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部。
聲論十三部。
凡五百二十卷六百五十七部。
以二十馬負而至(已上)所赍持來。
梵本如是。
共所翻譯。
七十五部。
所未翻者。
總有五百八十二部。
麟德元年正月之中。
請翻寶積經。
三藏辭雲。
報命已窮。
彼經大部。
縱雖企譯經。
不能訖。
遂辭不翻。
乃歲二月四日奄焉而卒。
乃春秋六十有五也。
當日本第三十九代。
天智天皇禦宇三年甲子矣。
厥後(從乙醜計)二十九年。
至大周則天皇後長壽二年癸巳。
南天竺菩提流志三藏。
方達都邑。
乃安置之佛授記寺。
本名達摩流支。
唐言法希。
天後改為菩提流志。
唐雲覺愛。
赍寶積經梵本而來。
即會義學諸德。
自大唐中宗皇帝神龍二年丙午。
至睿宗皇帝先天四年癸醜(改為開元元年)首尾八年。
翻譯大寶積經百二十卷。
四十九會。
于中二十六會三十九卷。
流志新譯。
餘二十三會八十一卷。
并是舊釋。
次第勘之。
編列成部。
加之多譯諸經有若幹部。
開元十五年十一月四日。
流志歸寂。
春秋一百五十六。
長壽二年。
春秋百二十二。
方着唐朝。
住于脂那。
經三十五年。
正玄奘三藏久住世者。
所赍諸典。
鹹皆應譯。
報命不久。
不果願焉。
所未翻譯。
諸經律論。
部帙難準。
已翻諸典。
事極不定。
如大般若。
六百為部。
婆沙二百。
瑜伽一百。
正理八十。
顯宗四十。
俱舍三十。
發智二十。
集異門足二十。
大菩薩藏經二十。
如是第減乃至一卷一部。
卷軸成部。
如是不定。
未翻諸教。
部量準知。
玄奘三藏。
歸寂之年。
賢首大師。
年二十二。
形在童子。
未出家矣。
而達花嚴自任。
建德。
至二十八。
出家受戒。
大敷花嚴。
弘通海日。
玄奘三藏。
亦名遍學三藏。
天竺小乘。
歎名屍羅提婆。
以雲戒天。
大乘歎名摩诃衍提婆。
此雲。
大乘天。
智辨辭鋒。
無有及者。
章即三法輪下三依法陳相。
亦二。
初舉名。
二釋相。
今初。
言即三法輪也者。
日域現流法相宗人。
唯名三時教。
所謂初時有教。
第二時空教。
第三時非空非有中道教是也。
三論宗人。
自空所立。
名三轉法輪。
謂根本法輪。
枝末法輪。
攝末歸本法輪也。
然法相宗所立。
亦是三法輪。
而常途名目。
稱有空中道三時教也。
章一名轉法輪下。
二釋相。
亦二。
初正明。
二詳核。
今初。
義苑雲。
一轉法輪者。
謂三輪四谛法輪。
說諸有為法。
皆從緣生。
以破外道自性因等。
又緣生無我。
翻外有我。
然猶未說法無我理。
即四阿含等是(已上)和本雲。
一名轉法輪。
宋本無名字。
言外道自性因等者。
數論外道。
二十五谛。
冥谛為因。
生餘諸谛。
舊曰冥谛。
鈔雲自性谛。
等者。
等取勝論外道六句義等。
自然無因等。
皆此中所攝。
邪因所生。
無因而有。
并是實有。
而自性谛本來實有。
佛法翻之。
是故建立六因四緣。
以為生法因緣。
而所生法。
亦是實有。
但所執人我。
本來空而已。
是故外道自然實有。
小乘因緣實有義可。
轉法輪者。
如來為物。
說四谛法。
轉凡成聖。
轉惑得智。
摧破之義。
是名輪義。
圓滿之義。
是名輪義。
毂輻洞輪。
具足名輪。
猶如聖王所有輪寶。
有示相轉。
是見道位。
有勸修轉。
是修道位。
有作證轉。
是無學道。
名之三轉。
各具四谛。
三四十二。
即名三轉十二行法輪。
而有為自轉。
如佛自經三轉十二。
有為化轉。
如佛為陳如等成三轉四谛等。
十二行相。
各具眼智明覺。
即為四十八行相也。
此是最初轉義炳焉。
是故小乘名轉法輪。
義苑又雲。
二名照法輪者。
以空照有故。
第二時中。
雖依遍計所執。
而說諸法自性皆空。
翻彼小乘。
然于依他圓成。
猶未說有。
即諸部般若等諸經(已上)折薪雲。
密意說者。
但說為空。
未說不空故也(已上)第二時教。
于三性上。
并說為空。
而其所執上之空者。
非是密意。
實是空故。
說彼依他圓成皆空。
是名密意。
此密意者。
對顯了故。
如實而說。
名顯了說。
即第三時。
所執是空。
依圓是有。
是名顯了。
今第二時所說非然。
以依圓法皆空無故。
義苑又雲。
第三時中。
就大乘正理。
具說三性三無性等。
方為盡理。
即解深密等經(已上)折薪雲。
持法輪。
顯了說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者。
此中有二義。
一持三性理。
二持真如不空理。
理字昌上。
文中及字。
揀有二也(已上)複古雲。
三持法輪者。
謂雙持前二也。
三性真如。
皆約理說不空。
謂圓成是有。
依彼自宗。
但許不變湛然常存之有。
非随緣有(已上)言雙持前二者。
初時實有。
第二皆空。
雙持此二。
雲何持二。
第二空中。
所執空分。
初時有中依他假有。
圓成真有。
持此空有。
同時成立。
第三時中。
三性雙說。
所執空故。
即是非有。
依圓有故。
即是非空。
說三性故。
即顯非空非有中道之理。
是故名曰雙持空有。
非謂亦持初時依他實有之分。
及所執有分。
第二時中。
依止圓空分。
初時約彼依他說有。
第二時約所執說皆空。
故我法二執。
當情現相。
皆是所執。
二乘我執之分皆空。
執諸法有。
即有法我。
當情現相。
是非所持。
是體無故。
問。
真如不空。
與三性中圓成實性。
有何差别。
而别舉之。
圓成實理。
是不空故。
答。
大途言之。
其體此同。
而總别異。
故别舉之。
三性是總。
如是别故。
又三性中真。
是不變如。
法相所立。
真如自體。
真如不空。
具過恒德。
随緣成事。
是終教義。
是故特言真如不空。
以終教之中。
必有随緣故。
以此教之中。
無唯不變故。
義苑又雲。
是則于彼三時。
初随有邊。
約依他說有故。
次随空邊。
約偏計空。
故俱非了義。
後時具說偏計空。
餘依圓是有。
契會中道。
方為了義。
此依深密所判。
一時定。
謂初時等故。
二法定。
謂有空等故。
三經定。
謂指阿含等故(已上)此總料簡三時偏中。
了義不了義之相也。
上來所引。
義苑解釋。
皆取清涼三時之文。
全為今章解釋之文。
少分亦取演義鈔詞。
此三時教。
本是天竺戒賢論師。
依深密·瑜伽論等所建立也。
即在解深密經第一。
瑜伽決擇分第七十六。
又出金光明經第一卷焉。
玄奘三藏。
随戒賢論師。
承傳此義。
即歸脂那。
大弘此宗。
是故三藏。
立此三時。
故義苑雲。
此師宗承西域戒賢論師。
立三種教。
以法相大乘。
而為了義(已上)慈恩大師。
專承此宗。
立此三時。
弘演傳通。
法相諸師。
所立皆爾。
然賢首大師。
谒日照三藏。
問天竺論師判教之事。
三藏答以戒賢智光兩宗三時。
随彼所說。
具記錄之。
廣在探玄記第一。
起信疏上卷。
十二門論疏等。
清涼大師。
随賢首記。
大疏載之。
今受所叙。
啻言玄奘。
師資芳芬。
彼此是同。
日照三藏。
大菩提寺。
及那爛陀寺之僧。
大餐戒賢智光真風。
通遠瑜伽·中觀之旨。
兩宗義理。
智淵深廣。
故向賢首。
備說所學。
其本緻者。
是三論宗。
乃智光論師之門人也。
日照三藏。
住魏國西寺。
務翻經島業。
賢首大師。
共在譯場。
翻譯之。
暇習學三論之宗旨。
于三藏法師。
是故賢首所傳三論宗者。
智光之門風。
日照之宗曜之賢首依此意緻。
作十二門論疏。
即通判釋三論宗旨。
花嚴學者。
賢首來裔衣。
可依此意。
護三論旨。
日照三藏。
在那爛陀寺。
聞玄奘三藏傳法弘。
思慕玄門。
遂來振旦。
乃玄奘入滅之後。
經十七年。
永隆元年。
方着唐朝。
厥後八年。
在魏國西寺東寺之間。
設花嚴阙文。
及翻諸經論。
垂拱三年。
丁亥卒于翻國東寺。
慈恩法苑第一雲。
述今文者。
如解深密經第一卷·瑜伽決擇第七十六雲。
世尊廣為勝義生菩薩。
依遍計所執體相無故。
說相無自性性。
依依他起上。
無遍計所執自然生故。
說生無自性性。
及即依此。
說無遍計所執。
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依圓成實上。
無遍計所執故。
又說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說三種無性。
皆依遍計所執性。
已勝義生菩薩。
深生領解。
廣說世間毗涅縛藥雜辨盡地熟蘇虛空諸譬喻已。
世尊贊歎善解所說。
勝義生菩薩。
鹿林中。
唯為發趣聲聞乘者。
以四谛相。
轉正法輪。
雖是甚奇。
甚為希有。
一切世間。
諸天人等。
先無有能如法轉者。
而于彼時。
所轉法輪。
有上有容。
是未了義。
是諸诤論。
安是處所。
世尊在昔。
第二時中。
唯為發趣修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以隐密相。
轉正法輪。
雖更甚奇。
甚為希有。
而于彼時。
所轉法輪。
亦是有上。
有所容受。
猶未了義。
是諸诤論。
安是處所。
世尊于今第三時中。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性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無自性性。
以顯了相。
轉正法輪。
第一甚奇。
最為希有。
于今世尊。
所轉法輪。
無上無容。
真了義。
非諸诤論安足據所。
爾時世尊。
告勝義生菩薩曰。
勝義生。
若善男子。
或善女人。
于諸不了義經。
聞已信解。
書寫護持。
供養流布。
受誦溫習。
如理思惟。
以其修相。
發起加行。
比此所說了義言教。
聞已信解。
乃至廣說。
以其修相。
發起加行。
所集功德。
百分不及乃至一。
邬波尼殺昙分。
亦不及一。
比所生福。
難可喻知。
吾今略說。
如爪上土。
比大地土。
或如午迹中水。
比四大海水。
百分不及一。
乃至邬波尼殺昙分。
亦不及一。
說此經·時。
六百千衆生。
發菩提心。
三百千聲聞。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一百五十千聲聞。
永盡諸漏。
心得解脫。
七十五千菩薩。
得無生法忍。
金光明經。
亦說三時。
謂轉照持。
涅槃經說。
初令皆服乳。
次教總斷乳。
後教有應服有不應服者。
與解深密所說義同。
瑜伽釋中。
此三時少異。
義即意無别。
由此誠證。
若以偏圓機宜漸次。
教但三時。
非一非五。
上來總是。
述今文也(已上)此彼章中。
具舉三時教之證文。
其三時教。
一一相者。
彼章次雲。
略示教者。
四阿笈摩等。
是初時教。
諸說空經。
是等二時教。
以隐密言。
總說諸法無自性故。
花嚴。
深密。
唯識教等。
第三時也。
以顯了言。
說三無性。
非空非有中道教緻。
由諸異生起自無始。
迷執有我。
不了我無。
沉沒愛河。
輪回癡海故。
佛初說四谛法輪。
令知我空。
唯有其法。
憍陳那等。
最初得道。
彼聞法有。
證我皆空。
便執諸法。
為真實有。
封着小果。
不求大位。
佛為方便。
後說法空。
破除有執故。
次時中。
說般若等。
言一切法。
本性皆空。
須菩提等。
回心趣大。
彼聞法空隐密言教。
便撥諸法性相都無。
何所造修。
何所斷舍。
佛為除此。
複說唯識三性等教。
勝義生等。
信解修學。
遍計所執無。
知法無我俱遣。
依他圓成有。
照真俗雙存。
無無所無。
所以言無。
有有所有。
所以言有。
言有而有亦可言無。
遍計所執。
真俗無故。
言無而無亦可言有。
當情我法。
二種現故。
令除所執。
我法成無。
離執寄诠真俗稱有。
妄诠我法。
非無。
非不無。
當情似有。
據體無故。
妄诠真俗。
非有非不有。
非稱妄情。
體非無故。
我法無故。
但是執皆遣。
真俗有故。
諸離執皆存。
由此應言。
迷情四句。
四句皆非。
悟情四句。
四句皆是。
說境我法空。
破初執有。
說心真俗有。
破次執空。
諸偏見者。
初聞說有。
便即快心。
于空起讀。
後聞說空。
亦複協意。
便谛于有。
今言非空非有中道教者。
第三時也。
約理及機漸入道者。
大由小起。
乃有三時諸教前後。
解深密
聲論十三部。
凡五百二十卷六百五十七部。
以二十馬負而至(已上)所赍持來。
梵本如是。
共所翻譯。
七十五部。
所未翻者。
總有五百八十二部。
麟德元年正月之中。
請翻寶積經。
三藏辭雲。
報命已窮。
彼經大部。
縱雖企譯經。
不能訖。
遂辭不翻。
乃歲二月四日奄焉而卒。
乃春秋六十有五也。
當日本第三十九代。
天智天皇禦宇三年甲子矣。
厥後(從乙醜計)二十九年。
至大周則天皇後長壽二年癸巳。
南天竺菩提流志三藏。
方達都邑。
乃安置之佛授記寺。
本名達摩流支。
唐言法希。
天後改為菩提流志。
唐雲覺愛。
赍寶積經梵本而來。
即會義學諸德。
自大唐中宗皇帝神龍二年丙午。
至睿宗皇帝先天四年癸醜(改為開元元年)首尾八年。
翻譯大寶積經百二十卷。
四十九會。
于中二十六會三十九卷。
流志新譯。
餘二十三會八十一卷。
并是舊釋。
次第勘之。
編列成部。
加之多譯諸經有若幹部。
開元十五年十一月四日。
流志歸寂。
春秋一百五十六。
長壽二年。
春秋百二十二。
方着唐朝。
住于脂那。
經三十五年。
正玄奘三藏久住世者。
所赍諸典。
鹹皆應譯。
報命不久。
不果願焉。
所未翻譯。
諸經律論。
部帙難準。
已翻諸典。
事極不定。
如大般若。
六百為部。
婆沙二百。
瑜伽一百。
正理八十。
顯宗四十。
俱舍三十。
發智二十。
集異門足二十。
大菩薩藏經二十。
如是第減乃至一卷一部。
卷軸成部。
如是不定。
未翻諸教。
部量準知。
玄奘三藏。
歸寂之年。
賢首大師。
年二十二。
形在童子。
未出家矣。
而達花嚴自任。
建德。
至二十八。
出家受戒。
大敷花嚴。
弘通海日。
玄奘三藏。
亦名遍學三藏。
天竺小乘。
歎名屍羅提婆。
以雲戒天。
大乘歎名摩诃衍提婆。
此雲。
大乘天。
智辨辭鋒。
無有及者。
章即三法輪下三依法陳相。
亦二。
初舉名。
二釋相。
今初。
言即三法輪也者。
日域現流法相宗人。
唯名三時教。
所謂初時有教。
第二時空教。
第三時非空非有中道教是也。
三論宗人。
自空所立。
名三轉法輪。
謂根本法輪。
枝末法輪。
攝末歸本法輪也。
然法相宗所立。
亦是三法輪。
而常途名目。
稱有空中道三時教也。
章一名轉法輪下。
二釋相。
亦二。
初正明。
二詳核。
今初。
義苑雲。
一轉法輪者。
謂三輪四谛法輪。
說諸有為法。
皆從緣生。
以破外道自性因等。
又緣生無我。
翻外有我。
然猶未說法無我理。
即四阿含等是(已上)和本雲。
一名轉法輪。
宋本無名字。
言外道自性因等者。
數論外道。
二十五谛。
冥谛為因。
生餘諸谛。
舊曰冥谛。
鈔雲自性谛。
等者。
等取勝論外道六句義等。
自然無因等。
皆此中所攝。
邪因所生。
無因而有。
并是實有。
而自性谛本來實有。
佛法翻之。
是故建立六因四緣。
以為生法因緣。
而所生法。
亦是實有。
但所執人我。
本來空而已。
是故外道自然實有。
小乘因緣實有義可。
轉法輪者。
如來為物。
說四谛法。
轉凡成聖。
轉惑得智。
摧破之義。
是名輪義。
圓滿之義。
是名輪義。
毂輻洞輪。
具足名輪。
猶如聖王所有輪寶。
有示相轉。
是見道位。
有勸修轉。
是修道位。
有作證轉。
是無學道。
名之三轉。
各具四谛。
三四十二。
即名三轉十二行法輪。
而有為自轉。
如佛自經三轉十二。
有為化轉。
如佛為陳如等成三轉四谛等。
十二行相。
各具眼智明覺。
即為四十八行相也。
此是最初轉義炳焉。
是故小乘名轉法輪。
義苑又雲。
二名照法輪者。
以空照有故。
第二時中。
雖依遍計所執。
而說諸法自性皆空。
翻彼小乘。
然于依他圓成。
猶未說有。
即諸部般若等諸經(已上)折薪雲。
密意說者。
但說為空。
未說不空故也(已上)第二時教。
于三性上。
并說為空。
而其所執上之空者。
非是密意。
實是空故。
說彼依他圓成皆空。
是名密意。
此密意者。
對顯了故。
如實而說。
名顯了說。
即第三時。
所執是空。
依圓是有。
是名顯了。
今第二時所說非然。
以依圓法皆空無故。
義苑又雲。
第三時中。
就大乘正理。
具說三性三無性等。
方為盡理。
即解深密等經(已上)折薪雲。
持法輪。
顯了說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者。
此中有二義。
一持三性理。
二持真如不空理。
理字昌上。
文中及字。
揀有二也(已上)複古雲。
三持法輪者。
謂雙持前二也。
三性真如。
皆約理說不空。
謂圓成是有。
依彼自宗。
但許不變湛然常存之有。
非随緣有(已上)言雙持前二者。
初時實有。
第二皆空。
雙持此二。
雲何持二。
第二空中。
所執空分。
初時有中依他假有。
圓成真有。
持此空有。
同時成立。
第三時中。
三性雙說。
所執空故。
即是非有。
依圓有故。
即是非空。
說三性故。
即顯非空非有中道之理。
是故名曰雙持空有。
非謂亦持初時依他實有之分。
及所執有分。
第二時中。
依止圓空分。
初時約彼依他說有。
第二時約所執說皆空。
故我法二執。
當情現相。
皆是所執。
二乘我執之分皆空。
執諸法有。
即有法我。
當情現相。
是非所持。
是體無故。
問。
真如不空。
與三性中圓成實性。
有何差别。
而别舉之。
圓成實理。
是不空故。
答。
大途言之。
其體此同。
而總别異。
故别舉之。
三性是總。
如是别故。
又三性中真。
是不變如。
法相所立。
真如自體。
真如不空。
具過恒德。
随緣成事。
是終教義。
是故特言真如不空。
以終教之中。
必有随緣故。
以此教之中。
無唯不變故。
義苑又雲。
是則于彼三時。
初随有邊。
約依他說有故。
次随空邊。
約偏計空。
故俱非了義。
後時具說偏計空。
餘依圓是有。
契會中道。
方為了義。
此依深密所判。
一時定。
謂初時等故。
二法定。
謂有空等故。
三經定。
謂指阿含等故(已上)此總料簡三時偏中。
了義不了義之相也。
上來所引。
義苑解釋。
皆取清涼三時之文。
全為今章解釋之文。
少分亦取演義鈔詞。
此三時教。
本是天竺戒賢論師。
依深密·瑜伽論等所建立也。
即在解深密經第一。
瑜伽決擇分第七十六。
又出金光明經第一卷焉。
玄奘三藏。
随戒賢論師。
承傳此義。
即歸脂那。
大弘此宗。
是故三藏。
立此三時。
故義苑雲。
此師宗承西域戒賢論師。
立三種教。
以法相大乘。
而為了義(已上)慈恩大師。
專承此宗。
立此三時。
弘演傳通。
法相諸師。
所立皆爾。
然賢首大師。
谒日照三藏。
問天竺論師判教之事。
三藏答以戒賢智光兩宗三時。
随彼所說。
具記錄之。
廣在探玄記第一。
起信疏上卷。
十二門論疏等。
清涼大師。
随賢首記。
大疏載之。
今受所叙。
啻言玄奘。
師資芳芬。
彼此是同。
日照三藏。
大菩提寺。
及那爛陀寺之僧。
大餐戒賢智光真風。
通遠瑜伽·中觀之旨。
兩宗義理。
智淵深廣。
故向賢首。
備說所學。
其本緻者。
是三論宗。
乃智光論師之門人也。
日照三藏。
住魏國西寺。
務翻經島業。
賢首大師。
共在譯場。
翻譯之。
暇習學三論之宗旨。
于三藏法師。
是故賢首所傳三論宗者。
智光之門風。
日照之宗曜之賢首依此意緻。
作十二門論疏。
即通判釋三論宗旨。
花嚴學者。
賢首來裔衣。
可依此意。
護三論旨。
日照三藏。
在那爛陀寺。
聞玄奘三藏傳法弘。
思慕玄門。
遂來振旦。
乃玄奘入滅之後。
經十七年。
永隆元年。
方着唐朝。
厥後八年。
在魏國西寺東寺之間。
設花嚴阙文。
及翻諸經論。
垂拱三年。
丁亥卒于翻國東寺。
慈恩法苑第一雲。
述今文者。
如解深密經第一卷·瑜伽決擇第七十六雲。
世尊廣為勝義生菩薩。
依遍計所執體相無故。
說相無自性性。
依依他起上。
無遍計所執自然生故。
說生無自性性。
及即依此。
說無遍計所執。
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依圓成實上。
無遍計所執故。
又說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說三種無性。
皆依遍計所執性。
已勝義生菩薩。
深生領解。
廣說世間毗涅縛藥雜辨盡地熟蘇虛空諸譬喻已。
世尊贊歎善解所說。
勝義生菩薩。
鹿林中。
唯為發趣聲聞乘者。
以四谛相。
轉正法輪。
雖是甚奇。
甚為希有。
一切世間。
諸天人等。
先無有能如法轉者。
而于彼時。
所轉法輪。
有上有容。
是未了義。
是諸诤論。
安是處所。
世尊在昔。
第二時中。
唯為發趣修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以隐密相。
轉正法輪。
雖更甚奇。
甚為希有。
而于彼時。
所轉法輪。
亦是有上。
有所容受。
猶未了義。
是諸诤論。
安是處所。
世尊于今第三時中。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性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無自性性。
以顯了相。
轉正法輪。
第一甚奇。
最為希有。
于今世尊。
所轉法輪。
無上無容。
真了義。
非諸诤論安足據所。
爾時世尊。
告勝義生菩薩曰。
勝義生。
若善男子。
或善女人。
于諸不了義經。
聞已信解。
書寫護持。
供養流布。
受誦溫習。
如理思惟。
以其修相。
發起加行。
比此所說了義言教。
聞已信解。
乃至廣說。
以其修相。
發起加行。
所集功德。
百分不及乃至一。
邬波尼殺昙分。
亦不及一。
比所生福。
難可喻知。
吾今略說。
如爪上土。
比大地土。
或如午迹中水。
比四大海水。
百分不及一。
乃至邬波尼殺昙分。
亦不及一。
說此經·時。
六百千衆生。
發菩提心。
三百千聲聞。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一百五十千聲聞。
永盡諸漏。
心得解脫。
七十五千菩薩。
得無生法忍。
金光明經。
亦說三時。
謂轉照持。
涅槃經說。
初令皆服乳。
次教總斷乳。
後教有應服有不應服者。
與解深密所說義同。
瑜伽釋中。
此三時少異。
義即意無别。
由此誠證。
若以偏圓機宜漸次。
教但三時。
非一非五。
上來總是。
述今文也(已上)此彼章中。
具舉三時教之證文。
其三時教。
一一相者。
彼章次雲。
略示教者。
四阿笈摩等。
是初時教。
諸說空經。
是等二時教。
以隐密言。
總說諸法無自性故。
花嚴。
深密。
唯識教等。
第三時也。
以顯了言。
說三無性。
非空非有中道教緻。
由諸異生起自無始。
迷執有我。
不了我無。
沉沒愛河。
輪回癡海故。
佛初說四谛法輪。
令知我空。
唯有其法。
憍陳那等。
最初得道。
彼聞法有。
證我皆空。
便執諸法。
為真實有。
封着小果。
不求大位。
佛為方便。
後說法空。
破除有執故。
次時中。
說般若等。
言一切法。
本性皆空。
須菩提等。
回心趣大。
彼聞法空隐密言教。
便撥諸法性相都無。
何所造修。
何所斷舍。
佛為除此。
複說唯識三性等教。
勝義生等。
信解修學。
遍計所執無。
知法無我俱遣。
依他圓成有。
照真俗雙存。
無無所無。
所以言無。
有有所有。
所以言有。
言有而有亦可言無。
遍計所執。
真俗無故。
言無而無亦可言有。
當情我法。
二種現故。
令除所執。
我法成無。
離執寄诠真俗稱有。
妄诠我法。
非無。
非不無。
當情似有。
據體無故。
妄诠真俗。
非有非不有。
非稱妄情。
體非無故。
我法無故。
但是執皆遣。
真俗有故。
諸離執皆存。
由此應言。
迷情四句。
四句皆非。
悟情四句。
四句皆是。
說境我法空。
破初執有。
說心真俗有。
破次執空。
諸偏見者。
初聞說有。
便即快心。
于空起讀。
後聞說空。
亦複協意。
便谛于有。
今言非空非有中道教者。
第三時也。
約理及機漸入道者。
大由小起。
乃有三時諸教前後。
解深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