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香薰抄第六

關燈
複學道。

    過劫已中間斷絕。

    竟八十劫都無佛興。

    然後有劫名喻星宿。

    其八萬大臣。

    于斯劫中成最正覺(文)。

     先年之比。

    宗性勘此文為探玄記。

    如星宿劫中有八萬佛出之釋證據畢。

     佛名經二雲。

    劫名莊嚴。

    彼劫中有八萬四千如來成佛。

    我悉歸命彼諸如來(文)。

     同經九雲。

    舍利弗。

    莊嚴劫中有八萬四千佛出世(文)。

     私雲。

    任此等經文。

    準莊嚴劫。

    可思星宿劫欤。

     各有所據故别也(文)。

     俱舍論一雲(分别界品)。

    暖欲名冷。

    食欲名饑。

    飲欲名渴。

    此三于因立果名故。

    作如是說。

    如有頌言。

    諸佛出現樂。

    演說正法樂。

    僧衆和合樂。

    同修勇進樂(文)。

     光一末雲。

    冷饑渴三相。

    隐難知。

    若不約果以明。

    其體難顯。

    謂暖欲因名冷。

    食欲因名饑。

    飲欲因名渴。

    冷饑渴三。

    是欲異名。

    因觸生欲。

    觸是因。

    欲是果。

    此三皆于觸因之上。

    立欲果之名。

    作如是說。

    故入阿毗達磨雲。

    由此所逼。

    暖欲因名冷。

    食欲因名饑。

    飲欲因名渴。

    此皆于因立果名故。

    引頌證于因立果名。

    佛出世非樂。

    能生樂故。

    稱佛為樂。

    因立果名。

    餘準此釋。

    問。

    火大熱觸亦生冷欲。

    何不以欲标名。

    解雲。

    火大是強當體立稱。

    冷觸昧劣故。

    從果立名(文)。

     寶一末雲。

    論暖欲名冷至飲欲名渴。

    第三因取果名。

    文中有三。

    一釋果名。

    二結歸因稱。

    三引例證成。

    此即初也。

    暖欲食欲饑欲。

    是心所欲數。

    由身中有觸力令欲暖。

    有觸力令欲食。

    有觸力令欲饑。

    所令欲名冷饑渴。

    即是由其能令觸。

    即能令觸從果為名。

    名冷饑渴。

    論此三于因至故作是說。

    第二結也。

    論如有頌言至同修勇進樂。

    第三引例證也。

    諸佛出世等。

    與樂為因名為樂。

    問。

    澀滑輕重各别相對立。

    何故對冷不說暖耶。

    答。

    暖是能造即是火大。

    故不說也(文)。

     泰一雲。

    謂冷觸所逼。

    必欲得暖故。

    約暖欲以釋冷觸。

    食欲名饑。

    飲欲名渴。

    此皆于因立果名故。

    作如是說者。

    如人不食脹胃空虛。

    火大動發生觸。

    觸身起食欲。

    名食欲為饑。

    如人不飲肺胃虛燥。

    火大動發生觸。

    觸身起飲欲。

    名飲欲為渴。

     大般若經四百五雲(第二分觀照品)。

    當佛說。

    此修行般若波羅密多。

    諸菩薩摩诃薩。

    獲勝利時。

    衆中有三百苾刍。

    即從座起。

    以所著衣持用奉佛。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爾時世尊。

    即便微笑。

    從面門出種種色光。

    尊者阿難。

    從座而起。

    偏覆左肩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

    何因何緣現此微笑。

    大聖現笑必有因緣。

    請垂矜愍唯願為說。

    佛告阿難。

    是從座起三百苾刍。

    從此已後。

    六十一劫星喻劫中。

    當得作佛皆同一号。

    謂大幢相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禦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文)。

     同經五百五十四雲(第四分散花品)。

    是時衆内六千苾刍。

    俱從座起頂禮佛足。

    偏覆左肩右膝着地。

    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爾時世尊即便微笑。

    如佛常法。

    從其面門。

    放種種光青黃赤白○時阿難陀即從座起。

    禮佛合掌白言。

    世尊。

    何因何緣現此微笑。

    諸佛現笑非無因緣。

    唯願如來哀愍為說。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

    此諸苾刍。

    于當來世星喻劫中。

    皆得作佛同名散花。

    十号具足(文)。

     問。

    花嚴經中列二十三欲。

    爾者第十一欲如何說之耶。

    進雲。

    花嚴經雲。

    有所依欲無所依欲(文)。

    付之。

    欲心所現起之時。

    随其所應。

    以五根及無間滅意可為所依。

    何說無所依欲哉。

    抑今此無所依欲者。

    其體何物耶。

     答。

    探玄記中釋此經文雲。

    托餘心所是有所依。

    獨起欲數名無所依。

    又依境起欲名有依。

    知境唯心心起無寄名無依(文)。

    初釋意雲。

    欲心所托餘心所起名有所依欲。

    欲心所獨起名無所依欲(為言)。

    第二釋意雲。

    知境有實體。

    托境起欲心所名有所依欲。

    知境唯是心。

    心外無别體起欲心所名無所依欲(為言)。

    此二釋者。

    顯色之義。

    非相違釋欤。

     花嚴經十雲(初發心菩薩功德品)。

    有所依欲無所依欲(文)。

     玄五雲。

    十一托餘心所。

    是有所依。

    獨起欲數名無所依。

    又依境起欲名有依。

    知境唯心。

    心起無寄名無依(文)。

     花嚴經十七雲(初發心功德品)。

    欲悉知有依解無依解(文)。

     疏四上雲。

    有依無依。

    約自性差别。

    托于根境及稱真故(文)。

     鈔十下雲(無釋)。

     刊五雲。

    一謂凡夫及二乘。

    見有為法有和合相故。

    名有依解。

    二菩薩反彼名無依解(文)。

     問。

    探玄記中。

    明輕煩惱重煩惱相作二解釋。

    爾者第二釋意。

    如何釋之耶。

    進雲。

    探玄記雲。

    又微起易止名輕。

    粗起難息名重(文)。

    付之。

    依探玄記釋。

    披俱舍論(二十三)文述。

    應知。

    此中下下品道勢力。

    能斷上上品障。

    如是乃至上上品道勢力。

    能斷下下品障。

    粗強煩惱易斷故。

    以下下品道斷之微細煩惱難斷故。

    以上上品道斷之雲也。

    若爾探玄記釋。

    豈不背俱舍論文哉。

     答。

    探玄記釋意。

    就煩惱體論輕重故。

    微劣煩惱現起易止故。

    名輕煩惱。

    粗強煩惱現起難息故。

    名重煩惱(為言)。

    豈雲以下下品道斷故。

    粗強煩惱名輕。

    以上上品道斷故。

    微劣煩惱名重哉。

    但于俱舍論文者。

    彼所治煩惱。

    能含道品相翻門也。

    既為别門來。

    而不可為難哉。

     重難雲。

    勘刊定記釋雲。

    三諸斷品内下品道斷者為輕。

    中上品道斷者為重。

    中品道斷者為輕。

    上品道斷者為重(文)。

    此釋意。

    就所治煩惱。

    能治道品相翻之門。

    論煩惱輕重(見)。

    如何。

    答。

    此釋意實難思。

    且不可依用之。

    設強會通之者。

    随能治道品。

    論所治煩惱輕重故。

    以下品道所斷。

    雖上品煩惱名輕。

    以上品道所斷。

    雖下品煩惱名重雲欤。

     花嚴經十雲(初發心菩薩功德品)。

    所謂欲悉知輕煩惱重煩惱(文)。

     玄五雲。

    初二句約輕重分别。

    謂卒略心起名輕煩惱。

    殷厚心起名重煩惱。

    又微起易止名輕。

    粗起難息名重(文)。

     花嚴經十七雲(初發心功德品)。

    所謂欲盡知輕煩惱重煩惱(文)。

     疏四上雲。

    今初門中。

    輕重眠起。

    通下諸惑故名為總。

    就中輕重總中之總。

    以品言之。

    一切煩惱各有輕重。

    約起惑者。

    心有異故。

    據難易斷。

    現行為輕。

    種子為重。

    即眠起是(文)。

     鈔十上雲。

    疏一切煩惱各有輕重者。

    分九品故。

    約起惑者下。

    出輕重由。

    如一貪惑重者。

    于下劣境起猛利貪。

    中者稱境而起。

    下者設于勝境。

    心亦微薄等。

    三品各三故成九品。

    據難易下。

    别别相望。

    以論輕重。

    言種子為重者。

    如俱生惑種。

    金剛喻定方斷盡故。

    故下經雲金剛道滅方畢竟(文)。

     刊五雲。

    知中有三對。

    一輕重一勤略辨一種○二分别為輕。

    少時頓斷故。

    俱生為重。

    多時漸斷故。

    三諸斷品内下品道斷者為輕。

    中上品道斷者為重。

    中品道斷者為輕。

    上品道斷者為重(文)。

     問。

    地持論意。

    可許十纏家義耶。

    答。

    不許之也。

    兩方。

    若許之者。

    探玄記中地持論意。

    不許十纏家義(見)。

    若依之爾者。

    設雖地持論意。

    何不許十纏家義哉。

     答。

    勘地持論文雲。

    雲何菩薩。

    除惱行利略說八種。

    若有衆生所應慚處令舍無慚纏。

    心得開覺如無心慚纏。

    如是無愧纏睡纏眠纏掉纏悔纏悭纏嫉纏。

    唯立此八纏。

    不立忿覆為纏也。

    故探玄記雲。

    地持瑜伽。

    說八纏除忿覆。

    何故除者。

    為有論師。

    說忿覆是使性。

    謂忿是瞋使性。

    覆是貪使性。

    為貪他利覆藏已過(文)。

    加之。

    淨影大師地持論義記(四)中。

    解此論文雲。

    謂化令離八纏煩惱。

    如雜心中說有十種。

    此中何故唯說八種。

    有論師言。

    忿覆二纏。

    是其使性。

    忿是嗔性。

    覆是貪性故此不論(文)。

    準此等釋可思之。

     問。

    瑜伽論意。

    可許十纏家義耶。

    答。

    不許之也。

    兩方。

    若許之者。

    探玄記中。

    瑜伽論意。

    不許十纏家義(見)。

    若依之爾者。

    小乘諸論中。

    盛立十纏家義。

    瑜伽論意有。

    何故不許之哉。

     答。

    披瑜伽論處處之文。

    或(八)雲。

    纏者八纏。

    謂無慚·無愧·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嫉妒·悭吝。

    或(八十四)述現起相續無斷絕義。

    說名為纏。

    纏有八種。

    謂無慚等。

    唯立此無慚無愧等八纏。

    不以忿覆二種為纏(見)。

    但于小乘諸論中。

    成立十纏家義雲難者。

    勘瑜論(八十九)一處之文雲。

    一切煩惱皆有其纏。

    由現行者。

    悉名纏故。

    然有八種。

    諸随煩惱。

    于四時中數數現行。

    是故唯立八種為纏。

    謂于修學增上戒時。

    無慚無愧數數現行。

    能為障礙。

    若于修學增上心時。

    惛沉睡眠數數現行。

    能為障礙。

    若于修學增上惠時。

    簡擇法故。

    掉舉惡作數數現行。

    能為障礙。

    若聞法者。

    展轉受用财及法時。

    嫉妒悭吝數數現行。

    能為障礙。

    随煩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