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初祇滿。
答此就将滿。
言初祇滿。
性起品意。
未登地時。
信受一乘。
成其器故。
玄記雲。
問何故二乘。
縱得羅漢。
亦未信入。
三賢菩薩。
不至地上。
而能信耶。
答以三乘勝故。
是近方便故。
不同二乘也(已上性起疏文)既雲不至地上。
能信受。
是初僧祇将滿明矣。
若泛言之。
亦通正滿已滿何妨。
未登地故。
問不至地上已前。
要心信一乘者。
何故性起探玄記。
雲終無證地而不信此(已上)此意證地必信一乘。
明知爾前未必信入。
又玄記一雲。
問若彼地前。
過彼劫數。
必信受者。
即知地上二宗不别。
豈彼所信。
無十地耶(已上)此問文中。
地上方信。
是故責言二宗不别如何。
答言終無證地而不信此者。
為成地前将滿信入。
緻此誇節文言。
何者無有證地不信一者故。
将滿時。
必信一乘。
次問中文者。
将滿之時。
已入一者。
至地上時。
二宗不别。
此亦不遮地前信一。
問第十回向。
将滿之時。
既信一乘。
若有猶遲于此者耶。
答入一之者。
是為極遲。
定不可有遲于此者。
故玄一雲。
極遲之者。
至此劫數。
定當信入。
如其疾者。
是即不定。
可準知耳(已上)此劫數者。
億那由他劫也。
故至此劫。
是是極遲也。
問玄記。
疾者。
不定。
此是何等分齊。
答疾入之者。
既雲不定。
是通初後。
不可局定。
圭山大師。
圓覺大鈔。
明三乘教菩薩。
入一佛乘。
總有三處。
一十住初心入。
得位不退故。
二回向終心入。
一阿僧祇。
練行純熟故。
三極遲初地入。
證得法界。
融通自在故(取意引之)此中初住。
疾中之一。
回向終心。
大遲與此玄記意同。
花嚴問答上雲。
問三乘教中。
立諸位地。
令生信解者。
不為如所立要至自究竟果耶。
有要至自究竟果人耶。
答不定。
泛三乘教大意。
為欲生信解。
随衆生意。
安立受此教。
人有多重若利根人。
始聞方便教。
即知方便之意。
即入一乘。
又有聞教不知方便之意。
如斯人。
此中有多品類。
随根熟處。
入一乘位。
最鈍根人。
如所聞教。
至自究竟果。
方回入一乘見聞位(已上)又雲。
問何知三乘極為佛。
而還入一乘也。
答如法花經雲。
既至三車處。
方又索故。
信乃與一車故。
彼三車處。
即三乘果喻故。
不可不爾也(已上)前明三乘中。
菩薩自位究竟成佛竟。
然後還入一乘見聞位故。
有此問答也。
此問答二卷題下雲。
法藏撰。
然文言卑拙。
句逗雜亂。
不似賢首常途章疏文言句逗。
賢首大師。
所制文章。
簡而又要。
精而又美。
随讀得意。
随解領旨。
教章。
玄記。
旨歸。
綱目。
梵網戒疏。
門論疏等。
皆此類也。
至密嚴經疏。
文言少異。
四字成句。
事無混濫。
要妙精雅。
中正冷焉。
今此問答。
與彼相反。
俚而又野。
難言祖文。
或賢首門人。
承師記之如慈恩勝鬘疏等。
然賢首弟子。
六英之中。
惠花。
惠英。
文超等師。
不異宗家所制文言。
餘之宏觀。
智光。
宗一。
俱瑩金王。
互飛風光。
都不可有如是野言。
或後人造之。
借名宗家。
用不任意。
何勞會違。
然古來先德。
皆依用之。
私記等中。
引用和會。
題目下。
雲法藏撰故。
然不乖宗旨。
義有要妙。
今且随古時。
引用之。
彼問答意。
三乘菩薩。
入于一乘。
總有三時。
一利根即入。
二中根不定。
随根熟故。
三下根極位。
文言即似至佛果位。
利根即入。
應是十信。
中根随熟。
或初住位。
或三賢中。
或回向終。
或初地位。
下根佛果。
如是應準。
指事破三師謬解。
中根熟究竟佛果。
究竟即當後二義焉。
古德私記中。
會三乘極為佛而還入一乘之文。
成立非取佛果之義。
即讀文點。
成立彼義。
文點意雲。
于三乘極迄成佛。
而還入一乘。
此點竟說。
三乘菩薩。
初發心時。
乃至信等。
于菩薩法。
要期成佛。
企三祇行。
練熏琢磨行布教源。
由此發足。
欲至佛果。
然勤修行。
至不退位。
自位究竟入一乘法。
于三乘教。
欲進佛果。
而還入一乘見聞位也。
于行布教。
如是究盡。
即當清涼教道門義。
古來先德。
作此料簡。
玄記疾者不定之義。
随處非一。
或十信位。
或初住位。
或三賢中。
唯是回向終心已前。
有此差别。
若至将滿。
成極遲故。
清涼大師。
大疏一上雲。
守權非器。
謂三乘共教。
諸菩薩等。
随宗所修行布行位。
不信圓融具德之法故。
下經雲。
設有菩薩。
無量億那由他劫。
行六波羅密。
不聞此經或時聞已。
不信。
不解不順。
不入不得。
名為真實菩薩(已上此唐經文)此中行布。
即教道也。
此舉三乘菩薩不信此經之位。
下所為中雲。
引為即前權教菩薩。
不受圓融之法故。
十地之中。
寄位顯勝。
借其三乘行布之名。
彼謂同于我法。
後因熏習。
方信入圓融。
以離此普法無所歸故權教極果。
無實事故(已上)演義鈔四上雲。
權教極果無實事故者。
如有五教唯圓教因果俱有實事。
前四因中則有。
至果皆無。
由修權因。
若入地後。
即入實故。
猶如百川浩蕩。
千裡亦無究竟滿處。
究竟滿處。
即是海故(已上)此中既雲若入地後即入實故。
是故初地必入一乘。
回向終心已前。
皆不信一乘也。
唐經出現品。
億那由他劫文。
如前大疏所引。
彼處大疏九上雲。
若不依此教。
縱多劫修行。
尚非真實。
況能疾得菩提。
此中設有之言。
似當假設(乃至如前折薪所引)今更不信當來豈聞(已上)演義十九上雲。
若約教道三祇亦不入玄者。
即古十玄中意。
然曆三祇。
設未究竟。
亦已入位。
何以得言未入玄耶。
是故上雲。
若約教道。
施設三祇。
教既未真。
則成佛義。
亦非真也。
教不實故。
若約證道。
三祇修行。
必已克證。
修權既深。
則能入實(已上)此不信位。
大疏既雲義當三賢。
即同玄記應是三賢位人之文。
此信入位。
大疏既雲以入證聖。
必信圓故。
即同玄記終無證地而不信此之文。
然大疏意。
據演義鈔。
若入地後。
即入實故之解。
此證聖言。
即是初地。
彼此一同。
此時必信。
問若爾。
何故不信位。
言義當三賢。
應言三賢之終。
信入一乘。
是初地故。
答約證明信。
故雲證聖。
初地得四不壞信。
無漏信故。
五忍之中。
初二三地。
是信忍故。
縱使回向将滿之時。
雖有信入。
有漏位故。
隐之不顯。
舉勝顯之。
故雲證聖。
問若爾玄記亦即可爾。
何故第十回向将滿。
立信入義。
答雖是非勝。
初入一乘。
故約初信。
言不至地。
而亦約證故。
雲終無證地等也。
雖有證位。
就始為言。
故成回向将滿信義。
如是和會。
兩祖無違。
雖然今約隐顯初後成立。
香象将終。
清涼入證信一之義。
斯則兩祖。
似有差别。
是故各述其所立意。
問清涼約證。
大鈔初地入一之義。
有何差别。
答無有差别。
唯是一同。
問法花三車中牛。
既合不退菩薩。
若爾賢首。
約始教者。
初地不退。
十回不退。
若依終教。
初住不退。
清涼師意。
始教七住。
終教初住。
得位不退。
何不約此明信入位。
兩祖各判有差别耶。
答且約一相。
兩祖各用。
若細言之。
約教如是。
随應明之。
壽靈所判。
約就初住。
即此等義。
問三乘何位入一乘者。
為入一乘十信位耶。
為當入彼三賢等耶。
答兩卷指歸雲。
縱使三僧祇修滿。
若更回向。
得入頓教大乘信位(已上)頓教即是花嚴也。
言三祇修滿者。
此文是似從佛果位。
回入一乘。
若約教通。
非實佛果。
三乘實位。
應地前等若據此釋。
入一乘信位也。
若依花嚴同答解釋。
入一乘見聞位。
即十信位。
然問答中。
利根即入。
似是三乘信位之者。
自餘諸文。
無有從彼三乘十信。
入一乘者。
然玄記中。
不定之言。
以此思準。
豈得無乎。
今且立一義雲。
依清涼釋。
從證入者。
所入之處。
即是初地。
非是信位。
依香象釋。
從第十回向将滿入一者。
即從其位。
疾入初地。
亦非信位。
若依大抄。
從初住入者。
或入信位。
或即入住。
彼指歸文。
從三乘宗賢位初入故。
入一乘十信位也。
彼三祇滿。
是教道故。
花嚴問答。
會通亦爾。
或是拟宜。
雖是上位。
初信一故。
拟言入信。
如彼二乘回入一乘。
雖無三生。
當解行生。
問從三賢等。
入一乘者。
為更修一乘三賢等行耶。
為更不修進後位耶。
答大抄三雲。
既于彼三處入已。
為更從十信等位。
而修行耶。
為但彼入處一乘。
更不修行耶。
答有二。
一入已更行彼一乘三賢行。
以圓融位與彼差别位不同故。
二更不修行。
以但彼位滿。
即入法界。
豈可以證法界。
更劫行彼諸位耶。
故知更無别行。
入即圓融也(已上)此有二義。
随一即成。
後義不别修一乘行。
入一乘已。
必得圓融。
融前三乘三賢等行。
令無早故。
此法即成一乘行布圓融具足之行。
于此義上。
拟宜成立修行之義。
若依此門。
言修無遮。
前行布上。
後令融故。
此乃當修圓融行也。
章解雲此明三乘菩薩下。
二顯義。
亦二。
初釋成大乘。
二結顯一乘。
今初。
此中意者。
以花嚴經積行菩薩。
令同法花餘深法機。
此餘深法。
即譬喻品三車中。
牛所領菩薩。
若約時分。
此三人中。
法花已前。
初門菩薩。
是譬喻品意。
囑累品中。
餘深法機。
是佛滅後。
初門菩薩。
性起品中。
積行菩薩。
是久遠劫。
行布菩薩。
三類雖異。
并三中大。
是故章中。
令同一也。
折薪記雲。
若望自宗。
亦真實也者。
既此菩薩。
義當三賢。
探玄周問雲。
若地前。
過彼劫數。
必信受者。
即知地上二宗不别。
豈彼所信。
無十地耶。
答于彼教中。
具有行布十地。
漸次乃至佛果。
長養彼根器。
務令成就(即自宗真實義)極遲之者。
至彼劫數。
定當信入。
如其疾者。
則是不定。
又引清涼亦雲。
若約教道。
三祇未入玄(亦自真實也已上經亦彼也)自宗真實者。
自位究竟故。
問三乘菩薩。
入一乘者。
必是自位究竟者耶。
答花嚴問答中。
判言不定。
即出其相。
如前已引。
疾入之者。
既言不定。
其中豈無不至自位。
若約教言。
始教回向終心。
終教初住。
各是極果。
問頗有始教初住。
終教初地。
入一乘耶。
答若約不退。
始教三處。
從此處所。
各入一乘。
終教初住。
是即克定。
若入一乘。
多分亦餘。
何遮證位。
機不同故。
若始教中。
初住入者。
少分有之。
何強遮之。
章此文意明下。
二結顯一乘。
言此文意等者。
折薪記雲。
探玄問雲。
璎珞經等。
十千劫修行十信行滿。
何故此中。
無量億等。
不信此經。
答以彼但于行布位中。
修行信等。
于此圓融普賢十信。
一攝一切。
猶未聞信。
由此故知。
二宗差别。
故今雲不同彼也(已上)此二宗差别句次下。
玄記續雲。
若不爾者。
修行既經爾許時劫。
不信此經。
何名菩薩摩诃薩也(已上)積行菩薩。
不信此經。
是故此經懸異三乘菩薩所行。
由此義故。
花嚴圓教。
别教一乘。
炳然顯了。
第八難信易信差别。
于中分二。
初标。
二釋。
今初。
言難信易信者。
淺教易信。
深法難信。
聲聞唯易。
一乘唯難。
緣覺菩薩。
相望通二。
難易有四。
即于此中。
顯示一乘三乘差别。
章如此經賢首品雲下。
二釋。
亦二。
一引教。
二顯義。
今初。
折薪記雲。
賢首品者。
此品即十信之終。
三賢之首。
以此諸賢。
攝諸德故。
偏舉賢名。
謂體性至順。
調善曰賢。
吉祥勝德。
超絕名首。
即以此菩薩。
演說此法。
賢即是首故。
名賢首(已上)所引經文。
聲聞。
緣覺。
大
答此就将滿。
言初祇滿。
性起品意。
未登地時。
信受一乘。
成其器故。
玄記雲。
問何故二乘。
縱得羅漢。
亦未信入。
三賢菩薩。
不至地上。
而能信耶。
答以三乘勝故。
是近方便故。
不同二乘也(已上性起疏文)既雲不至地上。
能信受。
是初僧祇将滿明矣。
若泛言之。
亦通正滿已滿何妨。
未登地故。
問不至地上已前。
要心信一乘者。
何故性起探玄記。
雲終無證地而不信此(已上)此意證地必信一乘。
明知爾前未必信入。
又玄記一雲。
問若彼地前。
過彼劫數。
必信受者。
即知地上二宗不别。
豈彼所信。
無十地耶(已上)此問文中。
地上方信。
是故責言二宗不别如何。
答言終無證地而不信此者。
為成地前将滿信入。
緻此誇節文言。
何者無有證地不信一者故。
将滿時。
必信一乘。
次問中文者。
将滿之時。
已入一者。
至地上時。
二宗不别。
此亦不遮地前信一。
問第十回向。
将滿之時。
既信一乘。
若有猶遲于此者耶。
答入一之者。
是為極遲。
定不可有遲于此者。
故玄一雲。
極遲之者。
至此劫數。
定當信入。
如其疾者。
是即不定。
可準知耳(已上)此劫數者。
億那由他劫也。
故至此劫。
是是極遲也。
問玄記。
疾者。
不定。
此是何等分齊。
答疾入之者。
既雲不定。
是通初後。
不可局定。
圭山大師。
圓覺大鈔。
明三乘教菩薩。
入一佛乘。
總有三處。
一十住初心入。
得位不退故。
二回向終心入。
一阿僧祇。
練行純熟故。
三極遲初地入。
證得法界。
融通自在故(取意引之)此中初住。
疾中之一。
回向終心。
大遲與此玄記意同。
花嚴問答上雲。
問三乘教中。
立諸位地。
令生信解者。
不為如所立要至自究竟果耶。
有要至自究竟果人耶。
答不定。
泛三乘教大意。
為欲生信解。
随衆生意。
安立受此教。
人有多重若利根人。
始聞方便教。
即知方便之意。
即入一乘。
又有聞教不知方便之意。
如斯人。
此中有多品類。
随根熟處。
入一乘位。
最鈍根人。
如所聞教。
至自究竟果。
方回入一乘見聞位(已上)又雲。
問何知三乘極為佛。
而還入一乘也。
答如法花經雲。
既至三車處。
方又索故。
信乃與一車故。
彼三車處。
即三乘果喻故。
不可不爾也(已上)前明三乘中。
菩薩自位究竟成佛竟。
然後還入一乘見聞位故。
有此問答也。
此問答二卷題下雲。
法藏撰。
然文言卑拙。
句逗雜亂。
不似賢首常途章疏文言句逗。
賢首大師。
所制文章。
簡而又要。
精而又美。
随讀得意。
随解領旨。
教章。
玄記。
旨歸。
綱目。
梵網戒疏。
門論疏等。
皆此類也。
至密嚴經疏。
文言少異。
四字成句。
事無混濫。
要妙精雅。
中正冷焉。
今此問答。
與彼相反。
俚而又野。
難言祖文。
或賢首門人。
承師記之如慈恩勝鬘疏等。
然賢首弟子。
六英之中。
惠花。
惠英。
文超等師。
不異宗家所制文言。
餘之宏觀。
智光。
宗一。
俱瑩金王。
互飛風光。
都不可有如是野言。
或後人造之。
借名宗家。
用不任意。
何勞會違。
然古來先德。
皆依用之。
私記等中。
引用和會。
題目下。
雲法藏撰故。
然不乖宗旨。
義有要妙。
今且随古時。
引用之。
彼問答意。
三乘菩薩。
入于一乘。
總有三時。
一利根即入。
二中根不定。
随根熟故。
三下根極位。
文言即似至佛果位。
利根即入。
應是十信。
中根随熟。
或初住位。
或三賢中。
或回向終。
或初地位。
下根佛果。
如是應準。
指事破三師謬解。
中根熟究竟佛果。
究竟即當後二義焉。
古德私記中。
會三乘極為佛而還入一乘之文。
成立非取佛果之義。
即讀文點。
成立彼義。
文點意雲。
于三乘極迄成佛。
而還入一乘。
此點竟說。
三乘菩薩。
初發心時。
乃至信等。
于菩薩法。
要期成佛。
企三祇行。
練熏琢磨行布教源。
由此發足。
欲至佛果。
然勤修行。
至不退位。
自位究竟入一乘法。
于三乘教。
欲進佛果。
而還入一乘見聞位也。
于行布教。
如是究盡。
即當清涼教道門義。
古來先德。
作此料簡。
玄記疾者不定之義。
随處非一。
或十信位。
或初住位。
或三賢中。
唯是回向終心已前。
有此差别。
若至将滿。
成極遲故。
清涼大師。
大疏一上雲。
守權非器。
謂三乘共教。
諸菩薩等。
随宗所修行布行位。
不信圓融具德之法故。
下經雲。
設有菩薩。
無量億那由他劫。
行六波羅密。
不聞此經或時聞已。
不信。
不解不順。
不入不得。
名為真實菩薩(已上此唐經文)此中行布。
即教道也。
此舉三乘菩薩不信此經之位。
下所為中雲。
引為即前權教菩薩。
不受圓融之法故。
十地之中。
寄位顯勝。
借其三乘行布之名。
彼謂同于我法。
後因熏習。
方信入圓融。
以離此普法無所歸故權教極果。
無實事故(已上)演義鈔四上雲。
權教極果無實事故者。
如有五教唯圓教因果俱有實事。
前四因中則有。
至果皆無。
由修權因。
若入地後。
即入實故。
猶如百川浩蕩。
千裡亦無究竟滿處。
究竟滿處。
即是海故(已上)此中既雲若入地後即入實故。
是故初地必入一乘。
回向終心已前。
皆不信一乘也。
唐經出現品。
億那由他劫文。
如前大疏所引。
彼處大疏九上雲。
若不依此教。
縱多劫修行。
尚非真實。
況能疾得菩提。
此中設有之言。
似當假設(乃至如前折薪所引)今更不信當來豈聞(已上)演義十九上雲。
若約教道三祇亦不入玄者。
即古十玄中意。
然曆三祇。
設未究竟。
亦已入位。
何以得言未入玄耶。
是故上雲。
若約教道。
施設三祇。
教既未真。
則成佛義。
亦非真也。
教不實故。
若約證道。
三祇修行。
必已克證。
修權既深。
則能入實(已上)此不信位。
大疏既雲義當三賢。
即同玄記應是三賢位人之文。
此信入位。
大疏既雲以入證聖。
必信圓故。
即同玄記終無證地而不信此之文。
然大疏意。
據演義鈔。
若入地後。
即入實故之解。
此證聖言。
即是初地。
彼此一同。
此時必信。
問若爾。
何故不信位。
言義當三賢。
應言三賢之終。
信入一乘。
是初地故。
答約證明信。
故雲證聖。
初地得四不壞信。
無漏信故。
五忍之中。
初二三地。
是信忍故。
縱使回向将滿之時。
雖有信入。
有漏位故。
隐之不顯。
舉勝顯之。
故雲證聖。
問若爾玄記亦即可爾。
何故第十回向将滿。
立信入義。
答雖是非勝。
初入一乘。
故約初信。
言不至地。
而亦約證故。
雲終無證地等也。
雖有證位。
就始為言。
故成回向将滿信義。
如是和會。
兩祖無違。
雖然今約隐顯初後成立。
香象将終。
清涼入證信一之義。
斯則兩祖。
似有差别。
是故各述其所立意。
問清涼約證。
大鈔初地入一之義。
有何差别。
答無有差别。
唯是一同。
問法花三車中牛。
既合不退菩薩。
若爾賢首。
約始教者。
初地不退。
十回不退。
若依終教。
初住不退。
清涼師意。
始教七住。
終教初住。
得位不退。
何不約此明信入位。
兩祖各判有差别耶。
答且約一相。
兩祖各用。
若細言之。
約教如是。
随應明之。
壽靈所判。
約就初住。
即此等義。
問三乘何位入一乘者。
為入一乘十信位耶。
為當入彼三賢等耶。
答兩卷指歸雲。
縱使三僧祇修滿。
若更回向。
得入頓教大乘信位(已上)頓教即是花嚴也。
言三祇修滿者。
此文是似從佛果位。
回入一乘。
若約教通。
非實佛果。
三乘實位。
應地前等若據此釋。
入一乘信位也。
若依花嚴同答解釋。
入一乘見聞位。
即十信位。
然問答中。
利根即入。
似是三乘信位之者。
自餘諸文。
無有從彼三乘十信。
入一乘者。
然玄記中。
不定之言。
以此思準。
豈得無乎。
今且立一義雲。
依清涼釋。
從證入者。
所入之處。
即是初地。
非是信位。
依香象釋。
從第十回向将滿入一者。
即從其位。
疾入初地。
亦非信位。
若依大抄。
從初住入者。
或入信位。
或即入住。
彼指歸文。
從三乘宗賢位初入故。
入一乘十信位也。
彼三祇滿。
是教道故。
花嚴問答。
會通亦爾。
或是拟宜。
雖是上位。
初信一故。
拟言入信。
如彼二乘回入一乘。
雖無三生。
當解行生。
問從三賢等。
入一乘者。
為更修一乘三賢等行耶。
為更不修進後位耶。
答大抄三雲。
既于彼三處入已。
為更從十信等位。
而修行耶。
為但彼入處一乘。
更不修行耶。
答有二。
一入已更行彼一乘三賢行。
以圓融位與彼差别位不同故。
二更不修行。
以但彼位滿。
即入法界。
豈可以證法界。
更劫行彼諸位耶。
故知更無别行。
入即圓融也(已上)此有二義。
随一即成。
後義不别修一乘行。
入一乘已。
必得圓融。
融前三乘三賢等行。
令無早故。
此法即成一乘行布圓融具足之行。
于此義上。
拟宜成立修行之義。
若依此門。
言修無遮。
前行布上。
後令融故。
此乃當修圓融行也。
章解雲此明三乘菩薩下。
二顯義。
亦二。
初釋成大乘。
二結顯一乘。
今初。
此中意者。
以花嚴經積行菩薩。
令同法花餘深法機。
此餘深法。
即譬喻品三車中。
牛所領菩薩。
若約時分。
此三人中。
法花已前。
初門菩薩。
是譬喻品意。
囑累品中。
餘深法機。
是佛滅後。
初門菩薩。
性起品中。
積行菩薩。
是久遠劫。
行布菩薩。
三類雖異。
并三中大。
是故章中。
令同一也。
折薪記雲。
若望自宗。
亦真實也者。
既此菩薩。
義當三賢。
探玄周問雲。
若地前。
過彼劫數。
必信受者。
即知地上二宗不别。
豈彼所信。
無十地耶。
答于彼教中。
具有行布十地。
漸次乃至佛果。
長養彼根器。
務令成就(即自宗真實義)極遲之者。
至彼劫數。
定當信入。
如其疾者。
則是不定。
又引清涼亦雲。
若約教道。
三祇未入玄(亦自真實也已上經亦彼也)自宗真實者。
自位究竟故。
問三乘菩薩。
入一乘者。
必是自位究竟者耶。
答花嚴問答中。
判言不定。
即出其相。
如前已引。
疾入之者。
既言不定。
其中豈無不至自位。
若約教言。
始教回向終心。
終教初住。
各是極果。
問頗有始教初住。
終教初地。
入一乘耶。
答若約不退。
始教三處。
從此處所。
各入一乘。
終教初住。
是即克定。
若入一乘。
多分亦餘。
何遮證位。
機不同故。
若始教中。
初住入者。
少分有之。
何強遮之。
章此文意明下。
二結顯一乘。
言此文意等者。
折薪記雲。
探玄問雲。
璎珞經等。
十千劫修行十信行滿。
何故此中。
無量億等。
不信此經。
答以彼但于行布位中。
修行信等。
于此圓融普賢十信。
一攝一切。
猶未聞信。
由此故知。
二宗差别。
故今雲不同彼也(已上)此二宗差别句次下。
玄記續雲。
若不爾者。
修行既經爾許時劫。
不信此經。
何名菩薩摩诃薩也(已上)積行菩薩。
不信此經。
是故此經懸異三乘菩薩所行。
由此義故。
花嚴圓教。
别教一乘。
炳然顯了。
第八難信易信差别。
于中分二。
初标。
二釋。
今初。
言難信易信者。
淺教易信。
深法難信。
聲聞唯易。
一乘唯難。
緣覺菩薩。
相望通二。
難易有四。
即于此中。
顯示一乘三乘差别。
章如此經賢首品雲下。
二釋。
亦二。
一引教。
二顯義。
今初。
折薪記雲。
賢首品者。
此品即十信之終。
三賢之首。
以此諸賢。
攝諸德故。
偏舉賢名。
謂體性至順。
調善曰賢。
吉祥勝德。
超絕名首。
即以此菩薩。
演說此法。
賢即是首故。
名賢首(已上)所引經文。
聲聞。
緣覺。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