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這一天,胡萍回到家中與父母團圓,這是一個憂喜參半的團圓。
工宣隊進駐北清大學,拆除了全部武鬥工事,收繳了長矛、槍支等武鬥器械,控制了整個學校的大權,呼昌盛的造反派領袖的光榮地位永遠結束了。
當他每日老老實實地低着頭坐在工宣隊舉辦的“毛澤東思想學習班”上檢查認罪時,胡萍便像落葉歸根一樣飄回了家裡。
父母的單位也進駐了工宣隊,那裡的造反派頭目也被集中在學習班中老老實實學習,被造反派關押了幾個月的父母卻被工宣隊釋放回家。
一家三口見面,自然是一番滄桑感歎,原來四居室的住房都已被造反派查封,現在,工宣隊将其中兩間交給胡萍的父母使用,另外兩間仍由工宣隊拿着鑰匙,将做另外安排。
胡萍的父親胡象對這個局面已經是十分的感恩戴德,胡萍的母親林秀琴更是連連說:“做夢也沒想到能夠重新回家。
” 一家三口坐在門廳裡包起了餃子,抄家後零亂破敗的房間裡漾起一股窮人家過年的氣氛。
門廳原本就不大,南邊連着兩間房,北邊連着兩間房,西邊是廁所,東邊是大門,大門右手就是廚房。
現在,給他們留下的是靠門口的一南房、一北房,另外兩間房子則上着鎖貼着封條。
門廳裡亂七八糟地堆着桌椅闆凳,中間擠擠地放着一張折疊圓桌,一家人就圍着這張圓桌包餃子。
夏日的傍晚十分炎熱,南北屋門窗敞開,求的是一點對通風,因為南北都有樓相夾,空氣又沉悶,門廳裡依然感到十分悶熱。
父親圍上白圍裙,腆着微胖的肚子站在那裡興緻勃勃地包着芹菜餡餃子。
他将包好的餃子在一塊鋪着報紙的案闆上碼齊、排緊,還不時一對、兩對、三對、四對地數一數,看看已經包了多少,面和餡比例是否相當。
父親微胖的長方臉上有股堂堂正正之相,短短的闆寸頭顯出樸素嚴謹的派頭。
比起父親,母親稍微顯得衰老一些,天生眼角就有些下垂,多了皺紋,就更顯得下垂了。
母親下垂的眼角、額頭的皺紋和向兩側彎彎翹起的短發,都讓人想到一撇一捺寫成的彎彎的“八” 字。
父母包餃子是山西人的包法,把餡填得飽飽的,将皮勉勉強強在邊上捏住,然後,用兩個虎口夾住餃子邊,兩個拇指與兩個食指用力一擠,餃子粘住的邊就被加固了,整個餃子的形狀成了環抱的青山,一座一座蹲在那裡。
胡萍負責擀皮,她把揉好的面分成幾團,每一團再反複揉一揉,揉出勁來,用拇指将一團面在中間楦出一個孔,再旋轉抻捏着,孔越來越大,一團面變成一個圓環。
圓環在兩手的手心轉着,越捏越細,越捏越長,最後變成一條首尾相接的“細蛇”。
再将首尾分開,“細蛇”便躺在了案闆上,在案闆上灑點幹面,用雙手搓着這條面蛇,使它更細更圓,粗細更均勻。
然後,用刀切成一個一個的小段,每一段用手心在鋪滿面粉的案闆上揉一揉,就成了元宵大小的小面團,再用手掌在案闆上壓成小圓餅,左手拿着它的中心貼着案闆旋轉着,右手飛快地來回滾動着擀面杖,将小圓餅擀薄,成為掌心大小的圓皮,中間要稍厚一些,四邊要稍薄一些。
當胡萍将一張張擀好的餃子皮飛快地抛到案闆一邊時,她覺出了自己的心靈手巧,像小男孩在河邊打水漂一樣,一漂一漂接連往下落。
她全心全意地擀着餃子皮,完全沉浸在家務勞動的小康氣氛中。
母親将一摞摞擀好的餃子皮拿過去,分給父親,父母倆你一個我一個地捏着餃子,父親一邊包一邊笑呵呵地說着話,整理排列着已經包好的餃子,母親将個别邊上露出點餡湯的餃子用面給它打着補丁。
他們絮絮叨叨地講着單位裡的事,同時對女兒擀餃子皮又快又薄贊不絕口。
胡萍兩耳嗡嗡地幹着手下的活,這種恍恍惚惚的忙活多少麻木了她對北清大學形勢的思考。
呼昌盛豹子一樣的形象難免還在眼前恍恍而過,或蹲在面前,或站在面前,或在狂奔,自己寬松綿軟的身體也不時漾起被這個豹子撲騰時留下的體驗。
在一片擀皮、抛皮、包餃子、數餃子的活動中,影影綽綽掠過北清大學兩年多來發生的一幕幕故事,其中最常出現的是兩個鏡頭,一個,是兩年前呼昌盛反工作組被關押時她每天頂着星光去敲牆壁,然後,趴在牆角通過下水道和呼昌盛說話。
一到夜晚,她就将裝好飯菜的飯盒捅進下水道,又将空飯盒從下水道中接出來,當她披着月光或者星光警惕着前前後後的樓影、樹影和路燈光往回走時,望着遠處燈火稠密的地方,她對未來充滿了遙遠的想象。
記得有好幾個夜晚的風十分清爽,遠處
工宣隊進駐北清大學,拆除了全部武鬥工事,收繳了長矛、槍支等武鬥器械,控制了整個學校的大權,呼昌盛的造反派領袖的光榮地位永遠結束了。
當他每日老老實實地低着頭坐在工宣隊舉辦的“毛澤東思想學習班”上檢查認罪時,胡萍便像落葉歸根一樣飄回了家裡。
父母的單位也進駐了工宣隊,那裡的造反派頭目也被集中在學習班中老老實實學習,被造反派關押了幾個月的父母卻被工宣隊釋放回家。
一家三口見面,自然是一番滄桑感歎,原來四居室的住房都已被造反派查封,現在,工宣隊将其中兩間交給胡萍的父母使用,另外兩間仍由工宣隊拿着鑰匙,将做另外安排。
胡萍的父親胡象對這個局面已經是十分的感恩戴德,胡萍的母親林秀琴更是連連說:“做夢也沒想到能夠重新回家。
” 一家三口坐在門廳裡包起了餃子,抄家後零亂破敗的房間裡漾起一股窮人家過年的氣氛。
門廳原本就不大,南邊連着兩間房,北邊連着兩間房,西邊是廁所,東邊是大門,大門右手就是廚房。
現在,給他們留下的是靠門口的一南房、一北房,另外兩間房子則上着鎖貼着封條。
門廳裡亂七八糟地堆着桌椅闆凳,中間擠擠地放着一張折疊圓桌,一家人就圍着這張圓桌包餃子。
夏日的傍晚十分炎熱,南北屋門窗敞開,求的是一點對通風,因為南北都有樓相夾,空氣又沉悶,門廳裡依然感到十分悶熱。
父親圍上白圍裙,腆着微胖的肚子站在那裡興緻勃勃地包着芹菜餡餃子。
他将包好的餃子在一塊鋪着報紙的案闆上碼齊、排緊,還不時一對、兩對、三對、四對地數一數,看看已經包了多少,面和餡比例是否相當。
父親微胖的長方臉上有股堂堂正正之相,短短的闆寸頭顯出樸素嚴謹的派頭。
比起父親,母親稍微顯得衰老一些,天生眼角就有些下垂,多了皺紋,就更顯得下垂了。
母親下垂的眼角、額頭的皺紋和向兩側彎彎翹起的短發,都讓人想到一撇一捺寫成的彎彎的“八” 字。
父母包餃子是山西人的包法,把餡填得飽飽的,将皮勉勉強強在邊上捏住,然後,用兩個虎口夾住餃子邊,兩個拇指與兩個食指用力一擠,餃子粘住的邊就被加固了,整個餃子的形狀成了環抱的青山,一座一座蹲在那裡。
胡萍負責擀皮,她把揉好的面分成幾團,每一團再反複揉一揉,揉出勁來,用拇指将一團面在中間楦出一個孔,再旋轉抻捏着,孔越來越大,一團面變成一個圓環。
圓環在兩手的手心轉着,越捏越細,越捏越長,最後變成一條首尾相接的“細蛇”。
再将首尾分開,“細蛇”便躺在了案闆上,在案闆上灑點幹面,用雙手搓着這條面蛇,使它更細更圓,粗細更均勻。
然後,用刀切成一個一個的小段,每一段用手心在鋪滿面粉的案闆上揉一揉,就成了元宵大小的小面團,再用手掌在案闆上壓成小圓餅,左手拿着它的中心貼着案闆旋轉着,右手飛快地來回滾動着擀面杖,将小圓餅擀薄,成為掌心大小的圓皮,中間要稍厚一些,四邊要稍薄一些。
當胡萍将一張張擀好的餃子皮飛快地抛到案闆一邊時,她覺出了自己的心靈手巧,像小男孩在河邊打水漂一樣,一漂一漂接連往下落。
她全心全意地擀着餃子皮,完全沉浸在家務勞動的小康氣氛中。
母親将一摞摞擀好的餃子皮拿過去,分給父親,父母倆你一個我一個地捏着餃子,父親一邊包一邊笑呵呵地說着話,整理排列着已經包好的餃子,母親将個别邊上露出點餡湯的餃子用面給它打着補丁。
他們絮絮叨叨地講着單位裡的事,同時對女兒擀餃子皮又快又薄贊不絕口。
胡萍兩耳嗡嗡地幹着手下的活,這種恍恍惚惚的忙活多少麻木了她對北清大學形勢的思考。
呼昌盛豹子一樣的形象難免還在眼前恍恍而過,或蹲在面前,或站在面前,或在狂奔,自己寬松綿軟的身體也不時漾起被這個豹子撲騰時留下的體驗。
在一片擀皮、抛皮、包餃子、數餃子的活動中,影影綽綽掠過北清大學兩年多來發生的一幕幕故事,其中最常出現的是兩個鏡頭,一個,是兩年前呼昌盛反工作組被關押時她每天頂着星光去敲牆壁,然後,趴在牆角通過下水道和呼昌盛說話。
一到夜晚,她就将裝好飯菜的飯盒捅進下水道,又将空飯盒從下水道中接出來,當她披着月光或者星光警惕着前前後後的樓影、樹影和路燈光往回走時,望着遠處燈火稠密的地方,她對未來充滿了遙遠的想象。
記得有好幾個夜晚的風十分清爽,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