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香薰抄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問題。
問。
探玄記中淨梵相對有六别(文)。
爾者第六别如何釋之耶。
問。
涅槃經文雲。
天行品者如雜華說(文)。
爾者清涼大師如何釋耶。
問。
探玄記中雲。
寒熱饑渴是觸(文)。
爾者心所觸欤。
問。
清涼大師解釋中雲。
然觸通身心(文)。
爾者今此身觸者第一色蘊攝欤。
問。
清涼大師意。
寒熱饑渴四觸心所觸雲義。
引何論說證之耶。
問。
小乘教意。
修相好業為唯限百劫位。
為當可通三僧祇間耶。
問。
花嚴經文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文)。
爾者今此正覺者究竟果滿正覺欤。
問。
香象大師意。
星宿劫幾佛出世判耶。
問。
清涼大師意。
迦葉佛出世後幾劫無佛出世耶。
問。
花嚴經中。
列二十三欲。
爾者第十一欲如何說之耶。
問。
探玄記中。
明輕煩惱重煩惱相作二解釋。
爾者第二釋意如何釋之耶。
問。
地持論意。
可許十纏家義耶。
問。
瑜伽論意。
可許十纏家義耶。
問。
瑜伽論意。
忿覆二種以本惑為體欤。
問。
香象大師意。
貪煩惱可與憂受相應耶。
問。
清涼大師意。
六十二見于五見中以幾見為體耶。
問。
清涼大師意。
八大人覺者出何經判耶。
問。
清涼大師意。
定煩惱體可取疑耶。
問。
花嚴經文雲。
涅槃地莊嚴(文)。
爾者香象大師如何釋之耶。
問。
探玄記中。
淨梵相對有六别(文)。
爾者第六别如何釋之耶。
進雲。
探玄記雲。
六約因果。
涅槃為淨。
道谛行為梵(文)。
付之。
披取解釋見。
六義對判。
如前五義。
皆以劣為淨。
以勝為梵也。
如彼約報。
欲天為淨。
色天為梵。
約人。
在家戒為淨。
出家戒為梵等也。
何至第六對判。
以勝涅槃果為淨。
如劣道谛因為梵哉。
答。
淨梵差别。
隻随時直何可定淨劣梵勝哉。
如前五義對判。
設雖以劣為淨以勝為梵。
至第六義。
涅槃果法寂靜勝故為淨。
道谛因行趣涅槃果之道路故名梵也。
阿羅漢果後得智中。
梵行已立之者。
于無漏聖道雲梵行名也。
故探玄記中。
證道谛名梵之義雲。
經雲梵行已立是也(文)。
五雲。
初釋名者。
離妄念之染故雲梵。
會無我理故雲行。
此行即梵。
二離染中極名梵。
即真境也。
皆能證此故雲行。
三涅槃果為梵。
以寂靜故。
修因為行。
此二梵之行。
淨與梵何别者有六别。
一約報。
故天為淨。
色天為梵。
二約人。
在家戒是淨出家戒為梵。
三約行位。
信中修為淨行。
入位已去修為梵行。
四約二利。
三學自利為淨行。
四等利他為梵行。
此如涅槃經說。
五約二行。
随事造修施戒等為淨行。
離念契玄為梵行。
如文。
六約因果。
涅槃為淨。
道谛行為梵。
經雲。
梵行已立是也(文)。
疏四上雲。
二釋名者。
梵是西域之音。
具雲勃嚂摩。
此翻為淨。
簡上淨立梵行名。
離染中極故名為梵。
即梵為行故名梵行。
持業釋也。
亦有雲。
真境為梵。
智契為行。
或涅槃為梵。
修因為行。
此二依主釋(文)。
鈔十下雲。
疏二釋名者。
疏文分四。
一正釋名○今初有三。
一總釋。
若淨就此方。
應名淨行。
為簡前故。
此存梵音。
二真境為梵。
約因中釋。
三涅槃為梵。
因果對釋。
并可知(文)。
刊五雲(無釋)。
問。
涅槃經文雲。
天行品者如雜花說(文)。
爾者清涼大師。
如何釋之耶。
進雲。
演義抄雲。
涅槃天行經文。
不釋指在花嚴(文)。
付之。
披花嚴經文。
無有天行品。
若爾指在花嚴之釋依憑在何文哉。
答。
見探玄記餘處釋雲。
依涅槃經及觀佛三昧經。
名此經為雜花經。
以萬行交飾緣集成。
從喻标名。
喻雜華耳(文)。
網目·花嚴傳第一·八十花嚴經疏第一·四十花嚴經疏第二·刊定記第一等釋。
其意同之。
加之勘涅槃經處處之文。
引雜花經之文。
多在花嚴經故。
涅槃經所引雜花經者。
指花嚴經雲事炳然也。
誰可疑之哉。
但于花嚴經無天行品雲難者。
勘涅槃經(十八)文。
梵行品終。
欲移嬰兒行品之處。
有天行品者如雜花說之文。
推之。
天行者初地已上行故。
指十地品雲天行品也。
故玄(四)雲。
三天行者。
第一義天天然之理(文)。
釋簽解此文雲。
三天行者。
涅槃義釋指在雜花。
即花嚴也(文)。
指花嚴經十地品。
名天行品雲事。
此釋可見也。
演義抄二即淨天。
淨天即第一義天之釋。
其意可準知之。
委細聊簡并釋文等。
并如文義抄第九帖。
必要之時可引見之。
花嚴經十七雲(梵行品)。
爾時正念天子。
白法惠菩薩言。
佛子。
一切世界諸菩薩衆。
依如來教染衣出家。
雲何而得梵行清淨。
從菩薩位。
逮于無上菩提之道(文)。
疏四上雲。
今初亦二。
先叙問答之人。
正念天子問者。
天者淨也。
表所問事理染相絕故。
梵依天行而得成故。
念與無念。
二而不二為正念也(文)。
鈔十下雲。
疏梵依天行而得成者。
涅槃天行經文。
不釋指在花嚴。
古人于體亦有二義。
一指八禅。
二即淨天。
淨天即第一義天。
見第一義梵行成矣。
依天行得(文)。
刊五雲(無釋)。
問。
探玄記中雲。
寒熱饑渴是觸(文)。
爾者心所觸欤。
答。
可心所觸欤。
兩方。
若心所觸者。
既雲寒熱饑渴是觸。
定可觸處觸也。
是以清涼大師釋。
寒熱饑渴是十一觸。
屬于色蘊。
觸處觸(見)。
若依之爾者。
探玄記中。
約遍行五征之(文)。
知心所觸雲事。
答。
見花嚴經文雲。
若意業是梵行者。
當知。
想是梵行施設是梵行。
寒熱饑渴苦樂憂喜等。
悉是梵行。
探玄記中釋此文雲。
六意業中。
約遍行五征之。
以是根本動作故。
想是想數。
施設是思。
寒熱饑渴是觸。
苦等是受。
略無作意也(文)。
思此釋意。
可遍行心所中觸(見)。
加之勘清涼大師釋。
疏中或雲。
約遍行五征之。
一思二想。
次四是觸。
後四是受。
作意一種總遍十段。
或述。
若欲破者。
既約遍行通于三性。
故非梵行。
演義抄中或釋。
若爾身觸在五識地。
今何在意。
答。
有三義故。
一由相應義。
謂意識與五有同緣境故。
二由意識用。
強有彼同分緣故。
三由意識。
于極樂地有樂觸故。
于極苦趣。
有意苦故判。
意業十中。
思即意業。
能造業故。
想是意之加行。
令意成業根本故。
次四觸數識。
合根境由業引故。
後四受數。
亦由業引故。
案此等解釋意。
寒熱饑渴是觸者。
心所觸雲事炳然也。
但于既雲寒熱饑渴是觸。
定可觸處觸之難者。
此論義者。
延應元年窮冬之候。
于東大寺尊勝院被行探玄記第五卷三十講之時。
宗性當講問定慶拟講之疑也。
古來未見此疑。
今度始所結講也。
經文解釋。
同為不審。
後代之學侶。
沉心可思之。
問。
清涼大師解釋中雲。
然觸通身心(文)。
爾者今此身觸者。
第一色蘊攝欤。
答。
可有二義邊也。
兩方。
若第一色蘊攝者。
五識相應觸心所名身觸者。
常途之所談也。
何雲第一色蘊攝哉。
是以演義抄中。
舉若爾身觸在五識地今何在意之問。
明知。
身觸者。
第五識蘊攝雲事。
若依之爾者。
見演義抄釋雲。
今約身觸故屬于色(文)。
如何。
答。
問。
清涼大師意。
寒熱饑渴四觸心所觸雲義。
引何論說證之耶。
進雲。
演義抄雲。
俱舍亦說。
此之四觸亦是心所(文)。
付之。
依演義抄釋。
披俱舍論說。
未見寒熱饑渴四觸是心所觸雲文。
解釋之所引依憑在何文哉。
答。
花嚴經九雲(梵行品)。
若意業是梵行者。
當知。
想是梵行施設是梵行。
寒熱饑渴苦樂憂喜等。
悉是梵行(文)。
玄五雲。
六意業中。
約遍行五征之。
以是根本動作故。
相是想數。
施設是思。
寒熱饑渴是觸。
苦等是受。
略無作意也(文)。
花嚴經十七雲(梵行品)。
若意業是梵行者。
當知。
梵行則是思想。
寒熱饑渴苦樂憂喜(文)。
疏四上雲。
第六觀意業十事。
皆意之用故名為業。
約遍行五征之。
一思二想。
次四是觸。
後四是受。
作意一種。
總遍十段故。
若雲作意觀密。
即上四段亦各一蘊。
此中思等。
與意何别。
但思等心所有二義故。
一扶持心王。
屬前所攝。
二依心起用。
屬此位收故。
多從受境以辨。
若欲破者。
既約遍行通于三性故非梵行。
餘準前知(文)。
鈔十下雲。
言即上亦各是一蘊者。
即向遍行五也。
約經。
思即行蘊。
想即想蘊。
寒熱饑渴是十一觸。
屬于色蘊。
苦等受蘊作意亦行。
然觸通身心。
上約寒等。
必與心俱故。
屬遍行。
今約身觸故。
屬于色。
若爾身觸在五識地。
今何在意。
答。
有三義故。
一由相應義。
謂意識與五有同緣境故。
二由意識用。
強有彼同分緣故。
三由意識。
于極樂地有樂觸故。
于極苦趣。
有意苦故。
上寒熱準知。
三義中
問。
探玄記中淨梵相對有六别(文)。
爾者第六别如何釋之耶。
問。
涅槃經文雲。
天行品者如雜華說(文)。
爾者清涼大師如何釋耶。
問。
探玄記中雲。
寒熱饑渴是觸(文)。
爾者心所觸欤。
問。
清涼大師解釋中雲。
然觸通身心(文)。
爾者今此身觸者第一色蘊攝欤。
問。
清涼大師意。
寒熱饑渴四觸心所觸雲義。
引何論說證之耶。
問。
小乘教意。
修相好業為唯限百劫位。
為當可通三僧祇間耶。
問。
花嚴經文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文)。
爾者今此正覺者究竟果滿正覺欤。
問。
香象大師意。
星宿劫幾佛出世判耶。
問。
清涼大師意。
迦葉佛出世後幾劫無佛出世耶。
問。
花嚴經中。
列二十三欲。
爾者第十一欲如何說之耶。
問。
探玄記中。
明輕煩惱重煩惱相作二解釋。
爾者第二釋意如何釋之耶。
問。
地持論意。
可許十纏家義耶。
問。
瑜伽論意。
可許十纏家義耶。
問。
瑜伽論意。
忿覆二種以本惑為體欤。
問。
香象大師意。
貪煩惱可與憂受相應耶。
問。
清涼大師意。
六十二見于五見中以幾見為體耶。
問。
清涼大師意。
八大人覺者出何經判耶。
問。
清涼大師意。
定煩惱體可取疑耶。
問。
花嚴經文雲。
涅槃地莊嚴(文)。
爾者香象大師如何釋之耶。
問。
探玄記中。
淨梵相對有六别(文)。
爾者第六别如何釋之耶。
進雲。
探玄記雲。
六約因果。
涅槃為淨。
道谛行為梵(文)。
付之。
披取解釋見。
六義對判。
如前五義。
皆以劣為淨。
以勝為梵也。
如彼約報。
欲天為淨。
色天為梵。
約人。
在家戒為淨。
出家戒為梵等也。
何至第六對判。
以勝涅槃果為淨。
如劣道谛因為梵哉。
答。
淨梵差别。
隻随時直何可定淨劣梵勝哉。
如前五義對判。
設雖以劣為淨以勝為梵。
至第六義。
涅槃果法寂靜勝故為淨。
道谛因行趣涅槃果之道路故名梵也。
阿羅漢果後得智中。
梵行已立之者。
于無漏聖道雲梵行名也。
故探玄記中。
證道谛名梵之義雲。
經雲梵行已立是也(文)。
五雲。
初釋名者。
離妄念之染故雲梵。
會無我理故雲行。
此行即梵。
二離染中極名梵。
即真境也。
皆能證此故雲行。
三涅槃果為梵。
以寂靜故。
修因為行。
此二梵之行。
淨與梵何别者有六别。
一約報。
故天為淨。
色天為梵。
二約人。
在家戒是淨出家戒為梵。
三約行位。
信中修為淨行。
入位已去修為梵行。
四約二利。
三學自利為淨行。
四等利他為梵行。
此如涅槃經說。
五約二行。
随事造修施戒等為淨行。
離念契玄為梵行。
如文。
六約因果。
涅槃為淨。
道谛行為梵。
經雲。
梵行已立是也(文)。
疏四上雲。
二釋名者。
梵是西域之音。
具雲勃嚂摩。
此翻為淨。
簡上淨立梵行名。
離染中極故名為梵。
即梵為行故名梵行。
持業釋也。
亦有雲。
真境為梵。
智契為行。
或涅槃為梵。
修因為行。
此二依主釋(文)。
鈔十下雲。
疏二釋名者。
疏文分四。
一正釋名○今初有三。
一總釋。
若淨就此方。
應名淨行。
為簡前故。
此存梵音。
二真境為梵。
約因中釋。
三涅槃為梵。
因果對釋。
并可知(文)。
刊五雲(無釋)。
問。
涅槃經文雲。
天行品者如雜花說(文)。
爾者清涼大師。
如何釋之耶。
進雲。
演義抄雲。
涅槃天行經文。
不釋指在花嚴(文)。
付之。
披花嚴經文。
無有天行品。
若爾指在花嚴之釋依憑在何文哉。
答。
見探玄記餘處釋雲。
依涅槃經及觀佛三昧經。
名此經為雜花經。
以萬行交飾緣集成。
從喻标名。
喻雜華耳(文)。
網目·花嚴傳第一·八十花嚴經疏第一·四十花嚴經疏第二·刊定記第一等釋。
其意同之。
加之勘涅槃經處處之文。
引雜花經之文。
多在花嚴經故。
涅槃經所引雜花經者。
指花嚴經雲事炳然也。
誰可疑之哉。
但于花嚴經無天行品雲難者。
勘涅槃經(十八)文。
梵行品終。
欲移嬰兒行品之處。
有天行品者如雜花說之文。
推之。
天行者初地已上行故。
指十地品雲天行品也。
故玄(四)雲。
三天行者。
第一義天天然之理(文)。
釋簽解此文雲。
三天行者。
涅槃義釋指在雜花。
即花嚴也(文)。
指花嚴經十地品。
名天行品雲事。
此釋可見也。
演義抄二即淨天。
淨天即第一義天之釋。
其意可準知之。
委細聊簡并釋文等。
并如文義抄第九帖。
必要之時可引見之。
花嚴經十七雲(梵行品)。
爾時正念天子。
白法惠菩薩言。
佛子。
一切世界諸菩薩衆。
依如來教染衣出家。
雲何而得梵行清淨。
從菩薩位。
逮于無上菩提之道(文)。
疏四上雲。
今初亦二。
先叙問答之人。
正念天子問者。
天者淨也。
表所問事理染相絕故。
梵依天行而得成故。
念與無念。
二而不二為正念也(文)。
鈔十下雲。
疏梵依天行而得成者。
涅槃天行經文。
不釋指在花嚴。
古人于體亦有二義。
一指八禅。
二即淨天。
淨天即第一義天。
見第一義梵行成矣。
依天行得(文)。
刊五雲(無釋)。
問。
探玄記中雲。
寒熱饑渴是觸(文)。
爾者心所觸欤。
答。
可心所觸欤。
兩方。
若心所觸者。
既雲寒熱饑渴是觸。
定可觸處觸也。
是以清涼大師釋。
寒熱饑渴是十一觸。
屬于色蘊。
觸處觸(見)。
若依之爾者。
探玄記中。
約遍行五征之(文)。
知心所觸雲事。
答。
見花嚴經文雲。
若意業是梵行者。
當知。
想是梵行施設是梵行。
寒熱饑渴苦樂憂喜等。
悉是梵行。
探玄記中釋此文雲。
六意業中。
約遍行五征之。
以是根本動作故。
想是想數。
施設是思。
寒熱饑渴是觸。
苦等是受。
略無作意也(文)。
思此釋意。
可遍行心所中觸(見)。
加之勘清涼大師釋。
疏中或雲。
約遍行五征之。
一思二想。
次四是觸。
後四是受。
作意一種總遍十段。
或述。
若欲破者。
既約遍行通于三性。
故非梵行。
演義抄中或釋。
若爾身觸在五識地。
今何在意。
答。
有三義故。
一由相應義。
謂意識與五有同緣境故。
二由意識用。
強有彼同分緣故。
三由意識。
于極樂地有樂觸故。
于極苦趣。
有意苦故判。
意業十中。
思即意業。
能造業故。
想是意之加行。
令意成業根本故。
次四觸數識。
合根境由業引故。
後四受數。
亦由業引故。
案此等解釋意。
寒熱饑渴是觸者。
心所觸雲事炳然也。
但于既雲寒熱饑渴是觸。
定可觸處觸之難者。
此論義者。
延應元年窮冬之候。
于東大寺尊勝院被行探玄記第五卷三十講之時。
宗性當講問定慶拟講之疑也。
古來未見此疑。
今度始所結講也。
經文解釋。
同為不審。
後代之學侶。
沉心可思之。
問。
清涼大師解釋中雲。
然觸通身心(文)。
爾者今此身觸者。
第一色蘊攝欤。
答。
可有二義邊也。
兩方。
若第一色蘊攝者。
五識相應觸心所名身觸者。
常途之所談也。
何雲第一色蘊攝哉。
是以演義抄中。
舉若爾身觸在五識地今何在意之問。
明知。
身觸者。
第五識蘊攝雲事。
若依之爾者。
見演義抄釋雲。
今約身觸故屬于色(文)。
如何。
答。
問。
清涼大師意。
寒熱饑渴四觸心所觸雲義。
引何論說證之耶。
進雲。
演義抄雲。
俱舍亦說。
此之四觸亦是心所(文)。
付之。
依演義抄釋。
披俱舍論說。
未見寒熱饑渴四觸是心所觸雲文。
解釋之所引依憑在何文哉。
答。
花嚴經九雲(梵行品)。
若意業是梵行者。
當知。
想是梵行施設是梵行。
寒熱饑渴苦樂憂喜等。
悉是梵行(文)。
玄五雲。
六意業中。
約遍行五征之。
以是根本動作故。
相是想數。
施設是思。
寒熱饑渴是觸。
苦等是受。
略無作意也(文)。
花嚴經十七雲(梵行品)。
若意業是梵行者。
當知。
梵行則是思想。
寒熱饑渴苦樂憂喜(文)。
疏四上雲。
第六觀意業十事。
皆意之用故名為業。
約遍行五征之。
一思二想。
次四是觸。
後四是受。
作意一種。
總遍十段故。
若雲作意觀密。
即上四段亦各一蘊。
此中思等。
與意何别。
但思等心所有二義故。
一扶持心王。
屬前所攝。
二依心起用。
屬此位收故。
多從受境以辨。
若欲破者。
既約遍行通于三性故非梵行。
餘準前知(文)。
鈔十下雲。
言即上亦各是一蘊者。
即向遍行五也。
約經。
思即行蘊。
想即想蘊。
寒熱饑渴是十一觸。
屬于色蘊。
苦等受蘊作意亦行。
然觸通身心。
上約寒等。
必與心俱故。
屬遍行。
今約身觸故。
屬于色。
若爾身觸在五識地。
今何在意。
答。
有三義故。
一由相應義。
謂意識與五有同緣境故。
二由意識用。
強有彼同分緣故。
三由意識。
于極樂地有樂觸故。
于極苦趣。
有意苦故。
上寒熱準知。
三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