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關燈
“社員聽了你一篇講話就都支持了你?”老董又問。

     “我在那之前已經當過一年小隊長。

    那一年,我們小隊分紅提高了一倍。

    ” 這個回答很有力。

    老董沉吟了一下。

    “當時的形勢是處處排擠打擊老幹部,你作為年輕人,當時對老幹部是持什麼态度?”他口氣平緩地問道。

     “我對老幹部是尊重的。

    ”李向南答道,同時想到紀鴻儒這個解放初期才參加工作的“老幹部”來,“我對紀鴻儒同志也始終是尊重的。

    不過,我們之間始終在農村政策上發生沖突。

    ” “什麼沖突?”老董注意了。

     “他單打一隻抓糧食産量,我主張還要搞經濟作物,搞林牧副漁,隊辦企業,全面發展。

    ” “你當時就反對‘左’的路線了?” “當時,大寨誰也不能不學。

    不過我有我的解釋,要結合本村實際。

    ”李向南誠懇地笑了笑,“我當了兩年大隊長,社員分紅翻了一番。

    ” “你當時哪來的這樣實事求是的思想基礎呢?” 李向南蹙眉垂眼沉默了一會兒,說道:“我那時已經讀過《資本論》了。

    ” “《資本論》?”老董觀察地看了看李向南,“什麼時候開始讀的?” “1966年11月。

    ” “為什麼是11月?” “我父親在1966年11月被打倒了。

    ”李向南答道。

     老董點了點頭:“你現在能給我講一點你對《資本論》的理解嗎?” 李向南想了想,說:“商品生産的整個發展過程說明了社會經濟,更廣而言之是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是辯證的,不依人意志為轉移的。

    超越曆史的階段性是不可能的。

    ” “不是經常有人想超越嗎?” “有人想超越,有人想拖後,在一個時期他們的政策甚至可能推行幾天。

    曆史發展的辯證法就是不斷使他們都垮台,最後表現出自身的辯證法和必然性。

    更廣地說,就連這些想超越曆史、拖後曆史發展的力量,它們的存在,本身也是曆史發展必然性的豐富表現。

    ” 老董用一種注意的目光看了李向南幾秒鐘,然後不易覺察地微微颔首。

     這位調查組組長始終不露出任何傾向性。

     談話就是這樣有問必答地進行着。

    随着談話的進行,李向南越來越對寫揭發材料的人感到憤怒,很多事情幾乎到了捏造的地步。

    他極力控制着自己,但終于失控了。

     “你在生活上有過什麼不檢點嗎?”老董問。

     “什麼意思?” “就是說,你在生活作風上有過什麼啊……問題沒有?” “我不明白。

    ” “這些年你在省裡,包括後來在大學,總之,在生活作風方面檢查一下自己。

    ” 李向南憤怒了。

    看來揭發者是廣為搜集“材料”了。

    顯然這絕不是紀鴻儒個人的那一點曆史嫌隙在起作用了。

    他隐約感到,上上下下有一些人、有一個勢力在對自己下手了。

    而其整個背景,他現在是難以一時看清的。

     “我拒絕回答這個問題。

    ”他說。

     “你要冷靜,要配合組織上調查清楚。

    ”老董和氣地說。

     “揭發人可以提出具體事實,你們可以去調查。

    我要确實犯了黨紀國法,可以處理我。

    ” “向南同志,我們也是幫助你把問題搞清楚。

    ”那個女同志這時溫和地說。

     “作為一個國家幹部,作為一個普通人,我都沒喪失過道德。

    ”李向南說,“這就是我要說的。

    至于我個人在感情方面的任何經曆,我沒有義務向社會交待。

    ” 談話結束了。

    調查雖然不會立刻形成什麼結論,但調查本身的影響卻在古陵展開了:李向南過去迫害過老幹部;李向南是個政治野心家;李向南生活作風有問題;省委有個副部長寫材料揭發;省紀委派地區紀委來調查處理……這些輿論頓時在縣城洶洶湧湧地擴展開了,而且立刻引起震動。

     任何輿論能夠迅速傳開、擴大,是因為它符合一些人的利益;任何輿論能夠引起社會震動,是因為它觸及、威脅、破壞一些人的利益。

     輿論原來是利益鬥争的武器。

     “向南,你倒是說話啊。

    ”康樂坐在床上實在憋不住了,說道。

     “我說什麼?”李向南自嘲地哼了一聲。

     “你首先應該反擊一下。

    應該寫份材料揭露紀鴻儒,控告他誣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