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鳳珠同志一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對新中國的事業充滿了感情和責任心。

    幾十年來,她始終兢兢業業,努力工作,對我國的心理學發展作出了她特有的貢獻。

     (“就用‘特有的貢獻’吧,這樣最恰當。

    說重大貢獻和卓越貢獻,都不符合事實,容易造成矛盾。

    說‘一定的貢獻’似乎評價又太低了,太冷淡了。

    啊?”他對姚鳴鳴說道。

    ) 吳鳳珠同志一貫對工作極端負責任,對同志極端熱忱。

    在幾十年的工作中,為中青年學者樹立了楷模。

     吳鳳珠同志在學術上一貫認真探求,一絲不苟,追求真理,勇于吸收先進思想,有着嚴謹的治學态度。

     吳鳳珠同志一貫作風樸素,謙虛謹慎,嚴于責己而寬于律人。

    資望高而不傲,學曆深而不驕。

    光明磊落,顧全大局,幾十年如一日,實為我們的典範。

     吳鳳珠同志的逝世,是我國心理學事業的重大損失。

    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為把我國建成四個現代化的強國而團結一緻,努力奮鬥。

     吳鳳珠同志安息吧。

     (‘永垂不朽’?這詞她不能用,用‘安息吧’。

    ”) ……中午一點,孟立才開着輛面包車就來了。

    都準備好了嗎?他問。

    範書鴻站在禮堂中央左右看着:“就這樣了吧。

    ”孟立才也整個看了一下:人都通知了?“都通知了。

    ”您看看有哪些人來不方便的,需要我去接接的,我車子就在外頭。

    您給我一個名單吧,接不過來,我可以再叫一個車。

    “太麻煩你了,立才。

    ”應該的。

    “丹妮,你看看哪些人要去車接接的,你列一下,給立才。

    ”孟立才從範丹妮手中拿過名單轉身走了,這些天來,他一有空就過來幫忙。

    自己為什麼這麼大熱心?對吳鳳珠的悼念?吳鳳珠過去從未看起過自己。

    對範書鴻的同情?這老頭倒是知情講理,可也犯不着幫這麼大忙。

    是對範丹妮的舊情?簡直談不上,沒仇就不錯了。

    是顯顯自己的力量?到哪兒顯不行,非得在這上顯。

    是講義氣?這算哪門子義氣。

    是該這麼幹?不知為什麼該。

    是願意這麼幹?也不曉得情願在哪兒。

    反正自己就辛辛苦苦地白幫着跑來跑去,誤了掙錢也不計較了。

    圖什麼?覺得自己這個人還不壞,不惡?…… “孟立才這個人,心還是不錯的。

    ”範書鴻望着孟立才走出禮堂的背影說了一句。

     範丹妮冷淡地收回目光,轉身走了。

    這些天她隻覺得忙累,懵懵懂懂。

    人一生說過去就過去了。

    母親年輕時的照片在相冊中夾着,比自己漂亮,有光彩,可現在已化成骨灰。

    這件事無論如何想不明白,母親從此就不存在了?她抓不住一個可靠的支點,一切都虛無,都失落。

    人活着幹什麼?這是自己和丹林小時候玩過的花皮球,在藤筐裡翻到了。

    這個小小的皮球給自己的童年帶來多少歡樂?自己和丹林興高采烈地抱着皮球在草地上滾來滾去,丹林憨憨的,伸着兩隻胖胖的小手瞅着皮球傻笑。

    都過去了,母親死了,父親老了,自己也不年輕了。

    父母年輕時多少雄圖大志,現在都煙消雲散了。

    自己呢?不堪回首。

    皮球已經半癟不圓,膠皮也幹裂出許多細紋。

    三十年前它想必是滾圓的,光亮的,蹦蹦跳跳的,它也有青春,它現在也衰老了。

    皮子已變得焦脆,一捏就會裂開吧?整個世界就是這樣一個皮球。

     孟立才回來了,站在自己面前:“丹妮,這第五個地址是不是寫錯了?找不到人。

    ”找不到就算了吧。

    “你再查查,能找到還是盡量找到。

    ”她神思恍惚地走着,覺得孟立才還跟着自己。

    她猛然站住,回過頭盯着他:你少跟我說話行不行?我不想見你。

    孟立才一動不動站在那兒,拿着名單的手半垂不垂地僵着…… 嶽楷誠緻完悼詞,黨委副書記肖德一率領全體人員向遺像三鞠躬。

     追悼會結束了,嶽楷誠、肖德一及心理研究所其他領導同志走上前來向範書鴻一家親切慰問,一個個深沉摯重地握手。

    肖德一剛剛上任,尤其顯得關懷深切。

    握手不放,講了很多話。

    他一人不走,别人便都不能走。

     嶽楷誠想着四點的電影,又看了一次表。

    站在這位新來的第二把手身旁,心中恨恨的:姓肖的真是沒完沒了啦。

    瞅他這一身胖肉,熱烘烘的。

    他得空從從容容插進話去:“範老,我們今天就不再多說了,望您節哀。

    ”姓肖的,這總該打住你的話了吧? 心理所的頭腦們都走了,嶽楷誠的小轎車第一個疾馳而去,衆人也紛紛散開。

    禮堂空了,隻有吳鳳珠的遺像,骨灰盒,鮮花,松柏,一個個花圈。

    範書鴻呆呆地站了一會兒,走出禮堂,卻見禮堂外的樹蔭下,一團一簇地站着許多參加追悼會的人。

     慢慢聽清楚了,講的都是與追悼會毫無關系的事情。

    很熱烈。

     誰誰出國了,誰誰發表論文了,誰誰的女兒自費留學去了,誰誰又提拔到哪兒去了,哪篇文章在國外引起反響了,誰誰又接到國外講學的邀請了,誰誰出國帶來什麼東西了,誰誰又分到新住房了。

    你家現在搬哪兒了?你家電話号碼是多少?你們單位的資料室資料全嗎?以後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