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可戒——關于《色戒》的采訪
關燈
小
中
大
。
我認為關鍵是要讓人民群衆都知道,到底是些什麼人在審查什麼領域的問題。
比如我就特别想知道,出版社的哪些高人在審查我孔慶東的語文問題?是誰說世界上根本沒有“昆亂不擋”這個詞,悍然把這個詞從孔慶東的文章裡給删掉的。
7、有人說這是純粹的藝術,無關政治,您如何看待這個說法? 答:世界上沒有根本無關政治的東西,因為政治就是人與人的關系,它好比空氣,覆蓋在一切生命之上。
區别隻在于顯和隐、直和曲。
越是政治性強的東西,往往越要打扮成“純藝術”。
電影《地雷戰》裡的鬼子工兵隊長渡邊,不就是打扮成一個回娘家的中國俏媳婦,利用“純藝術”的形象,偷走了民兵的地雷麼?有時候作者主觀上沒有政治動機,這是真的,但客觀上總會産生這樣那樣的政治效果。
比如在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時候,倘若你高唱莫紮特的小夜曲,你說你沒有政治目的,但是肯定達到了某種政治效果吧?總會有人高興有人憤怒吧? 8、有人說這部電影歌頌的是愛情和人性,無關政治和愛國等,您如何看待這個說法? 答:一切藝術品都可以說是表現“人性”的,這麼說等于一句廢話。
人性是由千千萬萬種人的特殊性表現出來的,這裡就包括政治和愛國等問題。
愛情觀和人性觀,是千差萬别的。
誰也不可能同時表現所有的人性,總是要表現某些個具體的“人之性”。
一個飯店咬定了說自己就是“賣飯的”,這等于是騙子,人們需要知道,你賣的是什麼飯?老作家周瘦鵑寫過一篇小說,一個中國女郎愛上了一位西洋軍官,但她得知這個西洋軍官是侵略中國殺人放火的仇人後,就殺死了這個軍官,但是心裡仍然保持着對情郎的摯愛。
你說,難道這就不是“人性”麼? 9、有人喜歡拿這部電影和前蘇聯的《第四十一個》做比較,您認為這兩部電影有何異同? 答:共同點大概是,都想探讨面對政治立場與感情傾向的矛盾時,人的心理所發生的複雜變化。
這種探讨是值得肯定的,也具有其嚴肅性的一面,這本身就是一種嚴肅的“政治”态度,幹嘛非要否認自己的“政治性”呢?藝術上我沒有看過後者,沒有發言權,隻能根據其他評論者提供的信息,兩部影片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努力制造“震撼心靈”的效果吧。
不同點是《第四十一個》弘揚的是人道主義,後者弘揚的是什麼,我在沒有看過的前提下,不能斷定。
我不知道如果江姐愛上了戴笠,或者趙一曼愛上了岡村甯次,這意味着什麼。
金庸的《碧血劍》裡,袁承志去刺殺皇太極,但是忽然放棄了,原因是他聽到皇太極的言論後,認為皇太極是個愛惜百姓的好皇帝,這裡表現出金庸以天下蒼生福祉為重的人民性立場。
《色戒》可能沒有把這個問題展示清楚,煮了一鍋稀裡糊塗的人性湯,所以難免很多還醒着的中國人就要問他:你到底是姓蔣還是姓汪? 10、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您認為我國的主流價值觀應該是什麼? 答:既然已經跟人家一塊“全球化”了,就應該努力學習人家先進國家特别是美國老大哥的主流價值觀,那就是堅決捍衛自己的民族國家利益,把一切反對我們破壞我們以及看着不怎麼順眼有可能威脅我們的,統統列入“流氓國家”和恐怖主義的黑名單。
要把自己的曆史地理文化風俗誇得跟花兒似的,有機會就對其他國家進行指手畫腳與和平演變。
咱們的國民在外邊受了一點欺負,姥姥!立馬三百枚飛毛腿的幹活。
收買其他國家的學者官員明星老闆,在全球設立“五個一工程獎”,凡會說中國某省方言的洋人,獎勵當地經濟适用房一套。
凡中國國民,均可自由批評中國政府和社會現象。
外國人敢說中國壞話一句,先給戴上“反人類”罪名,然後追到天涯海角,格殺勿論。
當然啦,要做到這些,需要人家已然跟國際接了鬼的“審查部門”批準,咱可說了不算。
正因為咱從來說了不算,所以也就吃飽了胡亂說點空山瘋語,落得個清閑。
我認為關鍵是要讓人民群衆都知道,到底是些什麼人在審查什麼領域的問題。
比如我就特别想知道,出版社的哪些高人在審查我孔慶東的語文問題?是誰說世界上根本沒有“昆亂不擋”這個詞,悍然把這個詞從孔慶東的文章裡給删掉的。
7、有人說這是純粹的藝術,無關政治,您如何看待這個說法? 答:世界上沒有根本無關政治的東西,因為政治就是人與人的關系,它好比空氣,覆蓋在一切生命之上。
區别隻在于顯和隐、直和曲。
越是政治性強的東西,往往越要打扮成“純藝術”。
電影《地雷戰》裡的鬼子工兵隊長渡邊,不就是打扮成一個回娘家的中國俏媳婦,利用“純藝術”的形象,偷走了民兵的地雷麼?有時候作者主觀上沒有政治動機,這是真的,但客觀上總會産生這樣那樣的政治效果。
比如在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時候,倘若你高唱莫紮特的小夜曲,你說你沒有政治目的,但是肯定達到了某種政治效果吧?總會有人高興有人憤怒吧? 8、有人說這部電影歌頌的是愛情和人性,無關政治和愛國等,您如何看待這個說法? 答:一切藝術品都可以說是表現“人性”的,這麼說等于一句廢話。
人性是由千千萬萬種人的特殊性表現出來的,這裡就包括政治和愛國等問題。
愛情觀和人性觀,是千差萬别的。
誰也不可能同時表現所有的人性,總是要表現某些個具體的“人之性”。
一個飯店咬定了說自己就是“賣飯的”,這等于是騙子,人們需要知道,你賣的是什麼飯?老作家周瘦鵑寫過一篇小說,一個中國女郎愛上了一位西洋軍官,但她得知這個西洋軍官是侵略中國殺人放火的仇人後,就殺死了這個軍官,但是心裡仍然保持着對情郎的摯愛。
你說,難道這就不是“人性”麼? 9、有人喜歡拿這部電影和前蘇聯的《第四十一個》做比較,您認為這兩部電影有何異同? 答:共同點大概是,都想探讨面對政治立場與感情傾向的矛盾時,人的心理所發生的複雜變化。
這種探讨是值得肯定的,也具有其嚴肅性的一面,這本身就是一種嚴肅的“政治”态度,幹嘛非要否認自己的“政治性”呢?藝術上我沒有看過後者,沒有發言權,隻能根據其他評論者提供的信息,兩部影片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努力制造“震撼心靈”的效果吧。
不同點是《第四十一個》弘揚的是人道主義,後者弘揚的是什麼,我在沒有看過的前提下,不能斷定。
我不知道如果江姐愛上了戴笠,或者趙一曼愛上了岡村甯次,這意味着什麼。
金庸的《碧血劍》裡,袁承志去刺殺皇太極,但是忽然放棄了,原因是他聽到皇太極的言論後,認為皇太極是個愛惜百姓的好皇帝,這裡表現出金庸以天下蒼生福祉為重的人民性立場。
《色戒》可能沒有把這個問題展示清楚,煮了一鍋稀裡糊塗的人性湯,所以難免很多還醒着的中國人就要問他:你到底是姓蔣還是姓汪? 10、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您認為我國的主流價值觀應該是什麼? 答:既然已經跟人家一塊“全球化”了,就應該努力學習人家先進國家特别是美國老大哥的主流價值觀,那就是堅決捍衛自己的民族國家利益,把一切反對我們破壞我們以及看着不怎麼順眼有可能威脅我們的,統統列入“流氓國家”和恐怖主義的黑名單。
要把自己的曆史地理文化風俗誇得跟花兒似的,有機會就對其他國家進行指手畫腳與和平演變。
咱們的國民在外邊受了一點欺負,姥姥!立馬三百枚飛毛腿的幹活。
收買其他國家的學者官員明星老闆,在全球設立“五個一工程獎”,凡會說中國某省方言的洋人,獎勵當地經濟适用房一套。
凡中國國民,均可自由批評中國政府和社會現象。
外國人敢說中國壞話一句,先給戴上“反人類”罪名,然後追到天涯海角,格殺勿論。
當然啦,要做到這些,需要人家已然跟國際接了鬼的“審查部門”批準,咱可說了不算。
正因為咱從來說了不算,所以也就吃飽了胡亂說點空山瘋語,落得個清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