    言十一識者。

    出攝論第四。

    一身識。

    二身者識。

    三受者識。

    四彼所受識。

    五彼能受識。

    六世識。

    七數識。

    八處識。

    九言說識。

    十自他差别識。

    十一善惡趣生識是也。

    論言等。

    相識等。

    色處等也。

    如是三種四法。

    十一識等。

    總是相見二分之法。

    并依他起。

    非是所執。

    以此為證。

    成依他義。

    問。

    相見二分。

    為計所執。

    是有何過。

    護法不許。

    答。

    安慧所立有五過失。

    是故護法。

    破斥不許。

    論次文雲。

    不爾無漏後得智品二分。

    應名遍計所執。

    許應聖智不緣彼生。

    緣彼智品。

    應非道谛。

    不許應知。

    有漏亦爾(已上)是第一難。

    此難意雲。

    若諸相分。

    非依他者。

    佛等無漏後得智品。

    所變二分。

    應名所執。

    若許無漏見相二分。

    如二乘等。

    亦計所執。

    則應聖智。

    不緣自依他相分等生。

    若緣相生。

    便計所執。

    能緣依他。

    所有智品。

    應非道谛。

    有相分故。

    如有漏心。

    若不許者。

    聖智雖有二分。

    非計所執。

    應知。

    有漏心亦應爾。

    有二分故。

    如無漏心。

    論次文雲。

    又若二分。

    是遍計所執。

    應如兔角等非所緣緣。

    遍計所執。

    體非有故(已上)是第二難。

    意雲。

    若有漏二分。

    皆是計執者。

    應非所緣緣。

    彼言計所執。

    許二非有故。

    如兔角等。

    論次文雲。

    又應二分不熏成種。

    後識等生。

    應無二分(已上)是第三難。

    意雲。

    若相見分。

    計所執者。

    所執二分。

    應不熏種以無法故。

    如石女兒。

    即後識等。

    應無二分。

    然彼所計。

    所有二分種生之時。

    但自證現行。

    是依他起。

    種生二分。

    便計所執。

    故為此難。

    此文是逐他義。

    非謂極成。

    論次文雲。

    又諸習氣。

    是相分攝。

    豈非有法。

    能作因緣(已上)是第四難。

    意雲。

    有漏習氣(是種子也)是識相分。

    既非有。

    豈體非有之法。

    能作因緣。

    假法如無。

    非因緣故。

    汝執相分體非有故。

    彼執種子非真有體。

    自證分。

    緣仍非相分(雖自證緣種體。

    然非相分中攝)今說自宗。

    言相分攝。

    故為此難。

    論次文雲。

    若緣所生。

    内相見分。

    非依他起。

    二所依體。

    例亦應然。

    無異因故(已上)是第五難意雲。

    若緣所生。

    内相見分。

    是所執者。

    其所依體之自證分。

    應亦所執。

    皆俱因緣所生法故。

    心外二分。

    非因緣生。

    可非依。

    故雲内等。

    然安慧師計。

    能生種。

    有其二類。

    所生現行。

    及計所執。

    是故護法。

    以自證分。

    為例難之。

    相見二分。

    為計所執。

    有此五過。

    非是正理。

    論結正雲。

    由斯理趣。

    衆緣所生。

    心心所體。

    及相見分。

    有漏無漏。

    皆依他起(已上)此乃衆緣所生。

    心王心所體。

    用三分。

    異生二乘。

    有漏無漏。

    皆依他起。

    善順聖教。

    不違理故。

    上來解釋一頌遍計所執義竟。

     第二依他起性。

    鈔雲。

    二句依他起性者。

    衆緣所生。

    心心所體。

    及相見分。

    有漏無漏。

    皆依他起。

    依他衆緣。

    而得起故。

    頌言分别緣所生者。

    應知。

    且說染分依他。

    淨分依他。

    亦圓成故。

    或諸染淨。

    心心所法。

    皆名分别。

    能緣慮故。

    是則一切染淨依他。

    皆是此中依他起攝(已上)此明依他性。

    引本論全文。

    然衆緣所生至而得起故。

    七句論文。

    義通兩門。

    望上即為護法結正。

    随彼義故。

    前段具引。

    亦屬依他段。

    故鈔從此引。

    慈恩本疏。

    科三性段。

    有三分科。

    或二分科。

    言二分者。

    本論文段。

    初别解遍計性。

    次與依他合解。

    此之二門。

    合為一段。

    後獨解圓成。

    為第二分。

    若據此科。

    今文即是難陀論師之結文也。

    言三分者。

    三性别解。

    述記雲。

    若分三性。

    各别明。

    以下解依他(已上)此科判上衆緣所生已下文也。

    清涼依此科判故。

    從此文而引。

    縱三分科。

    亦為護法結正無妨。

    是故本疏。

    從依他衆緣。

    而得起故。

    為依他段。

    今随清涼所引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