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要義一卷

關燈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夫華嚴法界難議難思。

    微塵攝于十方。

    刹那含于劫海。

    帝網珠内現重重之影。

    錠光鏡中示隐隐之像。

    相即相入攝體用之美同體異體窮镕融之緻。

    遊覺意之至道。

    初後圓通。

    入普眼之玄門始終周滿。

    覺城之東初心成正覺。

    妙峰之南住位圓行德。

    一生備曠劫之因。

    一念升究竟之果。

    一乘法義融遍如是。

    今明普法一乘教宗。

    略立十門示其塵露。

    一教宗大意。

    二教宗名義。

    三立教開宗。

    四一乘三乘。

    五所立法義。

    六本經次第。

    七修證行相。

    八諸雜法門。

    九章疏分量。

    十祖承弘傳。

    以此十門粗陳宗旨。

    法林之中。

    僅舉一枝而已。

     第一教宗大意。

    問以何義故名華嚴宗。

    答以華嚴經為所依教建立義理顯示旨歸。

    由此事故名華嚴宗。

    大小諸宗多由所依教曲立名。

    如俱舍論為所依故名俱舍宗。

    俱舍為門廣學有宗諸部論藏。

    謂發智論。

    六足論。

    法勝毗昙。

    雜心毗昙。

    順正理論。

    顯宗論等。

    學此典也。

    舊名毗昙宗。

    習學八犍度論。

    舊婆沙論。

    舊俱舍等此等諸論。

    其總名者是薩婆多宗。

    此雲說一切有。

    以成實論為所依教名成實宗。

    四分律等為所依教故名律宗。

    以中論。

    百論。

    十二門論三部為所依故名三論宗。

    以真言教為所依故名真言宗。

    陳說定判有為無為諸法性相名法相宗。

    此就所立所說為名。

    或名唯識宗。

    約所立義故。

    若能诠教唯論藏故。

    雖唯識論為所學門。

    瑜伽大論。

    十支諸論皆鹹習學窮義理故。

    或名應理圓實宗。

    所說法義與理相應。

    世俗勝義。

    四種道理。

    三性。

    三無性。

    乃至二空所顯真理。

    冥會契合。

    如是等理圓滿真實名應理圓實宗或名普為乘教。

    第三時教普為發趣一切乘者說此教故。

    一切乘者。

    即是所被三乘五乘種種機故。

    若依根本所依論教名瑜伽宗。

    解深密經。

    瑜伽大論是本所依。

    以此為門。

    十支諸論及其釋論。

    大乘法相皆為所學。

    就所住處名天台宗。

    若依所依名法華宗。

    如義真和尚。

    弘仁年中奉。

    诏制章名天台法華宗義真。

    如是宗名。

    多依所學。

    或據餘門各立名字。

    此華嚴經。

    如來成道最初。

    演說法界圓融十十無盡。

    主伴具足。

    相即相入。

    無礙法門。

    為諸教源。

    為諸乘本。

    問。

    何故如來初說此教。

    答。

    如來成覺朗照萬法。

    以一切智一切種智無障礙智。

    現證真理。

    事法妙境理智冥一究竟圓滿。

    以自所證為物示此。

    是故不起自内證處。

    全如自證說其法體。

    是故即于成正覺處菩提樹下。

    最初說此自說法界。

    若餘處說者容非自證故。

    三乘教移處說之。

    表非如來自所證故。

    是故諸佛法爾最初要說甚深廣大法門。

    賢首大師作探玄記。

    建立十意陳教興義。

    清涼大師作新經疏。

    教因教綠各開十門。

    元曉。

    惠苑各陳教興。

    本經别有性起出現。

    性起總相專明興意無量因綠。

    如來出世出現本意。

    為說一乘圓融法界大華嚴故。

    問。

    為何等機說大華嚴。

    答。

    此經必為一乘普機演說一切圓極普法。

    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所說法門名日光教。

    所被根綠名高山機。

    問。

    若爾此教唯被圓機。

    應不攝引三乘小乘。

    答。

    非圓機之者不能受此法。

    如來自證法體究極。

    圓通無礙普遍周滿。

    與此普法相應之者。

    得受如是最極圓法。

    二乘三乘既非此器。

    是故聲聞衆雖在第八會。

    如聾如盲懸隔見聞。

    三乘菩薩雖無量億那由他劫修習六度。

    普機未熟故不能入此法。

    問。

    此教既不被三乘小乘等。

    法有不攝萬機之過。

    攝二乘等為教深廣。

    今教唯攝一乘普機不攝二乘。

    豈為普法。

    答。

    法是深奧佛所證故。

    二乘不堪如聾如盲。

    不能見聞如來境界。

    非法不攝。

    非教漏機。

    根未熟故。

    不能頓入。

    若令二乘三乘等聽此華嚴者。

    即非華嚴。

    亦非一乘。

    圓融普法應同三乘小乘等教。

    雲何令此不可思議自在法門同小乘乎。

    問。

    若爾此教應永棄舍三乘等類。

    若有攝誘小機門耶。

    若攝之者有何方便。

    答。

    普法圓教是不共故。

    三乘小乘不能見聞。

    雖直不聽不舍聞性。

    其聞性者别教一乘大方便門。

    二乘三乘由此迂回得入圓教。

    于此一乘别教之法。

    流出三乘小乘等法。

    由此方便漸漸誘引練磨長養。

    說人乘法令離惡趣。

    說天乘法令出人乘。

    以二乘法令離人天。

    攝愚法小乘令入大乘。

    大乘教中具說三乘。

    以引愚法令回心故。

    回心教中聲聞斷證天超愚法。

    彼諸聲聞漸入三乘大乘共教。

    方作信解大乘菩薩。

    如是陶練心志融暢。

    長養根機堪入一乘。

    是故開顯三乘異門。

    會歸一乘真實大道。

    開會三乘為入一乘門。

    然後得入别教一乘舍那自體普賢法界。

    别教一乘是所入法。

    三乘同會為能入門。

    同會之位一乘所立。

    有同三乘名同教一乘。

    同教一乘所入之時。

    所立法義。

    全别三乘名别教一乘。

    是故如來出世本意。

    為令衆生悟入别教普法一乘圓融大道。

    問。

    入别教者有幾許類。

    答。

    有二類機入别教法。

    一頓入一乘機。

    成道最初說華嚴經。

    不簡凡夫及以聖人初心後心。

    啻一乘機皆得悟解。

    二漸入一乘機。

    二乘三乘根綠不堪不能頓入别教普法。

    如來愍彼于一分三。

    漸次誘引于别教。

    為頓入者。

    初說一乘七處八會次第遊曆。

    橫遍十方豎該十世。

    一切法門第二七日宣示顯說。

    究竟窮盡。

    為漸入者。

    從一乘法流出三乘。

    鹿苑已後漸次化儀從此生起終捃拾教。

    此漸入法。

    第二七日一念之中所顯現法。

    海印三昧威神力故。

    所現無遺皆悉說盡。

    從此所現别教法中。

    随機任宜。

    摘出三乘。

    漸次誘攝。

    回轉入本。

    漸入之者。

    回轉入一。

    五所為中名為轉為。

    轉小入三。

    轉三入同。

    從同方入别教一乘。

    如是展轉名曰轉為。

    漸入之者。

    如是展升終入法界圓融本處。

    性起大樹。

    二乘闡提二處不生。

    而不舍生芽之性。

    聲聞乘人于此普法生佛芽者。

    如是誘引漸生佛芽。

    終成覺樹。

    玄記第一陳轉為雲。

    謂諸二乘以鈍根故要先回入共教大乘。

    舍二乘名得菩薩稱。

    然後方入此普賢法(乃至)是故當知。

    一切二乘。

    總無頓入普賢法界。

    依究竟說。

    無有二乘而不回入共教菩薩。

    無彼菩薩而不入此普賢之法。

    是故展轉無不皆是此法之器(已上)言共教大乘者。

    正指始教三乘大乘。

    愚法小乘轉入始教。

    即成始教菩薩悟解。

    大志通泰作大乘人。

    惠苑法師陳小乘雲。

    要先回入權教大乘。

    餘即同此入三乘後。

    必經同教方入别教。

    同教為能入門。

    住所入别教故。

    問。

    何故華嚴名為本教答。

    諸教本故。

    諸佛本故。

    萬法本故。

    萬行本故。

    諸乘本故。

    所出本故。

    所歸本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