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佛光三昧觀秘寶藏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修菩薩道具菩薩行。
随俗多生在真一念(文)準此文證。
既雲得定之後堪起十方觀(言十方觀者。
上所說十方境界念佛門也)又立見道之名。
然未得定人何修此觀耶。
答。
如上所說方便義。
今得定之言亦有位局義通義也。
約加行根本立定名。
見道義亦可爾。
猶如彼立真假二種無漏時以三賢以上名相似無漏。
今于初住立見道時。
今行門信位終心即是相似見道也。
如廣論第二十九雲。
入此信者皆無有退故。
設習氣未淳熟者。
暫時念退。
信及住位一往不退為正信(雲雲)解曰。
信及住位者。
即如汝所引文。
修道人于此教法起信心。
後修此定法也。
此中信者即聞信也。
未成信根。
起此信修相似定。
至相似住心時。
立一往不退義。
若不然者。
可雲習氣未熟暫時念退等耶。
是故論第九十一釋勝樂國妙峰山義雲。
言妙峰山者。
意明。
從定方能顯發自心根本智慧。
如諸佛見萬法無性萬法無相萬法無依萬法無有本末住處。
契此法已。
名為住佛所住。
方得見亡業謝。
生聖智流中。
學差别智成就法界無限普賢大用。
廣化無盡一切法界衆生。
皆使入于根本智之知見故。
亦可。
凡心初學先入山樂靜。
方學定心用現正智。
亦是方便。
亦可得名勝樂國妙峰山也。
以心離俗境樂修寂靜亦是勝義。
引凡方便種種利生。
但不住其中也(已上)此中于凡位初學亦立方便三昧名。
如第七十七論雲。
方便三昧者。
任無作性蕩然自定。
不收不攝。
任心自安。
萬惑自淨。
道自現。
爾身可任用施為。
不失其理。
然以普賢願行方成悲智大用無作法界緣起之門(文)解曰。
加行根本雖淺深不同。
至今觀門第十重。
位實有任無作性蕩然自定之處。
約此義通立方便名。
然約六相圓融門。
适真智現前時。
亦無初後别也。
是故如來于衆生心中成正覺。
衆生起佛心一分亦成如來。
即此方便三昧之義也。
是故彼十住法體雖非今所得。
但假此衆緣令信住相順。
才起初住入心一分。
即是相似定。
斂心定也。
非正住法也。
故今言方便三昧者。
即是入真之加行也。
即是信位之終。
住位之初。
背我法迷執順二空正理。
信根決定道心堅固。
一切一乘行門非此處不立。
是故行者須初心厭名利欣實事。
近善友聞正法。
依此方便入信位初心。
彼信心相續不退失。
今依方便三昧信智決定。
是即信位終心也。
此處名初住入心。
無始已來未起此心。
若才入即無退失理。
此義具如信種義中說。
一乘深教信不退義。
于此處立。
良有深意也。
五同論又雲。
二明信心者心地增廣其光漸增。
其光漸增者。
明信心漸勝。
如文可知。
一一随光所照之境。
以心觀之。
随方令心無礙。
盡十方總然。
十方觀遍唯有能觀心在。
複觀能觀之心。
亦無内外。
即十方無礙方入十住初心(已上) 解曰。
此文亦随重重修事理觀也。
即文中言随方令心無礙盡十方總然者。
約第一重修事理觀也。
次言十方觀遍者。
約十重說也。
次言唯有能觀心在等者。
約第十一觀能觀心說也。
次言亦無内外即十方無礙者。
即約盡事理觀說。
上句令心無礙文。
亦例此可知也。
問曰。
唯直可修事理觀。
何故煩用十重光明周遍觀門耶。
答。
如上第四章所引第二十七論文雲。
令信心者了心境廣大無盡無礙與法界虛空界等(雲雲)又決疑論第一雲。
如随光引心令心增廣。
有二義。
一入智境界。
猶如虛空本無中邊。
二随智行慈悲度脫衆生。
亦如知境無有限極(等雲雲)是即如來引機之善巧。
文殊攝生之規模。
海印法門之船筏。
高山頓升之梯橙也。
一切菩薩直進證入門。
離此不成。
是故論雲。
若不作此光明觀。
諸佛大用皆悉不成(雲雲)如上所引可知之。
第三正料簡正修義者。
問曰。
依前教證。
此三昧觀總有二說。
依何門可修之耶。
答。
三論兩說。
俱一師秘談也。
随意樂可修之。
但初心行者後說可順便宜。
串習以後可随意樂。
何者。
觀門法者先從狹至寬故也。
問曰。
依彼說。
于第一重皆亡能所。
何故至第二觀等亦起能所分别耶。
答。
初心廣觀難熟故。
先于一界亡能所。
如一界亦多界亦爾。
然為令信心廣大成就等虛空界法身智身大悲願行等故。
重重皆起觀智也。
謂重重能觀是智身也。
重重所觀是法身也。
彼所觀中。
依緣佛菩薩萬行起大願。
依緣衆生界起大悲也。
依諸行具足故。
是為一乘甚深三昧。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義。
即依之立也。
此即觀門之通例也。
初不可疑。
如彼法界觀十重觀門。
十重中亦有重重。
又如圓覺觀。
曆四大六塵起重重觀智。
又如真言瑜伽字輪觀等。
于一一字門觀性相。
施轉絞絡後總結名無分别觀也。
若依此說。
修者先觀佛光可徹東方。
于東方中有四洲大海圍山。
菩薩初生·出家·成覺·說法·入滅。
四王·忉利。
乃至色究竟天。
毗盧遮那界會等。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如是。
于此中人天菩薩為人空所照。
須彌大海等為法空所照。
能觀心亦無體無相。
即于一世界能所俱亡也。
以下九重可準之。
但于第一重。
周遍觀故。
中間八重雖非委細。
至第十重殊可觀能觀心無相義也。
中間串習自起觀智。
無相義顯現也。
但于盡此能觀心有二說。
如
随俗多生在真一念(文)準此文證。
既雲得定之後堪起十方觀(言十方觀者。
上所說十方境界念佛門也)又立見道之名。
然未得定人何修此觀耶。
答。
如上所說方便義。
今得定之言亦有位局義通義也。
約加行根本立定名。
見道義亦可爾。
猶如彼立真假二種無漏時以三賢以上名相似無漏。
今于初住立見道時。
今行門信位終心即是相似見道也。
如廣論第二十九雲。
入此信者皆無有退故。
設習氣未淳熟者。
暫時念退。
信及住位一往不退為正信(雲雲)解曰。
信及住位者。
即如汝所引文。
修道人于此教法起信心。
後修此定法也。
此中信者即聞信也。
未成信根。
起此信修相似定。
至相似住心時。
立一往不退義。
若不然者。
可雲習氣未熟暫時念退等耶。
是故論第九十一釋勝樂國妙峰山義雲。
言妙峰山者。
意明。
從定方能顯發自心根本智慧。
如諸佛見萬法無性萬法無相萬法無依萬法無有本末住處。
契此法已。
名為住佛所住。
方得見亡業謝。
生聖智流中。
學差别智成就法界無限普賢大用。
廣化無盡一切法界衆生。
皆使入于根本智之知見故。
亦可。
凡心初學先入山樂靜。
方學定心用現正智。
亦是方便。
亦可得名勝樂國妙峰山也。
以心離俗境樂修寂靜亦是勝義。
引凡方便種種利生。
但不住其中也(已上)此中于凡位初學亦立方便三昧名。
如第七十七論雲。
方便三昧者。
任無作性蕩然自定。
不收不攝。
任心自安。
萬惑自淨。
道自現。
爾身可任用施為。
不失其理。
然以普賢願行方成悲智大用無作法界緣起之門(文)解曰。
加行根本雖淺深不同。
至今觀門第十重。
位實有任無作性蕩然自定之處。
約此義通立方便名。
然約六相圓融門。
适真智現前時。
亦無初後别也。
是故如來于衆生心中成正覺。
衆生起佛心一分亦成如來。
即此方便三昧之義也。
是故彼十住法體雖非今所得。
但假此衆緣令信住相順。
才起初住入心一分。
即是相似定。
斂心定也。
非正住法也。
故今言方便三昧者。
即是入真之加行也。
即是信位之終。
住位之初。
背我法迷執順二空正理。
信根決定道心堅固。
一切一乘行門非此處不立。
是故行者須初心厭名利欣實事。
近善友聞正法。
依此方便入信位初心。
彼信心相續不退失。
今依方便三昧信智決定。
是即信位終心也。
此處名初住入心。
無始已來未起此心。
若才入即無退失理。
此義具如信種義中說。
一乘深教信不退義。
于此處立。
良有深意也。
五同論又雲。
二明信心者心地增廣其光漸增。
其光漸增者。
明信心漸勝。
如文可知。
一一随光所照之境。
以心觀之。
随方令心無礙。
盡十方總然。
十方觀遍唯有能觀心在。
複觀能觀之心。
亦無内外。
即十方無礙方入十住初心(已上) 解曰。
此文亦随重重修事理觀也。
即文中言随方令心無礙盡十方總然者。
約第一重修事理觀也。
次言十方觀遍者。
約十重說也。
次言唯有能觀心在等者。
約第十一觀能觀心說也。
次言亦無内外即十方無礙者。
即約盡事理觀說。
上句令心無礙文。
亦例此可知也。
問曰。
唯直可修事理觀。
何故煩用十重光明周遍觀門耶。
答。
如上第四章所引第二十七論文雲。
令信心者了心境廣大無盡無礙與法界虛空界等(雲雲)又決疑論第一雲。
如随光引心令心增廣。
有二義。
一入智境界。
猶如虛空本無中邊。
二随智行慈悲度脫衆生。
亦如知境無有限極(等雲雲)是即如來引機之善巧。
文殊攝生之規模。
海印法門之船筏。
高山頓升之梯橙也。
一切菩薩直進證入門。
離此不成。
是故論雲。
若不作此光明觀。
諸佛大用皆悉不成(雲雲)如上所引可知之。
第三正料簡正修義者。
問曰。
依前教證。
此三昧觀總有二說。
依何門可修之耶。
答。
三論兩說。
俱一師秘談也。
随意樂可修之。
但初心行者後說可順便宜。
串習以後可随意樂。
何者。
觀門法者先從狹至寬故也。
問曰。
依彼說。
于第一重皆亡能所。
何故至第二觀等亦起能所分别耶。
答。
初心廣觀難熟故。
先于一界亡能所。
如一界亦多界亦爾。
然為令信心廣大成就等虛空界法身智身大悲願行等故。
重重皆起觀智也。
謂重重能觀是智身也。
重重所觀是法身也。
彼所觀中。
依緣佛菩薩萬行起大願。
依緣衆生界起大悲也。
依諸行具足故。
是為一乘甚深三昧。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義。
即依之立也。
此即觀門之通例也。
初不可疑。
如彼法界觀十重觀門。
十重中亦有重重。
又如圓覺觀。
曆四大六塵起重重觀智。
又如真言瑜伽字輪觀等。
于一一字門觀性相。
施轉絞絡後總結名無分别觀也。
若依此說。
修者先觀佛光可徹東方。
于東方中有四洲大海圍山。
菩薩初生·出家·成覺·說法·入滅。
四王·忉利。
乃至色究竟天。
毗盧遮那界會等。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如是。
于此中人天菩薩為人空所照。
須彌大海等為法空所照。
能觀心亦無體無相。
即于一世界能所俱亡也。
以下九重可準之。
但于第一重。
周遍觀故。
中間八重雖非委細。
至第十重殊可觀能觀心無相義也。
中間串習自起觀智。
無相義顯現也。
但于盡此能觀心有二說。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