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調查團開始在崇明島展開調查時,周圍遼闊的土地、樹林、河流、道路及房屋讓你完全忘記了這是一個島嶼。
你不能想象它被長江水四面包圍着,你感覺就是在一個城市的郊區。
長江的浩渺詩意完全沒有了,有的是與土地相聯系的最世俗的場景。
路邊的小茶鋪旁趴着耷拉着耳朵的老狗,一個髒乎乎的小娃娃蹲在老狗旁邊撒尿,茶鋪裡坐着無精打采的老頭子,一隻破汽油桶被開了膛,橫躺在那裡,成了一個小蓄水池,一頭得了皮膚病的母豬晃着拖地的肚皮,呼哧呼哧喘過土路,身上的毛斑斑駁駁地褪光了,像是一幅最狼狽的地形圖。
在浩渺的波濤上,你會覺得水面遼闊陸地狹小。
在這裡,陸地就是一切。
從浩渺長江一步踏入這個土裡土氣的地方,沈麗最初感到十分不好理解,但也便理解了。
崇明島很大,從三年災荒開始,上海市曾經動員十多萬人來這裡開墾種田。
一個又一個農場和原來不多的農村交織在一起,造成了新的崇明縣。
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不同時期來的農場工人都提出了造反的要求,結果是一批批地造反到上海市去了。
現在,一個又一個農場除了場部有些幹部留守外,幾乎空無一人了。
寒冷的西北風從寥無人煙的土地上刮過,也從寥無人煙的平房住宅上刮過,一排排簡陋的紅磚平房垂頭喪氣地趴在天地裡。
每一排平房的房前房後,都留着主人原來柴米油鹽居住的情景,幾乎每一家門前都有胡亂搭就的小棚子,風吹開小棚子吱吱亂響的破草席門,亮出裡面的壇壇罐罐、掃帚、墩布、劈柴、破自行車輪胎。
一家一家的房門上着鎖,有的拉着窗簾,有的沒有窗簾。
湊近窗戶往裡看,有的裡面已經席卷一空,隻剩裸露的木桌、木椅、木床。
有的床上還有被褥,牆角大衣架上還挂着幾件衣服。
不同的情況表明,他們的主人有的給自己的大撤退留了後路,有的完全沒留後路。
有的房門大敞着,除了幾件粗重的木家具外,空空如也,一片狼藉。
窗簾都摘走了,釘子也掉了,挂窗簾的鐵絲潦倒地垂挂着,寒風撲進屋來,一兩張碎報紙與塵土一起飛揚。
走出屋放眼望去,這個曾經人煙稠密的農場現在一片荒蕪,讓你想到曆史的滄桑。
來自北京的紅衛兵與上海的造反派組成的聯合調查團顯出了臨時拼湊的散漫,盧小龍在這幾天的調查活動已經表現出了他的組織才能,他并沒有驚天動地的行為和講演,隻是憑着已有的名聲和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調查團的工作變得逐步有序起來。
一個像模像樣的領導體系在比較妥貼地安排整個活動。
按說,這是一些十分繁瑣甚至枯燥的工作,調查團很多成員都顯出了急于離去的厭倦,盧小龍卻做得有闆有眼,最後一天,整個調查團已經有點像常設機構一樣有序地活動了。
沈麗一直在饒有興趣地觀察着,當盧小龍平平靜靜地組織會議,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形成一條條決定時,他總是那樣若有所思地看着眼前,說出一錘敲定的話。
正是沈麗欣賞的目光使得盧小龍在這個遠離北京、甚至遠離上海的空曠冷清的島嶼上,有如此孜孜不倦的活動熱情。
這是在崇明島上的最後一個夜晚,明天清晨就将乘船離開。
沈麗與盧小龍想在離開前避開人群,兩個人待一會兒。
他們住在一個農場的場部,辦公室是磚瓦平房,中間是挺大的廳,四周是不規則的七八個小房間,每間房間裡都睡着調查團裡的北京學生或者上海造反派的工人、幹部。
盧小龍和沈麗在一個房間裡,一張寫字台貼着正中的窗戶,兩邊各放一張單人床。
他們和衣側躺在各自的床上,面對面說着話,門虛掩着,表明和外面隔離又不隔離。
為了說話方便,他們腳沖窗戶頭沖門,避免了桌子對視線的阻擋。
被子很厚,但很潮濕,蓋在身上很不舒服。
兩個人的談話就在困倦而又毫不思睡的旅行心态中進行。
沈麗說:“你看,咱倆一男一女在一個屋裡,好像誰都不奇怪。
”盧小龍說:“大革命時期就是這樣。
”沈麗眼中含笑地想着什麼,說道:“這要在北京,簡直不可思議。
到了這種環境裡,好多事情都不敏感了、麻木了,像那天在首都紅衛兵駐滬聯絡站,也是男女生挨着睡。
”盧小龍說:“大夥心都不在這上,都不敏感,就都随便自然了。
誰像你,自己的卧室誰都不讓進。
”沈麗說:“那當然。
”盧小龍說:“你說,現在是在你的卧室裡,還是在我的卧室裡?”沈麗看着窗外不明不白的月色說道:“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
”盧小龍說:“那就是咱倆的。
”沈麗說:“你胡說什麼呢?也不怕别人聽見。
”盧小龍說:“現在誰顧得上聽這個呀?”沈麗說:“不過,我看人們對你還是比較注意的,你的名聲确實不小。
連王洪文也對你蠻客氣的。
”盧小龍說:“王洪文算什麼東西?他還不是碰運氣碰的。
”沈麗說:“你不是碰運氣?”盧小龍說:“我的行動都是經過認真思索的。
”沈麗說:“王洪文也肯定沒少動過腦子。
”盧小龍說:“你替他辯護什麼?”沈麗說:“我犯得着替他辯護嗎?我這是和你讨論問題。
” 盧小龍說:“我也挺難想象的。
”沈麗說:“想象什麼?”盧小龍說:“挺難想象你的,那麼嬌貴的一個人,可是一路上擠火車睡地闆,和男的女的滾在一個大屋裡睡,也挺革命的。
”沈麗說:“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盧小龍說:“那你甭回家了,就一直跟着我到處颠吧。
” 沈麗說:“該回家還得回家,老這樣也不行。
當然,老在家裡也不行。
這兒這麼髒,吃不好睡
你不能想象它被長江水四面包圍着,你感覺就是在一個城市的郊區。
長江的浩渺詩意完全沒有了,有的是與土地相聯系的最世俗的場景。
路邊的小茶鋪旁趴着耷拉着耳朵的老狗,一個髒乎乎的小娃娃蹲在老狗旁邊撒尿,茶鋪裡坐着無精打采的老頭子,一隻破汽油桶被開了膛,橫躺在那裡,成了一個小蓄水池,一頭得了皮膚病的母豬晃着拖地的肚皮,呼哧呼哧喘過土路,身上的毛斑斑駁駁地褪光了,像是一幅最狼狽的地形圖。
在浩渺的波濤上,你會覺得水面遼闊陸地狹小。
在這裡,陸地就是一切。
從浩渺長江一步踏入這個土裡土氣的地方,沈麗最初感到十分不好理解,但也便理解了。
崇明島很大,從三年災荒開始,上海市曾經動員十多萬人來這裡開墾種田。
一個又一個農場和原來不多的農村交織在一起,造成了新的崇明縣。
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不同時期來的農場工人都提出了造反的要求,結果是一批批地造反到上海市去了。
現在,一個又一個農場除了場部有些幹部留守外,幾乎空無一人了。
寒冷的西北風從寥無人煙的土地上刮過,也從寥無人煙的平房住宅上刮過,一排排簡陋的紅磚平房垂頭喪氣地趴在天地裡。
每一排平房的房前房後,都留着主人原來柴米油鹽居住的情景,幾乎每一家門前都有胡亂搭就的小棚子,風吹開小棚子吱吱亂響的破草席門,亮出裡面的壇壇罐罐、掃帚、墩布、劈柴、破自行車輪胎。
一家一家的房門上着鎖,有的拉着窗簾,有的沒有窗簾。
湊近窗戶往裡看,有的裡面已經席卷一空,隻剩裸露的木桌、木椅、木床。
有的床上還有被褥,牆角大衣架上還挂着幾件衣服。
不同的情況表明,他們的主人有的給自己的大撤退留了後路,有的完全沒留後路。
有的房門大敞着,除了幾件粗重的木家具外,空空如也,一片狼藉。
窗簾都摘走了,釘子也掉了,挂窗簾的鐵絲潦倒地垂挂着,寒風撲進屋來,一兩張碎報紙與塵土一起飛揚。
走出屋放眼望去,這個曾經人煙稠密的農場現在一片荒蕪,讓你想到曆史的滄桑。
來自北京的紅衛兵與上海的造反派組成的聯合調查團顯出了臨時拼湊的散漫,盧小龍在這幾天的調查活動已經表現出了他的組織才能,他并沒有驚天動地的行為和講演,隻是憑着已有的名聲和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調查團的工作變得逐步有序起來。
一個像模像樣的領導體系在比較妥貼地安排整個活動。
按說,這是一些十分繁瑣甚至枯燥的工作,調查團很多成員都顯出了急于離去的厭倦,盧小龍卻做得有闆有眼,最後一天,整個調查團已經有點像常設機構一樣有序地活動了。
沈麗一直在饒有興趣地觀察着,當盧小龍平平靜靜地組織會議,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形成一條條決定時,他總是那樣若有所思地看着眼前,說出一錘敲定的話。
正是沈麗欣賞的目光使得盧小龍在這個遠離北京、甚至遠離上海的空曠冷清的島嶼上,有如此孜孜不倦的活動熱情。
這是在崇明島上的最後一個夜晚,明天清晨就将乘船離開。
沈麗與盧小龍想在離開前避開人群,兩個人待一會兒。
他們住在一個農場的場部,辦公室是磚瓦平房,中間是挺大的廳,四周是不規則的七八個小房間,每間房間裡都睡着調查團裡的北京學生或者上海造反派的工人、幹部。
盧小龍和沈麗在一個房間裡,一張寫字台貼着正中的窗戶,兩邊各放一張單人床。
他們和衣側躺在各自的床上,面對面說着話,門虛掩着,表明和外面隔離又不隔離。
為了說話方便,他們腳沖窗戶頭沖門,避免了桌子對視線的阻擋。
被子很厚,但很潮濕,蓋在身上很不舒服。
兩個人的談話就在困倦而又毫不思睡的旅行心态中進行。
沈麗說:“你看,咱倆一男一女在一個屋裡,好像誰都不奇怪。
”盧小龍說:“大革命時期就是這樣。
”沈麗眼中含笑地想着什麼,說道:“這要在北京,簡直不可思議。
到了這種環境裡,好多事情都不敏感了、麻木了,像那天在首都紅衛兵駐滬聯絡站,也是男女生挨着睡。
”盧小龍說:“大夥心都不在這上,都不敏感,就都随便自然了。
誰像你,自己的卧室誰都不讓進。
”沈麗說:“那當然。
”盧小龍說:“你說,現在是在你的卧室裡,還是在我的卧室裡?”沈麗看着窗外不明不白的月色說道:“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
”盧小龍說:“那就是咱倆的。
”沈麗說:“你胡說什麼呢?也不怕别人聽見。
”盧小龍說:“現在誰顧得上聽這個呀?”沈麗說:“不過,我看人們對你還是比較注意的,你的名聲确實不小。
連王洪文也對你蠻客氣的。
”盧小龍說:“王洪文算什麼東西?他還不是碰運氣碰的。
”沈麗說:“你不是碰運氣?”盧小龍說:“我的行動都是經過認真思索的。
”沈麗說:“王洪文也肯定沒少動過腦子。
”盧小龍說:“你替他辯護什麼?”沈麗說:“我犯得着替他辯護嗎?我這是和你讨論問題。
” 盧小龍說:“我也挺難想象的。
”沈麗說:“想象什麼?”盧小龍說:“挺難想象你的,那麼嬌貴的一個人,可是一路上擠火車睡地闆,和男的女的滾在一個大屋裡睡,也挺革命的。
”沈麗說:“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盧小龍說:“那你甭回家了,就一直跟着我到處颠吧。
” 沈麗說:“該回家還得回家,老這樣也不行。
當然,老在家裡也不行。
這兒這麼髒,吃不好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