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雨很大。
李向南推着車出了縣委大院,迎面碰見穿着雨衣的小莉。
小莉看見他,一下高興地笑了,問:“你去哪兒?” “我去陳村。
” 不知為什麼,小莉那樣打量了他一眼:“去幹什麼?” “去看看幹休所。
”李向南答道。
“我陪你一起去吧?” “這麼大雨,你去幹什麼?”李向南說。
小莉又看了他一眼,沒說話。
李向南笑笑,一擡手:“那我走了。
”他一邁腿上了車,騎着走了。
大雨中的縣城街道空蕩蕩的,河一般地流着水。
風夾着雨猛烈撲掃着水面,激起一片片白茫茫的水氣。
一出縣城便覺豁然開朗。
一條林蔭道一路下坡彎轉着伸向前方,遠遠的在一片片村莊的團影上,西山像雲一樣若有若無,南邊北邊的山影也隐隐約約。
大雨很有氣勢地籠罩着幾十裡川地。
沙石路面在車輪下滑軟地沙沙響着。
風卷着雨迎面鞭打到臉上,麻麻地疼。
路邊的楊樹一棵棵掠過,兩邊一塊塊梯形的麥田也飛快閃過。
下了一個坡,過了一座石橋,混沌的河水在橋下喧響着,一個拐彎就扭過來和道路并肩往前奔着。
往常鋪滿鵝卵石的河灘現在是滿蕩蕩的急流。
雨霧中,那片灰蒙蒙的村子就是陳村了。
遠遠地,他看見那棵老槐樹的影子了,像個手搭涼棚的老人。
他心中湧起一種異常親切的情感。
他出生在古陵,一直住在陳村,六歲才去了北京。
那棵老槐樹是他童年記憶裡的一個鮮明形象。
現在,陳村中學就在那裡,林虹就在陳村中學。
這一切,又很有些複雜地沖擊着他。
周末的黃昏,北京公園湖畔的林蔭道上,李向南和林虹散着步,談着那個時代年輕人最願意談的理想。
他們談到馬克思對女兒提問的回答。
你對幸福的理解是什麼? 馬克思:鬥争。
你最喜歡的格言是什麼? 馬克思: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 “那你最喜歡的顔色是什麼?”林虹問。
“紅色。
”李向南答道,又問,“你呢?” “我喜歡紅色和白色。
” 他奇怪地皺了一下眉:“為什麼?” “我從小就喜歡這兩種顔色。
白色純潔,紅色燃燒,是嗎?”他這才注意到她身上穿着紅色的裙子,白色的襯衣,對比鮮明,又很協調。
他還想到了她畫的一幅國畫:《紅裝素裹,分外妖娆》,茫茫雪原上懸着一輪紅日。
“你的理想是什麼?”林虹問。
“改造社會。
” “那你最喜歡的座右銘是什麼?” “百折不撓。
” 她沉思着不說話了。
“你不喜歡?”他問。
“不,我非常感動。
” 他站住了,看着她;她也站住了,轉過來迎着他的目光。
被晚霞染紅的湖水在她身旁波粼粼地閃閃發光。
路邊幾棵榆樹下,閃過一間白灰牆的小房子,敞開的窗戶裡一個年輕人正帶着一個小男孩在縫紉機上做活。
這是兄弟倆開的小裁縫鋪。
他們擡頭看見李向南,認出是縣委書記,朝他熱情地招招手。
到了陳村,雨小了,天上還陰霾密布,幾股流雲像煙一樣在頭頂彌漫着,還飄曳着極細的雨絲。
路很泥濘。
他推着車子來到陳村中學。
走過一排排教室,在靠近操場的最後面有一排灰磚平房。
問了問,最邊上一間就是林虹的宿舍。
車在屋檐下靠住了,雨衣也脫下來搭在了上頭。
他掏出手絹擦去滿臉的雨水,在台階上蹭掉腳上的泥濘,走上台階去敲門。
不知為什麼,他居然有些緊張。
屋裡沒有聲音。
門虛掩着,他猶豫了一下,回頭看了看空曠的操場,推門走了進去。
屋裡很幹淨。
單人床上挂着白紗帳,靠窗的二屜桌上鋪着白桌布,桌上的玻璃杯裡沖泡着麥乳精,杯裡插着一隻不鏽鋼小勺,還微微冒着熱氣,想來她剛剛出去。
屋裡飄散着一股幽香,一個成熟的未婚男子踏入年輕女性的房間,總難免有些異樣的飄蕩。
他站着等了一會兒,平靜下來打量起整個房間來。
牆上挂着小提琴,還有一個琴盒,是琵琶。
書架旁有個課桌,上邊擺着筆墨,鋪着宣紙,是正在畫的一幅國畫。
他環視了一遍,發現房間裡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到處是白色:蚊帳是白的,床單是白的,攏卷在一邊的窗簾是白的,桌布是白的,就連書架上遮塵的簾布和小提琴盒外邊的布套也是白的。
她還和過去一樣喜歡白色。
可是紅色呢?隻有一點點,就是靠窗台的桌角立着一個穿着紅色衣褲的塑料娃娃。
他沉思地走到那張鋪着宣紙的課桌前,正在畫的是雨中菩提七峰遠景,山影朦胧,一片令人惆怅的色調,近景的幾棵樹卻不甚協調地出現了一些淩亂的線條,好像畫者的目光一從遠景拉到近景,情緒突然變得煩躁起來。
牆上的鐵夾子還夾着幾十張畫稿。
他拿下來一張張翻看着,都是她畫的。
有一幅畫,他一看便停住了。
這是林虹的自畫像,神情憂郁淡然
李向南推着車出了縣委大院,迎面碰見穿着雨衣的小莉。
小莉看見他,一下高興地笑了,問:“你去哪兒?” “我去陳村。
” 不知為什麼,小莉那樣打量了他一眼:“去幹什麼?” “去看看幹休所。
”李向南答道。
“我陪你一起去吧?” “這麼大雨,你去幹什麼?”李向南說。
小莉又看了他一眼,沒說話。
李向南笑笑,一擡手:“那我走了。
”他一邁腿上了車,騎着走了。
大雨中的縣城街道空蕩蕩的,河一般地流着水。
風夾着雨猛烈撲掃着水面,激起一片片白茫茫的水氣。
一出縣城便覺豁然開朗。
一條林蔭道一路下坡彎轉着伸向前方,遠遠的在一片片村莊的團影上,西山像雲一樣若有若無,南邊北邊的山影也隐隐約約。
大雨很有氣勢地籠罩着幾十裡川地。
沙石路面在車輪下滑軟地沙沙響着。
風卷着雨迎面鞭打到臉上,麻麻地疼。
路邊的楊樹一棵棵掠過,兩邊一塊塊梯形的麥田也飛快閃過。
下了一個坡,過了一座石橋,混沌的河水在橋下喧響着,一個拐彎就扭過來和道路并肩往前奔着。
往常鋪滿鵝卵石的河灘現在是滿蕩蕩的急流。
雨霧中,那片灰蒙蒙的村子就是陳村了。
遠遠地,他看見那棵老槐樹的影子了,像個手搭涼棚的老人。
他心中湧起一種異常親切的情感。
他出生在古陵,一直住在陳村,六歲才去了北京。
那棵老槐樹是他童年記憶裡的一個鮮明形象。
現在,陳村中學就在那裡,林虹就在陳村中學。
這一切,又很有些複雜地沖擊着他。
周末的黃昏,北京公園湖畔的林蔭道上,李向南和林虹散着步,談着那個時代年輕人最願意談的理想。
他們談到馬克思對女兒提問的回答。
你對幸福的理解是什麼? 馬克思:鬥争。
你最喜歡的格言是什麼? 馬克思: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 “那你最喜歡的顔色是什麼?”林虹問。
“紅色。
”李向南答道,又問,“你呢?” “我喜歡紅色和白色。
” 他奇怪地皺了一下眉:“為什麼?” “我從小就喜歡這兩種顔色。
白色純潔,紅色燃燒,是嗎?”他這才注意到她身上穿着紅色的裙子,白色的襯衣,對比鮮明,又很協調。
他還想到了她畫的一幅國畫:《紅裝素裹,分外妖娆》,茫茫雪原上懸着一輪紅日。
“你的理想是什麼?”林虹問。
“改造社會。
” “那你最喜歡的座右銘是什麼?” “百折不撓。
” 她沉思着不說話了。
“你不喜歡?”他問。
“不,我非常感動。
” 他站住了,看着她;她也站住了,轉過來迎着他的目光。
被晚霞染紅的湖水在她身旁波粼粼地閃閃發光。
路邊幾棵榆樹下,閃過一間白灰牆的小房子,敞開的窗戶裡一個年輕人正帶着一個小男孩在縫紉機上做活。
這是兄弟倆開的小裁縫鋪。
他們擡頭看見李向南,認出是縣委書記,朝他熱情地招招手。
到了陳村,雨小了,天上還陰霾密布,幾股流雲像煙一樣在頭頂彌漫着,還飄曳着極細的雨絲。
路很泥濘。
他推着車子來到陳村中學。
走過一排排教室,在靠近操場的最後面有一排灰磚平房。
問了問,最邊上一間就是林虹的宿舍。
車在屋檐下靠住了,雨衣也脫下來搭在了上頭。
他掏出手絹擦去滿臉的雨水,在台階上蹭掉腳上的泥濘,走上台階去敲門。
不知為什麼,他居然有些緊張。
屋裡沒有聲音。
門虛掩着,他猶豫了一下,回頭看了看空曠的操場,推門走了進去。
屋裡很幹淨。
單人床上挂着白紗帳,靠窗的二屜桌上鋪着白桌布,桌上的玻璃杯裡沖泡着麥乳精,杯裡插着一隻不鏽鋼小勺,還微微冒着熱氣,想來她剛剛出去。
屋裡飄散着一股幽香,一個成熟的未婚男子踏入年輕女性的房間,總難免有些異樣的飄蕩。
他站着等了一會兒,平靜下來打量起整個房間來。
牆上挂着小提琴,還有一個琴盒,是琵琶。
書架旁有個課桌,上邊擺着筆墨,鋪着宣紙,是正在畫的一幅國畫。
他環視了一遍,發現房間裡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到處是白色:蚊帳是白的,床單是白的,攏卷在一邊的窗簾是白的,桌布是白的,就連書架上遮塵的簾布和小提琴盒外邊的布套也是白的。
她還和過去一樣喜歡白色。
可是紅色呢?隻有一點點,就是靠窗台的桌角立着一個穿着紅色衣褲的塑料娃娃。
他沉思地走到那張鋪着宣紙的課桌前,正在畫的是雨中菩提七峰遠景,山影朦胧,一片令人惆怅的色調,近景的幾棵樹卻不甚協調地出現了一些淩亂的線條,好像畫者的目光一從遠景拉到近景,情緒突然變得煩躁起來。
牆上的鐵夾子還夾着幾十張畫稿。
他拿下來一張張翻看着,都是她畫的。
有一幅畫,他一看便停住了。
這是林虹的自畫像,神情憂郁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