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黎明被寒冷的北風刮成一圈圈青色的漩渦,從山上落到山腳下劉堡村的堡牆上,這個山西太行山地區的村莊便略抖一下精神,從睡夢中醒過來。
說醒,又未全醒,村莊還在朦胧的灰暗中冷清地靜默着。
盧小龍領着知識青年天不明就挑着筐、拿着鐵鍬、鋤頭及鎬頭上山修梯田去了。
兩個月前,他們從北京出發打算去延安農村插隊,步行到這裡時,發現這個落後山村很需要他們,便改變了原來的計劃,在劉堡紮下根來。
今天,輪到魯敏敏與魯繼敏在家做飯,三十個人的知青集體,每天留兩個人值日,這差不多是這個集體中最艱巨最光榮的工作了,特别是這幾天,幹活的地方離村裡有七八裡山路,幹活的人早出晚歸,中間不回來,全憑輪值的人将上午下午兩頓飯做好,送到山上去。
到了村裡,所有的活都要咬着牙去幹,隻要咬咬牙,也便都能幹下來。
當魯敏敏和姐姐魯繼敏一人擔着一副水桶去井上擔水時,寒冷的山風鐵一樣刮過來,劉堡村裡高低起伏的土路凍得硬梆梆的,水桶在扁擔前後的鐵鈎上晃蕩着,發出鐵器磨擦的吱嘎吱嘎聲。
到了村中的一條主路上就更顯空蕩,路兩邊的土坯房瑟瑟縮縮地排列在那裡。
再遠一些,就是一孔一孔土窯洞,東西南北各種朝向地擺着它們老實而又貧困的面孔。
山村還沒完全醒來,一孔孔窯洞的木門還關着,有一兩家早起的農民穿着黑棉襖迷迷糊糊地袖着手從窯洞的門縫裡晃出來,仰頭看看天,打個噴嚏,咳嗽兩聲,吐口痰,又轉身進了窯洞,一會兒,端出鐵尿盆來,趿拉着步子走進自家門口不遠的土牆或者玉米杆籬笆牆圍起來的茅房中。
接着,便看到兩三個早起的農民袖着手緊緊夾住自己的黑棉襖,低着頭擔着水桶晃着出了自家的院子,沒睡醒一樣一步步上着坡。
那用了多年的扁擔磨得灰溜溜锃亮,不用手扶,長在肩上一樣,穩穩當當地擔着兩邊的空桶,在半明半暗的村路上悠着。
他們的黑棉褲肥肥的,腳脖紮得緊緊的,有戴帽的,有不戴帽的,都在刺骨的寒風中不緊不慢地走着去井上挑水。
這裡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是:在路上就開始排隊,誰也不超不趕。
魯敏敏和魯繼敏卻不守這個規矩,她們戴着棉手套,扶着扁擔加快步子上着坡。
因為走得快,前後的空桶晃蕩得很厲害,扁擔兩頭是鐵鍊子連着鐵鈎,她們雙手一前一後抓住鈎鍊,這才多少穩住空桶,然後,有些匆匆地超過走在前面的農民。
見到是她們在身邊趕過,農民們并不以為怪,他們都知道知識青年竈上的情況,間或有人沖她們寬厚地打着招呼:“今天輪你倆做飯了?” 一個叫來旺的小夥子挺高挺壯地穿着一件小薄棉襖,袖着手挑着一副空桶在前面走,看到魯敏敏挑着擔子認認真真趕上坡來,轉過一張被風吹得紅而粗糙的長方臉,挺忠厚地說:“今天小心點,不要被辘辘打着。
”魯敏敏微微一笑,臉紅了,一次在井上用辘辘絞水,往下放空桶時,她不小心被搖把打着了胳膊,疼倒在地,是來旺扶她起來,又幫她把水絞上來。
來旺關切地問道:“今天要不要我幫你絞?”魯敏敏說:“還是我自己多練練吧。
”來旺顯然早知道是這個回答,便讓開點路,讓姐妹倆趕到前面去。
井在村中一個不高不低的地方,井台是青石闆砌成的,井口圓溜溜的,深邃不見底,井台上的辘辘上繞的粗繩有一摟多粗。
井有十多丈深,絞一桶水,一般的男人也要一支煙的功夫,要是女人就說不準了。
姐妹倆放下水桶,把扁擔靠在一邊的土牆上,将鐵桶稀裡嘩啦系到辘辘繩上,繩頭是一截粗鐵鍊,鐵鍊頭上是一組挺奇怪的大鐵環連環套,她們按照農民教給的辦法穿來穿去,鐵桶就系在了上面。
然後,将桶放進井口,搖着辘辘将繩子放下去,看見辘辘上的繩子一圈一圈整整齊齊地順序往下走着,魯敏敏又大起膽子來松開搖把,兩手合抱在辘辘上,辘辘就比較快地轉動起來,兩手合抱的磨擦力控制着旋轉的速度。
這門技術也是大膽地反複練才掌握的,倘若控制不住,辘辘就會越轉越快,最後就轉飛了,不僅桶會直落入井底摔壞,辘辘繩也可能震斷,那就成了全村吃水的一大事故了。
眼看着辘辘越轉越快了,下去的繩子越來越多,重量越來越大,她更加勁地用兩手合抱住辘辘,增加着磨擦力,繩子一圈一圈、一層一層地往下走着,最後兩手合抱不住了,趕快用手抓住搖把,将最後幾丈繩子耐心地一圈一圈搖下去。
隔着十幾丈深的高度,很難聽見鐵鍊帶着水桶沉入水中的聲響,更多地要靠手在辘辘把上的感覺,升一升,降一降,反複幾次,搖起來覺得重量夠了,知道水桶滿了,便雙手抓住搖把,踏着弓箭步,用全身的力量一圈一圈搖着,将水桶往上絞。
魯敏敏看着比拇指還粗的繩子一圈一圈繞上圓溜溜的辘辘,繞滿了一層,又一圈一圈往回繞第二層,她想起了小時候幫大人纏毛線。
她一開始還絞得有勁,等絞了幾十圈後,就已經氣喘籲籲了。
這時,魯繼敏就面對面抓住搖把,幫助她一起搖,水桶頓時便覺輕了,絞得也快了。
這樣又絞了幾十圈,兩個人都沒勁了,看着辘辘上的繩子還剩最後一層幾十圈,兩人便一來一往慢慢地絞着。
來旺早就到了井邊,将桶排在後面,扁擔也靠在了牆上,笑眯眯地袖手看着她們,他知道這些知識青年人人都不願放棄鍛煉的機會。
終于,水桶一點點絞出了井口,兩個人又加最後一把勁,水桶晃着水光升出了井面,來旺順手把水桶幫她們拎到井台上,姐妹
說醒,又未全醒,村莊還在朦胧的灰暗中冷清地靜默着。
盧小龍領着知識青年天不明就挑着筐、拿着鐵鍬、鋤頭及鎬頭上山修梯田去了。
兩個月前,他們從北京出發打算去延安農村插隊,步行到這裡時,發現這個落後山村很需要他們,便改變了原來的計劃,在劉堡紮下根來。
今天,輪到魯敏敏與魯繼敏在家做飯,三十個人的知青集體,每天留兩個人值日,這差不多是這個集體中最艱巨最光榮的工作了,特别是這幾天,幹活的地方離村裡有七八裡山路,幹活的人早出晚歸,中間不回來,全憑輪值的人将上午下午兩頓飯做好,送到山上去。
到了村裡,所有的活都要咬着牙去幹,隻要咬咬牙,也便都能幹下來。
當魯敏敏和姐姐魯繼敏一人擔着一副水桶去井上擔水時,寒冷的山風鐵一樣刮過來,劉堡村裡高低起伏的土路凍得硬梆梆的,水桶在扁擔前後的鐵鈎上晃蕩着,發出鐵器磨擦的吱嘎吱嘎聲。
到了村中的一條主路上就更顯空蕩,路兩邊的土坯房瑟瑟縮縮地排列在那裡。
再遠一些,就是一孔一孔土窯洞,東西南北各種朝向地擺着它們老實而又貧困的面孔。
山村還沒完全醒來,一孔孔窯洞的木門還關着,有一兩家早起的農民穿着黑棉襖迷迷糊糊地袖着手從窯洞的門縫裡晃出來,仰頭看看天,打個噴嚏,咳嗽兩聲,吐口痰,又轉身進了窯洞,一會兒,端出鐵尿盆來,趿拉着步子走進自家門口不遠的土牆或者玉米杆籬笆牆圍起來的茅房中。
接着,便看到兩三個早起的農民袖着手緊緊夾住自己的黑棉襖,低着頭擔着水桶晃着出了自家的院子,沒睡醒一樣一步步上着坡。
那用了多年的扁擔磨得灰溜溜锃亮,不用手扶,長在肩上一樣,穩穩當當地擔着兩邊的空桶,在半明半暗的村路上悠着。
他們的黑棉褲肥肥的,腳脖紮得緊緊的,有戴帽的,有不戴帽的,都在刺骨的寒風中不緊不慢地走着去井上挑水。
這裡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是:在路上就開始排隊,誰也不超不趕。
魯敏敏和魯繼敏卻不守這個規矩,她們戴着棉手套,扶着扁擔加快步子上着坡。
因為走得快,前後的空桶晃蕩得很厲害,扁擔兩頭是鐵鍊子連着鐵鈎,她們雙手一前一後抓住鈎鍊,這才多少穩住空桶,然後,有些匆匆地超過走在前面的農民。
見到是她們在身邊趕過,農民們并不以為怪,他們都知道知識青年竈上的情況,間或有人沖她們寬厚地打着招呼:“今天輪你倆做飯了?” 一個叫來旺的小夥子挺高挺壯地穿着一件小薄棉襖,袖着手挑着一副空桶在前面走,看到魯敏敏挑着擔子認認真真趕上坡來,轉過一張被風吹得紅而粗糙的長方臉,挺忠厚地說:“今天小心點,不要被辘辘打着。
”魯敏敏微微一笑,臉紅了,一次在井上用辘辘絞水,往下放空桶時,她不小心被搖把打着了胳膊,疼倒在地,是來旺扶她起來,又幫她把水絞上來。
來旺關切地問道:“今天要不要我幫你絞?”魯敏敏說:“還是我自己多練練吧。
”來旺顯然早知道是這個回答,便讓開點路,讓姐妹倆趕到前面去。
井在村中一個不高不低的地方,井台是青石闆砌成的,井口圓溜溜的,深邃不見底,井台上的辘辘上繞的粗繩有一摟多粗。
井有十多丈深,絞一桶水,一般的男人也要一支煙的功夫,要是女人就說不準了。
姐妹倆放下水桶,把扁擔靠在一邊的土牆上,将鐵桶稀裡嘩啦系到辘辘繩上,繩頭是一截粗鐵鍊,鐵鍊頭上是一組挺奇怪的大鐵環連環套,她們按照農民教給的辦法穿來穿去,鐵桶就系在了上面。
然後,将桶放進井口,搖着辘辘将繩子放下去,看見辘辘上的繩子一圈一圈整整齊齊地順序往下走着,魯敏敏又大起膽子來松開搖把,兩手合抱在辘辘上,辘辘就比較快地轉動起來,兩手合抱的磨擦力控制着旋轉的速度。
這門技術也是大膽地反複練才掌握的,倘若控制不住,辘辘就會越轉越快,最後就轉飛了,不僅桶會直落入井底摔壞,辘辘繩也可能震斷,那就成了全村吃水的一大事故了。
眼看着辘辘越轉越快了,下去的繩子越來越多,重量越來越大,她更加勁地用兩手合抱住辘辘,增加着磨擦力,繩子一圈一圈、一層一層地往下走着,最後兩手合抱不住了,趕快用手抓住搖把,将最後幾丈繩子耐心地一圈一圈搖下去。
隔着十幾丈深的高度,很難聽見鐵鍊帶着水桶沉入水中的聲響,更多地要靠手在辘辘把上的感覺,升一升,降一降,反複幾次,搖起來覺得重量夠了,知道水桶滿了,便雙手抓住搖把,踏着弓箭步,用全身的力量一圈一圈搖着,将水桶往上絞。
魯敏敏看着比拇指還粗的繩子一圈一圈繞上圓溜溜的辘辘,繞滿了一層,又一圈一圈往回繞第二層,她想起了小時候幫大人纏毛線。
她一開始還絞得有勁,等絞了幾十圈後,就已經氣喘籲籲了。
這時,魯繼敏就面對面抓住搖把,幫助她一起搖,水桶頓時便覺輕了,絞得也快了。
這樣又絞了幾十圈,兩個人都沒勁了,看着辘辘上的繩子還剩最後一層幾十圈,兩人便一來一往慢慢地絞着。
來旺早就到了井邊,将桶排在後面,扁擔也靠在了牆上,笑眯眯地袖手看着她們,他知道這些知識青年人人都不願放棄鍛煉的機會。
終于,水桶一點點絞出了井口,兩個人又加最後一把勁,水桶晃着水光升出了井面,來旺順手把水桶幫她們拎到井台上,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