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要義一卷

關燈
若見樹華。

    當願衆生。

    衆相如華。

    具三十二(已上)感果華要局佛果。

    嚴身華互通因果。

    玄記華有十義。

    一微妙義。

    表佛行德離粗相故。

    二開敷義。

    萬行敷榮性開覺故。

    三端正義。

    衆行圓滿德相具故。

    四芬馥義。

    德香普薰益自他故。

    五适悅義。

    勝德快樂喜無厭故。

    六巧成義。

    所修德相善巧成故。

    七光淨義。

    斷證永盡極清淨故。

    八莊飾義。

    了因明顯嚴本性故。

    九引果義。

    生因成立起佛果故。

    十不染義。

    處世不染如蓮華故。

    問。

    華嚴華者是何等華。

    答。

    華嚴華者。

    蓮花為本。

    通一切華。

    諸感果者無不通故。

    不簡華果同時前後。

    不失由華感果故。

    亦通一切非華之者。

    嚴身飾體皆華義故。

    問。

    感果蓮華與法華華有何别耶。

    答。

    能喻事華彼此是同。

    所喻法義彼此是别。

    此經感果嚴身二義。

    法華所喻。

    開敷出水。

    華實俱成。

    因果雙說。

    八不本淨。

    八迷不染。

    為實施權。

    開權顯實。

    廢權立實。

    權實二智。

    同時雙顯。

    如是法喻。

    随宗不同。

    開敷出水。

    法花論說。

    因果雙說光宅所立。

    八迷不染嘉祥妙解。

    為實施權等是天台所解。

    本迹二門各有三義。

    總名本迹六譬。

    權實雙顯清涼所釋。

    慈恩用論開敷出水。

     第三立教開宗。

    問。

    此華嚴宗立幾教宗。

    收攝判斷一代諸教。

    答。

    杜順大師。

    弘華嚴宗。

    建立五教。

    陳演止觀。

    智俨大師。

    承繼此躅。

    建立五教。

    莊飾弘通。

    賢首尊者。

    建興繁昌。

    普天歸投。

    率土順從。

    清涼。

    圭山。

    弘通傳述。

    潤色增光。

    修飾窮究。

    教則五教。

    宗則十宗。

    能诠所诠。

    攝判究盡。

    言五教者。

    一愚法小乘教。

    諸小乘教。

    二部五部。

    二十部。

    五百部等。

    一切三藏等教。

    不知法空。

    俱證人空。

    雖說法空。

    唯是少分亦不明顯。

    二大乘始教。

    般若中百等破相遣執教。

    深密瑜伽等建立法相典。

    三大乘終教。

    楞伽密嚴等經。

    起信寶性等論。

    蕩事顯理。

    融相見性。

    即此教宗。

    四大乘頓教。

    諸大乘中所顯所示言說頓亡。

    思量忽泯。

    契會不二。

    入住一理。

    生心即妄。

    不生即佛如是等也。

    五一乘圓教。

    華嚴一乘。

    四種法界。

    事事無礙。

    圓明自在。

    具德無盡。

    主伴具足。

    帝網重重。

    如是等也。

    言十宗者。

    約所诠宗而建立故。

    即五教中所顯宗旨。

    一我法俱有宗。

    犢子部等。

    二法有我無宗。

    薩婆多部等。

    三法無去來宗。

    大衆部等。

    四現通假實宗。

    說假部等。

    五俗妄真實宗。

    說出世部等。

    六諸法但名宗。

    一說部等。

    此上六宗小乘中分。

    七一切皆空宗。

    亦名三性空有宗。

    是始教宗。

    八真德不空宗。

    是終教宗。

    九相想俱絕宗。

    是頓教宗。

    十圓明具德宗。

    是華嚴經别教一乘。

    以此五教十宗。

    判斷大小教宗。

    權實淺深無不究竟。

     第四一乘三乘。

    問。

    于五教中雲何分别一乘三乘差别門耶。

    答。

    總而言之。

    一乘三乘。

    細分言之。

    三乘之外亦有愚法小乘。

    合而言之。

    三乘之中二乘攝之。

    法華三車含有愚法。

    于五教中初小乘教即愚法教。

    始終頓三并三乘教。

    圓教即是一乘教宗。

    此圓教者。

    是指别教。

    若漸入門攝二乘機立同教門。

    非教本意。

    立教本意唯别教宗。

    問。

    雲何名為三乘一乘。

    答。

    大乘教中說三乘别。

    因果各别各歸自乘。

    是故二乘不能成佛。

    此即本性種姓别故。

    說如是義名三乘教。

    此教即說三乘五性。

    一聲聞種姓。

    二獨覺種姓。

    三菩薩種姓。

    此三各具自乘種子芽不具餘。

    四不定種姓。

    具三乘種。

    非定一故。

    然有四種。

    一聲聞綠覺不定。

    二聲聞菩薩不定。

    三綠覺菩薩不定。

    四三乘不定。

    初一定性。

    不能成佛。

    後三成佛。

    有佛種故。

    五無性有性。

    阙無三乘無漏性種。

    極以人天教化成就。

    言一乘者。

    一切衆生皆具理性。

    真理為性。

    有此理故。

    一切衆生無不成佛。

    名一乘教。

    若據結綠。

    有三乘性。

    是理性上暫時假立。

    暫時性故。

    後皆成佛。

    而定性者。

    習性堅牢于此世中決定不回。

    必入涅槃寂後生心。

    所入涅槃非實滅故。

    心想還生。

    回心向大。

    次第勝進。

    修行成佛。

    不定種姓。

    此世回心。

    趣向升進。

    修行成佛。

    問。

    始終頓三教。

    無一乘名耶。

    答。

    約五教門立三一名。

    互有與奪。

    不可一準。

    始教名密意一乘。

    終教名佛性一乘。

    頓教名絕想一乘。

    法華名同教一乘。

    華嚴名别教一乘。

    圓教分二。

    同教别教。

    始終頓三。

    是故總立五種一乘。

    愚法都無一乘之名。

    五種一中唯别教宗是真實一。

    根本一乘諸乘本故。

    法華攝末歸本名一。

    始終頓三雖三乘教。

    随所立義各與一名。

    然始教宗。

    三乘教本。

    終頓二教三人所入。

    故名三乘待對三乘。

    故名三乘。

    其所說相。

    是一乘義專說三乘皆成佛故。

    泯絕三乘歸一理故。

    故清涼師。

    始教大乘名三乘教。

    終頓圓三皆名一乘。

    若成佛門。

    終頓二教共是一乘。

    事事無礙别教一乘。

    同教義門。

    同頓同終。

    或同始小。

    故名同教。

    然于五教立三乘名亦有五種。

    一始别終同三。

    如小乘教。

    二始終俱别三。

    如始教宗。

    三始終俱同三。

    如終教宗。

    四始終俱離三。

    如頓教宗。

    五始終俱同三。

    如同教宗。

    别教一乘無三乘名。

    問。

    同教一乘有種類耶。

    答。

    唯同三乘名為同教。

    不可有類。

    若強言之。

    有法華同教。

    是對機同。

    有華嚴同教。

    是稱性同。

    法華同教為本兼有别教。

    約所入故。

    華嚴别教為本兼有同教。

    約該攝故。

    直爾就正分二門者。

    華嚴是别教。

    法華是同教而已。

     第五所立法義。

    問。

    華嚴一乘教說何等法義。

    答。

    别教一乘法界法門。

    體相。

    森羅業用周遍。

    攝束樞要成四法界。

    一事法界。

    即是無礙所依體事。

    即有十對。

    教義。

    理事。

    境智。

    行位。

    因果。

    依正。

    體用。

    人法。

    逆順。

    應感。

    此十對法。

    各皆圓融。

    或一攝餘。

    互皆融攝。

    二理法界。

    攝歸真實寂寥湛然。

    此有十門。

    文繁略之。

    三理事無礙法界。

    随綠事法與理一味。

    此有十門。

    各成無礙。

    一理遍于事門。

    二事遍于理門。

    三依理成事門。

    四事能顯理門。

    五以理奪事門。

    六事能隐理門。

    七真理即事門。

    八事法即理門。

    九真理非事門。

    十事法非理門。

    以此十門明理事無礙相。

    四事事無礙法界。

    名周遍含容。

    真理随綠成種種事。

    一一事法融通無礙。

    亦有十門。

    即十玄門。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

    五秘密隐顯俱成門。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

    七因陀羅網境界門。

    八托事顯法生解門。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

    此十玄門。

    同一綠起。

    終一一法具十玄門。

    無礙圓融。

    随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