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王洪文的熱情所指,她既為此感到愉快、興奮,又稍有些不安。
她笑了笑,扭頭看了看盧小龍,說:“我當然和小龍一起回去。
”當王洪文最後站起來與他們握手告别時,非常親熱地說道:“希望以後經常來上海。
來上海就找我,我随時歡迎你們,願意為你們服務。
”他撕下兩頁台曆,在上面寫上自己多個聯系電話,一張給了盧小龍,一張給了沈麗。
在握着沈麗的手時,他說:“你給我的印象非常與衆不同。
”接着,又很照顧大體地轉頭看着盧小龍,說:“你的名字,我從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就聽說了,連毛主席都說你是學生領袖呢!”在分手那一刻,盧小龍再次覺出了王洪文的身高對于沈麗的和諧和對于自己的壓力。
這一晚,他和沈麗就擠在首都紅衛兵駐滬聯絡站。
這是一棟彎彎曲曲、晦晦暗暗的老洋樓,樓上樓下木地闆木樓梯,東一房間西一房間,像個迷亂的老鼠洞穴。
一派潮濕、陰暗及冰冷中,亂哄哄地跑動着許多北京的紅衛兵學生。
電話機、油印機嘈亂地響着。
紛紛沓沓的腳步踩過滿地飛舞的五顔六色的紙張。
窗外是狹窄而喧鬧的上海市街道,與對面的樓很近,讓你生出甩一根繩索過去就能搭上索橋的聯想。
油鹽醬醋的氣味,商店、雜貨鋪以及陰溝的氣味從樓下狹窄的街道泛濫上來,給你天昏地暗、稠密不堪的感覺。
兩個人就在一間豆腐塊大小的房間裡鋪着半尺厚的大字報紙蜷縮了一夜,這裡倒是沒有什麼男女之分,樓上樓下各個房間裡,包括過道,到了後半夜都混雜擁擠着男男女女的學生。
有的人蓋着軍大衣或者普通大衣,有的人就這樣一身衣服幹睡着。
有的人枕着大字報紙,有的人枕着自己的棉鞋、球鞋。
寒冬的上海沒有暖氣,也沒有火爐,冷冰冰的一棟老房子全憑成群的男女青年的體溫把它裝填起一點暖意。
膠鞋的臭味混淆着墨汁味、塵土味和潮濕味,與通夜不息的昏黃燈光纏繞在一起,讓你想到大革命之夜寂寞的青春夢。
這一夜,盧小龍和沈麗之間出現了一點磨擦。
在與王洪文會見時,盧小龍的不露聲色使得沈麗沒有更嚴密地掩飾自己的興奮,她一直認為盧小龍是一個情緒十分平穩的男孩,他的表現理所應當。
然而,她終于發現了盧小龍隐藏在深層的悻惱。
在躺下之前,盧小龍抱着雙膝坐在地上,對沈麗顯得極為冷淡。
沈麗不知道為什麼,想了想,明白了,有了對盧小龍的一絲歉意。
隻是她不願承認什麼,也便不做任何解釋。
在有些尴尬的沉默中,面前的盧小龍尤其顯得矮小和黯然失色。
盧小龍闆着長臉一動不動的姿态,不但沒有引起她的愛慕與尊重,反而讓她産生了輕視。
昏黃而無聊的燈光從頭頂落下來,小屋裡更顯得十分局促。
一張破桌子、幾個破木桶占據着一角,一扇小小的窗戶裝着窄窄的、肮髒的玻璃。
隔着玻璃,看見深夜的上海市燈火像鬼的世界一樣恍惚。
盧小龍坐在那裡,像是殘破的林園裡的小石雕,又像一條沉默不語的石頭狗。
在肮髒的鬥室,沈麗終于慢慢平靜下來,慢慢在全部記憶和生活背景中再一次認識了盧小龍。
她想到了他和她從序曲開始的故事,也想到了盧小龍如何做出了陪她外出串連的“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決定。
這是一個一眼看不出任何潇灑風度及男人氣派的男孩,然而,卻是一個經得住仔細回想和品味的男孩。
在品味中,沈麗對人的理解力全部複活了。
她便在對白天的回想中,看清了王洪文在見面過程中表演的粗糙,也看出了盧小龍始終敦厚平和、不亢不卑的真正高貴,然而,她依然不願意解釋。
好在首都紅衛兵駐滬聯絡站第二天要聯合上海市造反派去崇明島調查農場的“經濟主義歪風”,知道盧小龍來了,他們請他帶隊。
這個活動無疑會在第二天使兩個人的關系自然而然的解凍。
沈麗說了一聲:“你也躺下吧,我困了。
”便先躺下了。
盧小龍還坐在那裡一動不動。
沈麗說:“你挨着我躺下好嗎?這樣我暖和一點。
”過了好一陣,盧小龍沒有說話,在她身邊躺下了。
沈麗将手臂枕在頭下,望着四四方方的天花闆說道:“這是我長這麼大第一次單獨和一個男的過夜,居然是你,居然是這樣。
”她轉過身來面對着盧小龍,把手輕輕放在他的肩膀上,說道:“真不可想象。
”盧小龍還是仰面朝天地躺着,想着白天的事情,感到了自尊心的敏感及自卑心理的強烈,同時也想到了要奮發向上的人生理想。
沈麗在一旁睡着了,像兒童一樣輕微的鼾聲與鼻息呼在他的脖頸上。
這使他慢慢平靜下來。
他側轉過身,與沈麗輕輕摟抱着睡着了。
清晨天還沒亮,一群人就集合着出發了。
他的矜持和冷淡不過是需要哄慰才會化解的餘波。
一個特大的浪頭迎面撲在船舷上,濺起的雪浪像巨爪一樣撲向船頭甲闆。
沈麗回轉頭,将臉貼在盧小龍肩膀上躲避風浪。
盧小龍抓着一根鐵杆,一動不動地站着。
沈麗在那片風浪過去後,揚起臉看了看他,說:“你還沒有傻夠哇?”盧小龍毫無表情地說了一句:“以後再不帶你出來了。
”沈麗直起身将帽耳扣系上,說道:“你不帶我出來,我不會一個人出來?一個人的心是看得住的嗎?”她瞟了一眼盧小龍,“你純粹是個大傻瓜。
” 太陽漸漸揭掉了籠罩在江面上的白色霧氣,江天開始明亮起來。
當幾艘帆船在浩蕩江流中颠簸着遠遠近近地出現時,崇明島的陸地便從水平線下浮了出來。
一登上岸,就有車接。
坐上車走了許久,便到了一個農場總部。
當一百多人的聯合
她笑了笑,扭頭看了看盧小龍,說:“我當然和小龍一起回去。
”當王洪文最後站起來與他們握手告别時,非常親熱地說道:“希望以後經常來上海。
來上海就找我,我随時歡迎你們,願意為你們服務。
”他撕下兩頁台曆,在上面寫上自己多個聯系電話,一張給了盧小龍,一張給了沈麗。
在握着沈麗的手時,他說:“你給我的印象非常與衆不同。
”接着,又很照顧大體地轉頭看着盧小龍,說:“你的名字,我從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就聽說了,連毛主席都說你是學生領袖呢!”在分手那一刻,盧小龍再次覺出了王洪文的身高對于沈麗的和諧和對于自己的壓力。
這一晚,他和沈麗就擠在首都紅衛兵駐滬聯絡站。
這是一棟彎彎曲曲、晦晦暗暗的老洋樓,樓上樓下木地闆木樓梯,東一房間西一房間,像個迷亂的老鼠洞穴。
一派潮濕、陰暗及冰冷中,亂哄哄地跑動着許多北京的紅衛兵學生。
電話機、油印機嘈亂地響着。
紛紛沓沓的腳步踩過滿地飛舞的五顔六色的紙張。
窗外是狹窄而喧鬧的上海市街道,與對面的樓很近,讓你生出甩一根繩索過去就能搭上索橋的聯想。
油鹽醬醋的氣味,商店、雜貨鋪以及陰溝的氣味從樓下狹窄的街道泛濫上來,給你天昏地暗、稠密不堪的感覺。
兩個人就在一間豆腐塊大小的房間裡鋪着半尺厚的大字報紙蜷縮了一夜,這裡倒是沒有什麼男女之分,樓上樓下各個房間裡,包括過道,到了後半夜都混雜擁擠着男男女女的學生。
有的人蓋着軍大衣或者普通大衣,有的人就這樣一身衣服幹睡着。
有的人枕着大字報紙,有的人枕着自己的棉鞋、球鞋。
寒冬的上海沒有暖氣,也沒有火爐,冷冰冰的一棟老房子全憑成群的男女青年的體溫把它裝填起一點暖意。
膠鞋的臭味混淆着墨汁味、塵土味和潮濕味,與通夜不息的昏黃燈光纏繞在一起,讓你想到大革命之夜寂寞的青春夢。
這一夜,盧小龍和沈麗之間出現了一點磨擦。
在與王洪文會見時,盧小龍的不露聲色使得沈麗沒有更嚴密地掩飾自己的興奮,她一直認為盧小龍是一個情緒十分平穩的男孩,他的表現理所應當。
然而,她終于發現了盧小龍隐藏在深層的悻惱。
在躺下之前,盧小龍抱着雙膝坐在地上,對沈麗顯得極為冷淡。
沈麗不知道為什麼,想了想,明白了,有了對盧小龍的一絲歉意。
隻是她不願承認什麼,也便不做任何解釋。
在有些尴尬的沉默中,面前的盧小龍尤其顯得矮小和黯然失色。
盧小龍闆着長臉一動不動的姿态,不但沒有引起她的愛慕與尊重,反而讓她産生了輕視。
昏黃而無聊的燈光從頭頂落下來,小屋裡更顯得十分局促。
一張破桌子、幾個破木桶占據着一角,一扇小小的窗戶裝着窄窄的、肮髒的玻璃。
隔着玻璃,看見深夜的上海市燈火像鬼的世界一樣恍惚。
盧小龍坐在那裡,像是殘破的林園裡的小石雕,又像一條沉默不語的石頭狗。
在肮髒的鬥室,沈麗終于慢慢平靜下來,慢慢在全部記憶和生活背景中再一次認識了盧小龍。
她想到了他和她從序曲開始的故事,也想到了盧小龍如何做出了陪她外出串連的“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決定。
這是一個一眼看不出任何潇灑風度及男人氣派的男孩,然而,卻是一個經得住仔細回想和品味的男孩。
在品味中,沈麗對人的理解力全部複活了。
她便在對白天的回想中,看清了王洪文在見面過程中表演的粗糙,也看出了盧小龍始終敦厚平和、不亢不卑的真正高貴,然而,她依然不願意解釋。
好在首都紅衛兵駐滬聯絡站第二天要聯合上海市造反派去崇明島調查農場的“經濟主義歪風”,知道盧小龍來了,他們請他帶隊。
這個活動無疑會在第二天使兩個人的關系自然而然的解凍。
沈麗說了一聲:“你也躺下吧,我困了。
”便先躺下了。
盧小龍還坐在那裡一動不動。
沈麗說:“你挨着我躺下好嗎?這樣我暖和一點。
”過了好一陣,盧小龍沒有說話,在她身邊躺下了。
沈麗将手臂枕在頭下,望着四四方方的天花闆說道:“這是我長這麼大第一次單獨和一個男的過夜,居然是你,居然是這樣。
”她轉過身來面對着盧小龍,把手輕輕放在他的肩膀上,說道:“真不可想象。
”盧小龍還是仰面朝天地躺着,想着白天的事情,感到了自尊心的敏感及自卑心理的強烈,同時也想到了要奮發向上的人生理想。
沈麗在一旁睡着了,像兒童一樣輕微的鼾聲與鼻息呼在他的脖頸上。
這使他慢慢平靜下來。
他側轉過身,與沈麗輕輕摟抱着睡着了。
清晨天還沒亮,一群人就集合着出發了。
他的矜持和冷淡不過是需要哄慰才會化解的餘波。
一個特大的浪頭迎面撲在船舷上,濺起的雪浪像巨爪一樣撲向船頭甲闆。
沈麗回轉頭,将臉貼在盧小龍肩膀上躲避風浪。
盧小龍抓着一根鐵杆,一動不動地站着。
沈麗在那片風浪過去後,揚起臉看了看他,說:“你還沒有傻夠哇?”盧小龍毫無表情地說了一句:“以後再不帶你出來了。
”沈麗直起身将帽耳扣系上,說道:“你不帶我出來,我不會一個人出來?一個人的心是看得住的嗎?”她瞟了一眼盧小龍,“你純粹是個大傻瓜。
” 太陽漸漸揭掉了籠罩在江面上的白色霧氣,江天開始明亮起來。
當幾艘帆船在浩蕩江流中颠簸着遠遠近近地出現時,崇明島的陸地便從水平線下浮了出來。
一登上岸,就有車接。
坐上車走了許久,便到了一個農場總部。
當一百多人的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