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要問此文已雲。
無性攝論雲。
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
由不定種性。
諸佛說一乘。
法。
無我。
解脫等故。
性不同。
得二意樂化。
究竟。
于一乘。
釋曰。
依此密意。
佛說一乘等(雲雲)諸攝論本。
皆同不異。
問檢攝論本。
皆雲十義故說一乘。
何故八義意趣故。
說一乘。
答觀問答意。
合二意樂為一。
不說究竟故說一乘句故。
為八義也。
問何故除究竟故。
說一乘句耶。
答未知所以。
然元曉師楞伽宗要雲。
又攝論說一乘意中。
言究竟者。
是明雖修行地決定别趣。
而望究竟地。
終歸一乘。
何者欲明一向趣寂二乘。
約修行地。
一向性别。
決定趣入無餘依界。
一切諸佛。
不能令其□入無餘成無上覺而其後時離醉得悟。
修菩薩行。
終歸究竟。
說為一乘。
如下經□言。
說三乘者。
為發趣修行地故。
說諸性差别。
非究竟。
為欲建立畢竟能取寂靜之地故。
乃至見法無我。
得三乘樂行故。
聲聞獨覺。
究竟證得如來法身故。
若準此說。
第十究竟。
非密義一乘。
而為顯了一乘故。
今疑問答意。
若依此說故。
不說第十究竟一乘。
或有雲。
是十義中法無我等八義(此釋不安遠問名故已上彼文)壽靈大德。
深得至相大師本意故。
緻此料簡。
遣除疑情。
問答如此意。
以八義皆密。
何故□論雲前偈以了義說一乘。
後偈以密義。
說一乘(已上)即彼偈雲。
未定性聲聞。
及諸餘菩薩。
于大乘。
引攝。
定性說一乘(已上)初偈者則是也。
此一偈中。
有十義中二。
故又彼偈雲。
法。
無我。
解脫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
涅槃。
究竟說一攝後偈者即是也。
此一偈中。
有十義中八。
故初二是了。
第十即密意。
何故彼此二義相違。
答此十義中。
初一法花會上。
授記正機。
第二相從。
名顯了義。
後七寄托。
明一乘義第十相從。
總名密意。
今約通途。
明顯密義。
是故彼此不相違也。
無性攝論。
十皆名密。
如指事引。
此十義者。
皆是說一乘之意趣。
縱名密意。
即是深意。
彼此立名。
不可相違。
當知要問師意。
密意之中。
開二意樂。
即成九義。
加顯了意。
即成十義。
世親唐論雲。
究竟故者。
唯此一乘。
最為究竟。
過此更無餘晴乘故。
聲聞乘等。
有餘勝乘。
所謂佛乘。
由此意趣。
諸佛世尊。
宜諸一乘(已上)問攝論由何說此十意。
答彼論上段。
具明如來具足五業救濟功德平等圓滿。
一切二乘。
不能及此。
不與彼共。
然後問雲。
若此功德。
圓滿相應。
諸佛法身。
不與聲聞獨覺乘共。
以何意趣。
佛說一乘(已上唐論)為答此問。
舉本論二頌。
謂為引攝一類等。
如指事已引。
無性攝論。
所牒二頌。
然後釋論具釋十義。
問此十義中。
幾許定性。
幾許不定種性之人。
又法花得記。
是幾許人。
答玄贊第四。
簡此義雲。
今此會中。
依論但與二人記别。
一不定性。
二應化者。
為不定性者。
即第一。
第二。
第八少分。
為應化。
即第九義。
及餘少分。
說相一乘。
非全撥其無定性。
無性故。
此一乘是密意說。
解深密經雲。
相生彼義無自性。
如是我皆已顯示。
若不知佛此密意。
失壞正道。
不能往。
故于其中。
立一乘。
非有情性無差别。
于定不定。
有性無性。
合說一故。
涅槃亦言。
一乘一通。
四果聖人。
皆得作佛。
不解我意故。
但應如是所說善。
今此十義。
說于一乘。
法花論中。
無此具足(已上)于此文中。
簡定不定。
十義之中。
初二及八。
是不定性。
第九應化。
餘定性。
法花得記。
唯是二類。
然攝釋師。
妄細簡釋。
故彼三雲。
疏為不定性等者。
問第六既具三乘種□正是不定。
何故不被。
答據與記故。
不取之。
若□亦應不取第二。
此□不說菩薩記故。
答不定有二。
一者已行尺乘之行。
而欲退之。
二者難有大乘等性。
未□行大。
初即第二。
依即第六。
法花本意。
為第二故。
故深第六。
是以經雲。
聲聞菩薩。
聞我說法。
求佛無疑。
菩薩即是。
第二不定。
議曰。
□取第六。
亦應無邊過。
若據分明。
别記者十中第二。
何不除之。
若依想相受記之義。
第六應得。
據此理言。
十四中二一。
随應皆取不定性也。
應化随宜。
亦準斯義。
疏中唯取初二以者。
以所深者。
約于别義。
以明一乘。
非并不定。
故不取之。
今以理準。
縱通不定。
亦應無過。
豈不定中。
無解脫等。
是以不定。
未必□唯初二第八。
問法花乘章。
但取第一。
與此不同。
而何乖異。
答披據論言。
為二聲聞。
不說菩薩。
所以不取。
此依菩薩□是不定。
是以取之(已上)依此釋意。
不定性者。
即通多類。
應法之者。
非是不定。
亦非定性。
要問師意。
判三乘宗。
故以八義為密意說。
名四意趣。
唯不定性。
回心向大。
三乘□意雖謂顯了。
不許一切。
故成密意。
究竟一乘。
總通一切。
是故即成顯了。
一乘正是法花一實宗極。
以此為本。
此世回入。
即不定性。
其法無我解脫等義。
究竟義上。
即成此門。
一切諸義。
還成顯了。
開顯之上。
皆融入故。
今約三乘宗。
名八義意趣。
問何故密意。
為圓教一。
答如是法上至一乘名。
故成圓教。
何況據顯了門。
融攝八義。
皆為一乘。
即成顯了。
章七約十義方便下。
第七十義方便一乘。
于中為二。
初标章。
二如孔目中說者。
指本。
至相大師。
孔瞕中。
為顯一乘無盡義理。
亦為練習令悟一乘。
于方便乘中。
三十義一乘。
故彼一雲。
一乘義者。
分别有二。
一者正乘。
二者方便乘。
正乘者。
如花嚴經說。
亦如前分别。
方便乘者。
分别有十。
一對三寶分别。
佛寶是一乘。
法僧是三乘。
何以故。
佛同無盡故。
法僧即不定。
二對四谛分别。
滅谛是一乘。
三谛是三乘。
何以故。
滅同無盡故。
三谛即不定。
三對二谛分别。
第一義谛是一乘。
世谛是三乘。
何以故。
第一義谛同無盡故。
世谛即不定。
四對遇分别。
無恐怖者。
即是一乘。
有恐怖者。
即是三乘。
何以故。
如來藏等。
依即無過。
即同無盡故。
六識及心法智。
此之七法。
刹那不住。
不種衆苦。
不得厭苦樂求涅槃。
由是俗谛故。
依解不自在故。
五對人及智分别。
有三種人。
成三種智。
三種智者。
一若善男子善女人。
成就甚深法智。
以為一人。
二若善男子善女人。
成就随順法智。
為第二人。
三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諸深法。
不自了智。
仰推世尊。
非我境界。
唯佛所知。
是第三人。
前之一人。
是一乘智。
後之兩人。
是三乘智。
何以故。
前第一智是證智。
圓無盡故。
後之二智。
未證實法是不定故。
此依勝鬘經說。
六對所解了。
法虛妄。
契實無分别。
随文解義。
是三乘法。
知法虛妄。
契無分别。
是一乘法。
何以故。
契無分别。
圓無盡故。
随文取者。
是即不定。
此依楞伽經義說。
七對一乘三乘小乘分别。
一乘是一乘。
三乘等是三乘。
何以故。
一乘即無盡故。
三乘等即不定。
八對大乘小乘分别。
大乘是即一乘。
何以故。
大乘尊上。
即無盡故。
中乘。
小乘。
義即不定。
如經雲三歸一故。
九對世間出世間。
出出世間分别。
出出世間。
即是一乘。
餘即三乘。
何以故。
出出世間。
勝圓無盡故。
餘二即不定。
如法花經界外露地。
别索車者。
即是其事。
十對譬喻分别。
如王髻中明珠及大王等。
即是一乘。
寶珠系汝衣裡及窮子等。
是三乘。
何以故。
髻珠王。
秘甚深故。
餘即不定。
此依法花經說。
上來所辨。
于眷屬經中。
欲顯圓通無盡法藏。
一乘教義故。
于方便之處。
示一乘名。
令進入者。
易得解故。
作如是說(已上)文相易見。
不别解釋。
所以名同教者。
于方便處。
立一乘名。
一二和合。
成義理故。
章依上諸義下。
三結成。
指事雲。
皆從一乘流故。
随彼一乘本宗定故。
名為一乘。
故雲以随本宗等(已上)折薪雲。
依上下來七義。
皆即三乘等。
為一乘。
未曾獨說三。
說一故。
今結也。
言皆随本宗定故者。
是圓也。
主伴不具者。
非别也。
所謂本宗定者。
如法相交參中。
三乘宗中。
雖有因陀羅等。
由宗定故。
不具主伴。
一乘宗中。
雖有五眼六通等。
由三乘定故。
與一乘義理皆别。
又攝方便中。
雖三乘為一乘方便。
以三乘宗定。
不具主伴。
由攝方便故。
屬同教也。
餘義例知。
然皆點三為一。
非三乘源是一乘。
何以故。
三乘宗定故。
所以雲是同。
若三乘便是一乘者。
自屬别教。
故雲非别教也(已上)同教一乘。
部類雖多。
以義攝束。
不過此七。
自餘諸義。
準此可知。
上來具明一乘義竟。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八(終)
無性攝論雲。
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
由不定種性。
諸佛說一乘。
法。
無我。
解脫等故。
性不同。
得二意樂化。
究竟。
于一乘。
釋曰。
依此密意。
佛說一乘等(雲雲)諸攝論本。
皆同不異。
問檢攝論本。
皆雲十義故說一乘。
何故八義意趣故。
說一乘。
答觀問答意。
合二意樂為一。
不說究竟故說一乘句故。
為八義也。
問何故除究竟故。
說一乘句耶。
答未知所以。
然元曉師楞伽宗要雲。
又攝論說一乘意中。
言究竟者。
是明雖修行地決定别趣。
而望究竟地。
終歸一乘。
何者欲明一向趣寂二乘。
約修行地。
一向性别。
決定趣入無餘依界。
一切諸佛。
不能令其□入無餘成無上覺而其後時離醉得悟。
修菩薩行。
終歸究竟。
說為一乘。
如下經□言。
說三乘者。
為發趣修行地故。
說諸性差别。
非究竟。
為欲建立畢竟能取寂靜之地故。
乃至見法無我。
得三乘樂行故。
聲聞獨覺。
究竟證得如來法身故。
若準此說。
第十究竟。
非密義一乘。
而為顯了一乘故。
今疑問答意。
若依此說故。
不說第十究竟一乘。
或有雲。
是十義中法無我等八義(此釋不安遠問名故已上彼文)壽靈大德。
深得至相大師本意故。
緻此料簡。
遣除疑情。
問答如此意。
以八義皆密。
何故□論雲前偈以了義說一乘。
後偈以密義。
說一乘(已上)即彼偈雲。
未定性聲聞。
及諸餘菩薩。
于大乘。
引攝。
定性說一乘(已上)初偈者則是也。
此一偈中。
有十義中二。
故又彼偈雲。
法。
無我。
解脫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
涅槃。
究竟說一攝後偈者即是也。
此一偈中。
有十義中八。
故初二是了。
第十即密意。
何故彼此二義相違。
答此十義中。
初一法花會上。
授記正機。
第二相從。
名顯了義。
後七寄托。
明一乘義第十相從。
總名密意。
今約通途。
明顯密義。
是故彼此不相違也。
無性攝論。
十皆名密。
如指事引。
此十義者。
皆是說一乘之意趣。
縱名密意。
即是深意。
彼此立名。
不可相違。
當知要問師意。
密意之中。
開二意樂。
即成九義。
加顯了意。
即成十義。
世親唐論雲。
究竟故者。
唯此一乘。
最為究竟。
過此更無餘晴乘故。
聲聞乘等。
有餘勝乘。
所謂佛乘。
由此意趣。
諸佛世尊。
宜諸一乘(已上)問攝論由何說此十意。
答彼論上段。
具明如來具足五業救濟功德平等圓滿。
一切二乘。
不能及此。
不與彼共。
然後問雲。
若此功德。
圓滿相應。
諸佛法身。
不與聲聞獨覺乘共。
以何意趣。
佛說一乘(已上唐論)為答此問。
舉本論二頌。
謂為引攝一類等。
如指事已引。
無性攝論。
所牒二頌。
然後釋論具釋十義。
問此十義中。
幾許定性。
幾許不定種性之人。
又法花得記。
是幾許人。
答玄贊第四。
簡此義雲。
今此會中。
依論但與二人記别。
一不定性。
二應化者。
為不定性者。
即第一。
第二。
第八少分。
為應化。
即第九義。
及餘少分。
說相一乘。
非全撥其無定性。
無性故。
此一乘是密意說。
解深密經雲。
相生彼義無自性。
如是我皆已顯示。
若不知佛此密意。
失壞正道。
不能往。
故于其中。
立一乘。
非有情性無差别。
于定不定。
有性無性。
合說一故。
涅槃亦言。
一乘一通。
四果聖人。
皆得作佛。
不解我意故。
但應如是所說善。
今此十義。
說于一乘。
法花論中。
無此具足(已上)于此文中。
簡定不定。
十義之中。
初二及八。
是不定性。
第九應化。
餘定性。
法花得記。
唯是二類。
然攝釋師。
妄細簡釋。
故彼三雲。
疏為不定性等者。
問第六既具三乘種□正是不定。
何故不被。
答據與記故。
不取之。
若□亦應不取第二。
此□不說菩薩記故。
答不定有二。
一者已行尺乘之行。
而欲退之。
二者難有大乘等性。
未□行大。
初即第二。
依即第六。
法花本意。
為第二故。
故深第六。
是以經雲。
聲聞菩薩。
聞我說法。
求佛無疑。
菩薩即是。
第二不定。
議曰。
□取第六。
亦應無邊過。
若據分明。
别記者十中第二。
何不除之。
若依想相受記之義。
第六應得。
據此理言。
十四中二一。
随應皆取不定性也。
應化随宜。
亦準斯義。
疏中唯取初二以者。
以所深者。
約于别義。
以明一乘。
非并不定。
故不取之。
今以理準。
縱通不定。
亦應無過。
豈不定中。
無解脫等。
是以不定。
未必□唯初二第八。
問法花乘章。
但取第一。
與此不同。
而何乖異。
答披據論言。
為二聲聞。
不說菩薩。
所以不取。
此依菩薩□是不定。
是以取之(已上)依此釋意。
不定性者。
即通多類。
應法之者。
非是不定。
亦非定性。
要問師意。
判三乘宗。
故以八義為密意說。
名四意趣。
唯不定性。
回心向大。
三乘□意雖謂顯了。
不許一切。
故成密意。
究竟一乘。
總通一切。
是故即成顯了。
一乘正是法花一實宗極。
以此為本。
此世回入。
即不定性。
其法無我解脫等義。
究竟義上。
即成此門。
一切諸義。
還成顯了。
開顯之上。
皆融入故。
今約三乘宗。
名八義意趣。
問何故密意。
為圓教一。
答如是法上至一乘名。
故成圓教。
何況據顯了門。
融攝八義。
皆為一乘。
即成顯了。
章七約十義方便下。
第七十義方便一乘。
于中為二。
初标章。
二如孔目中說者。
指本。
至相大師。
孔瞕中。
為顯一乘無盡義理。
亦為練習令悟一乘。
于方便乘中。
三十義一乘。
故彼一雲。
一乘義者。
分别有二。
一者正乘。
二者方便乘。
正乘者。
如花嚴經說。
亦如前分别。
方便乘者。
分别有十。
一對三寶分别。
佛寶是一乘。
法僧是三乘。
何以故。
佛同無盡故。
法僧即不定。
二對四谛分别。
滅谛是一乘。
三谛是三乘。
何以故。
滅同無盡故。
三谛即不定。
三對二谛分别。
第一義谛是一乘。
世谛是三乘。
何以故。
第一義谛同無盡故。
世谛即不定。
四對遇分别。
無恐怖者。
即是一乘。
有恐怖者。
即是三乘。
何以故。
如來藏等。
依即無過。
即同無盡故。
六識及心法智。
此之七法。
刹那不住。
不種衆苦。
不得厭苦樂求涅槃。
由是俗谛故。
依解不自在故。
五對人及智分别。
有三種人。
成三種智。
三種智者。
一若善男子善女人。
成就甚深法智。
以為一人。
二若善男子善女人。
成就随順法智。
為第二人。
三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諸深法。
不自了智。
仰推世尊。
非我境界。
唯佛所知。
是第三人。
前之一人。
是一乘智。
後之兩人。
是三乘智。
何以故。
前第一智是證智。
圓無盡故。
後之二智。
未證實法是不定故。
此依勝鬘經說。
六對所解了。
法虛妄。
契實無分别。
随文解義。
是三乘法。
知法虛妄。
契無分别。
是一乘法。
何以故。
契無分别。
圓無盡故。
随文取者。
是即不定。
此依楞伽經義說。
七對一乘三乘小乘分别。
一乘是一乘。
三乘等是三乘。
何以故。
一乘即無盡故。
三乘等即不定。
八對大乘小乘分别。
大乘是即一乘。
何以故。
大乘尊上。
即無盡故。
中乘。
小乘。
義即不定。
如經雲三歸一故。
九對世間出世間。
出出世間分别。
出出世間。
即是一乘。
餘即三乘。
何以故。
出出世間。
勝圓無盡故。
餘二即不定。
如法花經界外露地。
别索車者。
即是其事。
十對譬喻分别。
如王髻中明珠及大王等。
即是一乘。
寶珠系汝衣裡及窮子等。
是三乘。
何以故。
髻珠王。
秘甚深故。
餘即不定。
此依法花經說。
上來所辨。
于眷屬經中。
欲顯圓通無盡法藏。
一乘教義故。
于方便之處。
示一乘名。
令進入者。
易得解故。
作如是說(已上)文相易見。
不别解釋。
所以名同教者。
于方便處。
立一乘名。
一二和合。
成義理故。
章依上諸義下。
三結成。
指事雲。
皆從一乘流故。
随彼一乘本宗定故。
名為一乘。
故雲以随本宗等(已上)折薪雲。
依上下來七義。
皆即三乘等。
為一乘。
未曾獨說三。
說一故。
今結也。
言皆随本宗定故者。
是圓也。
主伴不具者。
非别也。
所謂本宗定者。
如法相交參中。
三乘宗中。
雖有因陀羅等。
由宗定故。
不具主伴。
一乘宗中。
雖有五眼六通等。
由三乘定故。
與一乘義理皆别。
又攝方便中。
雖三乘為一乘方便。
以三乘宗定。
不具主伴。
由攝方便故。
屬同教也。
餘義例知。
然皆點三為一。
非三乘源是一乘。
何以故。
三乘宗定故。
所以雲是同。
若三乘便是一乘者。
自屬别教。
故雲非别教也(已上)同教一乘。
部類雖多。
以義攝束。
不過此七。
自餘諸義。
準此可知。
上來具明一乘義竟。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八(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