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香熏抄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迦同故。
言與第七佛同其一名号也(文)。
章安大師會之雲。
若七佛數即第七佛。
佛是覺義。
能覺佛性與佛義同(文)。
太賢法師會之雲。
則與釋迦文當共同十号(文)。
憬興師釋其意同之。
準此等諸師異釋。
可會涅槃經今文也。
何況見涅槃經(十)雲。
世尊久已舍病苦故。
得名為第七佛(文)。
彼經意。
既以釋尊為第七佛雲事。
此文炳然也。
至歎迦葉童子德之文。
甯忘本旨哉。
重重之難答處處之要文。
花嚴宗枝葉。
鈔第八記錄之畢。
繁重頗有其煩之間。
并讓彼所省略也。
至要之時可引見之。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号品)。
諸佛子。
此四天下佛号不同。
或稱悉達。
或稱滿月。
或稱師子吼。
或稱釋迦牟尼。
或稱神仙。
或稱盧舍那。
或稱瞿昙。
或稱大沙門。
或稱最勝。
或稱能度。
如是等稱佛名号。
其數一萬(文)。
玄四雲(無釋)。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号品)。
諸佛子。
如來于此四天下中。
或名一切義成。
或名圓滿月。
或名師子吼。
或名釋迦牟尼。
或名第七仙。
或名毗盧遮那。
或名瞿昙。
或名大沙門。
或名最勝。
或名導師。
如是等其數十千。
令諸衆生各别知見(文)。
疏三上雲。
一切義成即悉達也。
無事不成就故。
圓滿月者。
惑斷智圓恩蔭清涼故。
師子吼者。
名決定說。
釋迦牟尼者。
釋迦雲能仁。
能二種故。
牟尼雲寂默。
契寂理故。
第七者。
七佛之末故。
若取賢劫。
但當第四仙。
即喻也。
無欲染故。
毗盧舍那。
廣如前釋。
瞿昙氏者。
唯約姓也。
此雲地主。
以從劫初代代相承為轉輪王故。
然上雲釋迦。
乃是族望。
此即性望故。
智論第二雲。
釋迦牟尼姓瞿昙故。
佛名經亦然。
沙門者此雲息惡。
無惡不息故。
複稱大。
最勝者。
聖中極故。
德無加故。
導師者。
引導衆生離險難故。
于生死海示衆寶故。
然名含多義。
略釋此十。
恐文繁博。
餘但随難解之(文)。
鈔七下雲(無釋)。
刊四雲。
釋迦牟尼者。
釋迦此雲能。
能人種故。
迦音甄何反。
勿依本音呼。
牟尼此雲寂默。
契即事之理故。
第七仙者。
賢劫中第七佛故。
仙喻名也。
謂仙人不染欲事。
神通自在常樂寂靜。
雖不令同佛。
小分似故。
瞿昙者妙也。
此雲地主。
代是輪王為大地主故。
沙門此雲息惡。
餘名可知。
問。
名号品經文雲。
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文)。
爾者上下二方可有别四天下耶。
進雲。
控玄記釋竟。
上下二方無别四天下見也。
付之。
依探玄記解釋披名号品經文雲。
次此下方有四天下。
名曰炳道○次此上方有四天下。
名曰持地。
上下二方舉别四天下。
若爾宗家定判。
豈不背彼經文哉。
答。
見名号品結文雲。
此娑婆世界有如是等百億四天下(文)。
若上下二方有别四天下者。
容有三百億四天下。
而既說有百億四天下。
不雲有三百億四天下故。
同餘經論說。
大鐵圍山内平滿有百億四天下。
上下二方無别四天下釋也。
但于名号品經文者。
探玄記中會之雲。
一以說法之處。
即為當中。
為成主伴。
融彼百億。
令有上下。
使得圓故。
無三百也(文)。
此釋意雲。
理實而言。
有百億四天下。
雖無别上下二方四天下。
說法之處為當中。
十方世界為眷屬。
為成主伴具足之義。
融此平滿百億四天下。
令有上下二方。
實無差别上下二方四天下(為言)。
清涼大師。
此教所說。
事随理融。
随說法處。
即是當中。
縱極上際傍至大輪圍山。
亦有十方互為主伴。
以融為眷屬。
本數非多。
十方界融。
亦準于此之釋。
其意同之欤。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号品)。
諸佛子。
次此東方有四天下。
名曰善護○次此南方有四天下。
名曰難養○次此西方有四天下。
名曰佛惠○次此北方有四天下。
名師子言○次此東北方有四天下。
名曰安甯○次此東南方有四天下。
名曰喜樂○次此西北方有四天下。
名須菩提○次此下方有四天下。
名曰焰道○次此上方有四天下。
名曰持地○娑婆世界有如是等百億四天下○彼稱如來○亦各不同。
有百億萬(文)。
玄四雲。
問。
此大千界。
依餘經論。
大圍山内平滿有百億四天下。
上方下方不得更有四天下。
若上下皆有。
則一一四天下皆有上下故。
應有三百億。
雲何仍說唯百億耶。
答。
若小乘實處理無改動。
若三乘雖即空真如等。
而不礙事故不壞本事。
若此一乘事即無礙圓融自在。
是故此中明處。
随教而圓融。
應十數顯無盡。
此娑婆一界有二種融。
一以說法之處。
即為當中。
為成主伴。
融彼百億令有上下。
使得圓故無三百也。
縱于最東近圍邊一四天下。
為說法主。
即是當中。
融彼餘四天下。
還有十方眷屬具足。
以諸四天下。
皆望他為伴。
望自為主故。
是則圍山亦随融移改也。
餘十方界等融義準之。
此約一乘教。
若約三乘。
不得如此。
如餘經論說之(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号品)。
諸佛子。
此四天下東次有世界。
名為善護○此四天下南次有世界。
名為難思○此四天下西次有世界。
名為親惠○此四天下北次有世界。
名有師子○此四天下東北方次有世界。
名妙觀察○此四天下東南方次有世界。
名為喜樂○此四天下西南方次有世界。
名甚堅牢○此四天下西北方次有世界。
名為妙地○此四天下次下方有世界。
名為焰惠○此四天下次上方世界。
名曰持地(文)。
疏三上雲。
問。
餘聖教說。
大輪圍内平布百億。
上即諸天下安地獄。
如何此說上下皆有四州。
答。
此教所說。
事随理融。
随說法處。
即是當中。
縱極上際傍至大輪圍山。
亦有十方互為主伴。
以融為眷屬。
本數非多。
十方界融。
亦準于此(文)。
鈔七下雲(無釋)。
刊四雲。
問。
餘聖教說。
諸四天下相望。
但有東西南北。
何故此中說有十方。
答。
世界方所常定不異。
約教說彼有盡不盡。
依此經說。
夫一四天下在中為主。
則十方四天下為伴。
餘互相望亦爾。
如細孔相望。
四天下現爾。
刹土亦然。
世界細名從此而立(文)。
問。
探玄記中雲。
娑婆此雲堪忍(文)。
爾者依悲華經意名堪忍故。
如何釋之耶。
進雲。
探玄記雲。
悲華經雲。
是中衆生嗔癡等過。
梵王忍之故為名也(文)。
付之。
依探玄記釋勘悲華經文。
問。
何因緣故名曰娑婆。
答。
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
是故彼界名曰忍土。
是以文句中引悲華經雲。
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文)。
若爾文句所引符彼經文。
探玄記所判豈非緻相違哉。
答。
探玄記所引實似背悲華經現文。
尤為難思。
但大梵王是娑婆世界主故。
娑娑世界衆生起貪瞋癡等過。
大梵王專忍受之故。
探經文意如此所判欤。
玄四雲。
娑娑此雲堪忍。
悲華經雲。
是中衆生貪瞋癡等過。
梵王忍之故為名也。
放缽經(雲雲。
文)。
疏三上·演義鈔七下·刊定記四無釋。
文句二雲。
娑婆此翻忍。
其土衆生安于十惡不肯出離。
從人名土故稱為忍。
悲華經雲。
雲何名娑婆。
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
亦名雜。
雜九道共居(雲雲。
文)。
疏記二輔正記二無釋。
玄贊二雲。
梵雲索诃。
此雲堪忍。
諸菩薩等行利樂時。
多諸怨嫉衆苦逼惱。
堪耐勞倦而忍受故。
因以為名(文)。
悲華經五雲(諸菩薩本授記品)。
爾時寶藏如來告火鬘言。
善男子。
未來之世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
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
後分之中。
此佛世界。
當名娑婆。
何因緣故名曰娑婆。
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
是故彼界名曰忍土(文)。
問。
清涼大師引涅槃經師子吼品說。
明恒河七類人相。
爾者第七類中可取獨覺菩薩耶。
答。
不取獨覺菩薩耶。
兩方。
若不取獨覺菩薩者。
獨覺菩薩已離分段生死。
第七類中何不取之哉。
是以辰旦人師述涅槃經師子吼品所說恒河七類人相雲。
合支佛菩薩佛為第七人(文)。
若依之爾者。
清涼大師解釋中。
今此第七類唯限如來。
不通獨覺菩薩見。
如何答。
思涅槃經師子吼品意。
恒河者譬分段變易二種生死。
而獨覺菩薩設雖離分段生死。
未盡變易生死故。
第七類中不取之也。
故補正記雲。
又師子吼品明恒河生死河中七人。
以生死河亘于變易。
唯佛得度。
餘悉河中(文)。
何況見演義鈔中所引涅槃經師子吼品文。
說第七類人雲。
彼岸山者喻于如來。
受安樂者喻佛。
常住大高山者喻大涅槃(文)。
此文意。
第七類人唯限如來之旨甚分明也。
是以章安大師。
依此品說。
釋第七人即是佛。
道暹師引此經文解。
今住極位高大之山。
驗此而論是佛位也。
說師一同之釋。
誰可疑之哉。
但于辰旦人師定判者。
是補正記釋也。
既為化宗末師釋。
不可依用之。
若強會通之者。
披一段釋。
上述唯佛得道餘悉河中。
成第七類人唯限如來之義畢。
下合支佛菩薩佛為第七人之釋。
忽不可緻相違。
故推此釋意雲。
即是四果為一故。
觀四方以譬四果為四人。
述聲聞四果譬第四遍觀四方人畢。
不釋五六法譬。
雲合支佛菩薩佛為第七人。
意自第五至第七。
如次支佛菩薩佛釋也。
非雲第七類中亦取支佛菩薩。
全不可背師子吼品經文欤。
此會通者。
去建長二年。
後鳥羽院禦八講。
宗性對長俊法印。
用此論義之時。
下座智圓法印談義之趣也。
此義雖可然。
頗違合之标言為第七人人結文欤。
華嚴經十二雲(四聖谛品)。
諸佛子。
所言苦集聖谛者。
彼歡喜世界中○或名無底(文)。
疏三上雲。
集名無底者。
煩惱深故。
非習道學。
浮沉而不已(文)。
鈔八上雲。
疏非習道學浮沉而不已者。
亦涅槃三十二師子吼品。
恒河七人之意。
習道是法學。
浮是喻。
經中因師子吼問。
若一切衆生乃至闡提定有佛性。
即當定得無上菩提。
何以一切衆生不得涅槃。
若有佛性力。
雲何須修習八正道等。
佛便贊歎。
為舉此喻。
佛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如恒河邊有七種人。
若為洗浴恐怖賊寇。
或為采花則入河中。
第一人者入水則沒。
何以故。
羸無力故。
不習浮故。
第二人者雖沒還出。
出已複沒。
何以故。
身力大故則能還出。
不習浮故出已還沒。
第三人者沒已即出。
出更不沒。
何以故。
身重故沒。
力大故出。
先習浮故出已即住。
第四人者入已便沒。
沒已還出。
出已即住。
遍觀四方。
何以故。
重故則沒。
力大故還出。
習浮則住。
不知出處故觀四方。
第五人者入已即沒。
沒已還出。
出已即住。
住已觀方。
觀方已即去。
何以故。
為怖畏故。
第六人者入已即去。
淺處則住。
何以故。
觀賊遠近故。
第七人者既至彼岸登上大山。
無複恐怖。
離諸怨賊。
受大快樂。
善男子。
生死大河亦複如是。
有七種人。
畏煩惱賊故發意欲度。
此下則是義引經文。
謂出家被衣。
随逐惡友聽受邪法。
撥無因果。
即一闡提。
沒生死河。
不能得出。
是第一人。
第二人者。
欲度生死斷善根故沒。
親近善友得信心故出。
又遇惡友複斷善根故
言與第七佛同其一名号也(文)。
章安大師會之雲。
若七佛數即第七佛。
佛是覺義。
能覺佛性與佛義同(文)。
太賢法師會之雲。
則與釋迦文當共同十号(文)。
憬興師釋其意同之。
準此等諸師異釋。
可會涅槃經今文也。
何況見涅槃經(十)雲。
世尊久已舍病苦故。
得名為第七佛(文)。
彼經意。
既以釋尊為第七佛雲事。
此文炳然也。
至歎迦葉童子德之文。
甯忘本旨哉。
重重之難答處處之要文。
花嚴宗枝葉。
鈔第八記錄之畢。
繁重頗有其煩之間。
并讓彼所省略也。
至要之時可引見之。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号品)。
諸佛子。
此四天下佛号不同。
或稱悉達。
或稱滿月。
或稱師子吼。
或稱釋迦牟尼。
或稱神仙。
或稱盧舍那。
或稱瞿昙。
或稱大沙門。
或稱最勝。
或稱能度。
如是等稱佛名号。
其數一萬(文)。
玄四雲(無釋)。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号品)。
諸佛子。
如來于此四天下中。
或名一切義成。
或名圓滿月。
或名師子吼。
或名釋迦牟尼。
或名第七仙。
或名毗盧遮那。
或名瞿昙。
或名大沙門。
或名最勝。
或名導師。
如是等其數十千。
令諸衆生各别知見(文)。
疏三上雲。
一切義成即悉達也。
無事不成就故。
圓滿月者。
惑斷智圓恩蔭清涼故。
師子吼者。
名決定說。
釋迦牟尼者。
釋迦雲能仁。
能二種故。
牟尼雲寂默。
契寂理故。
第七者。
七佛之末故。
若取賢劫。
但當第四仙。
即喻也。
無欲染故。
毗盧舍那。
廣如前釋。
瞿昙氏者。
唯約姓也。
此雲地主。
以從劫初代代相承為轉輪王故。
然上雲釋迦。
乃是族望。
此即性望故。
智論第二雲。
釋迦牟尼姓瞿昙故。
佛名經亦然。
沙門者此雲息惡。
無惡不息故。
複稱大。
最勝者。
聖中極故。
德無加故。
導師者。
引導衆生離險難故。
于生死海示衆寶故。
然名含多義。
略釋此十。
恐文繁博。
餘但随難解之(文)。
鈔七下雲(無釋)。
刊四雲。
釋迦牟尼者。
釋迦此雲能。
能人種故。
迦音甄何反。
勿依本音呼。
牟尼此雲寂默。
契即事之理故。
第七仙者。
賢劫中第七佛故。
仙喻名也。
謂仙人不染欲事。
神通自在常樂寂靜。
雖不令同佛。
小分似故。
瞿昙者妙也。
此雲地主。
代是輪王為大地主故。
沙門此雲息惡。
餘名可知。
問。
名号品經文雲。
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文)。
爾者上下二方可有别四天下耶。
進雲。
控玄記釋竟。
上下二方無别四天下見也。
付之。
依探玄記解釋披名号品經文雲。
次此下方有四天下。
名曰炳道○次此上方有四天下。
名曰持地。
上下二方舉别四天下。
若爾宗家定判。
豈不背彼經文哉。
答。
見名号品結文雲。
此娑婆世界有如是等百億四天下(文)。
若上下二方有别四天下者。
容有三百億四天下。
而既說有百億四天下。
不雲有三百億四天下故。
同餘經論說。
大鐵圍山内平滿有百億四天下。
上下二方無别四天下釋也。
但于名号品經文者。
探玄記中會之雲。
一以說法之處。
即為當中。
為成主伴。
融彼百億。
令有上下。
使得圓故。
無三百也(文)。
此釋意雲。
理實而言。
有百億四天下。
雖無别上下二方四天下。
說法之處為當中。
十方世界為眷屬。
為成主伴具足之義。
融此平滿百億四天下。
令有上下二方。
實無差别上下二方四天下(為言)。
清涼大師。
此教所說。
事随理融。
随說法處。
即是當中。
縱極上際傍至大輪圍山。
亦有十方互為主伴。
以融為眷屬。
本數非多。
十方界融。
亦準于此之釋。
其意同之欤。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号品)。
諸佛子。
次此東方有四天下。
名曰善護○次此南方有四天下。
名曰難養○次此西方有四天下。
名曰佛惠○次此北方有四天下。
名師子言○次此東北方有四天下。
名曰安甯○次此東南方有四天下。
名曰喜樂○次此西北方有四天下。
名須菩提○次此下方有四天下。
名曰焰道○次此上方有四天下。
名曰持地○娑婆世界有如是等百億四天下○彼稱如來○亦各不同。
有百億萬(文)。
玄四雲。
問。
此大千界。
依餘經論。
大圍山内平滿有百億四天下。
上方下方不得更有四天下。
若上下皆有。
則一一四天下皆有上下故。
應有三百億。
雲何仍說唯百億耶。
答。
若小乘實處理無改動。
若三乘雖即空真如等。
而不礙事故不壞本事。
若此一乘事即無礙圓融自在。
是故此中明處。
随教而圓融。
應十數顯無盡。
此娑婆一界有二種融。
一以說法之處。
即為當中。
為成主伴。
融彼百億令有上下。
使得圓故無三百也。
縱于最東近圍邊一四天下。
為說法主。
即是當中。
融彼餘四天下。
還有十方眷屬具足。
以諸四天下。
皆望他為伴。
望自為主故。
是則圍山亦随融移改也。
餘十方界等融義準之。
此約一乘教。
若約三乘。
不得如此。
如餘經論說之(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号品)。
諸佛子。
此四天下東次有世界。
名為善護○此四天下南次有世界。
名為難思○此四天下西次有世界。
名為親惠○此四天下北次有世界。
名有師子○此四天下東北方次有世界。
名妙觀察○此四天下東南方次有世界。
名為喜樂○此四天下西南方次有世界。
名甚堅牢○此四天下西北方次有世界。
名為妙地○此四天下次下方有世界。
名為焰惠○此四天下次上方世界。
名曰持地(文)。
疏三上雲。
問。
餘聖教說。
大輪圍内平布百億。
上即諸天下安地獄。
如何此說上下皆有四州。
答。
此教所說。
事随理融。
随說法處。
即是當中。
縱極上際傍至大輪圍山。
亦有十方互為主伴。
以融為眷屬。
本數非多。
十方界融。
亦準于此(文)。
鈔七下雲(無釋)。
刊四雲。
問。
餘聖教說。
諸四天下相望。
但有東西南北。
何故此中說有十方。
答。
世界方所常定不異。
約教說彼有盡不盡。
依此經說。
夫一四天下在中為主。
則十方四天下為伴。
餘互相望亦爾。
如細孔相望。
四天下現爾。
刹土亦然。
世界細名從此而立(文)。
問。
探玄記中雲。
娑婆此雲堪忍(文)。
爾者依悲華經意名堪忍故。
如何釋之耶。
進雲。
探玄記雲。
悲華經雲。
是中衆生嗔癡等過。
梵王忍之故為名也(文)。
付之。
依探玄記釋勘悲華經文。
問。
何因緣故名曰娑婆。
答。
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
是故彼界名曰忍土。
是以文句中引悲華經雲。
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文)。
若爾文句所引符彼經文。
探玄記所判豈非緻相違哉。
答。
探玄記所引實似背悲華經現文。
尤為難思。
但大梵王是娑婆世界主故。
娑娑世界衆生起貪瞋癡等過。
大梵王專忍受之故。
探經文意如此所判欤。
玄四雲。
娑娑此雲堪忍。
悲華經雲。
是中衆生貪瞋癡等過。
梵王忍之故為名也。
放缽經(雲雲。
文)。
疏三上·演義鈔七下·刊定記四無釋。
文句二雲。
娑婆此翻忍。
其土衆生安于十惡不肯出離。
從人名土故稱為忍。
悲華經雲。
雲何名娑婆。
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
亦名雜。
雜九道共居(雲雲。
文)。
疏記二輔正記二無釋。
玄贊二雲。
梵雲索诃。
此雲堪忍。
諸菩薩等行利樂時。
多諸怨嫉衆苦逼惱。
堪耐勞倦而忍受故。
因以為名(文)。
悲華經五雲(諸菩薩本授記品)。
爾時寶藏如來告火鬘言。
善男子。
未來之世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
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
後分之中。
此佛世界。
當名娑婆。
何因緣故名曰娑婆。
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
是故彼界名曰忍土(文)。
問。
清涼大師引涅槃經師子吼品說。
明恒河七類人相。
爾者第七類中可取獨覺菩薩耶。
答。
不取獨覺菩薩耶。
兩方。
若不取獨覺菩薩者。
獨覺菩薩已離分段生死。
第七類中何不取之哉。
是以辰旦人師述涅槃經師子吼品所說恒河七類人相雲。
合支佛菩薩佛為第七人(文)。
若依之爾者。
清涼大師解釋中。
今此第七類唯限如來。
不通獨覺菩薩見。
如何答。
思涅槃經師子吼品意。
恒河者譬分段變易二種生死。
而獨覺菩薩設雖離分段生死。
未盡變易生死故。
第七類中不取之也。
故補正記雲。
又師子吼品明恒河生死河中七人。
以生死河亘于變易。
唯佛得度。
餘悉河中(文)。
何況見演義鈔中所引涅槃經師子吼品文。
說第七類人雲。
彼岸山者喻于如來。
受安樂者喻佛。
常住大高山者喻大涅槃(文)。
此文意。
第七類人唯限如來之旨甚分明也。
是以章安大師。
依此品說。
釋第七人即是佛。
道暹師引此經文解。
今住極位高大之山。
驗此而論是佛位也。
說師一同之釋。
誰可疑之哉。
但于辰旦人師定判者。
是補正記釋也。
既為化宗末師釋。
不可依用之。
若強會通之者。
披一段釋。
上述唯佛得道餘悉河中。
成第七類人唯限如來之義畢。
下合支佛菩薩佛為第七人之釋。
忽不可緻相違。
故推此釋意雲。
即是四果為一故。
觀四方以譬四果為四人。
述聲聞四果譬第四遍觀四方人畢。
不釋五六法譬。
雲合支佛菩薩佛為第七人。
意自第五至第七。
如次支佛菩薩佛釋也。
非雲第七類中亦取支佛菩薩。
全不可背師子吼品經文欤。
此會通者。
去建長二年。
後鳥羽院禦八講。
宗性對長俊法印。
用此論義之時。
下座智圓法印談義之趣也。
此義雖可然。
頗違合之标言為第七人人結文欤。
華嚴經十二雲(四聖谛品)。
諸佛子。
所言苦集聖谛者。
彼歡喜世界中○或名無底(文)。
疏三上雲。
集名無底者。
煩惱深故。
非習道學。
浮沉而不已(文)。
鈔八上雲。
疏非習道學浮沉而不已者。
亦涅槃三十二師子吼品。
恒河七人之意。
習道是法學。
浮是喻。
經中因師子吼問。
若一切衆生乃至闡提定有佛性。
即當定得無上菩提。
何以一切衆生不得涅槃。
若有佛性力。
雲何須修習八正道等。
佛便贊歎。
為舉此喻。
佛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如恒河邊有七種人。
若為洗浴恐怖賊寇。
或為采花則入河中。
第一人者入水則沒。
何以故。
羸無力故。
不習浮故。
第二人者雖沒還出。
出已複沒。
何以故。
身力大故則能還出。
不習浮故出已還沒。
第三人者沒已即出。
出更不沒。
何以故。
身重故沒。
力大故出。
先習浮故出已即住。
第四人者入已便沒。
沒已還出。
出已即住。
遍觀四方。
何以故。
重故則沒。
力大故還出。
習浮則住。
不知出處故觀四方。
第五人者入已即沒。
沒已還出。
出已即住。
住已觀方。
觀方已即去。
何以故。
為怖畏故。
第六人者入已即去。
淺處則住。
何以故。
觀賊遠近故。
第七人者既至彼岸登上大山。
無複恐怖。
離諸怨賊。
受大快樂。
善男子。
生死大河亦複如是。
有七種人。
畏煩惱賊故發意欲度。
此下則是義引經文。
謂出家被衣。
随逐惡友聽受邪法。
撥無因果。
即一闡提。
沒生死河。
不能得出。
是第一人。
第二人者。
欲度生死斷善根故沒。
親近善友得信心故出。
又遇惡友複斷善根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