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十

關燈
無異事故。

    又孔目。

    說十義方便說雲。

    由依究竟一乘教成。

    何以故。

    從一乘流故。

    又為一乘教所目故。

    又與彼究竟圓通一乘。

    為方便故。

    故說一乘。

    非即圓通自在義也(已上)此中先出二師有義。

    後出正義。

    初有義意。

    一乘為綱。

    三乘為網。

    而亦一乘為綱。

    所喻有濫。

    義是不定。

    第二有說。

    以所目。

    屬三乘。

    即為三乘所目。

    大乖宗旨。

    壽靈正義。

    彼者一乘。

    為一乘之所目。

    能目是一。

    所目是三。

    是故一切三乘等法。

    皆是一乘之所管法。

    一乘之外。

    無有别法。

     章一乘二句者下。

    二一章三句。

    所言一乘三句者。

    此以一乘望于三乘。

    即後二句。

    初句自教。

    無所應望。

    于自于他。

    總成三句。

    義苑雲。

    以别教中。

    教之與義。

    不分能所之殊。

    但十十法門。

    主伴無盡故。

    一字法門。

    海墨書而不盡。

    此唯自别教。

    或唯義非教者。

    良以别教。

    望同教亦成義。

    蓋不談海印炳現。

    故不盡知教體故。

    或俱非教義。

    隐實彰權。

    約三乘教。

    如文自釋(已上)複古雲。

    隐彼教義者。

    三機差别。

    小智不見聞大法。

    故說隐也(已上)集成記。

    舉舍利弗等。

    在逝多林。

    不見如來十種境界及菩薩十種不思議事已。

    次雲。

    疏曰。

    以顯一乘因果不共深玄。

    警諸後學。

    令習因種。

    又曰。

    身廁祇園。

    目對尊會。

    而不睹神變。

    其所何耶。

    意雲。

    彼境殊勝。

    宿因現緣并皆缺故。

    其猶日月麗天。

    盲者不見。

    電霆震地。

    聾者不聞。

    道契即鄰。

    不在身近。

    故菩薩自違而到。

    聲聞在令不知(已上)小乘鈍劣不知一乘無盡境界。

    故名曰隐。

     章總辨者下。

    二總辨。

    義苑雲。

    或教義俱教者。

    以彼三乘。

    引攝出界。

    無有實體。

    但為一乘方便之教故。

    義亦成教。

    或教俱義者。

    以其一乘之教稱實。

    所流究竟。

    攝益故。

    望三乘此亦成義。

    應合更雲。

    或俱非教義。

    約三乘望别教一乘說。

    今所阙者。

    竊恐脫故。

    若不爾去何以次文。

    牒雲或具三句。

    約同教說。

    應難雲。

    上既言别教。

    何以今具。

    卻成同教耶。

    答上是以三乘望别教。

    非是直顯别教耳。

    或可便将同教。

    當其一句。

    足上成在三。

    亦有理在(已上)宋本雲。

    式具此三句。

    約同教說(已上)次上唯有二句。

    難言三句。

    是故義苑。

    作此解釋。

    和本雲。

    或具此二句。

    約同教說(已上)故無此勞。

    而有二句者。

    義門同備。

    指事雲。

    或具此二句約同教者。

    同教一乘中。

    有二句。

    一教義俱教。

    謂臨門三車。

    望一乘。

    為開方便教故。

    二教義俱義。

    謂露地一乘。

    望三乘。

    為示真實相故。

    上諸句等。

    準此可知(已上)壽靈約就二句。

    解釋如是。

     章第二攝益者下。

    第二攝益分齊。

    于中為二。

    初牒分。

    二一或唯攝下。

    随解。

    亦三。

    初攝界内機。

    二攝界外機。

    三遍攝二機。

    今初。

    指事雲。

    三乘權教。

    引分段界内機。

    令得出世益。

    即以為究竟。

    若二乘者。

    預流以上。

    若大乘者。

    十住以上。

    皆共初得出世自位不退益故。

    永超三途故。

    三乘權教益究竟故。

    雲究竟。

    上自位究竟。

    準此可知。

    三乘出世益等。

    上分相門。

    委悉料簡。

    不複更陳。

     章二或攝界外機下。

    二攝界外機。

    亦二。

    初标分。

    二若先以三乘下。

    随釋。

    亦二。

    初同教攝益。

    二别教攝益。

    今初。

    若先以三乘令其得出等者。

    指事雲。

    一乘實教。

    引分段界外變易機。

    令得變易界外出出世利益故。

    出世間上。

    亦有出世。

    故名為出出世。

    是故經說出出世一乘利益雲。

    與諸菩薩及聲聞衆。

    乘此寶車。

    直到道場(已上)複古雲。

    若先等者。

    先同教。

    回三入一教。

    同教之異名也。

    若孔目雲。

    經雲。

    會三歸一。

    故知是同。

    是指教之行相。

    非釋同教之名。

    會三歸一。

    則是三一共教。

    共故名同也。

    法花是同教一來所依之經。

    五教三乘。

    通釋迦如來海印定所現。

    一代佛法。

    不出一乘三乘小乘。

    三宗收盡。

    勿以情取(已上)界外機者。

    先依三乘。

    得出世益。

    名界外機。

    此人必得入一乘法。

    名之為機。

    義苑雲。

    令得出出世益者。

    且三乘權教。

    令斷三界結縛。

    是一出世。

    今此實教。

    令深微細結使。

    雲出出世。

    斯乃先以三乘化。

    後令入真實。

    則會三乘。

    歸一乘故屬圓教攝。

    此是三乘同教故。

    次雲亦名回三入一教也(已上)義苑雲。

    疏主前同教初。

    立二同教。

    謂三乘同教。

    一乘同教也。

    三乘同者。

    三乘同。

    歸一佛乘故。

    終頓二教。

    亦即此攝不明德用該攝等故。

    法花常途化儀是也。

    是故今門同教。

    判為三乘圓教。

     章若先于一乘下。

    二别教攝益。

    義苑雲。

    若界内尊一乘不思議法。

    發圓解。

    起圓行。

    圓斷諸障。

    即雲出世。

    由出世。

    故。

    即一證。

    一切證。

    故屬别教。

    如小相品者。

    彼正讀一切證等事也(已上)複古雲。

    先成解行者。

    界者。

    界内通見聞解所。

    出世唯證入。

    見聞入證。

    皆約一乘。

    故屬别教(已上)言先于一乘已成解行者。

    此于界内。

    見聞一乘。

    是聞生。

    即于此生。

    成就解行。

    即是界内。

    通于見聞解行之人。

    既是界内故。

    見聞生非解行生。

    而于世間身。

    成于解行。

    此見聞生。

    通于多生。

    即如兜率天子。

    地獄前身。

    始成見聞種子。

    後值惡緣。

    造逆随獄猶是見聞之生。

    于地獄中。

    蒙光滅罪。

    成清淨六根。

    是則見聞生中。

    成解行之相。

    彼舍地獄受苦身。

    已生兜率天。

    即是成出世身。

    亦是解行之生。

    言後于出世身上證彼者。

    是兜率天子。

    生兜率之身也。

    以出世身故。

    于此身上。

    證彼法也。

    言彼法者。

    即是三賢十地法也。

    天子聞天谷言頓至十地離垢定前。

    是故名曰證彼法也。

    而義苑記。

    界内解行。

    即雲出世。

    即是不待兜率之身。

    此機既是不經三乘。

    直入一乘。

    乃至出世。

    到第十地。

    即是别教一乘之器故。

    雲宿别屬教一乘。

    指事雲。

    此如小相品說者。

    第三十四卷。

    小相品雲。

    菩薩摩诃薩。

    于兜率天。

    放六光明。

    名曰幢王。

    普照十世界微塵數刹。

    遍照彼處。

    地獄衆生。

    滅除苦痛。

    令彼衆生十種眼耳鼻舌身意諸根行業皆悉清淨。

    彼諸衆生。

    見光明已。

    皆大歡喜。

    命終皆生兜率天上。

    乃至生天上已。

    聞天妙音。

    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

    諸天子。

    盧舍那菩薩。

    今經應當敬念。

    乃至爾時諸天子。

    廣聞普賢回向善根。

    悉得十地諸力莊嚴。

    具足三昧。

    皆悉成就衆生界等善身口意業。

    滅一切障。

    皆得清淨見。

    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刹。

    微塵數七寶蓮等乃至猶未能見離垢三昧之少分也等雲雲。

    疏雲。

    離垢三昧有二位。

    一約因緣如第十法雲地菩薩所得。

    離自二障微細垢故。

    二約果初。

    如此文。

    又雲。

    以是普賢諸位。

    相攝大善巧法。

    是創得出地獄已。

    聞此普法。

    即得十地。

    明與三乘漸次教不同也。

    又雲。

    謂雖得十地因滿。

    簡不同果故。

    雲猶未能等也。

    又雲。

    此等衆生。

    悉先修善。

    明宿有見聞一乘。

    修普賢善根。

    故喻中。

    如在欲界已得初禅。

    身雖未轉。

    而得彼天樂如是衆生。

    過此光明。

    頓得十地。

    身猶未轉。

    全本身肉眼。

    而得普眼。

    是法力故。

    問諸天等。

    昔在何位。

    見聞一乘。

    退堕地獄。

    答雖未見正文。

    準聖教道理。

    從愚位。

    乃至十信位。

    見聞一乘。

    修普賢善。

    遇惡因緣。

    退堕地獄。

    令以種善根故。

    遇善知識故。

    盧舍那佛威神力故。

    于地獄命終。

    生天上。

    聞無妙音。

    除滅業障。

    聞普賢法。

    入信滿位。

    諸位相攝。

    得十地位。

    此約普門。

    得如是耳。

    若約别門。

    不得爾也(妄說雲雲。

    非述破例)問此諸天子。

    現身成佛。

    答孔目第四卷雲。

    一依世界性等。

    十世界身輪王身。

    現身成佛。

    如普莊嚴童子等。

    二者依天子勝身。

    從三惡道出。

    生兜率天。

    現身成佛。

    三者依閻浮提勝功德身。

    如善财等。

    現身究竟普賢之位。

    後生即見佛。

    四者依法花經。

    就女之身。

    南方成佛義。

    當留惑之身。

    疾得成佛故(已上彼文)靈大德意。

    兜率天子。

    到信滿心。

    依圓融門。

    得第十地。

    行布不爾。

    居信滿心。

    若依圓融。

    應得佛果。

    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故。

    何唯第十地而已載。

    折薪雲。

    小相品者。

    即唐經随好光明功德品。

    以十身相好品。

    為大相故。

    以随好為小相也。

    彼經說地獄天子。

    三重頓圓十地。

    如經雲。

    彼世界中。

    地獄衆生。

    遇斯光明。

    衆苦休息。

    得十種清淨眼。

    六根皆經。

    乃至天谷告雲。

    諸天子。

    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