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可戒——關于《色戒》的采訪

關燈
孔子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我早已過了“少之時”,所以對于“色戒”也早已漠然視之,對于改編自同名小說的《色戒》電影也未能積極觀看。

    不料采訪還是特意尋了來,專門要聽一個沒看過者的絮叨。

    好話壞話别人都已經說得很精粹了,我隻好說點瘋話。

    總的态度是支持這部電影的上映,讓人民熟悉和看清各種藝術流派,也支持對這部電影的各種嚴肅評論,但是不贊同把李安和張愛玲批判為“漢奸”,當然更不贊同把這部電影說成是無關政治的純情少女。

    套用一個著名的句式吧:這個世界是色的,也是戒的,但歸根到底還是色的,我們廣大人民群衆,朝氣蓬勃,什麼樣的色也毀不了我們,哪裡需要那麼多的戒呢?色不可戒,但是對于那些束縛人民群衆的清規戒律,卻不可不戒也。

    好,話筒接通了,采訪開始。

     1、您看過電影《色戒》了嗎?對它有一個什麼樣的總評價? 答:很遺憾,我本來想趕個時髦,看看這部電影,可是剛要看的時候,就先看到了關于這部影片的各種評論,贊揚一方的言辭大多是“愚昧人性論”的老調子,無非是革命者放棄革命了才叫高尚的人性,否則就是沒有人性。

    令人看了這些贊揚就對這部電影大倒胃口,可以說,那些肉麻的贊揚等于是在辱罵李安先生,我不相信李安是那麼個水平。

    而批評一方的言辭又太尖銳,令人估計到影片即使沒有那麼壞,但肯定存在某些令人反感之處,我又不是專業研究當代電影的,何必受那份罪,所以就興趣大減,不急着看了。

    省出的時間,我看了沒有在洋人那裡獲獎的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那部電影因為歌頌了毛澤東時代的純真人性,因而不能在洋人那裡獲獎,我認為這恰恰是對姜文的最高獎勵。

     2、從鄭蘋如曆史真實的原型故事、到張愛玲的小說《色戒》、再到李安導演的電影《色戒》,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您是否都清楚?當前,中國媒體普遍關注電影《色戒》并且主要是一片叫好聲,這俨然成了今日中國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答:藝術生産背後的複雜關系,即使專門的研究者,也很難完全清楚。

    但是這并不影響一件藝術品的最終評判。

    我們不知道電視機是怎麼生産的,但是我們有權利批評一台具體的電視機好還是不好。

    中國媒體一片叫好聲,主要因為李安是個出色的導演,在中國觀衆心目中具有較高的“信譽度”。

    其次是影片發行過程中的自然炒作。

    一個新商品上市了,開頭肯定是一片贊揚,真正的評判要等到“塵埃落定”之後。

    比如你買了一件不曉得是否劣質的牛仔褲,剛穿的時候肯定也是一片贊揚,因為它并不會第一天就“開裆”啊。

     3、關于電影《色戒》,中國的主流媒體上幾乎看不到批評的聲音,但網上的聲音卻截然相反,批評的聲音很大,您如何看待這種狀況? 答:我國的主流媒體,一般在政治問題上持謹慎态度,而在其他問題上持放蕩态度。

    他們不樂意惹政治麻煩,萬一将來美國打進來,龍應台陳水扁等文化英雄,說不定要當文化部長宣傳部長的,那時候可能就不講什麼人性論了,想殺誰隻要先宣傳他沒有人性,就可以采用民主的方法随便殺了。

    把持主流媒體的都是聰明人,誰不給自己留條後路啊?而網上比較自由随便,廣大人民群衆終于利用現代科技,又一次獲得了大鳴大放大字報的法寶,而且還帶着對主流媒體的逆反心理,所以批評的聲音就顯得比較大。

    但我看其實也不算太大,比起美國準确地“誤炸”中國大使館的時候小多了。

    畢竟就是部電影嘛,還能把廬山給炸平了?我想假如李安再聰明一點,多花幾個錢,請主流媒體主動批判一下《色戒》,也許很多群衆就更支持《色戒》了。

    因為很多人的二元心理是:凡是政府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

     4、必須承認很多人對《色戒》是相當推崇的,尤其是在精英階層中間,為什麼會這樣?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答:中國的“精英