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在世上惟一的依靠失去了。
當她意識到從此再也見不到父親和藹的面容時,家變得一片空洞和冷落,自己的生命也荒涼了。
沒有任何地方可以供奉父親的骨灰,她便将它放在父親生前的寫字台上。
又覺得不妥,便挪到空落落的書櫃上,不高不低居中放着,還在上面罩了一塊黑紗。
她把一張印着山水的明信片背靠在骨灰盒後面,算是用這片山水為父親設置了墓地。
當她沉默不語地布置時,母親瞪着一雙浮腫的眼睛看看她,又看看書櫃上的骨灰盒,說了一句:“能這樣做嗎?”見李黛玉不說什麼,看了看便走開了。
那個早晨,李黛玉醒來便看到了床邊的小推車。
小推車那綠葉襯托着朵朵紅玫瑰的圖案在台燈光和窗外黎明的交相映照中像嬰兒的夢。
小推車離台燈很近,燈光像風一樣漲滿了小車篷。
被照亮的小車篷又像一個美麗的大花燈籠,讓她生出許多遐想。
突然,她聽到了母親的一聲尖叫。
她趕忙跑到母親的房間,看到了父親留下的認罪書和給母親的兩封信。
她又跑到書房裡,看到了坐在書堆面前安詳長睡的父親。
她和母親當天就把父親的認罪書交給了北清大學紅衛兵聯絡總站,母親又讓她将父親的那封長信也交上去。
最短的那封信自然是遵囑銷毀了,現在,這一切都不明不白地過去了。
父親畏罪自殺,母親是什麼性質,至今模糊不清,母女倆在痛苦與麻木中适應了這一切。
李黛玉心不在焉地來到北清東校的荷塘邊散步。
這裡沒有一絲硝煙,安谧的小路環抱着荷塘。
滿塘荷花早已殘敗,憔悴的黃葉與幾枝露出水面的枯黃花莖在述說冬天即将來臨的預言。
三三兩兩的大學生在這裡散散漫漫地溜達着。
一個男生搖搖晃晃地走着,心不在焉地左右看着,哼着一支莫名其妙的歌曲。
李黛玉一邊走一邊想,自己失去了父親,但還是活下來了。
一個人隻要生命還在,是不是離開什麼都能活下來?想到這裡,她既感到寒冷和可怕,也覺出一點超脫煩惱的純潔與安靜。
在這冷冷的風中漫步,心情竟然逐漸好起來。
這裡被高大的桦樹、楊樹包圍着,風顯得柔和了,太陽便掙紮出一個模樣,不那麼顫栗了,比較安穩地照耀着這片小小的風景。
穿着薄棉襖走在陽光中,她甚至有了暖洋洋的感覺。
她的棉襖外邊罩着一件天藍的布衣服,兩臂帶着深藍色的袖套,底下穿着一件深藍色的布褲子,腳下穿着搭襻黑布鞋。
趟着這裡的風光走,柏油路很清潔,她也很清潔。
正當她在一片初冬的陽光中暖洋洋的漫步時,眼前出現的景象破壞了她心頭的明朗。
她看見盧小龍正和一個高挑而美麗的女孩并肩在荷塘邊慢慢走着,隔着叢樹稀疏的秃枝,可以看到盧小龍自信而又平靜的額頭與眼睛,他正在講述什麼。
那個女孩一看就像初中生,帶着少女憂郁、腼腆的多情。
李黛玉感到有些難受,心髒像被一隻手抓住了一樣發緊。
她從兩個人手拉手走路的親昵中,自然看明白了他們之間的特殊關系。
而那個女孩不得不讓人注意的美麗,真正給李黛玉帶來了折磨。
高中以來,李黛玉一直鐘情于盧小龍,那是她作為一個女孩在生理上獲得自信後萌發的第一個感情。
這種感情是蒙昧的,又是寶貴的。
盧小龍從未理會過這個,當他轟轟烈烈地投身于大革命運動時,他們的距離更是越來越遠了。
她在幾乎把她打懵的家庭噩運中,還在多多少少關心着盧小龍。
她把他連同革命一起高高供奉在了崇高的地方。
今天,看到他随随便便地拉着一個女孩的手說說笑笑時,看到那個女孩俯首貼耳地跟随他時,她覺出自己的屈辱。
一種從未體驗過的自卑聯系着以往的自卑體驗沖上心頭。
她的心靈又像被抄家時一樣,一片混亂凋零。
盧小龍和那個女孩走到荷塘邊的亭子上并肩坐下了,盧小龍一邊說話一邊将女孩的手放在自己腿上摩挲、捏弄和欣賞着。
他還将那個女孩的衣袖撸起來,從下到上、又從上到下仔細地捏着她的小臂,似乎要發現什麼。
他拿起女孩的一隻手,放到嘴邊親吻了一下,還用那隻手輕輕摸了摸自己的臉頰和下巴,然後,握着這隻手拍打自己的另一隻手。
兩個人的手拍出的掌聲使得盧小龍和那個女孩都開心地笑起來。
盧小龍像個大哥哥一樣笑得舒暢,女孩則笑得滿臉漾着幸福的紅暈。
接着,盧小龍躊躇滿志地講起什麼,女孩側着頭專注地聆聽着,不時看一看日光下亮晃晃的荷塘。
李黛玉隔着叢樹和荷塘看着那邊的亭子,覺出心中揪心的抖動。
她朦朦胧胧覺出了盧小龍為什麼不理睬她,她在想象的鏡子中看到了自己的相貌。
這時,她有點失魂落魄地站在那裡,太陽又顫抖起來,風也凜冽了,剛才迎着陽光梳理得整整齊齊的頭發一下
當她意識到從此再也見不到父親和藹的面容時,家變得一片空洞和冷落,自己的生命也荒涼了。
沒有任何地方可以供奉父親的骨灰,她便将它放在父親生前的寫字台上。
又覺得不妥,便挪到空落落的書櫃上,不高不低居中放着,還在上面罩了一塊黑紗。
她把一張印着山水的明信片背靠在骨灰盒後面,算是用這片山水為父親設置了墓地。
當她沉默不語地布置時,母親瞪着一雙浮腫的眼睛看看她,又看看書櫃上的骨灰盒,說了一句:“能這樣做嗎?”見李黛玉不說什麼,看了看便走開了。
那個早晨,李黛玉醒來便看到了床邊的小推車。
小推車那綠葉襯托着朵朵紅玫瑰的圖案在台燈光和窗外黎明的交相映照中像嬰兒的夢。
小推車離台燈很近,燈光像風一樣漲滿了小車篷。
被照亮的小車篷又像一個美麗的大花燈籠,讓她生出許多遐想。
突然,她聽到了母親的一聲尖叫。
她趕忙跑到母親的房間,看到了父親留下的認罪書和給母親的兩封信。
她又跑到書房裡,看到了坐在書堆面前安詳長睡的父親。
她和母親當天就把父親的認罪書交給了北清大學紅衛兵聯絡總站,母親又讓她将父親的那封長信也交上去。
最短的那封信自然是遵囑銷毀了,現在,這一切都不明不白地過去了。
父親畏罪自殺,母親是什麼性質,至今模糊不清,母女倆在痛苦與麻木中适應了這一切。
李黛玉心不在焉地來到北清東校的荷塘邊散步。
這裡沒有一絲硝煙,安谧的小路環抱着荷塘。
滿塘荷花早已殘敗,憔悴的黃葉與幾枝露出水面的枯黃花莖在述說冬天即将來臨的預言。
三三兩兩的大學生在這裡散散漫漫地溜達着。
一個男生搖搖晃晃地走着,心不在焉地左右看着,哼着一支莫名其妙的歌曲。
李黛玉一邊走一邊想,自己失去了父親,但還是活下來了。
一個人隻要生命還在,是不是離開什麼都能活下來?想到這裡,她既感到寒冷和可怕,也覺出一點超脫煩惱的純潔與安靜。
在這冷冷的風中漫步,心情竟然逐漸好起來。
這裡被高大的桦樹、楊樹包圍着,風顯得柔和了,太陽便掙紮出一個模樣,不那麼顫栗了,比較安穩地照耀着這片小小的風景。
穿着薄棉襖走在陽光中,她甚至有了暖洋洋的感覺。
她的棉襖外邊罩着一件天藍的布衣服,兩臂帶着深藍色的袖套,底下穿着一件深藍色的布褲子,腳下穿着搭襻黑布鞋。
趟着這裡的風光走,柏油路很清潔,她也很清潔。
正當她在一片初冬的陽光中暖洋洋的漫步時,眼前出現的景象破壞了她心頭的明朗。
她看見盧小龍正和一個高挑而美麗的女孩并肩在荷塘邊慢慢走着,隔着叢樹稀疏的秃枝,可以看到盧小龍自信而又平靜的額頭與眼睛,他正在講述什麼。
那個女孩一看就像初中生,帶着少女憂郁、腼腆的多情。
李黛玉感到有些難受,心髒像被一隻手抓住了一樣發緊。
她從兩個人手拉手走路的親昵中,自然看明白了他們之間的特殊關系。
而那個女孩不得不讓人注意的美麗,真正給李黛玉帶來了折磨。
高中以來,李黛玉一直鐘情于盧小龍,那是她作為一個女孩在生理上獲得自信後萌發的第一個感情。
這種感情是蒙昧的,又是寶貴的。
盧小龍從未理會過這個,當他轟轟烈烈地投身于大革命運動時,他們的距離更是越來越遠了。
她在幾乎把她打懵的家庭噩運中,還在多多少少關心着盧小龍。
她把他連同革命一起高高供奉在了崇高的地方。
今天,看到他随随便便地拉着一個女孩的手說說笑笑時,看到那個女孩俯首貼耳地跟随他時,她覺出自己的屈辱。
一種從未體驗過的自卑聯系着以往的自卑體驗沖上心頭。
她的心靈又像被抄家時一樣,一片混亂凋零。
盧小龍和那個女孩走到荷塘邊的亭子上并肩坐下了,盧小龍一邊說話一邊将女孩的手放在自己腿上摩挲、捏弄和欣賞着。
他還将那個女孩的衣袖撸起來,從下到上、又從上到下仔細地捏着她的小臂,似乎要發現什麼。
他拿起女孩的一隻手,放到嘴邊親吻了一下,還用那隻手輕輕摸了摸自己的臉頰和下巴,然後,握着這隻手拍打自己的另一隻手。
兩個人的手拍出的掌聲使得盧小龍和那個女孩都開心地笑起來。
盧小龍像個大哥哥一樣笑得舒暢,女孩則笑得滿臉漾着幸福的紅暈。
接着,盧小龍躊躇滿志地講起什麼,女孩側着頭專注地聆聽着,不時看一看日光下亮晃晃的荷塘。
李黛玉隔着叢樹和荷塘看着那邊的亭子,覺出心中揪心的抖動。
她朦朦胧胧覺出了盧小龍為什麼不理睬她,她在想象的鏡子中看到了自己的相貌。
這時,她有點失魂落魄地站在那裡,太陽又顫抖起來,風也凜冽了,剛才迎着陽光梳理得整整齊齊的頭發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