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人才便從各國而來,所謂“士争湊燕”。
殘破的燕國得以複興。
燕昭王築黃金台以待天下賢士,我們難道不知重用賢能?提拔一個李向南,會感召多少德才兼備的人才。
這又是哪位領導在講話,還是自己心中的聲音?自己怎麼感動得眼睛都潮濕了,鼻子也發酸了? 全國青年改革家座談會,去不去參加呢?早就定的名單,有自己,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猶豫再三,最後确定了:去。
白石橋,大紅門,他被崗哨禮貌地攔住,問了姓名,看了工作證,那位年輕軍人拿起一份名單上下看了看:沒有你的名字。
他沉默地站在那兒,說:有的,我早就得到過通知。
軍人禮貌地說:請稍等一下。
他到值勤室往裡面打電話,聽見他說:我是門衛。
過了好一會兒,他走過來,說:請進吧,他們把你的名字遺漏了。
很寬很樸素的路,花圃,樹,很普通的一座青磚樓,很普通甚至有些狹窄的樓梯,進了很普通的一間小會議室。
熱熱烈烈滿是人。
煙氣,言語,笑聲。
見他進來,認識的,不認識的,似乎都有心理準備,剛才門衛電話在這裡引起什麼反應?有的招手打個招呼,有的微笑點點頭,有的陌生而好奇地打量他,有的看看他便交頭接耳,自己現在是引人注目的。
一個年輕幹事迎上來請他就座,讨論照常進行着。
一位負責人和藹地主持着讨論。
對自己并沒有什麼熱情的表示。
都是一夥三十歲上下的改革家,有縣委書記、縣長,有廠長、公司經理,還有些位置更高一些,市長、局長之類,相當一些人是幹部子弟。
這些人在一起,自然是一片改革的“叫嚣”,溫度起碼比整個社會高五十度。
和這群人在一起,他心情複雜。
很親切,因為是“一條戰壕裡的戰友”;很敏感,因為“同行相嫉”,相互比量着成績、地位;還自信,因為他幹得似乎更出色些;又黯然,自己正倒運呢,也許就幹不成了。
他感到了尴尬:人們都知道他的情況,人人都回避。
即使談到改革者日子難過時,誰的情況都講到,引起一片義憤,惟獨不講他的。
當他偶爾插幾句話時(他極力想使自己和環境融洽起來),人們便停住話聽着,完了,又談他們的,并不和他思想交鋒,他似乎是個局外人。
這太難堪了。
他靠意志力支撐住自己,使臉上一直保持着平靜。
很累。
椅子嘩啦啦響,人們站起來朝門口鼓掌。
張老來看望大家了。
他紅光滿面,精神抖擻,向大家招手,氣氛極熱烈。
主持會議的領導把與會者向張老介紹。
張老一一握手,好哇,你這改革家幹得好,山東出豪傑。
你呢,江西來的吧?我看過你的事迹,了不起。
你是廈門長城公司的經理吧,久仰大名。
怎麼樣,這一陣日子好過些了嗎?一個戴眼鏡的白面書生笑着雙手握住張老:好過了,您上次批示後,我的日子就好過多了。
張老仰身爽朗大笑了。
李向南感到有些心熱,緊張。
想不到在這兒碰見張老。
他曾對自己過去的政策建議報告有過很賞識的批示。
看來今天來對了,要不很難見到張老。
應該和他說些什麼呢?要快想。
介紹到自己了,這是李向南。
會議的主持者介紹道,那熱情讓他感動。
他臉上浮出早已準備好的尊敬,緊忙伸過雙手。
噢,張老卻感意外地閃爍了一下,很快地盯視了他一眼,然後又露出和藹的微笑,握了握手,沒說什麼,便又笑着轉向下一個。
他心中微微一涼。
張老坐下了,笑着說:你們的讨論很熱烈吧?很熱烈。
——人們像幼兒園的兒童一樣歡快地笑着。
你們詳細的發言我沒聽到,可曆史不能重複的,對吧?我不能讓你們再重複一遍。
這樣,你們每個人說上簡短的一段話,把各自最重要、最獨特的觀點提綱挈領地概括出來。
怎麼樣?我這算是讀書隻讀目錄吧,哈哈哈。
人們依次進行最扼要的發言。
他發嗎?應該發。
到了這種境地,他無韬晦可言。
當然,在代表自己時,不要忘記代表所有青年改革家。
“我們應該對改革的困難性、複雜性有更充分的估計。
在政策上,要有更多的儲備;在事業上,要有曲折失敗的準備;即使對于個人命運,也要有接受悲劇的思想準備。
作為改革家個人,他有可能失敗,但我相信,對整個改革家隊伍,曆史最終是會投贊成票的。
”他說。
下午,一個聯合調查組到家中找到他進行調查談話,這是專案。
談話進行了一下午。
最後,調查組組長神情莊嚴地說:你是不是寫了一篇文章“中國的社會主義”通過各種途徑上報?是這份吧?(他從大皮夾中拿出一份材料來,正是它。
)我代表組織正式告訴你:從今天起,你不要再搞這類動作,企圖轉移組織上對你問題的注意力。
殘破的燕國得以複興。
燕昭王築黃金台以待天下賢士,我們難道不知重用賢能?提拔一個李向南,會感召多少德才兼備的人才。
這又是哪位領導在講話,還是自己心中的聲音?自己怎麼感動得眼睛都潮濕了,鼻子也發酸了? 全國青年改革家座談會,去不去參加呢?早就定的名單,有自己,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猶豫再三,最後确定了:去。
白石橋,大紅門,他被崗哨禮貌地攔住,問了姓名,看了工作證,那位年輕軍人拿起一份名單上下看了看:沒有你的名字。
他沉默地站在那兒,說:有的,我早就得到過通知。
軍人禮貌地說:請稍等一下。
他到值勤室往裡面打電話,聽見他說:我是門衛。
過了好一會兒,他走過來,說:請進吧,他們把你的名字遺漏了。
很寬很樸素的路,花圃,樹,很普通的一座青磚樓,很普通甚至有些狹窄的樓梯,進了很普通的一間小會議室。
熱熱烈烈滿是人。
煙氣,言語,笑聲。
見他進來,認識的,不認識的,似乎都有心理準備,剛才門衛電話在這裡引起什麼反應?有的招手打個招呼,有的微笑點點頭,有的陌生而好奇地打量他,有的看看他便交頭接耳,自己現在是引人注目的。
一個年輕幹事迎上來請他就座,讨論照常進行着。
一位負責人和藹地主持着讨論。
對自己并沒有什麼熱情的表示。
都是一夥三十歲上下的改革家,有縣委書記、縣長,有廠長、公司經理,還有些位置更高一些,市長、局長之類,相當一些人是幹部子弟。
這些人在一起,自然是一片改革的“叫嚣”,溫度起碼比整個社會高五十度。
和這群人在一起,他心情複雜。
很親切,因為是“一條戰壕裡的戰友”;很敏感,因為“同行相嫉”,相互比量着成績、地位;還自信,因為他幹得似乎更出色些;又黯然,自己正倒運呢,也許就幹不成了。
他感到了尴尬:人們都知道他的情況,人人都回避。
即使談到改革者日子難過時,誰的情況都講到,引起一片義憤,惟獨不講他的。
當他偶爾插幾句話時(他極力想使自己和環境融洽起來),人們便停住話聽着,完了,又談他們的,并不和他思想交鋒,他似乎是個局外人。
這太難堪了。
他靠意志力支撐住自己,使臉上一直保持着平靜。
很累。
椅子嘩啦啦響,人們站起來朝門口鼓掌。
張老來看望大家了。
他紅光滿面,精神抖擻,向大家招手,氣氛極熱烈。
主持會議的領導把與會者向張老介紹。
張老一一握手,好哇,你這改革家幹得好,山東出豪傑。
你呢,江西來的吧?我看過你的事迹,了不起。
你是廈門長城公司的經理吧,久仰大名。
怎麼樣,這一陣日子好過些了嗎?一個戴眼鏡的白面書生笑着雙手握住張老:好過了,您上次批示後,我的日子就好過多了。
張老仰身爽朗大笑了。
李向南感到有些心熱,緊張。
想不到在這兒碰見張老。
他曾對自己過去的政策建議報告有過很賞識的批示。
看來今天來對了,要不很難見到張老。
應該和他說些什麼呢?要快想。
介紹到自己了,這是李向南。
會議的主持者介紹道,那熱情讓他感動。
他臉上浮出早已準備好的尊敬,緊忙伸過雙手。
噢,張老卻感意外地閃爍了一下,很快地盯視了他一眼,然後又露出和藹的微笑,握了握手,沒說什麼,便又笑着轉向下一個。
他心中微微一涼。
張老坐下了,笑着說:你們的讨論很熱烈吧?很熱烈。
——人們像幼兒園的兒童一樣歡快地笑着。
你們詳細的發言我沒聽到,可曆史不能重複的,對吧?我不能讓你們再重複一遍。
這樣,你們每個人說上簡短的一段話,把各自最重要、最獨特的觀點提綱挈領地概括出來。
怎麼樣?我這算是讀書隻讀目錄吧,哈哈哈。
人們依次進行最扼要的發言。
他發嗎?應該發。
到了這種境地,他無韬晦可言。
當然,在代表自己時,不要忘記代表所有青年改革家。
“我們應該對改革的困難性、複雜性有更充分的估計。
在政策上,要有更多的儲備;在事業上,要有曲折失敗的準備;即使對于個人命運,也要有接受悲劇的思想準備。
作為改革家個人,他有可能失敗,但我相信,對整個改革家隊伍,曆史最終是會投贊成票的。
”他說。
下午,一個聯合調查組到家中找到他進行調查談話,這是專案。
談話進行了一下午。
最後,調查組組長神情莊嚴地說:你是不是寫了一篇文章“中國的社會主義”通過各種途徑上報?是這份吧?(他從大皮夾中拿出一份材料來,正是它。
)我代表組織正式告訴你:從今天起,你不要再搞這類動作,企圖轉移組織上對你問題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